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年09月17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摘要:本文對“互聯網+教育應用軟件系統”的功能進化過程進行了詳細論述,提出了知識共享理念、知識生成與交互理念、精準個性化與智能化理念等主導的教育應用軟件系統及影響“互聯網+教育”技術環境發展的路徑與功能特征,介紹了六個體現智力共享、學習方式變革、教學組織變革等蘊含“互聯網+教育”推動創新發展特征的案例。
本文從顛覆性技術是推動社會形態變遷的動力的視角,提出了不同社會形態需要與之相適應的教育生態的觀點,界定了智慧社會是機器智能與人類智慧融合的社會,明確提出了機器智能與人類智慧相融合指向人的智慧啟迪與培養的智慧教育時代是教育的第三次革命的認識。
結合“互聯+教育”現象所表現出的教育變革特征,結合未來發展走向,本文提出學習環境工程學會成為教育學二級學科,教育管理學將融入監測預警、干預調控、精準決策等理論與方法體系建設的趨勢。本文還特別強調了動態學習組織將替代班級授課制,傳統的教師、學生、學習內容三要素結構會被多元化改變,學校的虛實融合無邊界的發展趨勢以及學習者精準畫像對教育評價體系的挑戰及其對教育學理論繼承、發展、創新的訴求。
關鍵詞:互聯網+教育;智慧教育;智能教育;教育變革;學習環境
信息技術與教育的關系問題已經從學術界的小范圍研討,發展成為一個社會爭論的熱點。中國青年報冰點周刊2018年12月12日發表的《這塊屏幕可能改變命運》引發了不同利益相關方的熱議,手機APP的應用也倍受爭議。互聯網教育企業、校長、教師、教育管理者及教育專家們從不同的角度發表了自己的觀點,從對現象的討論、到對技術與教育關系的辯論,逐步走向了對當前教育的反思。
總體看,還是表象討論多,深層分析少,沒有從智能時代教育理論發展的角度系統論述。網絡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與融合發力,正在對金融、商業、醫療、交通等行業產生巨大的影響,也正在向教育領域滲透。本文試圖通過對“互聯網+教育”現象的分析,探討信息技術推動教育創新發展的路徑,以期引起教育理論研究者的關注,共同研究支撐智慧社會教育新生態的教育理論。
一、“互聯網+教育”的技術環境
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名詞被廣泛傳播,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與交叉融合所產生的倍增功能正在對各行各業產生劃時代的影響。《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國發〔2015〕40號)提出:“探索新型教育服務供給方式。鼓勵互聯網企業與社會教育機構根據市場需求開發數字教育資源,提供網絡化教育服務。鼓勵學校利用數字教育資源及教育服務平臺,逐步探索網絡化教育新模式,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促進教育公平。
鼓勵學校通過與互聯網企業合作等方式,對接線上線下教育資源,探索基礎教育、職業教育等教育公共服務提供新方式。推動開展學歷教育在線課程資源共享,推廣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等網絡學習模式,探索建立網絡學習學分認定與學分轉換等制度,加快推動高等教育服務模式變革。”至此,“互聯網+教育”的概念被正式確定,同時確定了“互聯網+教育”的初始發展方向。要深入討論“互聯網+教育”,需要了解“互聯網+教育”的技術環境。
(一)“互聯網+”是互聯網的本質特征
互聯網具備的主要功能是實現在線設備的互聯與數據通信,如同郵政系統一樣,能夠根據郵寄地址把物品送達到指定的地方。對大眾而言,互聯網的使用體驗一是接入方式,指的是有線還是無線(4G、WIFI等),二是網絡帶寬(10Mbps、100Mbps等),得到的是上網速度的體驗。互聯網本身并不提供數字圖書館、視頻公開課等應用服務,這些服務是由搭載在互聯網上的各類應用軟件系統來提供的。
也就是說,互聯網從誕生之初就體現了“互聯網+”的理念。電子郵件、網絡購物、各類手機APP、網絡電話、網絡視頻會議等都是由具體的應用軟件系統搭載在互聯網上來實現的。應用軟件系統由各類軟件平臺、信息系統等構成,普通用戶感受到的是一個個系統的名稱,如鐵路12306、交管12123、UC瀏覽器、網易公開課、中國大學慕課等,用戶在各類終端上獲得的應用都對應著一個應用軟件系統。
“互聯網+”賦予人們巨大的空間,如“互聯網+”商業、金融、公檢法等。人們希望社會的各個行業都加到互聯網上去,從而推動了各行各業的創新與變革發展。在教育領域,自從“互聯網+教育”被提出之后,也得到了廣泛的討論。從互聯網技術服務的角度來看,“互聯網+教育”的技術環境是“互聯網+教育應用軟件系統”。教育應用軟件系統是提供在線服務的網絡課程平臺、在線學習系統、大數據教育管理系統、虛擬交互學習平臺、網絡學習空間等的統稱,不同的系統采用不同的技術與系統結構進行開發,提供不同的教育服務功能。
(二)教育應用軟件系統的功能進化
信息技術是一個“大家族”,是各種技術的集合。信息技術的創新發展與交叉融合,使各類應用軟件系統的功能不斷提升與升級換代。“互聯網+教育”給師生的最直接體驗是“互聯網+教育應用軟件系統”提供的教學類、資源類、管理類、交互類、綜合類等服務功能。任何教育應用軟件系統都不是靜態不變的,而是處于動態發展與迭代更新之中。教育應用軟件系統具有明顯的階段性發展特征(賀相春等,2017)。
1.知識共享理念主導的教育應用軟件系統
在2000年前后,互聯網具有的共享理念成為教育服務系統開發所遵循的基本原則,Web1.0是核心推動力,促進了多媒體技術和數據庫技術的融合。多媒體技術所具備的超文本與超媒體功能實現了文本、音頻、視頻、動畫等多種媒體資源的聚合,演示文稿等類型的多媒體教學課件得到廣泛應用。
網絡多媒體技術的發展,關系型數據庫的應用,網絡化信息的組織,推動了網絡多媒體資源庫的建設與服務,以視頻、音頻、動畫、文本等為知識載體,具有結構化與體系化特征的教育應用軟件系統得到研發,例如國家基礎教育資源網、農村遠程教育資源網、Moodle課程平臺、期刊論文庫、數字圖書館等是此時期典型的教育應用軟件系統,也可稱為第一代“互聯網+教育應用軟件系統”。它的主要服務功能是為師生提供資源的檢索、查詢、下載、瀏覽、在線直播、點播等,知識類資源的網絡存儲和共享是該系統的核心特征。
2.知識生成與交互理念主導的教育應用軟件系統
在2008年前后,移動互聯技術驅動了多媒體技術、Web2.0、數據庫技術、觸控技術的交叉融合的效應顯現,Web2.0的用戶平等交互、用戶即是知識的使用者也是提供者與傳播者的理念影響到教育應用軟件系統的研發,觸控技術與移動互聯技術推動了教育應用軟件系統的移動功能發展,具備教育資源共建共享、在學習活動過程中實現知識生成、提供交互工具、協作工具、教學環境搭建工具、交互過程管理工具等基本服務功能的第二代的“互聯網+教育應用軟件系統”上線服務,教育應用軟件系統的網絡供給出現了復合性或專題性趨勢。
“國家基礎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是在“國家基礎教育資源網”的基礎上進行升級開發并提供教育服務的新一代教育應用軟件系統,任何個體教師能夠把自己的視頻課程、教學設計方案、教學課件等上傳到平臺上共享,也能獲得平臺提供的各類資源服務,能夠利用平臺提供的各類工具創建名師工作室、在線教學共同體等開展教育教學活動。
教育行政部門推出的大多是此類教育應用軟件系統,如中國大學MOOC、學堂在線、51Talk、作業盒子等具有專門性、針對性的教育應用軟件系統獲得了大量社會資本的投入,在線教育、移動端教育服務種類繁多。知識的碎片化與結構性聚合、知識融于學習過程的生成、各類工具支撐的交互與討論是該系統的特征。在教育系統中學習空間的概念被提出,教育應用軟件系統走向空間化服務,教師、學生等使用者能夠利用系統提供的資源聚合服務功能、學科工具與交互協作工具等創建虛擬學校、虛擬班級、在線學習共同體等應用。
二、“互聯網+教育”現象
生產力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科學技術在生產力的構成要素中舉足輕重,科技創新促進生產力水平的提升,特別是一些標志性的科技的出現與應用,推動社會形態發生變遷,不同的社會形態需要與之相適應的教育生態。“互聯網+教育”推動教育轉型發展的技術節點是第三與第四代教育應用軟件系統的成熟應用。教育變革雖然還僅僅處在萌芽階段,但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興信息技術推動社會轉型發展的特征已經顯現,新的社會形態對教育變革的呼聲越來越強。
三、“互聯網+教育”呼喚教育理論創新
互聯網教育企業是教育應用軟件系統的開發者與服務者,由于缺少新教育理論的指導,大多數處于探索與經驗性開發與推廣應用狀態。教育應用軟件系統處于分散獨立發展、功能相近性復制的現狀,眾多教育應用軟件系統數據不能共享,互聯網教育企業誕生與死亡快速更替。許多企業家說教育的水太深,不知道如何做才能夠被學校、被老師認可與接受。實際在于,學校自身也不知道什么樣的教育應用軟件系統是他們真正需要的,教育理論界也沒有論證清楚社會轉型發展期的教育新生態。
工業社會奠定的教育體系存在的問題能夠應該要達成共識,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需要改革,知識體系化教育需要融入能力培養,而傳統班級教育模式難以做到因材施教與滿足學生的差異性需求,教育公平與均衡難以用當前的教育形態去實現。社會大眾,包括教育領域的學者們往往把當前教育存在的問題歸因于教育本身,實際上許多教育問題不是現有教育本身的問題,而是社會發展與變遷過程中產生的新需求帶來的新問題。
公平有質量的教育、均衡發展的教育、全面發展的教育、差異性與個性化的教育、終身發展的教育、創新能力培養的教育,眾多的教育需求被提出,擺在教育研究者與實施者面前,每一個需求背后都隱藏著眾多的問題,有些問題靠現有教育的優化能夠解決,有些問題靠現有教育體系則無法解決。
如優質師資配置不均衡的問題,在區域內或全國范圍內配置教師是不可能的,即使把教師平均分配,也只能帶來低位平均,而不是高位均衡,對教育會是致命打擊。在農村、牧區與邊遠山區,教師下不去,教學質量低,也不可能把教學點全部撤消,把學生全部搬到城市來。“互聯網+教育”雖然還處于起步階段,但在破解教育難題、推動教育發展方面已經體現出了積極的教育功能。
當然,把傳統教育理念與方法原封不動地搬到互聯網上應用所引發的爭議也不少,但這恰恰反應出“互聯網+教育”需要新教育理論的迫切性。“互聯網+教育”是2000年以來的事情,是缺少成熟教育新理論指導下的教育探索活動,有成功、有失敗,有贊美、有批評,普通大眾在新事物面前表現出新鮮、好奇、激動、渴望、恐懼、排斥、對抗都是正常反應,但教育研究者需要對已經發生的“互聯網+教育”現象以及可以預測的“互聯網+教育”發展方向進行系統全面的研究,為國家教育戰略與教育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力保障。筆者認為,“互聯網+教育”將在以下方面對教育學學科產生重大影響,需要教育學同仁們的共同研究。
四、結語
習近平在致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的賀信中指出:“因應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教育變革和創新,構建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培養大批創新人才,是人類共同面臨的重大課題。”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印發了《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在加快信息化時代教育變革一條中提出了“智能化平臺建設、規模個性化教育、創新教育服務業態、利益分配機制、管理與監測體系”等目標。
面向智慧社會的教育發展的大方向是明確的,但許多的具體問題還沒有解決。教育學作為研究教育現象、教育問題及其規律的社會科學,需要抱著繼承、發展、創新、變革的精神,科學審視當前的“互聯網+教育”現象,把握“互聯網+教育”的未來走向,針對后工業社會向智慧社會轉型與未來社會的教育新生態進行超前研究,構建智慧社會教育新生態的理論體系。
參考文獻
北京市教委.(2018).北京市中學教師開放型在線輔導計劃(2018-2020年)(試行)》.來源:北京市教委.
陳煜波等.(2018).《人工智能驅動的中國經濟數字化轉型》中國人工智能社會認知與應用需求研究報告.
北京: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郭紹青等.(2017).
網絡學習空間變革學校教育的路徑與政策保障.電化教育研究,(8),55-62.
郭紹青等.(2018).利用高通量寬帶衛星實現學校(教學點)網絡全覆蓋項目執行報告.蘭州:西北師范大學.國務院.(2017).
國務院關于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的通知(國發〔2017〕35號).
賀相春等.(2017).網絡學習空間的系統構成與功能演變.電化教育研究,(5),36-43.
教育方向論文投稿刊物:《電化教育研究》創刊于1980年,讀者遍及英、美、日、荷蘭、韓、加拿大等國家和香港、臺灣等地區,是我國教育與電教界的學術理論園地和權威性刊物,素有“中國電化教育理論研究基地”之稱譽,倍受國內外數萬讀者的傾心和愛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