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年12月04日 分類:經濟論文 次數:
下面文章主要針對經濟林抗旱保水栽培技術的應用方式進行分析,在土壤保濕、適地種樹、科學種植以及適當修建儲水池等方式下,希望能夠提升經濟林的成活率,切實發揮抗旱保水栽培技術的應用價值,構建良好的生態環境,促進區域經濟的持續發展。
關鍵詞:經濟林,抗旱保水,栽培技術
經濟林是以生產果品、食用油料以及藥材等產品為主要目的的森林,符合當前經濟發展的趨勢。隨著現代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需要提高對經濟林抗旱保水栽培技術的重視程度,發揮科學栽培的作用。經濟林抗旱保水栽培技術的應用,能夠實現經濟林的保產增收,對經濟林的可持續發展產生重要影響,也是提升經濟林發展建設質量的有效途徑。
1改良土壤,蓄水保濕
1.1轉變土壤大氣蒸發條件,減緩地表水分蒸發速度
薄膜覆蓋多在每年2月~3月開展,在這個過程中經濟林氣候相對干燥,雨水較少[1]。適當覆蓋薄膜的方式下能夠增強經濟林的儲水能力,對周圍經濟林的生長也能夠產生重要影響。在實際的經濟林種植期間,可以通過薄膜覆蓋、秸稈覆蓋等方式,轉變土壤大氣蒸發條件,減緩地表水分蒸發速度[2]。薄膜覆蓋多在每年的2月~3月期間展開,通過將薄膜呈盆狀覆蓋在樹盤下,提高土壤的溫度,促進土壤中有機物質的分解[3]。
秸稈覆蓋則能將雜草、樹葉等覆蓋在林區地面或者樹盤下,這種方式下有助于提升經濟林根系的儲存水能力。在覆蓋前需要對土壤實施“深翻澆水”,且適當施入氮肥,為經濟林的生長奠定良好基礎。在此基礎上,還可以在覆蓋完成后,在秸稈上噴灑適量的農藥,清除秸稈中包含的害蟲。適當在秸稈表面撒上一些黃土,這種方式下有助于降低火災發生率,發揮科學栽培管理的作用。
1.2改良土壤自身結構成分,提升土壤內在儲水能力
針對于水資源比較匱乏的干旱地區來講,適當施肥有助于加快經濟林的生長速度,對經濟林的種植與養護能夠產生重要影響[4]。有機肥的應用,能夠改善土壤中的顆粒結構,使土壤中化學元素比例更加合理,增強土壤的儲存水能力,且有助于經濟林根系的延伸與發展。每年9月,降水量相對較大,降水頻率較高,則可以采用適當施肥的方式增強經濟林的儲存水能力,提高樹木貯藏養分。在這種方式下,即便下一年春季面臨極度干旱、缺水的情況,經濟林也能夠正常生長,對經濟林的成活率及經濟林栽培質量的提升能夠奠定良好基礎。
2因地制宜,適地適樹
2.1因地制宜
經濟林栽種期間需要堅持“因地制宜”的思想,經濟林的抗旱性能主要取決于樹木的自身遺傳特征[5]。但由于受到外界生長環境的影響,實際的經濟林種植期間,需要科學分析相關影響因素。例如杏、棗、石榴等樹木的抗旱能力相對較強,核桃、板栗等抗旱能力相對中等,而榛子、蘋果等樹木的抗旱能力相對較差。在經濟林種植期間需要結合實際種植場所的氣候條件、土壤條件等進行綜合分析,將“因地制宜”的思想融入其中。
2.2適地適樹
經濟林種植還需要堅持“適地適樹”的原則,遵循經濟林的自身發展規律。比如春季經濟林發芽,夏季生長速度較快,秋季經濟林落葉,冬季處于休眠狀態下。不同季節中經濟林的生理活動也會具有差異性特點。在實際的工作中,需要結合經濟林的特征進行分析。經濟林種植可以選擇在早春或者是晚秋,早春季節種植有助于提升經濟林的成活率。但是針對于一些經濟林來講,不適宜在春季造林,因此需要結合實際的經濟林特征進行分析。
3合理整地,科學種植
3.1合理整地
經濟林種植期間,整地的作用價值十分突出,合理整地有助于提升經濟林周圍土壤對局部水分的利用能力,且對經濟林的可持續發展能夠產生重要影響。縱觀當前經濟林種植的實際情況,常見的整地方法主要包含水平溝整地、水平階整地及魚鱗坑整地等方式。水平溝整地方式下,能夠使水分進入到土壤中,被土壤吸收。在干旱的條件下,土壤的水分蒸發量會顯著減少,水土保持的效果也會提升,有助于增強經濟林的抗旱能力。水平階征地的方式下,土層相對較厚,故而能夠攔截地面徑流,使土壤中的水分增加,也能夠達到避免水土流失的作用。魚鱗坑整地即為基于山坡、山坡的流水方向實施綜合分析,更加適合應用到干旱、半干旱區域。
3.2科學種植
科學種植有助于提升經濟林的抗旱儲水能力,對經濟林的正常生長能夠產生重要影響。例如陜西省大荔縣村民便采用深栽培育的方式種植大扇杏,在科學的種植模式下經濟林的成活率顯著提升,且能夠降低整地的費用,減少灌溉的成本,其經濟效益顯著增加,充分展現出科學理念與科學技術在經濟林種植期間應用的重要價值。科學的栽培管理有助于提升整體管理的效果,對經濟林抗旱儲水能力的提升也能夠產生重要影響。在實際的管理過程中,針對于枝繁葉茂的經濟林,在氣候相對比較干旱的情況下,適當修剪樹枝也能夠減少葉面的蒸騰效果,避免植物體內水分的流失,發揮光合作用對經濟林生長的積極影響,根系土壤中水分吸收能力顯著提升。
4修筑水壩,儲存雨水
經濟林栽培期間可以基于當地的實際情況修建水壩,集中收集雨水,更好的利用自然降水,避免干旱情況下對經濟林生長產生不良影響。針對于干旱的坡地、丘陵地帶,則可以修建梯田或者是魚鱗坑,使降水能夠儲存到行間或樹下,更好的利用雨水,節約水資源。在此基礎上,在干旱的情況下還可以積極應用抗旱劑,在隨手灌溉、機械抽水灌溉等方式下,使藥液能夠均勻融入到林木根系附近,使土壤水分能夠集中到根系周圍,提升根系對深層土壤中水分的吸收效果,使經濟林的耐旱能力顯著提升。
5結語
在持續發展的時代背景下,經濟林需要加強抗旱保水栽培技術的研究,結合當地的氣候條件進行綜合分析,保證經濟林種植與栽培的整體效果,對現代良好生態環境的構建及社會經濟的持續增長也能夠產生重要影響。經濟林種植期間,可以通過改良土壤,蓄水保濕;因地制宜,適地適樹;合理整地,科學種植及修筑水壩,儲存雨水等方式,滿足經濟林的生長需求,保證土壤中的水分充足,避免干旱情況下阻礙經濟林的生長,發揮科學養護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馬云波.遼西地區設施溫室果樹經濟林密植高效栽培優勢及關鍵技術[J].中國園藝文摘,2018,34(04):221-222.
[2]楊金國.遼寧省西部干旱地區經濟林抗旱保水栽培技術[J].鄉村科技,2017(32):48-49.
[3]張英姿,張宏偉,李月鳳,等.香椿蔬菜葉用經濟林矮化密植豐產園栽培技術[J].中國園藝文摘,2017,33(10):189-191.
[4]沈海龍,林存學,楊玲,張鵬.東北林區經濟林樹種資源狀況、存在問題與發展對策[J].經濟林研究,2013,31(02):160-166.
[5]鐘國才,張永生.經濟林抗旱保水栽培技術的應用研究[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6(03):152-153.
農業論文投稿:中國園藝文摘(月刊)創刊于1985年,是農業部主管、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主辦、中國園藝學會協辦的優秀文摘信息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