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01月18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摘要:江門五邑地區的僑鄉文化,凝聚了愛國愛鄉、崇文樂善、開放兼容、和諧文明、創業拼搏的僑鄉精神,這對新時代大學生思想具有積極影響,通過對僑鄉文化融入校園的現狀進行調查分析,探索出運用傳統講授、融入校園活動、網絡平臺等方式更好地在校園中傳播,對大學生思想起到引領作用。
關鍵詞:僑鄉文化;大學生;思想引領
教師評職稱論文范文:生態的校園文化建設,培育蓬勃成長的生命
摘要:校園文化是學校的氣質名片,是學校辦學思想和內涵最直接的表征;是學校的個性標簽,呈現學校完整的文化現象。當前,校園文化建設如火如荼進行,但其中存在不少誤區,導致不能發揮文化育人應有的作用。針對當下校園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結合省內優秀學校的做法,提出“生態的校園文化建設”這一方案。生態校園文化建設的內涵為:本真、和諧、共生、持續;特征為:使命、傳承、人文、統整、和諧;并從校園文化建設主題、校園文化建設思路、校園文化建設措施等三個方面提出了具有借鑒價值的策略。
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1]。地方文化作為區域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大傳統文化指導下的個性文化,值得高校中的青年學生傳承和發揚。但目前普遍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傳統文化及地方文化重視程度不夠、高校學生對地方文化認識不足等現狀,教育活動開展不夠順利。本文旨在推進大學生優秀傳統文化及地方文化教育,提高大學生地方文化教育的創新性、增強教育的實效性。
一、僑鄉文化概述
江門五邑被稱為“中國第一僑鄉”,擁有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和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人文薈萃,人才輩出。其獨特的華僑生活史,孕育了絢麗的僑鄉文化[2]。五邑銀信文化、五邑家教文化、邑商文化、五邑民俗文化、五邑飲食文化、五邑生態旅游文化、五邑演藝文化等。豐沛的僑鄉文化凝聚了“愛國愛鄉、崇文樂善、開放兼容、和諧文明、創業拼搏”的僑鄉精神。它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精神實質上是一致的。在高職院校中普及僑鄉文化,大力弘揚僑鄉精神,有利于深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有利于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動性和實效性,有利于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成才。
二、僑鄉文化融入校園現狀分析
筆者對僑鄉文化融入校園及其對新時代大學生思想引領情況開展了調查,調查對象為江門五邑地區高校學生,共發放問卷500份,其中有效問卷486份。調查顯示,在對僑鄉文化的了解程度上,16.67%的學生比較了解,72.22%的學生了解一些,只有11.11%的學生不了解;具體到梁啟超故居的地理位置,27.78%的學生知道且去過,66.67%學生知道但沒去過,5.56%學生不知道;去過五邑華僑博物館的學生占83.33%。由此可見,學生對僑鄉文化有一定程度了解。
83.33%的學生在課程中學到過僑鄉文化;16.67的學生參與較多僑鄉文化相關講座或活動,66.67%較少參加,而16.67%的學生從未參加過;學生對僑鄉文化的了解渠道占比排序依次是課程、講座、網絡、競賽活動等。在高校對僑鄉文化的教育宣傳方面,課程覆蓋面較廣,講座、活動等形式的教育宣傳有待于加強。
在思想、習慣及處事方式是否受到五邑僑鄉文化的影響的問題上,22.63%的學生認為有很深影響,67.07%的學生認為有一些影響,10.3%的學生認為沒有影響;在僑鄉文化是否對大學生有積極影響的問題上,77.78%的學生認為有一定積極影響,22.22%的學生認為影響較小。可見,五邑地區的大學生思想上較大程度受到僑鄉文化的影響,且僑鄉文化已經融入校園并對大學生的思想產生一定積極影響。
三、僑鄉文化對大學生的教育作用
(一)愛國愛鄉精神的影響
五邑僑鄉的名人名家均為祖國的各項事業做出了貢獻,其愛國情懷也深深影響著后代。五邑銀信文化也體現著生活在海外的僑鄉人民情牽祖國家鄉,用不同的方式表達愛鄉愛國的情懷,他們在海外艱苦創業,在國家危難之時,傾囊相助,義無反顧地投身革命。他們嘔心瀝血,奮斗不息。這一切都是出于他們對國家、民族的責任感。這種深厚的情感是對新時代大學生最好的感染,也將成為大學生日后成長成才的精神支柱。
(二)崇文樂善品質的感化
五邑地區歷來崇文重教,人才輩出,誕生了32位院士。人才的誕生與家族和地域崇文重教的氛圍是分不開的,家書中顯現著睿智的教育方法和深刻的教育哲理,有我國傳統教育的精華和現代教育理念的真知。這對當代高校教育理念發展乃至整個教育行業都有很重要的影響。僑鄉人民對教育的重視還體現在五邑僑胞大力捐資辦學,并熱心捐建書報社、圖書館等文化設施,不僅促進了僑鄉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還對啟發民智、普及科學文化知識、陶冶青少年的情操等起了積極作用。這種崇文樂善的品質已經深入僑鄉文化中,并在校園中感化著師生。
(三)創新進取精神的傳承
江門五邑創業文化源自唐代,江門商幫開始去往海外謀生,至19世紀40年代掀起遷往美洲、大洋洲淘金夢的移民潮,在漫長而艱苦的歲月里,代代出國謀生的江門人走出了一條將做人做事傳統美德與現代經營理念相結合的創業道路,并將這種艱苦奮斗、銳意進取的精神凝聚成樹立良好企業形象和創造更大經濟與社會效應的文化力量。這種創業文化同時也是嶺南中華傳統思想與現代商業精神的統一,體現道德感和責任感。
當下的江門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國家戰略部署下,發揚“敢想敢為,先行先試”的時代發展精神,打造全國小微雙創之都。在此背景下,高校大學生應當傳承前輩創新進取的精神,傳播開放兼容,團結互助,與人為善,文明和諧的商業文化,為區域乃至國家發展做出貢獻。
(四)文化審美能力的培養
五邑僑鄉文化中呈現著極具特色的自然美、藝術美、社會美。如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臺山浮石飄色、新會葵藝、開平村泮燈會、荷塘紗龍等,音樂曲藝類的文化遺產:臺山廣東音樂、新會大鰲咸水歌、開平民歌等。再如,開平碉樓從匾額、楹聯到外墻裝飾,無不洋溢著鄉土文化氣息,體現著中國傳統美學;建筑造型又融合了古希臘、古羅馬等歐洲建筑風格,體現著西方建筑美學,集藝術精華于一體。新會的小鳥天堂創造的人鳥共處互促的和諧友好生態關系,很好地體現了自然美。
在逐步挖掘與傳承能夠體現美學的事物的過程中,也應當極力推廣到高校學生中,讓學生學會欣賞身邊的美,讓新時代大學生具備審美文化能力,同時提升大學生的審美素養。
四、提升僑鄉文化對大學生思想引領的舉措
(一)傳統講授式傳播
首先,鼓勵專業對口或者對僑鄉文化有一定研究的專任教師開設公選課,便于學生更加系統地、有傾向性地接受相關知識;其次,可以在某些課程加入僑鄉文化相關內容,例如在思政、大學語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等公共課中加入相關內容,也可以在旅游管理、語文教育等多數專業的專業課中加入僑鄉文化的內容,尤其是在思政課中加入相關內容的方式,通過實際運用及調查,取得較好的效果,也成為最被學生接受的傳播方式;最后,學校還可以通過專題講座進行傳播,也有較好的普及效果。
(二)融入校園活動
在校園藝術節、技術節、書香文化節等系列活動的各類賽事上,從主題、考核內容選擇、節目表演等融入僑鄉文化相關內容,尤其是書香文化節,其中的經典誦讀活動不僅能夠讓參與比賽的學生深切領悟傳統文化及僑鄉文化的魅力,還能借此活動,將誦讀活動擴展到早讀、晚修等時間,誦讀內容以傳統名家名篇為主,加入五邑地區名家名篇,從文學的角度學習僑鄉文化,擴大影響力。另外,可以開展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將五邑地區非遺技藝演示、地方戲曲等在校園進行展演,讓學生更直觀地接受僑鄉文化。
(三)運用好網絡平臺
高職院校要充分利用現有的網絡資源模式,在學校的官方網站上適當體現僑鄉文化內涵,這樣不僅能夠起到宣傳僑鄉文化的作用,同時能夠突顯學校特色及文化底蘊。利用新媒體平臺開展宣傳,加強學校及重要部門的微信公眾號管理,積極打造具有僑鄉文化內涵及深受學生喜愛的微信公眾號,自學校層面逐步推廣到每一位學生,讓學生樂于接受并自主學習到更多的僑鄉文化。
僑鄉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當前我們不僅要繼承、接收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要義、精神實質,更要通過改進形式、拓寬延伸、完善規范等途徑,實現其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五邑地區的高校應當努力增強學生傳承創新優秀僑鄉文化責任感和使命感,要組織形式活潑、貼近學生、易于參與的文化活動、講座,汲取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更好地促進新時代大學生的思想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