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年04月03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在教育改革深入中,學生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能力需要不斷的提升,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對于某些教學理念理解有一定的偏差,對于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十分不利,數學教師應該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自己去發現問題,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在學生的探究合作交流過程中,教師應想辦法提升學生的知識點,引導學生實現由最初零星的、初步的、不自覺的奇思妙想,向系統的、深入的、有個性化的思維轉化。
關鍵詞:有效操作,有效探究,有效引領,發展思維
數學要研究的對象是人們抽象思維的產物,學生通過學習數學可以有效地提高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創造力等思維能力。小學數學教學不單單要教給學生數學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那么,我們如何優化學習方式,促進學生思維活動的展開,提升課堂教學的實效呢?
一、有效操作,深化思維
數學思維具有內隱性,因此發展數學思維,更多的是強調體驗和感悟。在實際教學中,許多教師單純追求操作活動的表面效應,不同程度地出現操作過程目標偏離,操作活動按令而行、淺嘗輒止等不良傾向,而忽視了操作活動中思維的內化過程,存在動手有余思維不足的現象,操作活動往往并不能真正促進知識理解,深化思維。筆者認為操作活動要突出“數學味”,教師應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等活動,引導學生經歷從抽象到具體,并借助具體又上升到抽象的數學化過程,將數學經驗和知識逐步內化,有效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真正發揮動手操作這一學習方式內在的教學價值。
如在一次教研活動中,一位教師教學15-9=?時,先鼓勵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進行操作,在這種學生占主動的、有目的、有策略的操作中出現了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1)用小棒擺,先擺15根小棒,再逐一數掉9根,最后剩下6根;(2)把15分成10和5,從10根中逐一數掉9根,剩下的1根與5根合成6根;(3)先從15根中數掉5根得10根,再從10根中數掉4個根,最后得6根。
接著,教師給了學生充分展示、交流解決方法的機會,在肯定這些算法的同時,通過比較,學生一致認為后兩種方法具有更高的思維含量,有創新性。此時學生已經獲得了算法的物化模型,但教師并沒有急于總結基本算法,而是再次引導學生結合圖式和本題算式進行算理的逐步抽象,讓學生經歷從形象思維到半形象思維,再到抽象思維的數學化過程。這個過程實現了操作活動的內化,學生的外顯動作逐漸淡化,思維逐步向深度發展,這樣的操作活動才是有效的,學生的計算能力、思維能力得到了有效培養。
二、有效探究,拓展思維
新課程更加注重學生探究性學習,認為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應該是一個學生親自參與、豐富生動的思維過程。數學教學內容中有許多適合學生探究性學習的素材,但并不是所有的學習過程都必然是探究性的,開展探究教學的選題或學習的材料要符合學生實際,要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探究的問題設計必須要具有探究的價值和思維含量,否則就沒有探究的價值。也就是說,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不能不管三七二十一,將學生的精力都放在探究上,而要選擇合適的內容讓學生開展有效的探究。在數學課堂上,我就經常設計具有探究價值的問題,讓學生用不同的知識、從不同角度、以不同的思路充分探究數學知識,為學生充分想象和創造提供廣闊的思維空間,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在探索過程中得以提升。
如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長方體的表面積”的教學,學生已經理解長方體表面積概念,學生利用自制的長方體,以小組為單位探究出求長方體表面積的多種方法。
1.先求六個面的面積,再求六個面積的和。2.先求3組相對面的面積,再將三組面積相加求出表面積:6×4×2+5×4×2+6×5×2。3.先求出每組相對面中的一個面的面積,把它們加起來,相再乘以2,得到表面積:(6×4+5×4+6×5)×2。4.可以將長方形的四個側面剪開,然后拼成一個大的長方形,再求出它的面積,最后加上兩個底面的面積:(6+5)×2×4+6×5×2。
……
這個案例說明,長方體的表面積這部分內容是比較抽象的,通過表面積計算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本身就是對原模型的加工和再創造,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就證明了這一點,學生通過有效探究解決了這個數學問題,還對每一種算法做出了說明,特別是第四種方法具有一定的創造性。這樣的內容就是一個適合探究的素材,而這樣的過程就是一個有效的探究過程。因此我們教師只有立足于學生的認知水平,善于從多角度、多層次挖掘適合探究的素材,才能增加學生數學探究的體驗,掌握數學探究的方法,從而發展學生數學思維的多樣性與深邃性。
三、有效引領,放飛思維
由于學生的知識水平和閱歷都有限,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水平和能力常常表現出差異,他們處于知識、情感、價值觀的初步發展階段,在多數情況下,學生的思維是不可能自發得到提升與完善的,教師作為學生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作為“平等中的首席”,往往需要作有效的引領。當學生出現思維阻塞時,教師需要適當的點撥、引導學生理解思考;當學生滿足于一般,思維松懈,缺少創新意識、創新思維時,教師要有意識的啟發、點撥、引領,喚醒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而要做到這點,教師必須做好充分的課前預設,既要關注多數學生的思維趨勢,又要關注個性化的思維動態。我們要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實現由最初零星的、初步的、不自覺的奇思妙想,向系統的、深入的、有個性化的思維轉化,積累并建構個性化、系統化的數學理解,并形成數學思想方法。
例如教“字母表示數”這一課時,教者提出了這樣的問題:
淘氣的年齡是1,2,3,4,5…,a
哥哥比淘氣大2歲是1+2,2+2,3+2,4+2,5+2…,a+2
淘氣1歲時,哥哥是幾歲呢?淘氣2歲時,哥哥是幾歲?……我們要怎么把所有的可能都表示出來呢?教師提出問題后讓學生分組討論探究,當同學們得出結論時,教者在這個關鍵點適時地進行點撥:“字母a可以表示任何數嗎?”教師再次拋出問題讓學生討論,通過提出一正一反的關鍵問題點出了字母表示數的特點,也激發了學生想方設法解決問題的探究欲望,因此,這樣的引領是有效的。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目的、有計劃地訓練學生的思維,有利于發展學生思維能力,有利于提高數學課堂實效,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推薦閱讀:現代教育科學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方法
《現代教育科學》高教版是由吉林省教育科學院和吉林省高等教育學會主辦的立足吉林、面向全國的高等教育科學研究學術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