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05月25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摘要:“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的語文課程的性質決定了語文是一門“以人為本、關注人類發展”的學科。語文學科的性質也決定了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本文從四個方面略談了在語文學科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一是挖掘教材,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二是結合實際,在閱讀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三是結合實際,在作文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四是拓展延伸,在課外閱讀中滲透生命教育。
關鍵詞:小學語文;滲透;生命教育
常言說“文以載道”,在小學階段的各學科中,語文學科較之其他學科更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首先,小學語文課程的人文性最強;其次,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著巨大的生命教育的內容。教師在語文教學中進行生命教育關鍵是滲透,“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地融于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探索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樹立積極的人生觀,能夠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提升生命存在的意義與價值。作為語文教師,應該充分利用語文學科的優勢,在教學中加強生命教育的滲透。
語文教學論文范文:三學語文簡效課堂”的實踐與思考
在日常的語文教學工作中,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挖掘教材,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的語文課程的性質決定了語文是一門“以人為本、關注人類發展”的學科。語文學科中滲透生命教育,要自然、有機、有效。翻開一本語文課本,你會發現幾乎沒有一篇文章不可以成為滲透生命教育的載體,處處蘊含著“生命情感的信息”,我們語文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好這些極好的生命教育的題材,抓住教材中大量直接闡釋生命、呼喚熱愛生命、敬畏生命的課文進行教育。
一、1、通過教材引導學生認識生命,欣賞生命“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教師充分挖掘文章內涵,篩選適合進行生命教育的內容,要讓學生了解生命的意義,感恩惜福,愛護大自然;讓學生珍惜生命的價值,樂觀進取,樹立正確人生觀。2、通過教材引導學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教育專家、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云曉說:“尊重生命是一切教育的核心理念。”因為任何一種生命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和理由,他們都沒有高等與低等、有價值的和沒有價值的分別,我們應該寬容和尊重他們的存在,并將那些有發展能力的生命提升到最有價值的地位,這是形成良善和博愛品德的基礎。
二、結合實際,在閱讀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生命的需求,也是教育的需求,教育的本質是促進人生命的發展。生命教育的宗旨應該是珍惜生命,注重生命質量,凸顯生命價值。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應充分運用教材,有機滲透生命教育。在閱讀教學中,我們不僅要通過作品去品味文字,更應該通過作品的文字去體會作者的思想和生命的意義。用他們的生命觀去影響學生、改變學生。
1、深度對話,感悟文本生命。在生命課堂中,閱讀文本并不是一堆無生命的文字材料,文本也是富有生命的,若要真正了解文本中蘊含的生命,發現生命的意義,需透過文本,與文本作者進行對話。比如六年級下冊第16課《魯賓遜漂流記》,魯濱孫因乘船遭遇暴風失事,漂流到荒島,一個人在荒無人煙的小島上戰勝了種種困難,生活了二十多年。魯濱孫面對困難毫不畏懼,自己想辦法,利用周圍可以利用的一切,積極改善生存環境。這種生存的勇氣和經驗,對于處在生存競爭日趨激烈的現代社會的人們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啟示。
2、擴展對話,領略生命之美。擴展性對話即要求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不僅立足于文本,同時超越文本內容,適度延伸擴展,以充實文本內容。比如五年級下冊第17課《地震中的父與子》,寫的是在洛杉磯的一場大地震后,一位年輕的父親因為曾對兒子說過:“不論發生什么,我總會和你在一起。”在這句話的支撐下在沒有任何人的幫助下,終于在38小時后,找到了兒子被困的地方,救出了包括兒子在內的14個孩子,這對了不起的父子,經過了這場巨大的災難后無比幸福地擁抱在一起——我們可以抓住“信念——珍惜——親情”這6個關鍵詞進行教學。
三、結合實際,在作文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
一篇作文就像一面鏡子,它既能照出一個人的文采,也能折射出一個人的思想。若在作文教學中引入生命問題的題材,那就可以促使學生思考生命問題,從中體會生命的偉大、生命的可貴、生命的可敬,體會生命的意義。長期以來,學生的作文訓練偏重于機械化訓練,用成人的過于世故化的心態和處世原則去改造學生,造成作文中的虛假成風,套話空話聯翩,無視或輕視學生作為“人”的存在,忽略了整個作文過程中的生命個體的審美情感、精神、意志、個性、意趣的融入。
1、走進自然,學會觀察生命大自然的一切都與我們的內心世界相通著。結合教材安排的習作內容,引導學生經常處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多觀察,多感受,并用語言將自己的體驗表達出來。春天的校園,生機盎然;夏天的綠蔭,怡人心田;秋天的果實,喜上眉梢;冬日的飄雪,浪漫純潔。這一切,教師都應敏銳地抓住,創設機會引導學生體察、表達。從觀察大自然的萬事萬物的細微處入手,通過它們成長的經歷,感受生命存在的各種精神和力量,從而啟發思維和自己的人生,品味其中的哲理。巧妙地把握好促成學生表達的機會,創設各種有實際意義的活動,潤物細無聲,將會帶來令人欣喜的成果。
2、走進社會,關心周圍的人和事“言為心聲”,作文是學生感情的宣泄,心聲的表露。我們應關注學生的生活,啟發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生成自己對某種事物或某個人某件事的看法;激發他們對生存狀態和環境的關注,從而促進他們練說生活,并在練說練寫的過程中“品生活”,進而感悟人生,凈化心靈。對身邊周圍的人要細致入微地觀察,每一個細節都是感動的鑰匙,發現平凡的生命和平常的生活中的美。“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學生如此,作為作為語文教師自身,自己更應渾身洋溢著對生命的熱愛之情,用自己的生命去溫暖學生的生命,用自己的生命去撞擊學生的生命,用自己的生命去滋潤學生的生命,用自己燦爛的生命去燦爛學生的生命。只有如此,才能將學生塑造成獨立思考、勇于創新、熱愛生命的人。
參考文獻
[1]杰.唐納.華特士.生命教育——與孩子一同迎向人生挑戰[M].四川大學出版社,2006.
[2]]馮建軍.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思想理論教育[J],2006(11).
[3]謝利民.課堂教學生命力的煥發[J].課程.教法.教材,2001(7)
[4]肖川,徐濤.論語文教育中的生命教育[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5.
[5]葉瀾.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論中小學教學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
[6]閻光才.走向日常生活的生命教育[J].教育科學研究,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