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08月07日 分類:經濟論文 次數:
摘要: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思想根脈和精神力量,十八大以來,宣城市積極踐行相關部署,厚植本土文化資源,將法治文化建設與傳統法治元素有機結合,開啟了法治文化建設的新篇章。文章旨在通過研究宣城市法治文化建設情況,汲取其先進經驗,探尋優秀傳統文化與法治文化建設相結合的最優路徑。
關鍵詞:傳統文化;新時代;法治建設;法治元素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依法治國深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越走越寬,十九大提出“堅持厲行法治”,明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法治中國新的歷史方位,而在十九屆四中全會中的公報中,“法治”仍是高頻詞之一。在新的歷史節點,法治建設要求我們立足本國國情,用“傳統中國文化”發展“當代中國法治”,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一、文化與法治
法治與文化相伴相生,相輔相成,文化的發展影響法治的前進方向,法治的實現需要文化作為有益補充。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法律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制定和執行往往都帶有濃厚的文化影響力,法治作為法律之“治”,其實現離不開法律制度及其運行機制。完備的法律制度和嚴格的司法體系必不可少,但其背靠的文化環境也極為重要,在法律規范難以調整的社會生活領域,文化卻可以促使人們行為和價值觀念適應法治社會的需要。
二、宣城市優秀傳統文化中法治元素的當代價值
正如習近平同志所言:“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新。”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法治元素可以為法治文化建設提供借鑒,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奠定基礎,是新時代法治文化發展必不可少的創作之源、創新之源。傳承并發揚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法治元素并將其與建設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相結合,是增強法治文化“軟實力”的必經之路。
(一)家風家訓,法治理念植根的土壤
中國傳統社會法治體系并不完善,存在大量的法律空白,由此產生了眾多禮法規范和民間習慣法。傳統家風家訓如宣城梅氏,以“崇文重教、以德為上”為興族之本,重視道德教化。此外,宗族法令也以封建禮制和家法族規來維護宗族統治,實現宗族關系的和睦。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依法治國要求我們積極借鑒以尊祖敬祖、孝老愛親為特征的宗族制度,在當代社會逐步構建以政府為主導、以群眾自治為主體、多方參與、多管齊下的網絡化社會管理機制,而以德治國要求我們主動挖掘傳統宗族文化及家風家訓中的精華,不斷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社會形成無形的精神輻射力量,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建設。
(二)榜樣典故,德信善行滋養的泉源
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宣城市這片土地上塑造了眾多榜樣故事。如唐貞元二十年,范傳真作為寧國縣的縣令,以身作則,廉政勤政,為了讓老百姓切實地明白和諧社會的理念,在縣衙東南方建起了一座亭子,取名“化洽亭”,以此來教化百姓融洽相處。宣城歷代先賢名人的德言善行如春雨般溫暖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宣城兒女,他們身上“敬業奉獻”“誠實守信”“追求平等”“崇尚氣節”等優秀品質早已鑄就在宣城兒女的心中,植根于中華民族優良的道德沃土之上,激勵著中華兒女砥礪前行,為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注入力量。
(三)傳統曲藝,多樣文化綻放的山間
傳統戲曲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可以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使人民群眾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宣城市戲曲種類豐富多樣,擁有如皖南花鼓戲、徽劇、皖南皮影戲等為代表的傳統曲藝資源。以皖南花鼓戲為例,作為安徽五大地方名劇之一,其故事常以日常生活、歷史軼事以及民間神話傳說為題材,多強調社會的穩定和諧,具有積極的生活教育價值。因此,傳統曲藝獨具特色的藝術形式為傳播地方優秀文化和法治精神提供了載體,對于人際關系的調節和社會秩序的治理具有重要意義。
三、宣城市法治文化建設樣本
十八大以來,宣城市積極踐行相關決策部署,創新法治理念,融合地域特色,內凝法治精神,合力推進法治文化建設,譜寫出法治宣城建設新篇章。
(一)探源頭,致力挖掘宣城優秀傳統文化
宣城市文化底蘊深厚,今天的宣城依舊傳承著傳統徽文化的法治基因,其遺留下的寶貴資源值得深入挖掘與深度探索。宣城市立足深厚的本土文化,提煉徽文化中蘊含的法治元素,傳承優良家風家訓,發揚優秀契約精神,發掘整理出看門太守、禁賭碑記、虐政石、化洽亭等法治故事以及數量眾多的家風家訓,從源頭梳理歷史文化脈絡,整理傳統法治文化資源,為傳統法治文化古為今用奠定基礎。
(二)重創新,大力推進傳統法治古為今用
在法治文化建設過程中,宣城市批判繼承傳統法治,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開辟了優秀傳統法治文化古為今用的新天地。
在內容上,宣城市深入挖掘優秀傳統文化中法治元素,并為其注入新時代法治精神;整理地方法治名人、典故等法治淵源,追蹤報道新好人的法治故事。
在形式上,宣城市將法治故事融入“非遺”文化中,編寫貼近群眾的法治文藝作品,建立法治文藝宣傳隊、腰鼓隊經常性地開展法治文藝表演;設計法治動漫形象,創作動畫、海報、短視頻,依托電視、廣播等主流媒體,微信微博兩微平臺,積極豐富傳播載體與表現形式。
(三)強品牌,聚力培育地方法治文化品牌
宣城市致力于打造法治文化精品,在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中融入宣城特色,不斷推陳出新,推進法治文化品牌化發展。
用“龍頭”引領法治文化發展。宣城市以其特有的“揚子鱷”為原型設計法治動漫形象“揚子”,開發法治宣傳品,結合地域特色“非遺”講故事,釋法規,挖掘整理地方法治淵源,開展優秀法治文化作品征集活動,編印法治文化系列叢書,推動法治文化符號化、特色化發展。
用“典型”傳遞法治文化能量。宣城市培育出一批法治文化先進典型,加強普法典型人物推介,結合榜樣力量,為地方法治文化發展添磚加瓦。
用“陣地”鞏固法治文化效應。宣城市將法治元素融入陣地建設,積極謀劃法治宣傳教育基地建設,有效運用數字媒體建設網絡法治陣地,“線上”“線下”相結合,“有形”“無形”相融合,在潤物無聲中培育群眾的法治素養。
四、傳統文化助力法治建設的路徑探析
(一)以優秀傳統理念為核,充實法治文化建設內容
1.凝練家風家訓內涵,打造“和法”法治文化特色
“和”彰顯著中華傳統文化的特色與精髓,體現著法治文化建設的獨特內涵。中國法治起源的特點之一就是氏族血緣紐帶強韌,法律表現出的家族主義特色,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被凝結在家風家訓之中,代代相傳。不同的家風家訓雖各有側重,但以和為貴的思想內涵仍是其核心理念。如宣城《朱子家訓》從“慈”“教”等七個方面對倫理道德關系做了重要論述,構建了彼此關懷、相親和睦的理想家庭圖景。因此,可以將家事法律的普及與孝和文化相融合,為僵硬的法律條文融入傳統的道德情理,加強民眾對家事法律的認同感,打造“和法”法治文化特色。
2.融匯優秀榜樣典故,提煉“善法”法治文化精神
“善”蘊含著法治文化建設的精神底蘊。德法互補、共同治國在中國由來已久,是古代中國治國理政的成功經驗,也是中國傳統法文化的精髓,充分顯示了中華民族的政治與法律智慧。從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到樂于助人的雷鋒,從散布于各類古籍中的好人事跡到今天的《感動中國》,從古至今,中國一直重視榜樣人物的引領示范作用。以榜樣人物為例,將行善積德、愛國敬業等優秀品質與法治文化相融合,繼承德法共治的傳統法治文化精髓,提煉現代“善法”法治文化精神。
3.挖掘傳統禮法內核,展現“良法”法治文化追求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這是亙古不變的法治追求。宣城歷史法治建設過程中,雖多以民間習慣法為主,但在未成體系的習慣法之中,亦蘊含著治理者對良法的追求。如吳氏宗族內部法律要求族眾各安本業、安分守己、禁嗜酒宿娼等等。發掘傳統禮法中與現代法治原則相契合的部分,再將現代法治原則和目標進行重塑,融入傳統立法之中,展現“良法”法治文化追求,給予民眾法治與文化的雙重熏陶,讓法治文化滋養人心。
(二)以優秀傳統藝術為基,拓寬法治文化建設載體
傳統藝術來源于生活且通俗易懂,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精神文化發展形式。中國傳統藝術以其濃郁的鄉土氣息、淳厚的藝術內涵、生動的歷史痕跡和獨特的吸引力得以代代相傳,若將法治宣傳的內容以傳統藝術的形式表現出來,讓原本刻板生硬的法律知識變得鮮活生動,必會加大普法形式的吸引力,提升人民群眾的接受度,強化法治宣傳效果。
以皮影戲為例,傳統皮影戲以歷史故事、神話小說為劇本,而今,可以將一個個法治故事、榜樣事跡加工成劇本,以皮影戲的方式呈現,寓教于樂,在傳統藝術的熏陶中汲取法律知識、感受法治精神、樹立法治信仰。在此基礎上,將現場演出的皮影戲制作成記錄短片或動畫短片,在公交車、商場、法治文化陣地等地循環播放,使傳統文化和法治宣傳融入千家萬戶,讓法治文化滲透進每一個人的心中。
(三)以優秀傳統技藝為托,打造法治文化建設精品
社會科學論文投稿刊物:廣西社會科學設置欄目中共執政理論、廣西論壇、哲學、經濟學、法學、歷史學、文學、語言學、社會學、文化·教育。
中國優秀傳統技藝凝聚一方水土、一方人文,是勞動人民智慧與汗水的結晶,是一個地區個性與生命力的彰顯。在國家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的大背景下,以傳統技藝為托,在傳統技藝制造的產品中融入法治元素,既創新傳統技藝、加大產品需求、扶植產業發展,又創新法治文化建設載體、營造濃厚法治文化氛圍、助力法治文化建設。以宣城為例,文房四寶、宣扇、皖南剪紙等工藝品的制作技藝,蘊含著宣城的水土與人文、潛藏著宣城的歷史與呼吸,在文房四寶上印刻法治格言、用宣扇承載法治標語、以剪紙刻畫法治人物,讓一件件傳統工藝品渲染法治精神,讓法治文化落滿群眾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積累沉淀的成果,其蘊涵的法治資源數不勝數。在全面依法治國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大背景之下,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對法治文化建設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牢牢把握優秀傳統文化與法治文化建設的內在聯系,創新內容與形式,引導其走本土路線、親民路線,為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增光添彩。
參考文獻:
[1]梁婉穎,楊軍.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文化資源傳承創新法治保障方略[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37(01):58-65.
[2]劉保國.淺論習近平同志創新中國傳統治國思想的貢獻[J].湖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8,19(06):18-22.
[3]郭雙節,熊坤新,柳楊,次仁片多.西藏傳統文化的新時代法治價值[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8(03):62-67.
[4]紀春.論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在現代法治建設中的價值[D].吉林大學,2008.
[5]蔣傳光.實現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當代價值的方法論思考[J].法學家,2007(05):11-16+1.
作者:王玉茹宋沁怡洪鈺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