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年10月08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這篇大學生健康教育論文發表了雙硫侖樣反應與健康教育調查,雙硫侖樣反應,又稱戒酒硫樣反應,是由于服用藥物(頭孢類)后飲用含有酒精的飲品(或接觸酒精)導致的體內“乙醛蓄積”的中毒反應。那么如何來降低雙硫侖樣反應的發生率呢?論文進行了如下調查。
[摘要]目的提高人們對雙硫侖樣反應的認識,降低雙硫侖樣反應的發生率。方法以調查問卷的方式,采取自愿的原則,對社會在職群眾310人(A組)及在校大三醫學本科生(B組)126人進行雙硫侖樣反應知曉率的初訪及隨訪,并兩次對被訪者普及雙硫侖樣反應的健康知識宣教,比較兩組間被隨訪者初訪時知曉率的差別及兩組間、兩組內被訪者初訪與隨訪知曉率的差別,同時比較兩組人群總體初訪前及初訪至隨訪期間雙硫侖樣反應的發生率。結果A、B兩組被訪者初訪的知曉率分別為35.5%和31.7%,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A、B兩組隨訪的知曉率較初訪時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分別為72.3%,84.9%,與初訪相比(P<0.05),而在隨訪時比較A組與B組知曉率(P<0.05),說明醫學本科生對該疾病的理解和認知優于社會在職人員。A、B兩組初訪時已發生雙硫侖樣反應的例數為12例,初訪至隨訪期間該病的發生例數為2例,比較差異(P<0.05)。結論通過對特定學歷人群的調查及健康宣教,證明健康宣教能明顯提高所調查人群對雙硫侖樣反應的認知和理解,是避免雙硫侖樣反應發生的一級預防措施,如果能對全社會進行普及,將降低雙硫侖樣反應發生率,從而使全社會人民受益。
[關鍵詞]大學生健康教育論文,雙硫侖樣反應,覺知,健康教育,問卷調查
酒是為人們日常生活和社會交往的必備飲品,而各類抗生素的廣泛應用成為飲酒后的健康隱患,兩者短時間內的不恰當相遇,最終導致了急診科常見的急癥“雙硫侖樣反應”的發生,對人們心理、身體健康造成較大的影響,甚至嚴重者可危及生命。為了從源頭上規避該反應的發生,我們對特定的成年人群做了調查及健康宣教,現將結果總結匯報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為了便于所有被訪者成功完成初訪及隨訪,并且避免在文化知識方面懸殊過大,我們在交通設計院院領導的協助下,經過該單位在職職工的同意,選取年齡在18~60歲之間、性別不限、文憑中專以上的在職人員為研究對象,共310人(A組);并在醫學院老師的協助下,經學生同意,選取尚未步入臨床的在校大三醫學本科生為研究對象,共126人(B組),所有被訪者均成功完成初訪及隨訪,比較兩組間被隨訪者初訪時知曉率的差別及兩組間、兩組內被訪者初訪與隨訪知曉率的差別,同時比較兩組人群總體初訪前及初訪至隨訪期間雙硫侖樣反應的發生率。1.2調查方法運用統一編制的調查問卷,對所有被訪者在2015年3月10日至11日進行初訪,在2015年10月13日至14日進行隨訪,并在初訪及隨訪交卷后給每個被訪者發放健康知識卡片進行健康宣教,告知被訪者在使用頭孢菌素類、硝基咪唑類、呋喃類抗生素[1]或磺脲類降糖藥[2]后一周內不可以飲用含有酒精的物質或外用酒精,否則會導致“雙硫侖樣反應”的發生,引起頭暈、惡心、呼吸困難、心悸、出汗、面部潮紅等癥狀,嚴重者可出現休克、急性心肌損害等并發癥而危及生命。1.3用藥情況經統計,A組中長期服用磺脲類降糖藥者有8人,其他A組及B組被訪者無長期使用上述四類藥物者。1.4雙硫侖樣反應的衡量標準有明確使用上述可引起雙硫侖樣反應藥物史,用藥后一周內使用了含有酒精的飲品及其產品,飲酒量及度數明顯低于平時,飲酒過程中短時間內發生雙硫侖樣反應的臨床癥狀,排除酒精過敏史。1.5統計學分析使用Excel軟件進行數據錄入,對所得數據用SPSS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兩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A、B兩組被訪者初訪的知曉率分別為35.5%和31.7%,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A、B兩組隨訪的知曉率較初訪時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分別為72.3%,84.9%,與初訪相比(P<0.05),而在隨訪時比較A組與B組知曉率(P<0.05)。A、B兩組初訪時,經檢查后醫生確診的已發生雙硫侖樣反應的例數為12例,其中使用頭孢菌素后飲酒發病10例;1例為懷疑自己“中暑”使用頭孢菌素后口服藿香正氣水發病;1例為醫源性發病,患者當日有飲酒,因氣管炎在醫院輸入頭孢唑林鈉而發病。初訪至隨訪期間該反應的發生例數為2例,無一例是初訪已發病者,這兩例均為使用頭孢菌素后因存僥幸心理認為少喝點酒沒事,飲酒后發病。長期服用磺脲類降糖藥的8人因對該反應有所了解,無1例發病。所有被訪者初訪及初訪至隨訪間雙硫侖樣反應發生率比較,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具體見下表1、表2、表3。
3討論
由于雙硫侖樣反應并未在大學本科教科書中專門介紹,在學歷基本相當的情況下,使得尚未步入臨床且涉世未深的醫學本科生在初訪知曉率上并不優于社會在職人員,甚至略偏低,在健康宣教后,醫學本科生和社會在職人員隨訪知曉率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且醫學本科生的專業優勢明顯顯現出來。通過對上述特定知識分子人群的知曉率調查及健康宣教,使“雙硫侖樣反應”的知曉率明顯提高,發生率明顯降低,說明走健康宣教之路可以使該病真正從源頭上得到有效的控制。在本次調查中,雙硫侖樣反應并不是機體自身疾病演化產生,而是需要在特定的條件下才能發病,患者在使用頭孢菌素類、硝基咪唑類、呋喃類抗生素[1]或磺脲類降糖藥[2]后一周內飲用、接觸或食用含有酒精的物質最終導致“乙醛蓄積”,代謝障礙而發病[3]。目前已經報道及臨床中發現的含酒精的物質主要有:酒精飲品、藥酒、含酒精的藥物(如藿香正氣水)、醫用酒精及一些化妝品等。欲從源頭上避免該反應的發生,實現一級預防,健康宣教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主要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實現:①對廣大社會群眾進行健康宣教,提高人們對雙硫侖樣反應的認知,從而在生活上實現自我約束,避免該反應的發生。臨床一些患者雖然知道使用頭孢類抗生素后不能飲酒,仍抱有僥幸心理,對自己約束不夠,最終導致該疾病的發生。②加強醫務工作者對該反應的認識,使其充分認識健康宣教的重要性,認真履行告知義務,從而避免因醫務人員未告知、自身疏忽或宣教不到位而導致醫源性雙硫侖樣反應的發生,也進而減少醫療糾紛的發生,臨床中的醫務人員在健康宣教方面將起到主力軍的作用。③建議在所有可引起雙硫侖樣反應的藥品包裝上印刷醒目的提醒詞語,如“使用本藥前后一周內禁止飲酒”,以便引起使用者的注意。本次調查及個人宣教充分證明了健康宣教的重要作用及社會價值,接受了健康宣教的人群雙硫侖樣反應的知曉率明顯提高,發生率明顯下降,因此對該病的預防有很好的指導作用,值得大力推廣,最終使全社會受益。當然,由于本次調查群體的數量有限,形式固定,可能存在某些不足之處,影響該反應發生的其他干擾因素尚需進一步挖掘和探討。
參考文獻
[1]郭變.抗生素類藥物致雙硫侖樣反應臨床分析[J].醫學信息,2011,24(3):1436.
[2]王浩凌,徐玉仙.藥源性雙硫侖樣反應30例臨床分析[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2,5(1):17-18.
[3]陳新謙,金有豫,湯光.新編藥物學[M].1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03.
作者:武希梅 單位:呼和浩特市第一醫院
推薦期刊:《健康人》是一本關注兩性健康生活,探討精神世界的精美月刊。她解答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健康困惑,向您展現時尚健康理念的不同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