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07月17日 分類:電子論文 次數:
摘要:新文科建設使電子商務知識從分化走向綜合,教學從“理論+實踐”走向“理論+實踐+思維”,教育理念回歸“人文+素質”。基于此,課題探究了電子商務發展與教學變革的趨勢:重視社會需求-體驗式教學,加強知識交叉融合-開放式教學,強化理論創新-互動式教學。
關鍵詞:新文科;新技術;電子商務;教學變革
大數據、5G、區塊鏈等新技術的普及與應用,給人類的生活、工作和學習帶來了重大變革,并不斷滲透到我國高教領域。在新技術的影響下,教育部牽頭提出新文科建設戰略,并于2020年11月3日在山東威海發布《新文科建設宣言》(1)。因電子技術而誕生的電子商務,同樣深受新技術的沖擊,那么如何理解新文科內涵,如何識別新文科對電子商務的影響,如何利用新文科建設機會變革電子商務教學等問題亟須探究和解決,探究這些問題將有助于電子商務開辟新路、持續發展,并為數字經濟提供動力。
一、新文科理念對電子商務教學的影響
2016年,我國正式加入IEA《華盛頓協議》組織后,開始推動新工科建設;2017年,教育部持續發布“復旦共識”“北京指南”等文件;2018年,教育部高教司提出,要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四新”學科建設可謂是正式確立了“新文科”概念。“新文科是相對傳統文科而言的,是以全球新科技革命、新經濟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為背景,突破傳統文科的思維模式,以繼承與創新、交叉與融合、協同與共享為主要發展建設途徑,促進多學科交叉與深度融合,推動傳統文科的升級,從學科導向轉向以需求為導向,從專業分割轉向交叉融合,從適應服務轉向支撐引領(2)。”電子商務隸屬于新文科,從新文科內涵而言,電子商務需要與目前國內外發展背景相結合,利用新技術、新思維、新模式來塑造電子商務教學知識和方法,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電子商務知識從分化到綜合
盡管各個學科門類在盡力分化的同時,也在趨向融合,但是受研究方法、科學技術等因素制約,人們在不能從全局把握研究事物時,為了徹底探究事物,將作為整體的科學區分為不同的學科專業(3)。這種方法雖然提高了研究效率,從一定程度認識了事物,但是帶來了學科“孤島”問題。基于此,新文科提出了學科建設要交叉融合。作為技術與商務融合而成的電子商務,更需要與其他學科知識交叉融合,例如與醫科融合形成醫藥電子商務、衛生事業電子商務等;與工科融合形成汽車電子商務、能源電子商務、建筑業電子商務等;與農科融合形成農產品電子商務、農業電子商務等;與其他文科結合形成旅游電子商務、個性電子商務等。電子商務與其他學科融合,不僅能開辟電子商務研究新領域,還能拓展學科發展,增加學生就業能力。
(二)電子商務教學從“理論+實踐”走向“理論+實踐+思維”
新文科強調創新發展,是綜合國力提升、文化自信堅定、高等教育強國建設等的基礎支撐(1)。因此,電子商務教學不僅要把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果和經驗等,寫進教材、引入教學、融入頭腦,還要在原有“理論+實踐”教學方法的基礎上,強化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這樣就需要電子商務教學人員持之以恒地挖掘新材料,總結新實踐經驗,構建新理論,借鑒其他學科理論,培養學生創新思維。以便學生能夠利用“理論知識+創新思維”去發現電子商務研究、工作、教育中的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三)電子商務教育理念回歸“人文+素質”
新技術的發展與應用改變了電子商務教育所處的外部環境:一是網購日漸成為人們的購物習慣,人工智能開始代替部分人力工作,并展現出代替更多工作的趨勢,由此帶來了道德、倫理、法律等問題,而這些問題僅靠技術難以解決,需要具有綜合素質的高級人才。二是數字生活正改變著以往人們的社會生活,個性需求、數字閱讀、視頻傳播等給電子商務帶來機遇和挑戰。面臨這些影響,按照新文科建設要求,電子商務教育需要回歸人文教育和素質教育。“人文+素質”教育可以通過四個方面體現。一是人文情懷。電子商務教育要強化人文傳統,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職業認同度。
二是學科交叉。電子商務不僅要與管理學、經濟學、計算機科學融合,還要與工科、農科、醫科等學科融合。三是數學素質。快速獲取自己想要的數據與信息,進行分析和挖掘,現已成為當今社會的核心能力,也是數字商務的基礎。四是滿足社會需求。電子商務教育的目的是為中國及全球培養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因此培養的電子商務人才要能夠適應中國實踐、解決中國問題,這樣才能體現中國特色世界一流電子商務人才。
二、新文科理念下電子商務教學變革
目前,獲取知識已不再是電子商務教學的主要功能,而是在由新技術快速發展導致的不確定、模糊、復雜和易變的社會環境中如何生存,如何利用電子商務知識適應社會,這樣不僅需要老師從善于知識傳授的教師轉型為協助學生成長的教育家,還需要依據企業需求和社會要求,不斷完善電子商務知識體系結構、更新教學方法,解決好電子商務教學與專業學習之間關聯不緊密等問題。
(一)重視社會需求——體驗式教學
學科交叉融合以及跨學科研究就是要關注社會需求。所以,在新文科背景下電子商務持續發展,必須要關注社會發展,這樣才能夠解釋數字經濟現象和遇到的難題。目前,我國最大的社會需求就是“雙循環”經濟。我國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上,全球新冠疫情肆虐,經濟封鎖和政治挑釁不斷,我國受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打壓。國內,因受疫情影響,電子商務等無接觸商業模式不斷興起,使人們的購物消費習慣加快網絡化發展。因此,電子商務需要與運輸等多學科融合,構建無接觸、無病毒感染的新模式。
利用5G、大數據等技術打造“以消費者為核心”的C2M商務模式,加快融入全球貿易,不斷優化跨境電子商務,打通國內國外經濟雙循環。電子商務 教學需要與這個專業發展的背景和定位相一致,否則人才培養目標就難以實現。為體現電子商務專業關注社會需求的定位,教學過程中需要激發學生主動關注社會需求,讓他們成為課堂知識的創造者與參與者,并提升學生獲取智慧的能力,即體驗式教學。體驗式教學開展需要幾個步驟(4):
一是明確目標,教師與學生之間就所學知識達成共識,明確要做什么、如何做、為什么要這么做。二是師生之間互換角色,提升學生加工信息的能力和依據理論解決問題的能力。三是強化體驗,依據課程大綱設計與布置相關體驗任務。四是給予指導,在鼓勵學生自學、閱讀的基礎上,提供恰當的指導和幫助。五是總結整個教學的不足,依次優化教學環節。
(二)強調知識交叉融合——開放式教學新文科建設重視跨學科思維、協同思維與關聯思維,不同學科之間的融合已成為學科發展與創新的發力點。假如電子商務故步自封,則有可能在新技術快速發展的環境下被邊緣化或取代。回首電子商務的發展過程,是在融合經濟管理學、信息計算機科學等學科的基礎上誕生并實現快速發展的,可以將商務與技術二者進行融合。在新文科建設環境下,電子商務需要與更多學科融合,探索它的發展新方向和新領域。電子商務與其他學科交叉融合,可以從三個方面展開。
一是電子商務的內部交叉融合。如近年來產生的數據科學,電子商務需要盡快涉足,探究電子商務數據的獲取、存儲、分析、測度、挖掘等操作,形成基于數據的商務模式和營銷方式。二是與其他學科交叉融合。例如與研究人與網之間關系的網絡倫理學交叉融合,從人類道德探究網絡社會中人與人、人與網絡的關系和信息行為(5)。再融合法學,從倫理道德和法制兩方面探究電子商務安全。與行為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學科融合,分析消費者網絡購物行為、偏好和營銷策略,再結合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探究智能商務。
三是融合最新技術。比如利用用戶畫像、人工智能、關系挖掘等技術,開展個性電子商務和精準推送電子商務研究和實踐。基于知識的交叉融合,電子商務需要采用開放式教學。開發式教學需要與最新理論相聯系,引入最新業界實踐案例,把教學大綱、過程看作一個系統,而教學內容、環境、方式、學生等作為子系統,把教學以外影響教學過程與效果的各種因素當作外部系統(6)。這樣不僅需要電子商務教學系統與外部系統互相關聯,還需要與其他學科教學系統相聯系,進而使教學可以持續地借鑒其他學科的精華,并促使教學系統不斷優化完善,培養出符合我國經濟發展的電子商務人才。
(三)強化理論創新———互動式教學目前,電子商務實踐創新已經超越了相關理論的發展,也可以說,電子商務理論已經不能有效支撐和指引電子商務實踐的發展。新技術環境下,如果電子商務缺乏理論創新,將會在與其他學科融合中處于劣勢,并且只會在媒介、工具層面有所作為。技術是推動電子商務發展的工具和手段,但是如果長期癡迷于技術而輕視理論創新,就是失去自我發展的靈魂,造成無法有效回應社會需求,化解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問題,因此今后電子商務需要強化理論創新。在新文科建設的東風下,電子商務需要認清自我建設情況和社會需求,并構建與優化自身的理論體系。
電子商務論文投稿刊物:圖書情報工作(半月刊)創刊于1956年,由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主辦。創刊以來,《圖書情報工作》始終恪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弘揚學術精神、推動事業發展的辦刊宗旨。
第一是明晰和探究電子商務在新文科背景下的概念與范疇,以便引導其健康、穩定發展,使電子商務在與其他學科交叉融合中處于優勢。第二是總結和精練電子商務的理論觀點與核心學術思想,完善學科理論體系。第三是根據經濟、社會、技術發展中的新問題,革新理論方法,構建學科的方法體系。互動式教學是基于師生交流,發揮群體智慧和創新思想的一種教學方式,主要通過問題探究、專題討論和案例分析來實現(7)。在電子商務教學前,教師需要查閱本學科的最新理論、案例和觀點,以便提出有探究價值的問題。在教學中,根據社會需求、學科發展,探究與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相匹配的主題,以便拓展教學深度(8)。
注釋:
(1)新文科建設工作組.新文科建設宣言[EB/OL].[2020-11-29].https://www.eol.cn/news/yaowen/202011/.
(2)王銘玉.高校“新文科”建設:概念與行動[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9-03-21(4).
(3)馬費成,李志元.新文科背景下我國圖書情報學科的發展前景[J].中國圖書館學報,2020,46(06):4-15.
(4)邢以群,魯柏祥,施杰等.以學生為主體的體驗式教學模式探索——從知識到智慧[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05):122-128.
(5)楊方銘,張志強.電子書用戶使用意愿影響模型構建與實證[J].圖書情報工作,2020,64(09):85-94.
(6)武峭山.論高校開放式教學模式的構建[J].石家莊經濟學院學報,2007(03):133-136+140.
(7)任紅杰.關于高校互動式教學的思考[J].高校理論戰線,2007(05):43-46.
(8)楊方銘.基于網絡的信息互動服務特征與多Agent結構研究[J].情報科學,2015,33(02):75-79.
作者:楊方銘,劉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