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年11月22日 分類:經濟論文 次數:
下面文章主要以預西汝陽縣為研究對象展開分析,該地區水土流失比較嚴重,因此文章總結了汝陽縣水土流失存在的主要問題及相關危害,并且總結了其中的原因,有自然因素,有人為因素,并且還提出了相關的對策,希望可以通過水土流失治理,維護了生態環境建設,這也直接關系到生態安全和防洪安全。
關鍵詞:水土流失,治理,問題,對策
汝陽縣位于淮河流域北汝河中上游,轄13個鄉鎮和一個工業區216個村2561個自然村,總人口48.06萬人,其中農村人口40.20萬人。現有耕地面積34014hm2,農業人均耕地0.08hm2。由于自然條件較差,工農業生產發展對大自然的破壞,水土流失歷來十分嚴重。截止2015年底該縣共治理水土流失648.29km2,其中坡改梯16756hm2、營造水保喬木林24686hm2、水保灌木林1337hm2、經果林3674hm2、封禁治理15219hm2、其他措施面積3158hm2,修建淤地壩28座、谷坊及其他小型水利水保工程187座。但從整體上看仍然是階段性的、局部的,目前尚有水土流失面積472.06km2,治理任務依然繁重而緊迫。
1存在問題
1.1認識不到位
基層干部注重經濟建設,沒有從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充分認識搞好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意義,一定程度上對生態環境的改善有忽視現象。部分建設開發項目業主水土保持觀念不強,對建設項目水保方案的編制和落實、規費繳納重視程度不夠。有的開發建設項目不按照規定及時編報水土保持方案。有的即使編報了水土保持方案,沒有按方案認真組織實施。有的治理后管護跟不上,如:坡改梯及小型水利水保工程項目,交付村民使用后,因災出現垮塌現象不愿自己修復,等待政府再投資修復。
1.2規劃不到位
由于水土保持沒有整體規劃,未能及時進入上級規劃的大盤子,建設項目審批困難,難以立項實施,使水保建設速度相對緩慢。
1.3治理標準低
如:植物措施中造林存活率低,投入大,效益差,人財物和資源浪費很大,挫傷了農民積極性。加上地方財力有限,地方配套資金落實存在一定的困難,導致其它各類水土保持措施的標準不高,治理程度也偏低。
1.4支持政策不健全
由于是國家級貧困縣,地方財政困難,沒有出臺水土流失治理投入支持政策,制約當地水土流失治理。
1.5執法與服務管理不到位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水土保持執法與服務出現了一些新困難、新矛盾、新問題。如監督執法經費不足,執法裝備少且相對落后,執法力量薄弱,執法覆蓋面小,甚至出現執法與監督服務盲區。政府出資項目存在缺乏建后管理資金,管理制度和監督體系不明確,難以適應新形勢的需要。
2原因分析
汝陽縣原有水土流失面積1120.36km2,其中輕度流失面積829.41km2,占流失面積的74.03%;中度侵蝕面積223.64km2,占流失面積的19.96%;強度侵蝕面積32.57km2,占流失面積的2.91%;極強度侵蝕面積30.40km2,占流失面積的2.71%,劇烈侵蝕面積4.34km2,占流失面積的0.39%。平均侵蝕模數3826t/(km2·a)。
水土流失導致不少地方土地貧瘠,植物多樣性缺失,涵養水源能力降低。每遇暴雨、山洪暴發,自然災害頻發,導致大量的有機物、重金屬、化肥、農藥等農村面源污染物流入河流水庫,造成水體富營養化,不利于生態環境建設;淤塞河道,影響行洪安全,如:1982年7月的一場大雨,全縣沖毀耕地1600hm2,沖毀各類水利工程750處,5200hm2水澆地受影響,倒塌房屋8000多間,沖毀堤壩11626m,造成經濟損失860萬元。
2.1自然原因
汝陽縣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十年九旱,降雨年際變化大,時空分布不均,6、7、8三個月占年降水量的48.10%以上,常以暴雨形式出現,因而形成了該區域少雨則旱,多雨則澇,暴雨則洪,旱澇洪交替發生,加劇了水土流失及生態環境惡化。據統計,該縣10a一遇的30min最大降雨強度均在30mm以上,如此大的降雨強度使年降雨侵蝕力R可達到350(MJ·cm)/(hm2·h·a),這樣的R值已對抗侵蝕力很弱的土壤構成了足夠大的威脅。同時暴雨雨滴對地表的擊濺作用,加劇了侵蝕過程。區內水土流失地區多為低山丘陵地段,地形高差大,坡度陡,坡面長,有利于水土流失災害的發生。隨著坡度的增加及降水時間的持續,坡面表土達到飽和后便產生徑流,速度隨著坡度加大而加快,侵蝕的強度也隨之增加。
2.2人為因素
汝陽縣屬于國家級貧困縣,人多地少,20世紀50年代初以來,為滿足食物和木材的需求,廣大干群提出向荒山要糧,掀起大規模開荒擴種的高潮,濫墾、濫伐現象普遍,形成新的水土流失區。另外坡耕地順坡打壟,輪作施肥不合理,破壞土壤團粒結構,加劇土壤的侵蝕。耕作粗放,進行掠奪性經營,林地遭到破壞,土壤肥力下降,蓄水保土能力弱,生態環境趨于惡化。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對礦產資源的大力開發,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破壞了地表植被和生態環境,加速了水土流失。
3治理措施
根據汝陽縣的地形地貌、地質土壤、水土流失特點等因素,該縣水土保持重點預防保護區272.52km2、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902.12km2,分別占全縣總面積的20.45%、67.68%。同時,根據一定的劃分原則和汝陽縣地貌條件與水土流失強度現狀,將汝陽縣劃分為南部深山區水源涵養保護區、中南部淺山區保土蓄水區、北部丘陵保土蓄水區三個水土流失類型區,面積分別為276.35,515.09,541.40km2,并根據不同類型區采取相應的水土流失防治對策。
新形勢下水土流失的治理,除要貫徹“預防為主,全面規劃、因地制宜、綜合防治、加強管理、注重效益”的工作方針外,必須融入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理念,與實施農業產業化結合,與發展特色農業結合,與發展觀光旅游農業結合,抓好“三同時”制度落實,使治理發揮綜合效益。
3.1堅持原則,科學規劃
在項目規劃上,除堅持以坡改梯、經果林、水保林和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為重點,山、水、田、林、路統一規劃,因害設防,層層攔蓄,建立綜合防治體系外,遵循有關水土保持法律法規和一系列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原則,并緊密結合汝陽縣實際,以充分合理利用水土資源,改善農、林、牧各業生產的基礎條件,建設生態農業為目的,逐步優化土地利用結構,因地制宜地規劃各項水土保持措施。
初步規劃期為15a,分近期(2016-2020年)和遠期(2021-2030年)實施,水平年為2015年。總目標是用約15a的時間(2016-2030),基本治理完現有的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治理程度達到80%以上,年均土壤侵蝕量減少60%以上,林草覆蓋度超過60%。其中近期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59.29km2,遠期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65.69km2,并加強對已治理成果的管護。
3.2突出重點,全面治理
汝陽縣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主要包括水土流失輕度以上及人口密度較大的山區、丘陵區和平原沙土區等;崩塌、滑坡危險區和泥石流、山洪易發區;廢棄礦山(場)、采石場和尾礦庫;大型基礎設施工程建設跡地及礦山塌陷區。共涉及工業園區及城關、上店、內埠、蔡店、柏樹、小店、三屯、王坪、陶營、十八盤、付店、劉店、靳村等13個鄉鎮,面積為1132.32km2,占汝陽縣總面積的85%。
重點治理區可采取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重點區域小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等工程項目進行治理,共規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23.09km2,其中規劃近期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積96.31km2,遠期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26.78km2。其中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可對緩坡耕地改造成梯田,并配套建設田間道路、截排水工程和小型蓄水工程,并營造一部分水土保持林。
在有條件的基本農田內建設高標準的水肥一體化示范區,大力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促進水肥耦合,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農業面源污染;重點區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要以小流域為單元實施綜合治理,主要措施有坡改梯、經果林、水土保持林以及截排水工程、小型蓄水工程和谷坊、淤地壩等小型治溝工程。
3.3嚴控質量,科學管護
嚴格按照設計要求制定明確的施工標準,建立健全質量監督約束機制,確保規范施工;嚴格驗收制度,堅持一把尺子量到底。加大依法行政力度,加強監督預防,強化監督管理,杜絕陡坡開荒耕種、毀林種田、亂砍、亂伐、濫牧行為。依法加強對全縣開礦、修路、采石等生產建設區域水土保持監督管理,督促生產建設單位編報水土保持治理方案。
3.4宣傳教育,提高意識
利用各種會議、廣播、報紙、網絡、墻報、標語、簡報、電視等形式,宣傳水土保持法規和政策,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對水土流失危害嚴重性、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認識,增強水土保持的基本國策意識和法制觀念意識,確保開發項目水保方案編報率不斷提高,“三權一方案三同時”制度得到貫徹,調動廣大群眾治理水土流失的積極性,防止生產建設活動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4結語
水土流失治理是一項必須長期堅持的惠及民生、改善生態環境的系統工程,在認清當地水土流失治理存在問題、原因與治理對策前提下,結合目前正在實施的環境污染攻堅戰和扶貧開發攻堅戰,加大預防、治理和管護力度,才能有效遏制新的水土流失的發生。
參考文獻:
[1]張備戰,劉士虎.我國水土流失現狀和防治對策[J].水能經濟,2015(12).
[2]王利敏,趙莉祺,申先順.滑縣水土流失現狀及水土保持措施分析[J].河南水利與南水北調,2015(11).
[3]李中玉.汝陽縣水土流失與水土保持探索[J].河南水利與南水北調,2017(11).
推薦期刊:《水能經濟》(月刊)是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正式批準,由全國水能技術經濟情報網主辦、能源部主管的國內外公開發行的水利水電專業技術類學術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