時間:2021年03月29日 分類:免費文獻 次數:
《融媒體環境下傳媒藝術類高校網絡輿情 管理策略探析》論文發表期刊:《西部廣播電視》;發表周期:2020年24期
《融媒體環境下傳媒藝術類高校網絡輿情 管理策略探析》論文作者信息:劉娟(1984—),女,河南焦作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融媒體、新媒體、教育改革;王蓉(1987—),女,湖北荊門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融媒體、新媒體、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在“移動互聯"時代,融媒體既支持人們查閱自己感興趣的信息,也支持人們發表自己的言論和觀點,從而在互聯網中形成關于傳媒藝術類高校的網絡典情。如何及時引導和處理這些網絡輿情,避免其成為社會問題的誘因,已成為高校日常管理工作的重點。本文首先介紹網絡典情的內涵與主要特征,然后分析融媒體環境下傳媒藝術類高校網絡典情的現狀,最后探析融媒體環境下傳媒藝術類高校網絡典情的管理策略,以期為我國傳媒藝術類高校網絡典情管理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融媒體;網絡典情;傳媒藝術類高校;管理策略
在“移動互聯”時代,以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為主的科學革命改變了媒體的傳播方式,促使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相互融合形成融媒體,同時促使融媒體成為媒體行業發展的一種主流趨勢。在融媒體環境下,網絡輿情的形成與發展極其迅速,處理不當極易引發不良的社會影響。如何科學合理地引導與處理傳媒藝術類高校的網絡輿情,避免其成為社會問題的誘因,已成為傳媒藝術類高校日常管理工作的重點。
1網絡輿情的內涵與主要特征
1.1 網絡輿情的內涵
網絡輿情是指在互聯網上對社會熱點問題有不同觀點的網絡輿論。它是社會輿論的一種主要表現形式,通過互聯網傳播人們對現實生活中的熱點問題或焦點問題所持有的情感、態度、言論與觀點"。隨著“移動互聯”在全球范圍內的高速發展,融媒體聚合了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眾多內容資源(包括熱點新聞、熱點事件等),并支持人們以信息化的方式發表各自言論與觀點,因此它已成為反映社會輿情的一種重要載體。
1.2網絡輿情的主要特征
12.1 發酵時間短
傳統輿情通常存在于人們的思想觀念和日常議論之中。由于思想觀念難以捕捉,日常議論稍縱即逝,熱點新聞或事件相關的奧情傳播需要較長的時間,從而導致傳統輿情的發酵時間相對較長12在“移動互聯”
時代,與傳統輿情相比,融媒體在奧情傳播方面具有范圍廣、速度快和時效高等特點,使熱點新聞或事件相關的輿情以難以想象的速度在互聯網中快速傳播和擴散,縮短了人們了解輿情的時間,輿情的發酵時間變得更短。
1.22 隨意性強
在融媒體環境下,人人都能通過如微信公眾號、抖音、新聞頭條與微博等自媒體發表輿論,因此輿情傳播具有顯著的隨意性,尤其是在傳播渠道方面變得更為豐富與多元、信息互動方面變得更為快捷與自由的情況下。此外,針對熱點新聞或事件,人人都能通過互聯網隨意發表自己的態度、言論與觀點,使得網絡輿情發展的趨勢具有很高的自由度。當遇到關系人們切身利益的事件,不明真相的人們探討和爭論會很容易引發情緒化和片面化的言論或觀點,從而進一步加大輿論控制的難度。
1.23偏差性大
在融媒體環境下,關于熱點新聞或事件的網絡輿情是人們反映最活躍、最強烈與最尖銳的一部分,同時也是最容易受情緒與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從而使這些新聞或事件產生較大的偏差與爭議。此外,由于互聯網相關的法律與道德約束較為薄弱,部分缺乏自律與素養的網民會發表一些如謠言或揭人隱私等不負責任的言論或觀點,使人們在短時間內難以了解這類事件的真相,導致諸多網民進行猜測和臆想,從而引發網絡輿情誤導,并產生諸多潛在的不良影響。
2融媒體環境下傳媒藝術類高校網絡輿情現狀在融媒體環境下,基于熱點新聞或事件的網絡輿情對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有著很重要的影響,作為使用融媒體的主要群體之一,傳媒藝術類高校大學生受到最廣泛和最深刻的影響。本節從網絡輿情的來源、主要內容與引導方式等角度分析融媒體環境下傳媒藝術類高校網絡輿情的真實情況。
2.1 傳媒藝術類高校網絡輿情的來源融媒體是大學生休閑娛樂的一種重要方式,因此傳媒藝術類高校網絡輿情的主要來源是融媒體,如微信公眾號、抖音、新聞頭條、微博與百度貼吧等軟件推送的網絡輿情。這些軟件具有豐富的內容資源,且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因此受到大學生的廣泛青睞。當熱點新聞或事件的網絡輿情出現,傳媒藝術類高校大學生可以通過這些軟件獲得各個媒體提供的最新網絡輿情信息,發表自身的態度、言論與觀點,并與其他用戶展開溝通和交流。這種自由且便捷的交互方式使傳媒藝術類高校大學生對融媒體產生了極大的依賴感,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他們的學習能力與社交能力。
2.2傳媒藝術類高校網絡輿情的主要內容在融媒體環境下,從對傳媒藝術類高校的網絡奧情調研情況來看,絕大部分學生都重點關注熱點新聞或事件的網絡輿情,此外大部分男同學比較關注游戲競技、體育賽事等相關的網絡輿情,而大部分女同學則比較關注日常生活、休閑娛樂等相關的網絡輿情。他們參與網絡輿情討論的積極性非常高,同時網絡輿情也給他們帶來了很大的影響。此外,傳媒藝術類大學生還未步入社會,法律意識較為淡薄,社會經驗較為欠缺,導致他們不能清晰地判斷網絡輿情,當熱點新聞或事件的網絡輿情出現時,他們非常容易受到一些虛假或偏激的言論與觀點的誤導,從而發表一些具有欺騙性或煽動性的言論與觀點。
2.3 傳媒藝術類高校網絡與情的引導方式傳統的信息傳播方式受到書面語言的影響,形成的新聞信息或事件信息具有態度鮮明、邏輯嚴謹與論據翔實的特點,從而保證這些信息傳遞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但這種傳播方式過于形式化,無法引起傳媒藝術類大學生的共鳴和重視,同時也不便于在互聯網中傳播。在“移動互聯”時代,融媒體涵蓋了海量的內容資源,如熱點新聞、熱點事件與公共焦點等,大量通俗易懂、形象生動、簡潔凝練與新穎奪目的內容資源吸引了傳媒藝術類大學生的廣泛關注,從而快速形成熱搜,并進一步發展成網絡輿情,因此融媒體對傳統的信息傳播方式產生了巨大沖擊。
融媒體得益于互聯網的開放性和共享性,使傳媒藝術類大學生之間的相互溝通與交流是完全開放對等的。無論是男學生還是女學生,都可以借助融媒體發表自己對新聞熱點或事件的態度、言論與觀點,而互聯網中的任意用戶都能夠看到這些內容,同時也能夠提出不同的態度、言論與觀點,從而可能導致他們發生爭論和挑戰的情況,隨著情況進一步惡化將可能產生網絡輿情危機"。對于這類問題,引導人員應當以正面積極的態度去引導網絡輿情,而并非限制或刪除相應的評論并導致網絡輿情愈演愈烈。
目前,傳媒藝術類高校師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方式不再局限于面對面的形式,還能通過如微信或騰訊QQ等即時通信軟件展開溝通與交流,這不僅便于教師開展管理工作,而且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此外,以集中化、組織化和行政化為核心的管理手段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社會和融媒體發展的需求,特別是在引導網絡輿情方面需要有重大的突破,將被動式管理轉變為主動式引導,從本質上改變網絡輿情的引導方式。
3融媒體環境下傳媒藝術類高校網絡輿情管理策略
3.1 構建合理的網絡輿情管理制度從傳媒藝術類高校與情的實際形成情況來看,主要由校園矛盾與社會矛盾引發,從而導致大學生產生消極、錯誤的思想,并發表一些具有導向型、煽動性的言論與觀點。因此,傳媒藝術類高校需要構建合理的網絡輿情管理制度來應對這類局面。
第一,合理的輿情管理制度可以引起傳媒藝術類高校高層的重視。對于出現的輿情需要高層及時有效地對其進行研判,并通過合理的方式進行引導,使輿情向正面積極的方向發展。此外,傳媒藝術類高校可以參考其他高校的經驗來構建具有傳媒特色的輿情管理制度,并通過這些制度來幫助高校在融媒體環境下應對各類奧情15.
第二,合理的網絡輿情管理制度可以約束大學生的日常網絡活動。目前,傳媒藝術類高校大學生普遍認為參與網絡活動的行為與學校沒有任何關系,因此肆無忌憚地發表一些具有欺騙性或煽動性的言論與觀點。當高校出臺相應的奧情管理制度后,通過實名認證的方式監管大學生在校園網內的各種網絡活動,從而提升網絡輿情管理的效果。此外,高校還應當大力宣傳良好的上網習慣,倡導網絡文明新風尚,從管理層面嚴格約束大學生的日常網絡活動,并在網絡奧情的形成階段進行有效管理。
3.2 建立先進的網絡輿情預警機制傳媒藝術類高校的與情雖然不能預料,但是可以從技術角度進行監測預警。在輿情形成與發展階段只要引導人員快速有效地處理,就能很好地遏制和管理網絡輿情,并避免產生不良影響。因此,引導人員需要進一步加強對網絡輿情的監督,并運用信息技術建立先進的網絡輿情預警機制,進而從各位維度更好地把握輿論走向。在融媒體環境下,引導人員必須遵循新聞或事件發展的客觀規律,采用科學合理的引導方法和話語方式,提高網絡輿情的管理效果。
第一,先進的網絡輿情預警機制需要有與之對應的引導方法。傳媒藝術類高校一方面通過微信公眾號、抖音官方媒體、新聞頭條官方媒體、微博官方媒體等及時發布權威的信息來贏得大學生的廣泛關注和信任;另一方面,從多個維度設計科學合理的輿情引導話題來吸引大學生的注意力,將熱點話題的討論范圍轉移到正面積極的方向,同時要充分發揮意見領袖的帶頭作用,樹立正確的輿論導向,積極傳遞時代正能量。第二,先進的網絡輿情預警機制需要有與之對應的話語方式。傳媒藝術類高校一方面利用法治的手段來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借助規范的奧情管理制度來保證信息的公開化和透明化,從而使大學生信任發布的信息;另一方面利用人情味來引導大學生,激發他們在思想、情感、態度、言論與觀點等方面的共鳴,使網絡輿情能夠更好地“接地氣”與“得民心”,從而產生良好的輿情引導效果。
3.3 采用科學的網絡輿情分析模型傳媒藝術類高校在大數據平臺的基礎上需要采用科學的網絡輿情分析模型6),先通過大數據平臺對微信公眾號、抖音、新聞頭條、微博等軟件的內容資源進行采集、處理與分析,然后通過網絡輿情分析模型幫助高校在與情形成或發展階段及時介入管理,從而提升網絡輿情的管理效果。
第一,科學的網絡奧情分析模型需要海量的數據資源支撐。傳媒藝術類高校依托大數據平臺先采集微信公眾號、抖音官方媒體、新聞頭條官方媒體、微博官方媒體等數據資源,并在采集過程中保證數據的完整性、時效性與可靠性;再通過數據清洗技術過濾掉原始數據中的重復數據、空白數據與異常數據,保留有價值的數據,并根據數據標簽與數據血緣形成主題數據與領域數據;最后通過事理圖譜技術形成熱點新聞與事件的全息畫像"。
第二,科學的網絡輿情分析模型需要多種事理技術支撐。傳媒藝術類高校依托大數據平臺的網絡輿情分析模型先通過事件表示技術呈現各類熱點新聞與事件的全息畫像,再通過事件關系識別技術將所有熱點新聞與事件相關的信息按主題進行歸類,最后通過領域事件演化技術對熱點新聞與事件的輿情信息進行實時監測,并從多個維度分析輿論的走向,從而可以幫助高校及時介入管理,提升網絡奧情的管理效果。
4結語
在融媒體環境下,網絡輿情的形成與發酵極其迅速,處理不當極易引發不良的社會影響。大學生作為使用融媒體的一類主要群體,傳媒藝術類高校網絡奧情管理的效果將直接影響大學生意識的發展方向。高校應當從網絡輿情的管理制度、預警機制與分析模型等角度介入輿論管理,一方面能夠正面積極地引導大學生樹立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另一方面能夠提升網絡輿情的管理效果,并積極傳遞時代正能量。
參考文獻:
[1]部漸琳,新媒體背景下高校網絡典情的內涵與特征UJ.傳播力研究,2019(25):278-279.
[2]韓燕飛.融媒體時代高校突發事件網絡典情引導策略研究[U].中州大學學報2019,36(4)88-91.
[3]劉橘,融媒體輿論引導策略分析U1.前線,2019(7):68-70
[4]陳昊,李金秋,融媒體時代輿論引導的策略研究[1].中國編輯,2019(2):71-75.
[5]蘇泳菱.新媒體背景下網絡典情治理研究UJ.傳媒論壇,2020(2):50-52
[6]王防,淺析新媒體時代下的地方高校與情應對策略[1.新聞研究導刊2020(2):218-219.
[7]杜琛,新媒體時代下高校網絡典情管理機制的問題與對策探究[].新聞研究導刊,2019(1):223-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