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04月12日 分類:經濟論文 次數:
摘要:《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這是在深入分析國內國際形勢后做出的重大判斷,也是一個重大的長期戰略部署。 圍繞暢通國民經濟循環,要深化設計、深入推進體制改革,培育形成自動調節促進國民經濟循環順暢的內在機制。 加快培育內需市場體系,需增強自主自強的國內市場供給體系,提高市場供給與市場需求的適配性。 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依靠科技創新支撐和引領,并以高水平對外開放驅動國內國際雙循環。
關鍵詞: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創新驅動對外開放
作者簡介:韓永文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提出,“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為根本目的,統籌發展和安全,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這是黨中央根據國內國際形勢變化和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特別是我國比較優勢變化,做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也是推進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行穩致遠的一個重大戰略抉擇。 習近平同志指出,這是“適應我國發展新階段要求,塑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必然選擇”。
經濟論文投稿刊物:國有資產管理(月刊)是目前國內唯一一份全面反映我國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工作的國家級刊物,由國務院國資委進行業務指導。
一、國民經濟發展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重大意義
習近平同志強調,“在當前全球市場萎縮的外部環境下,我們必須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情,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這是深入分析國內國際形勢做出的重大判斷,也是一個重大的長期戰略部署”。
改革開放以來,堅持對外開放、引進外資、擴大對外貿易、融入全球經濟市場,一直是我國追趕發達國家,推動經濟加快發展的重要途徑。 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WTO)后,我國深度參與國際分工,融入國際大循環,形成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的發展格局,對我們抓住經濟全球化機遇,快速提升經濟實力、改善人民生活發揮了重要作用。
經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發展與建設,我國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國力持續提升,經濟總量不斷超越西方發達國家,連續多年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并不斷縮小與美國的差距。 我國經濟不僅最具發展活力,而且已經成為連接全球產業鏈上游發達經濟體和下游資源供給經濟體的供應鏈、價值鏈的樞紐。
黨的十九大開啟了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經濟發展轉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 這要求我國的經濟發展戰略必須根據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做出調整,必須更好地將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生態環境改善、資源節約和可持續發展、質量效益大幅度提升有機銜接起來,必須立足于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增進人民福祉,“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地依托國內市場”,使社會生產、流通、分配、消費活動在各個環節上更加匹配,更加符合和滿足國內需求變化的要求。
這是2020年以來黨中央做出經濟發展戰略轉型決策的重大戰略背景。 此外,近幾年在西方主要發達國家的主導下,世界經濟逆全球化趨勢越來越明顯,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加劇;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對全球經濟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出現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大的一次經濟衰退,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遭受巨大沖擊,市場循環極為不暢。 多重因素的沖擊、擾動,明顯增大了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外部風險。
應該看到,這種沖擊不單單是經濟上的原因,還有更多的是來自非市場因素,而且后者的沖擊影響遠遠大于前者。 這種政治、社會和自然的沖擊因素使我國未來發展充滿了不確定性。 這些情況倒逼我們必須進行深層次的戰略思考,必須把發展的根基建立在依靠國內市場的基礎上,必須把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建立在更多更好地依賴超大規模的國內需求市場,增加發展的可持續性和穩定性。
更為重要的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是為廣大人民群眾謀利益,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本質是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這就要求我國在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后,在經濟、技術發展有了相當大的自主、自立、自強條件和基礎之后,必須把生產出來的更多更好的產品與服務提供給本國人民和本土市場; 把創造出來的社會財富更多地用到增進人民福祉和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上。 這也應該是高質量發展內涵的重要內容。 這個內涵要求中國經濟必須更多地堅持眼光向內,以自主、自立為基礎,以暢通國民經濟內部循環為主,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構建新發展格局。
二、圍繞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深化設計、深入推進體制改革,培育形成自動調節促進國民經濟循環順暢的內在機制
培育形成自動調節促進國內經濟循環順暢的內在機制,是形成和保障國民經濟內部循環在各個環節上有機銜接、有序暢通、高效運行的必然要求。 暢通國民經濟內部循環,就需要通過深化改革打通阻礙國內經濟順暢發展的堵點,提升供給體系與國內需求體系的適配性。 最重要的是,要堅定不移地堅持和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健全要素資源以市場配置為基礎、暢通要素資源市場流動的體制機制。 為此,要繼續深化推進針對性更強的經濟體制和行政體制改革,消除“條條塊塊”間各種阻隔資源流動、分割要素有效配置與市場化流動的樊籬,堅決化解阻礙我國統一大市場形成與發展的各種阻力和障礙。
經過40多年的改革與建設,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市場體系已經基本建立,經濟的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對市場配置資源從起基礎性作用到起決定性作用的認識日益深化。 但是也必須看到,在現行行政區劃下以及行政主導經濟發展力量仍然很強的機制下,地方本位主義及其各自追求加快發展的動因,地區間利用行政性力量比拼土地供應、財稅補貼等要素資源的不規范競爭,導致市場資源流動不暢、資源配置分散、生產力布局同構和碎片化的情況仍然很多。
由于行政區劃和行政主導資源配置的力量大于區域間資源流動和市場化配置的力量,切割、分化、抵消市場機制運行效率的情況還不少。 不少調查和研究顯示,一些地方通過運用政府投資政策、產業支持政策、低價土地出讓政策、稅收減免和財政補貼政策、融資支持政策等,爭奪產業和項目資源,競爭性招商引資,導致相鄰省份之間產業同質化程度仍然較高,城市群內部相近城市的產業結構相似度也很高。
由于不少產業項目的引入并不是依據地區相對比較優勢和資源要素稟賦,而是非理性地以過多犧牲地方公共資源、土地、財政、資金等要素資源換來的、搶來的,使得地區間的主導產業優勢與特色不明顯。 在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和國家治理現代化、法制化的推動下,近些年地區間實行行政性封鎖阻隔商品和要素資源跨區域流動的情況大為減少,但一些隱性的市場樊籬還或多或少地存在。 不少地方仍然采用一些隱形的價格政策或財政補貼政策支持企業、居民購買本地商品與公共服務,在一些旅游、公共服務產品供給上對本地居民和外地居民實行差異化的價格等等。 這些表現,都是不利于全國統一大市場形成與發展的,必須通過深化改革加以扭轉、糾正。
習近平同志強調,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以全國統一大市場基礎上的國內大循環為主體,不是要求各地都搞省內、市內、縣內的自我循環。 這就需要各地在未來發展中,特別是眼下正在制定“十四五”規劃或是開始啟動實施規劃之際,必須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更好地堅持系統觀念,更多地將一域一地的發展置于全國發展“一盤棋”中來考量,把自身發展更多地放到全國協同發展的大局中來統籌謀劃; 自覺地將本地區的發展置于貫徹落實國家已經形成的一系列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中來平衡; 理性、客觀地將自身的發展置于周邊地區的生產力布局、國土空間布局的現實條件下,在客觀分析各自比較優勢的基礎上來進行系統性思考與謀劃。
要深入學習、理解、貫徹習總書記關于“各地要找準自己在國內大循環和國際雙循環中的位置和比較優勢,把構建新發展格局同實施區域中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等有機銜接起來,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不能搞‘小而全’,更不能以‘內循環’的名義搞地區封鎖”的要求。 決不能再走割裂區域間的經濟聯系、阻止要素流動和自我循環發展的路子。 要通過深化改革、擴大對內對外開放,有效“破除制約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的體制機制障礙,強化有利于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調動全社會積極性的重大改革舉措”,努力實現《建議》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高標準市場體系基本建成”的要求。
三、加快培育內需市場體系,增強自主自強的國內市場供給體系,提高市場供給與市場需求的適配性
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發展是硬道理,通過不斷深化改革,釋放發展活力與動力,持續發掘市場需求潛力,增強市場需求對經濟發展的支撐。
(一)要繼續抓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放松,并進一步加大改革力度
目前,我國多數產業供給能力相對過剩的問題仍然存在,低端制造業產能過剩、區域間生產力布局同質化造成的資源配置低效率、資源特別是要素資源配置浪費和競爭無序; 幾乎在所有的生產領域都存在結構性生產能力過剩和結構性供給不足的矛盾。 雖然前幾年的去產能改革在消除落后和過剩產能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但產能過剩的問題還沒有得到真正有效解決,長期累積起來的結構性問題仍很突出。 而且,新的、動態性的供給需求結構性矛盾還在不斷出現。 市場盲目沖動、行政力量盲目支持,助長無效資源配置和低端制造盲目發展的情況仍然屢見不鮮。 近兩年不少地方競相盲目上馬芯片項目就是例證。
本該淘汰的低端、落后產能在區域間轉移、交易的情況還時有發生。 這些都要求我們必須更好地堅持發揮市場配置資源決定性作用,堅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放松,更加重視和解決供給結構不平衡、長短板不均衡,特別是要解決好制約我國制造業發展關鍵環節供給能力薄弱、技術供給不足、關鍵技術缺失的矛盾。 更多地用市場手段和法律手段推進經濟結構、產業結構、企業結構的調整、優化與升級,去落后產能,去支持落后產能生存并在繼續加大系統性金融風險的金融、債務高杠桿。 更多地用市場的力量引導市場主體自覺和理性競爭,推動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的市場動態平衡”。
(二)要積極釋放居民消費市場潛力,增強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和發展的基礎支撐能力
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擴大消費需求是未來支撐我國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基點。 “十四五”期間,我國應該在大幅度提高社會最終消費比率上下更大功夫,保證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同步,分配結構明顯改善”。 近幾年。 我國消費增長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明顯上升,但最終消費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仍然很低。
2019年,我國最終消費占GDP的比重為55 4.%,其中居民最終消費比重僅為38 8%。 這兩個比重與發達國家相比均低了20個百分點左右,與我國最高年份1983年的67 3%和53 2%相比還分別相差11 9和14 4個百分點。 這說明我國居民消費需求尚未得到有效滿足,消費潛力遠未釋放出來,同時也說明支撐我國經濟持續較快增長的消費需求提升空間很大,調整、改善需求結構的空間也很大。 應該通過推進系統化的改革和政策安排,加速扭轉這種不協調的發展局面,使消費特別是居民消費真正成為穩定和拉動經濟增長的基本力量。
“十四五”期間,應該把促進、擴大消費的著力點,放在大幅度擴大中等收入群體上,較大幅度提高低收入群體和中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切實提高他們的消費能力,有效釋放內需市場的消費空間。 到“十四五”期末,力爭使中等收入群體達到6億人左右,占全國總人口的比重由目前的29%上升到40%; 力爭使最終消費占GDP的比重提高到60%左右; 使居民最終消費比重提高到45%以上。 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點,將會對擴大消費市場、提高潛在經濟增長率形成巨大推動,自然也會對穩定經濟增長,推動高質量發展形成重要的支撐。
為此,一是要把穩定和擴大就業置于政府宏觀政策制定的頂端,堅持就業優先政策。 要把保障就業、實現充分就業、有效控制失業率,作為增進人民福祉、促進經濟增長、維護社會穩定的首要目標,處理好保證就業和促進科技進步以及推進現代化生產的關系,千方百計穩定和擴大就業容量、提升就業。 要研究推進現行以城鎮就業、失業為目標導向的就業計劃、統計管理體制改革,解決鄉村居民就業與失業管理制度缺失問題,將城鄉居民就業和失業問題統籌起來,逐步實現全社會就業與失業目標統籌管理的體制、機制和政策導向。
二是需要深入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確保居民收入有較快且合理的增長。 居民消費需求不足,背后的原因是收入分配問題。 長期以來,我國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與國民收入產出有較大背離; 勞動者的勞動報酬比率低,與國民收入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有較大背離; 社會成員的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支撐不足。 另據統計,按人均可支配收入五等份分類,我國中等收入戶的平均收入約為全國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1 5%,中間偏下和低收入戶的收入則僅相當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1 3%和24%。
平均值掩蓋了收入分配差距和收入分配不合理的問題。 “十四五”期間,要認真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經濟制度。 進一步發揮收入分配制度在推動生產力發展、促進社會公平與和諧進步進程中的重要基礎性作用,加緊理順收入分配體制,系統性思考、設計、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注意在整體上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同時,更加重視提高中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更加重視不斷提高勞動者的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較大幅度提高勞動者的工資性收入水平。
(三)要堅持以發展實體經濟為重點,特別是要堅持不懈地做強制造業
堅持發展實體經濟特別是堅持發展制造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優勢所在,是我國立國強基之本。 構建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新發展格局,必須把發展的著力點放在發展實體經濟上,尤其是要放在發展制造業上。
《建議》提出,“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定不移建設制造業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提高經濟質量為首的核心競爭力”。 近年來,我國實體經濟發展顯現出逐漸弱化的趨勢,制造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逐年下降,2019年我國制造業的比重為27 2%,比2012年的31 4%減少了4 2個百分點。
一些地方出現了過早“去工業化”傾向與苗頭,一些地方和企業不切實際地過多使用現代化生產條件和“智能化”制造,企業為社會提供就業機會的責任意識不斷弱化,使社會就業結構失衡矛盾增大。 金融機構過度擴張、金融業自我循環、不合理的資產與資本配置引發經濟“脫實向虛”,都使中央關于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政策被弱化。
一些虛擬經濟發展形成了對實體經濟和制造業的無序擠出,實體經濟發展的盈利空間被不斷擠壓、蠶食,線上擠線下、網絡擠實體、假冒品牌及產品擠壓誠實守信守法經營。 金融業的高利率、高盈利使制造業等實體經濟成本加大,利潤攤薄,許多中小企業經營舉步維艱,卻承擔了許多高額的資金成本、運轉成本和社會成本。 這種扭曲的市場結構嚴重影響發展實體經濟的積極性。 需要有針對性地加大制度規范設計和制度安排,努力消除這些不利于實體經濟發展的市場障礙。
推進傳統產業適應現代化發展要求不斷創新升級,是堅持發展實體經濟的一個重要方面。 應該看到,在未來發展中,傳統產業依然是支撐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力量。 新興產業的發展壯大是一個漸進發展過程,即使其進入全盛發展時期,也不可能完全取代傳統產業。 國計民生、人們的衣食住行離不開大量傳統產業和傳統制造業產品。 但傳統產業必須跟上世界科技進步的腳步,不斷地運用新興生產技術進行改造升級,不斷地創造出新產品,調整優化生產結構和產品結構,以適應社會進步,滿足人們現代化生活變化的發展需要。
有研究指出,傳統產業、傳統企業的創新能力也是整個國家經濟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不僅僅只有高科技企業。 在德國的經濟發展中,傳統的低技術、非研發密集型企業所生產的產值占其工業總產值的42%,這些傳統企業具有很強的創新能力與市場競爭力,經濟績效并不比高研發投入的企業差。
在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中,既要加快培育發展新興產業特別是新興戰略性產業,也要高度重視推動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實施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引導、鼓勵、支持傳統企業利用現代科技特別是電子信息技術、數字技術改造提升傳統制造業。 政府要研究制定既符合市場經濟發展要求,又有利于引導、促進企業擴大制造業設備更新改造投資,激勵、推動傳統企業積極開展創新活動的政策措施,以及創造更加良好的市場競爭環境,保護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和技術改造的積極性。
四、堅持創新驅動發展,著力發揮科技創新對高質量發展的引領和支撐作用
無論是推進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還是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 無論是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還是堅持發展實體經濟,都必須依靠科技創新的引領和支撐。 我國是現代科技進步和現代市場經濟的后來者,在科技創新、產業變革等諸多方面曾經在一個較長時期具有后發優勢。 引進、購買、消化、吸收,追趕與跟進使我國經濟與科學技術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但隨著我國經濟日益強大、與西方發達國家差距不斷縮小,世界科技進步的供給已經不能完全滿足我國發展需要。 再加上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在許多關鍵、核心技術領域長期對我國實行封鎖、遏制。 這些都使我們清楚地看到,未來中國現代化建設需要有更為先進的生產力作支撐,先進的生產力來源于科技進步,來源于科技創新。 先進的技術特別是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是買不來的,只能依靠自己,立足于增強自主自強的科技創新能力。
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必須更多依靠自主科技創新產品的供給。 《建議》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支撐”,并把創新放在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核心地位。 這是對我國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更加重視以創新推動發展、以科技創新破解困擾實體經濟發展的短板制約,特別是有效化解制約內循環發展的產業鏈、供應鏈“卡脖子”等突出矛盾,突出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位置與作用的戰略認知和實踐認知的提升。
貫徹落實“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支撐”,需要用好政府與市場兩只手的作用,發揮好有為政府與有效率市場兩種機制有機結合的體制機制效力,“推動科技創新在暢通循環中發揮關鍵作用”。 如在加強基礎研究、推進原始創新方面,可以更多發揮政府的作用,由政府組織制定發展規劃、協調推進規劃實施,集中國家資金投入,由政府科技部門會同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協等機構,盯住世界科學發展前沿、盯住國際研究發展動向、盯住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需要,統籌需求導向、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組織開展系統性研究、跨學科研究。
在加強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研發攻關以及推進應用方面,要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注意整合發揮科技、工業、發展改革、財稅部門和工程院的政策導向力量,統籌規劃落地實施、協調支持步調與步驟、整合集中財力投入、組合優化政策體系,更多堅持采用國家招投標的方式,支持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國家重點實驗室等科研機構聯合科研力量較強的企業組成科研攻關聯盟,“鏈條式”“系統性”地組織相關工程技術力量,實施系統性研發攻關,并在推進科研成果加快產業化轉化發展上,形成鼓勵支撐政策; 在培育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方面,則應更多依靠市場競爭機制,發揮市場利益導向的激勵作用,引導、支持企業自覺推進技術創新、技術革新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用市場的力量鍛造、培養形成一批像華為那樣有創新意識、有較高創新研發投入自覺、有較強研發人才隊伍的市場主體。
激發企業作為科技創新主體的積極性,保護知識產權極為重要。 要進一步深化知識產權保護體制改革,深入貫徹中央已經做出的具體部署。 保護知識產權應該以政府為主體,以法律保護為手段,堅決打擊各種侵權違法行為。 要加大知識產權保護的生態環境建設,加快形成以政府為主體、行業協會積極參與、企業協同配合,有效發揮社會監督的共同治理體系。 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條就是加大政府和法院的作為,特別是主動作為。 不能再讓企業自己去花費很多精力、財力自行調查被侵權行為。
保護和激發企業創新的積極性,還有一個問題十分重要。 就是鼓勵、支持社會和企業優先購買、使用國產設備和國產零部件,以激勵、推動我國產業鏈和供應鏈協調、有序、健康發展。 一方面,應該通過規劃引導,用好市場化的產業政策,例如加速折舊,提高對企業技術研發的加計扣除比率,加大對企業進行技術改造投入的增值稅、所得稅抵扣等政策,降低國產商品生產成本和價格,提高商品和服務的市場性價比。
充分發揮各行業協會的組織、領導和協調作用,組織研究制定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產業改造規劃并協調組織推進落實,引導企業主動適應市場需求和供應鏈變化,常態化地進行產業轉型升級、技術改造和產品創新活動,不斷地調整優化產品結構、提高質量、培養品牌。 另一方面,要研究制定鼓勵支持企業優先購買國內生產的設備、零部件、技術產品的政策,比如提高設備和零部件購進的增值稅抵扣率、政府貼息貸款、進一步優化首臺套設備使用等政策,以形成有利于加快提升國內制造業商品技術成熟度、產品質量、供需適配性等的政策環境,實現產業基礎再造工程,補齊產業鏈、供應鏈短板,鍛造產業鏈、供應鏈長板,打造新興產業鏈。
五、以高水平對外開放驅動國內國際雙循環
構建新發展格局“決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 我國經濟已經深度融入世界經濟,內外需市場本來就是相互依存、相互連通、相互促進的。 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絕不是關起門來搞經濟封閉運行,而是要通過發揮內需動力,吸引外部要素資源自發地、更多地流入中國市場,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加聯通、相互依存。 即如習近平同志所指出的,“推動形成宏達順暢的國內經濟循環,就能更好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既滿足國內需求,又提升我國產業技術發展水平,形成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未來發展中,我們要認真貫徹《建議》關于“以國內大循環吸引資源要素、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積極促進內需和外需、進口和出口,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協調發展”的方針。
市場經濟的發展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資本的趨利性流動、市場主體尋求追逐商機也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2019年10月19日英國《金融時報》報道外國投資者蜂擁回流到快速增長的中國。 報道稱,經濟學家表示,中國是一個有吸引力的投資目的地,看看中國的城市化、中產階級爆炸式增長和消費開支的演變——外國投資者一直試圖找到投資這些宏大主題的方式。
我國所具有的巨大市場規模、巨大市場需求增長空間,擁有的全球最完整、規模巨大的工業體系和系統完備的配套能力,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潛力,良好的發展前景,都將是未來國際市場的巨大發展商機,都將吸引更多的國際人才、優秀企業、資本、技術要素向中國匯聚。 我們要抓住機遇,因勢利導,充分利用好這些客觀條件; 充分發揮我國產業體系完整、基礎設施完善、勞動力素質高、經濟韌性強的比較優勢,以更好的服務、更好的市場營商環境、更穩定的開放政策和制度安排,利用國際要素助力,促進我國技術創新、市場創新、產品創新、產業創新升級; 要以積極參與國際經濟新規則的制定,推動我國經濟體制與國際經濟規則接軌,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創新。
當前,在編制“十四五”規劃以及即將開啟實施“十四五”規劃的工作中,在以下幾方面我國有條件也有可能加強與國際社會的經濟、技術和貿易、投資等方面合作,并有利于拓展出新的合作領域和空間。
一是進一步提高我國“走出去”與“引進來”的有機銜接條件。 加強供應鏈合作和價值鏈、利益鏈聯系,建立和鞏固我國穩定的海外重要能源、資源供應渠道和供應基地,確保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所需能源、重要資源海外供應的穩定性和安全性。 我國石油、天然氣等重要能源的進口依存度高達70%和45%; 鐵礦、銅精礦等重要礦產資源進口依存度高達60%以上; 高端芯片、汽車發動機、變速箱、模具等的進口依存度都很高,外匯使用額很大; 石油化工生產所需的一些高端、精細原材料的進口依存度極高。
從長期來看,解決能源、基本原材料供給端瓶頸制約,要靠技術進步加大能源革命,大幅度提高新能源生產比重,下大力氣推行節約集約使用能源資源和能源消費替代,逐步減少對海外資源的過度依賴。 從短期來看,必須千方百計加強我國與能源、資源供給國之間的長期經濟技術合作,穩定和維護我國的國際市場供應渠道。 需要以更加積極的開放政策、制度和法律保障,來維護海外能源、資源供給國內發展的穩定性和安全性。 “十四五”期間,要在推動企業“走出去”、加大海外市場開發等方面實施更加積極、有為有效的舉措,建立以我為主、長期穩定的海外能源、資源和重要原材料供應基地。
二是要研究運用一些有效而又能夠被西方國家和國際市場接受的開放合作方式。 以我國擁有的科研力量優勢和經濟優勢,推動我國科學技術研究機構、研究型大學沖破各種封鎖樊籬,積極參與世界基礎科學研究,為我國創新發展和技術創新提供基礎科學研究及科學實驗支持,也通過我國科學家積極參與世界科學研究,為全球科學技術進步與發展做出貢獻。 近期,要利用我國在防疫、抗疫走在世界前列,較快恢復經濟發展并成為全球唯一經濟正增長主要經濟體的優勢,加強與西方國家進行人類生命科學、防疫與公共衛生、疫苗研制、醫學科學研究等方面的合作。
要根據制約我國產業發展和技術應用中一些關鍵材料、關鍵零部件、關鍵技術等短板和重要“卡脖子”環節,在加強自主創新的基礎上,研究通過各種可行方式和途徑,積極開拓與國外科研機構、企業進行技術交流的渠道。 要有針對性地進行自貿區政策試驗,吸引外國企業在中國自貿區設立生產基地、合作研發基地。 深耕營商環境改善,引進外資企業、加強技術交流合作,穩定我國的產業鏈、供應鏈,抵充或減少黑天鵝事件和國際市場不確定因素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沖擊。
三是加強與西方國家在應對氣候變化和環境保護等方面的經濟技術合作。 2020年12月12日,習近平同志在聯合國氣候雄心峰會上宣布,到2030年我國單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將達到25%左右。 這引起國際社會廣泛關注和共鳴。 我們要抓住契機、因勢利導,以碳中和、清潔生產、綠色發展、節能減排為題材,積極主動加強同國際機構、西方發達國家的研究機構和企業進行交流與合作,推進節能減排、氣候變化、生態和環境保護發展。
以我國承諾2060年以前實現碳中和為抓手,積極探索開展與國際社會和發達國家的經濟技術合作。 在這些領域開展合作,既受西方國家的響應和歡迎,也有利于提升我國在這些領域的科研能力,推進我國通過這些領域的合作延伸拓展到更廣闊的相關領域經濟技術合作。 2020年11月22日,習近平同志在20國集團領導人利雅得峰會上提出與西方國家在幾個方向和領域加強合作的倡議:第一,加大應對氣候變化力度,堅定不移落實中國實現碳中和承諾; 第二,推進清潔能源轉型,支持后疫情時代能源低碳轉型; 第三,尊重自然生態系統,支持在減少土地退化、保護珊瑚礁、應對海洋垃圾等領域深化合作。 我國應該迅速行動、制定細化工作方案,積極開展與西方發達國家在這些方面的經濟技術交流、合作。
四是加快推進人民幣更多地走向世界市場,加強在國際資本流動和貿易活動中人民幣結算地位,尤其要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提升地位、拓展影響。 我國是能源、資源等初級產品和先進制造業產品進口比重很高的大國,應該利用我國在國際需求市場上的獨特地位和長期的供需關系,在出口國推進建立廣泛的人民幣結算體系。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持續深入推進,我國與沿線國家的經貿、投資日益加深,為進一步推進和拓展人民幣結算體系在沿線國家的應用提供了市場空間。 應該因勢利導,積極拓展境外人民幣結算業務,加快推進境外人民幣結算體系建設,健全有關法規法律、體制保障、運行機制以及監管制度。 在國內,依托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鼓勵金融機構開展以人民幣為計價、交易、結算貨幣的裝備制造、生物醫藥、服務貿易等產品出口等跨境金融服務。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建議〉的說明》,新華網,2020年11月4日。
2.劉鶴:《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人民日報》2020年11月25日。
3.黃守宏:《堅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人民日報》2020年12月11日。
4.謝伏瞻:《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人民政協網,2020年11月12日。
5.白春禮:《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求是網,2021年1月4日。
6.李曉紅:《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中國政府網,2021年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