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年12月03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下面文章主要以徽派建筑為研究對象,主要探討徽派建筑元素在高校環境設計教學中的導入,在創造力訓練過程中,融入對徽派建筑元素的感悟,然后在邏輯思維的引導下產生創新成果,在設計驗證過程中,實現環境設計的民族本土化,更好地將中國傳統文化與優秀設計相結合。
關鍵詞:環境設計,徽派建筑,元素,教學
2017年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提道:“挖掘整理傳統建筑文化,鼓勵建筑設計繼承創新,推進城市修補、生態修復工作,延續城市文脈。”這為我國環境設計專業未來的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撐,為環境設計教學思路指明了前進的方向,使得我國傳統文化與環境設計的融合更加深入。為了使當前的環境設計專業教學與傳統文化更好地融合,必須建立系統的、科學的架構,才能為未來環境設計的特色化發展打下更加堅實的基礎。徽派建筑作為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典范,極具民族風格與地方特色,它作為皖南地區代表性的標志,與當地的自然環境緊密結合,將徽州文化中的鄉土氣息表達得淋漓盡致。
一、環境設計內涵的發展與需求轉變
面對西方科技與文化對國內環境設計的巨大沖擊與影響,國內環境設計在與傳統文化結合方面則略顯薄弱,特別是高校環境設計專業中教師創新能力不足,很難通過相關課程讓學生快速領悟環境設計專業的真諦。絕大部分教師對圖形設計創新思維方法不夠重視,對類似頭腦風暴的創新思維方法也了解甚少[1]。環境設計的轉型迫在眉睫,高校環境設計專業教育過程中導入傳統文化成為轉變過程的重要一環。思想觀念的轉變與更新是重要的工作內容,而教學內容的轉變,課程的調整與教學目標的更新則是轉變的落實環節。
此外,國家的相關文件與政策,為高校環境設計專業引入傳統文化指引了方向,明確了發展目標。從認識論的角度來看,我國的傳統文化強調直觀的感悟與理解,倡導從整體來認識與解釋事物,并且研究不同事物之間的相關聯系。因此,為了更有效地滿足當前創新能力與教育發展的實質需要,教學者需要審視自我,不斷鉆研傳統文化同創造力發展之間的關系,為將來的轉變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徽派建筑元素的種類分析
徽派建筑是我國地域文化特征明顯且保留相對完整的建筑流派。其以中國古代風水理論為依據,強調天人合一,完美地將山光水色互相交融。徽派建筑的特色是以粉墻、黛瓦、馬頭墻作為基調,并通過加入石雕、木雕等具有吉祥意義的圖騰來表達人民的美好愿景。其以黑白為主色,高墻錯落有致,馬頭翹起,結構分明,外觀素雅大方。徽派建筑大氣磅礴,天人合一,將其建筑元素融入城市景觀設計中,不僅可以為城市增添傳統文化氣息,而且可以激活人的精神感受,緩解城市生活壓力[2]。
(一)傳統徽派建筑元素分析
1.馬頭墻
馬頭墻是徽派建筑的典型元素之一。古代徽州建筑多為磚木結構,古人出于防火的需求,樓房四周常常砌有高過屋頂的磚墻,屋角高高翹起,形似馬頭,頗有特點,故稱之為“馬頭墻”。馬頭墻輪廓呈階梯狀,屋脊深入淺出,錯落有致,極具動態美。俯瞰建筑整體,馬頭墻高低起伏,仿若萬馬奔騰,氣勢磅礴。馬頭墻色彩樸素但內涵豐富,蘊含著純真的鄉土田園氣息,強調返璞歸真的美學觀念。此外,馬頭墻的“馬頭”通常有兩層寓意,一方面是古人期望自己能功成名就的美好愿望,另一方面是家人對于在外的游子早早歸家的期盼。馬頭墻明朗素雅,錯落有致,內涵與形式有效結合,極具寓意美[3]。
2.粉墻
古代徽州建筑多采用灰白色調,使得房內私人空間同房外公共空間形成色彩上的合理過渡,極具儒家風味,體現出更高水平的審美內涵,徽州人低調典雅的性格也可見一斑。“粉墻”亦是徽州建筑的典型元素之一。
3.窗和屋頂
徽派建筑四面由高墻封閉,利用天井通風采光,所以在徽派建筑中窗的實用意義不是很大,通常窗小且墻外很少開窗。在白墻的襯托下,黑且小的窗極具特點,成為徽州建筑的特有元素。在徽派建筑中,一般以雙向屋頂為主,附屬房配置單向屋頂。坡屋頂微微向內卷曲,有利于屋頂排水。此外,當地人因地制宜,創造出三角屋頂及其他類型的屋頂。隨著現代科技飛速發展,設計師推陳出新,在繼承傳統徽派建筑坡屋頂的同時,創造出許多具有現實意義的屋頂形式。
4.徽州三雕
石雕、磚雕、木雕作為古代徽州的傳統工藝,通過二維和三維的有效結合,點線面體的運用,雕刻出極具藝術美感的畫面,形成徽派建筑裝飾中的典型元素。雕刻出的畫面空白較少,多以人物、瑞獸、樹、花、云紋等創造出豐富的場景,塑造有趣的故事。人物生動,花樹栩栩如生,讓人難以忘卻。雕刻對于工藝精湛程度要求極高,并且要求所描述的故事具有一定的敘事性與復雜性,以展示其裝飾性與吉祥的寓意。
5.天井和庭院
天井是徽派建筑中最具有特色的構成元素之一,所謂有堂皆有井是指徽派建筑中都存在天井,這也體現了古徽州人“四水歸堂”的傳統思想。在古徽派建筑中,由于墻高窗小,故多采用天井進行采光、排水和通風。天井不僅可以擴大人們的視覺空間,而且還將儒家思想、風水構造等理論集于一體。站在徽派建筑的院落中抬頭望天,四方四正的一抹藍色便是天井的獨特美感所在[4]。
(二)徽派建筑在當代建筑中的演繹
為了突出地域特點,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大量的徽派建筑元素被運用到當代建筑中,從而形成新徽派建筑。其元素與符號不應該被僵化,它是有生命的,是根植在文化之上的。在環境設計教學的導入和設計過程中應該緊抓其文化的魂魄,更多關注符號與元素背后的文化與內涵,結合地域特點,將徽派建筑元素用于各環境空間的建設中。徽派建筑在當代建筑中的演繹主要有以下幾點:
1.色彩
色彩是最為感性最為直接的藝術語言。傳統徽派建筑外觀簡單素雅,使用黑白灰三色,對比明顯卻又不失風格,體現出徽派建筑文化的內涵。在環境設計中,針對不同的環境,應該考慮色彩的變化與張力。徽派建筑中大塊的黑白灰三色,沉穩素雅卻又不失明快,偶爾出現少許鮮亮的色彩,也會變成喜人的點睛之筆。徽派建筑以黑白灰作為基調,點線面流暢結合,時尚簡約,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追求[5]。
2.點線面特征
徽派建筑中點的使用非常有特點。墻高窗小,墻白窗黑,黑黝黝的小窗在白墻的掩映下分外明顯,成為白墻上的點睛之筆,使得建筑更加引人注目。在當代建筑中也常采用類似的方法,起到加強的作用。木構建筑在我國傳統建筑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強調線的概念,傳統建筑中的柱、梁等均是線條的不同組合。
建筑通過面給予人們最為直接的印象,在徽派建筑中,馬頭墻便是最為直觀的面,白色的墻面挺拔大氣,黑色小窗靈氣動人,兩者的結合便是面與面的交融與碰撞。徽派建筑中點線面三者的運用隨處可見,無論是弧度優美的坡屋頂,垂直挺拔的馬頭墻,還是圓潤優美的梁柱,均是點線面三者的完美結合,使得建筑規整中又帶有一絲有趣,嚴肅中又不失活潑氣息。徽派建筑中點線面的使用給當下環境空間的設計帶來了一定的借鑒參考意義。
3.特有元素
馬頭墻在新徽派建筑中,不再具備防火功能,更多的是強調線條結構,豐富建筑層次,加強建筑的透視感與立體感。在當代建筑中,一方面馬頭墻使用的位置、比例、疊落程度都要反復進行推敲,與周圍環境相協調,另一方面,馬頭墻也不能只是單一的模仿,而應該做到形似神似。坡屋頂在新徽派建筑中已經經過簡化,其形式多為單坡或雙坡。構型完美的坡屋頂不僅能增加建筑的立體結構,而且可以成為變化多樣的城市天際線。徽派三雕可以運用于各類環境設計與建筑設計中,其多用于墻面裝飾、吊頂裝飾。采用精致的石雕、木雕和磚雕,可以營造空間氛圍,顯得設計儒雅卻又不沉悶[6]。
三、徽派建筑元素在環境設計教學中的導入流程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與社會需求的增大,環境設計的轉型迫在眉睫。轉型一方面是理清屬性,明確定位;另一方面則是加強環境設計專業的理論教學,提高學生的設計與實踐能力。本文探討將徽派建筑元素導入環境設計教學中的方法,使我國區域優秀傳統文化與環境設計更加深入融合。
(一)教學體系的設計與安排
將徽派建筑元素導入環境設計教學,按照環境設計專業不同課程進行相關融入,通過具體課程與教學目標的實施,提高學生的設計能力,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1.建立良好的學習框架
教師可以針對不同年級的課程,有區別地將徽派建筑元素引入到教學中,從一開始培養學生對于徽派建筑的認知與理解,到最后自主創新將徽派建筑元素運用到設計中去,從而創造一個良性的學習框架。比如大一的中國傳統紋樣課,可以讓學生自主選擇徽派建筑中的特色元素圖式進行臨摹與研究;大二的風景寫生課程中,可以帶學生去古徽州區,實地觀察徽派建筑的風格與特點,進行現場寫生;大三的古民居考察與測繪課程,可以進一步實地向學生介紹徽派建筑中的典型元素,讓學生積累大量相關知識;大三大四可以布置相關專業設計作業,將徽派建筑中的各元素應用到環境空間設計中去;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網絡在線教學,利用翻轉課堂或者視頻的方式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理解和拓展相關背景文化。
2.探索性設計研究
在大三的專業課程中結合徽派建筑相關文化進行考察調研,在民宿設計課程中開設“徽派建筑元素設計專題”。大四的畢業設中也可綜合地將徽派建筑元素融入設計項目中。其重點在于,結合導師制與工作室制的特點,根據不同徽派建筑元素的特點設置題目,學生則根據自己的喜好傾向進行選擇,自主參與某課題組的研究。專題設計要主旨明確,并包含調研、安排與策劃和設計等全過程。學生通過前期理論研究,中期的實地調研與后期的自主設計,對徽派建筑元素及文化內涵的認識與思考更加深入,設計調研能力得到提升,設計成果也與徽派建筑的傳統文化相融合。
3.教學支持
徽派建筑元素的學習對于學生而言,需要調動各方面的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時刻注意不同學生的學習狀態,不斷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可以與學生進行直面交流,幫助學生健全完善徽派建筑文化的知識體系,同時教師還可以提供多種實踐采風活動,幫助學生了解徽派建筑元素在環境設計中的變形與使用。通過不同的學習方式,開拓學生眼界,調動學生的興趣。在濃厚的學習氛圍下,利用翻轉課堂,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二)教學的實施要點
在實際實施過程中,主要強調以下幾個方面:
1.綜合考量
在專業課程設計的實施過程中,除了要考慮設計可行性與外觀的美感,更重要的是要將徽派建筑文化底蘊貫穿其中。這種思想要求學生在設計過程中要把握結構、材料、設計元素的運用與施工可行性四者之間的平衡,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把握設計全過程,這就要求我們在設計中考量到設計的方方面面[8]。
2.設計協同
設計協同要求小組以合作的方式在設計過程中運用數字化手段將徽派建筑元素融入環境設計,并對設計過程中的每個細節與數據仔細推敲,認真考量,反復推演,從設計構造到最終安裝過程都全程參與,每一個小細節都決定著最終設計的成敗與否。數字化協同可以帶來更加精準的設計數據,只有在團隊協作下才能學習到更多知識與經驗。
3.深化設計
設計方案在不斷的推敲與修改后,最后由導師進行評判,找出存在的不足并且對設計方案進行細化處理,才能取得行之有效的設計。而深化設計是將已在軟件上生成的模型進行拆分細化,生成可供lasercut分割的文件,再利用驗證實驗對設計方案進行修改,為徽派建筑元素較好地融入公共環境空間與建筑的設計方案提供堅實的保障[9]。
4.導入方法
徽派建筑在導入環境設計教學過程中,常見的導入方法有以下三種:
(1)情境導入。
情境導入包括激發疑問導入、情感導入與問題矛盾導入。顧名思義,激發疑問導入就是要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提出問題來尋求答案,以此激發學生的自主求知欲望;情感導入則是要創造一個特定的學習氛圍,針對徽派建筑元素導入,可以從徽派建筑文化背后的故事及傳承開始談起,從而提高學生與知識的情感融合程度,進而產生共鳴;問題矛盾導入是指在特定情境中創造一定的觀點沖突,通過討論來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2)情景導入。
情景導入多指利用媒介創造特殊的語言動畫情景,引導學生從直觀單一的形象思維過渡到復雜立體的抽象思維。對于徽派建筑元素的導入,可以通過相關媒體觀看徽派建筑古往今來的變化與傳承,了解徽派建筑的平面及三維構圖,從而加深了解,提高學習興趣。
(3)直接導入。
一是審題導入,通過探討徽派建筑元素的特點與運用幫助學生思維直接到達學習主體;二是舉例探討,可針對徽派建筑中特有元素,如馬頭墻進行論述,以此引出整個主題。三是討論導入法,教師可通過討論環境設計專業與區域傳統文化的融合進而拋磚引玉引入徽派建筑元素。
四、結論
綜上所述,以上文章將徽派建筑引入高校環境設計教學中去,在教師的教學中,通過建立良好的學習框架、設置探索性設計研究,以及進行專題訓練,使得每位同學在自主設計過程中不僅能夠更深層次地了解徽派建筑元素以及背后的文化傳承,提高設計創新能力,并且在未來的設計過程中,可以借鑒本次設計,將自己的設計理念更有效地表達到設計作品中去。這不僅是對高校環境設計專業的加強與發展,也為我們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運用提供了更加寬廣的思路。
參考文獻:
[1]崔帆.圖形設計創新思維教學現狀問卷調查及分析[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10(6):123-128.
[2]應莉.徽派園林元素在城市景觀的應用[J].鄂州大學學報,2017(2):54-56.
[3]陳緒忠.視覺元素對園林景觀設計的作用及運用芻議[J].江西建材,2014(21):199.
[4]蔡如,劉華平.現代中式徽派文化主題的居住區園林景觀設計探析[J].廣東農業科學,2012(4):41-43.
[5]劉永德.建筑空間的形態·結構·涵義·組合[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
[6]高波,曹正平.現代建筑的徽派建筑風格營造[J].中華民居(下旬刊),2013(6):167-169.
[7]柯山.學生創造性思維在我院藝術設計教育中的培養[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11(4):125-127.
[8]瞿晨.徽文化元素在現代高校校園景觀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13(10):88-91.
[9]徐晶.相與為一:藝術設計開放實驗教學中的多元發展探索[J].裝飾,2015(5):96-97.
建筑類期刊推薦:《中華民居》雜志是由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中國建筑裝飾協會主管的,中華建筑報社主辦的主要面向投資、基金、建筑、房地產開發、裝飾裝修、裝飾設計、家居建材、城市環境規劃、建筑院校、設計院等行業的居住建筑行業的國家級建筑類專業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