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年11月06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摘要]通過對理工科院校大學生國學認知的實證調查,研究理工科院校大學生的國學基本情況認知現狀,他們學習國學的原因和目標,以及考查性別變量和專業變量對他們國學認知和學習的影響。
調查結果表明:高等教育階段,專業設置的窄口徑、國學內容式微導致理工科院校大學生對國學范疇認知出現偏差;理工科類、藝術類專業的學生崇尚科技,認為科學、藝術無國界,對國學學習態度消極;“公地悲劇”使理工科院校大學生在學習國學的原因和目標等方面呈現出一定的自相矛盾性。因此,理工科院校需要重視國學教育,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中進行國學滲透,將國學教育與專業學習相結合,以提高國學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關鍵詞]國學教育;理工科;國學認知;學習態度;學習目標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學熱”不斷得到延續和發展,獲得政府、學術界、社會大眾的廣泛支持。其原因主要是:一方面,中華文化日益崛起所產生的強大吸引力;另一方面,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需要對一系列道德滑坡現象進行反思,思考如何進行道德體系的建設和文化軟實力的提高。
在這樣的背景下,國學教育進入中小學的課程體系中,許多大學將國學教育納入通識教育的范疇,不少大學甚至成立了國學研究中心,中國人民大學和武漢大學向教育部申請設立了本科國學專業。作為在社會變革中作用日益凸顯的大學教育,對國學教育進行探索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國學教育對于理工科院校更是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因為理工科院校學生崇尚科技,認為科學無國界,往往沒有意識到國學教育的重要性。
現有的對理工科院校國學教育的研究大都局限于概括性、總體性的泛泛的評價和探討,缺乏從實證研究的角度,以真實數據和實例調查做支撐。本文從性別和專業兩個方面入手,以廈門理工學院學生為樣本開展理工科院校大學生國學認知的實證研究,探尋理工科院校國學教育的有效路徑。
一、概念界定、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
(一)概念界定
“國學”這一概念最早是由國粹派鄧實在1906年的《國學講習記》一文中提出來的,他認為:“國學何者?一國所有之學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國焉,有其國者有其學。學也者,學其一國之學以為國用,而自治其一國也。”鄧實此觀點受當時社會歷史的局限,強調的是經世致用這個維度的國學。隨著時代的發展,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定義國學。吳宓先生稱之為中國學術的總體,張岱年先生將其界定為中國學術的簡稱,季羨林在2008年接受采訪時認為國學應該是“大國學”的范圍,不是狹義的國學。
國內各地域文化和56個民族的文化,都包括在“國學”的范圍之內。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各種不同的表現形式,但又共同構成中國文化這一文化共同體。從理工科院校國學教育的現實來看,我們贊同從“大國學”的角度即從廣義的視角來定義國學。國學是中國傳統的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研究成果的總和,包含中國傳統的哲學、文學、醫學、天文學、地理學、軍事學等,其中自然包含不同地域和民族的學術文化。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廈門理工學院的在校本科生為主要調查對象。本次抽樣調查共發放問卷982份,回收有效問卷980份。這980位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如下:男生415人,占調查對象總數的42.35%;女生565人,占調查對象總數的57.65%。理工科類學生530人,占調查對象總數的54.08%;文科類學生215人,占調查對象總數的21.94%;藝術類學生235人,占調查對象總數的23.98%。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問卷調查的研究方法。調查時間為2017年12月至2018年3月。運用SPSS13.0統計軟件對調查結果進行統計分析。
二、調查結果
本次問卷調查集中研究了理工科院校大學生的國學基本情況認知現狀,學習國學的原因和目標現狀,以及考查性別變量和專業變量對大學生國學認知和學習的影響。
(一)大學生國學基本情況認知現狀
調查顯示,理工科院校大學生對國學范疇的認知出現一定程度的偏差,他們認為國學首先是“中國文學”,其次才是“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在國學所包含的諸多內容里,他們最關注的是國學里面的文學類書籍。理工科院校大學生對“國學熱”普遍持積極的看法,認為國學乃我國文化之精髓,“國學熱”是我國文化優越性的體現。
他們還認為中國傳統國學在當今社會的作用和價值依次是在國際上展示中國文化增強“軟實力”,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進社會文明與和諧程度的提升,提高中華民族的人文素質,在現實生活中找到中國文化的根脈。理工科院校大學生主要是通過書籍、電視節目等途徑了解國學,認為當代弘揚國學的最佳途徑是網絡和電視傳媒。
(二)大學生學習國學的原因和目標
調查顯示,理工科院校大學生在學習國學的原因和目標等方面呈現出一定的自相矛盾性,即對大學生總群體要求和對自己的要求不一致,這表現在他們對相關調查題目的回答不一致。例如,一半以上的理工科院校大學生“對國學感興趣”(涉及自己的)選填“一般”,占調查對象的55.1%;近三分之一的學生對國學很感興趣,占調查對象的31.12%。
雖然一半以上的理工科院校大學生對國學興趣一般,但仍有一半的學生認為學習國學很有必要(涉及大學生總群體的),是作為一個中國人所必需的,有全民普及的必要,占調查對象42.35%的學生認為學校應加強國學教育。又例如,近70%的學生認為高校應該開設國學課程,提高學生的國學素養(涉及大學生總群體的)。
但是面對“如果我校開設相關國學課程,你會選修嗎?”(涉及自己的)的問題,只有24%的學生表示一定會選修,65.31%的學生則表示看情況再說。有65.82%的學生認為了解國學常識與現階段學習不沖突。此外,有一半的調查對象非常認同無論將來從事什么工作,國學素養都是很重要的素質;還有一半的調查對象認為大學生不太了解國學的原因是身邊沒有學習國學的氛圍。近80%的學生對學習國學的作用持肯定的態度,認為適當地學習國學常識不僅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傳統文化水平,而且能幫助自己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三)性別變量對大學生國學認知和學習的影響
根據SPSS軟件的列聯表分析操作,對性別變量與調查題項進行相關分析后發現,性別與理工科院校大學生國學認知和學習的絕大部分情況無顯著相關關系。因此可以判斷,理工科院校大學生的性別基本不影響其國學認知和學習。只有一個情況例外:性別影響了學生選修國學課程的意愿,其具體調查和情況如下表所示。
Pearson卡方值為7.530,自由度為2,取α=0.05,P值0.023<0.05,拒絕原假設,說明性別與問題“如果我校開設相關國學課程,你會選修嗎?”顯著相關。因此可以判斷,學生的性別對該問題的回答有影響。從上面的交叉表可以看出,男生選修國學課程的意愿更強,女生傾向于看情況再說。
(四)專業變量對大學生國學認知和學習的影響
根據SPSS軟件的列聯表分析操作,對專業變量與調查題項進行相關分析,考查理工科院校理工科類、文科類、藝術類專業大學生的國學認知和學習的不同情況。調查顯示,學生專業不影響其對國學范疇的認知、了解國學的途徑、選修國學課程的意愿等。
但總體來說,理工科類、藝術類大學生對國學認知和學習的態度比文科類大學生的要消極,具體如下:理工科類學生更傾向于對“國學熱”持消極看法,認為“國學熱”的文化性較弱而政治性較強,而且了解國學常識與現階段的學習有沖突。藝術類學生更傾向于認為有國學素養當然好,沒有的話也無所謂,或者不認同國學素養對未來工作而言是一項很重要的素質,而且對高校開設相關國學課程以提高學生國學素養的態度消極。
對于“你覺得適當地學習國學常識對現階段的你有何作用?”這個問題,理工科類和藝術類的大學生比文科類大學生消極,前者傾向于認為學習國學沒用且耽誤學習或者沒什么影響。此外,對于國學弘揚發展的最佳途徑,理工科類、文科類尤其是理工科類大學生傾向于認為是網絡,而藝術類大學生則傾向于認為是電視傳媒,這顯然是受到專業特點的影響。
三、原因分析
(一)大學生國學范疇認知偏差原因分析
理工科院校大學生對國學范疇的認知出現一定程度的偏差,認為國學首先是“中國文學”,其原因主要是:在整個教育結構中,國學教育的地位不高。基礎教育階段主要以升學為教育目標,絕大部分學校承擔國學教育的科目為語文;學生進入高等教育階段后,專業設置的窄口徑使學生對國學知之甚少,只有極少數高校開設國學類課程,很多大學生對國學的認知停留在基礎教育階段為應試而背的一些詩詞古文。這些導致理工科院校大學生對國學范疇認知出現偏差。
(二)大學生國學學習態度消極原因分析
至少有以下兩個原因造成理工科類、藝術類大學生對國學認知和學習的態度比文科類大學生要消極。
第一,絕大部分理工科學生和相當一部分理工科院校專業課教師都“自覺或不自覺地崇尚科技,認為只有科學技術才是真才實學,搞人文科學是‘空頭理論家’,不實際,更無近期效益”[1]。這種價值取向導致理工科類大學生對國學學習的態度消極。藝術類學生也有類似的價值取向,尤其在對國學范疇認知偏差的前提下,認為國學不實際,更無近期效益。
第二,理工科類、藝術類學生認為科學、藝術無國界,往往沒有意識到國學教育的重要性,因而對國學學習的態度消極。如果這樣的趨勢沒有得到正確的引導,必然會影響到這類學生的培養質量。
(三)大學生學習國學的原因和目標呈現自相矛盾性原因分析
理工科院校大學生在學習國學的原因和目標等方面呈現出一定的自相矛盾性,即對大學生總群體要求和對自己的要求出現不一致,這是“公地悲劇”在國學學習領域的一個表現。“公地悲劇”(tragedyofthecommons)是一種涉及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對資源分配有所沖突的社會陷阱。
1968年,英國科學家加勒特·哈丁(GarretHardin)在《科學》(Science)雜志上發表了《公地的悲劇》一文,設置了這樣一個場景:一個古老的英國村莊有一片牧民可以自由放牧的公共用地。一旦牧民的放牧數超過草地的承受能力,就會導致草地逐漸耗盡,牲畜得不到足夠的食物,奶和肉的產量就會不斷減少。倘若更多的牲畜繼續加入到擁擠的草地上,那么草場就會持續退化,直至無法養羊,最終導致所有牧民破產。
這樣的可能性是每個牧民都知道的,但是,如果每個牧民都從自己的私利出發,肯定會選擇多養羊來增加個人收益,而草場退化的代價則由大家負擔。當每個牧民都如此思考時,“公地悲劇”就上演了。正如哈丁所說:“這是悲劇的根本所在,每個人都被困在一個迫使他在有限范圍內無節制地增加牲畜的制度中。毀滅是所有人都奔向的目的地,因為在信奉公有物自由的社會中,每個人均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2]
公地悲劇”充分說明個體理性與集體理性存在沖突,這樣的沖突使很多公有物難以順暢地實現其功能。在國學學習中,難以順暢地實現其功能的公有物就是國學,個體理性與集體理性存在沖突表現為調查對象對大學生總群體的要求和對自己的要求不一致:認為國學重要,需要大學生加強學習,但自己不一定選修國學課程。個體理性與集體理性在性別上的差異也體現在調查結果中,傾向于集體理性的男生選修國學課程的意愿更強,傾向于個體理性的女生更傾向于看情況再說。
四、對策建議
理工科院校國學教育路徑探究是一個復雜的工程,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
(一)理工科院校需要重視國學教育
理工科院校需要重視國學教育,這是歷史已經證明的結果,也是現代社會的價值需求。從中國近現代史上來看,20世紀初人才輩出、大師云集,錢學森、華羅庚、楊振寧、李四光、胡適、陳寅恪、徐悲鴻等等大師無不是先接受系統的國學教育,然后留學海外接受西學教育。應該說,正是中學與西學多元思路互相激蕩成就了大師。忽視中國傳統國學,急功近利的大學教育必然培養不出優秀的人才。
“面對以‘普世’、‘普遍’的面目出現的強勢價值觀,弱勢民族固有的價值與傳統都會受到極大的沖擊,也極易產生道德搖擺與價值真空,而這時,追本溯源往往就成了迷惘之時本能的文化選擇:如果在森林里迷了路,最好的辦法是回到起點。”[3]最后這句諺語來自西方,這也印證了理工科院校國學教育的意義訴求。在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當今世界,國學教育顯得特別重要。
(二)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教學中進行國學滲透
理工科院校的國學教育路徑,除了重視和開設相關國學課程外,最簡單的現實途徑就是在思政課中進行國學滲透,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就是其中一門很好的切入課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教學中的國學滲透,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著手。第一,在教學內容中進行國學滲透。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主要分為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三個部分的內容,其中哲學部分可以融入大量的中國傳統哲學、文化的內容。
比如說,哲學基本問題中中國古代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唯心主義理論(心學學說)的理解;“語言促進了意識的發展”中,中國的意象性語言影響了中國人的思維模式、文化發展,也影響了中國歷史的傳承;矛盾原理中可以對老子《道德經》的觀點進行引用、理解、評價等等。政治經濟學部分也可以適當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比如,可在貨幣部分中結合中國古代的金銀觀念,在產業資本循環中結合中國晉商、徽商文化等。科學社會主義部分中的“社會主義在實踐探索中曲折前進”,可以結合中國古代仁人志士對國家出路探索的歷史來講述。
第二,在思維方法中進行國學滲透。康德說過:“我不是教哲學,而是教人們哲學地思考。”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中的哲學部分非常重要的一個教學目標就是對學生進行思維方法的啟迪。在思維方法的啟迪式教學中,我們同樣可以進行國學滲透,例如矛盾思維方法、歷史思維法等,“只有在歷史中,在歷史的進程中,在新事物不斷產生的過程中,才能在事物范圍中發現那必不可少的規范的秩序”[4]。
第三,在價值引領中進行國學滲透。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的教學中,我們可以引導學生認識、景仰中國的歷史名人尤其是大師大家的精神底蘊和人格魅力,使學生認識到國學在個人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可以以社會實踐為載體,鼓勵和引導學生通過參觀博物館與尋訪文化古跡來學習和體驗國學的博大精深;可以以哲學思維方法思考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等等。
(三)將國學教育與專業學習相結合
國學教育與專業學習相結合,可以與專業內容相結合,也可以與專業研究方法相結合。這樣加強教學內容的真實性和有效性,提高國學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滿足學生的效用心理即國學學習在專業中也是很有用的,以增強其對國學教育的認同感。
第一,將國學教育與專業內容相結合。國學博大精深,內涵豐富,既有儒、釋、道文化,又有以《夢溪筆談》、《天工開物》、中醫、古代建筑等為代表的科學文化,還有以書畫、戲曲等為代表的藝術文化。可見,可以將國學教育與專業內容相結合,比如可以結合機械系專業學習來理解《天工開物》,結合建筑工程系專業學習來理解中國古代建筑,結合服裝設計專業學習來理解中國古代服裝、各民族服裝等等[5]。
第二,將國學教育與專業研究方法相結合。20世紀初,學者翁文灝對此給予了充分的重視,他肯定當時的中國學術界以科學的方法整理國故,并以竺可楨研究歷史氣候變遷、丁文江研究長江下游地史以及自己研究中國的地震中心為例,說明“科學方法誠有益于國學,而國故研究有時亦未嘗不有所貢獻于科學”[6]。
(四)建設國學網站
對于國學弘揚發展的最佳途徑,理工科類、文科類尤其是理工科類大學生傾向于認為是網絡。因此,要重視有國學教育內容的網站建設。如何建設切合理工科院校大學生學習實際的網站?如何提升網站的效用性?可將國學與專業學習結合起來,讓絕大部分理工科院校大學生找到自身專業與國學的相關性,做好本專業的國學網站建設。這個嘗試從現代大學生的效用心理出發,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及創新素質。
[參考文獻]
[1]袁濟喜.中國大學人文教育的憂思[J].北京觀察,2010(8):40.
[2]GarrettHardin.TheTragedyoftheCommons[J].Science,1968(12):1243-1248.
[3]杜霞.國學經典教育的尺度與分寸[J].教育學報,2012(1):13.
[4]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關于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研究[M].杜章智,任立,燕宏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162.
國學方向論文范文閱讀:美國學者沃勒斯坦有關中東問題的最新評論
這篇過些論文發表了美國學者沃勒斯坦有關中東問題的最新評論,論文深刻剖析了中東地區局勢并對時局進行了大膽預測,對我們了解中東局勢及理清相關各方插手中東事務的脈絡有很大的借鑒意義。論文首先探討了關于“伊斯蘭國”的地緣政治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