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08月24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摘要:本文對班主任教師應何應對處于激情緒狀態的兒童提出了處理原則:接納兒童情緒、調節兒童認知、激發兒童潛能,以幫助兒童有效緩解情緒,提高兒童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兒童 應激情緒 處理原則
兒童在成長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問題和困難,會發生很多對于他們來說特別的事件,由于小學生認知能力和情緒情感體驗發展水平較低,遇見突發事件,容易產生應激情緒,如過度傷心、憤怒、恐懼等,情緒、行為反應激烈。作為班主任老師,經常甚至可能每天都要面對這樣的兒童,陪伴他們處理情緒,解決問題。也恰恰是在這樣一些平常、平凡的小事中,兒童才能不斷豐富經驗、獲得成長。那么,當兒童因突發事件產生應激情緒時,我們班主任教師應如何處理,要遵循哪些原則,才是“看見”兒童,以更好地促進兒童成長呢?
一、“看見”兒童的情緒
喜、怒、哀、懼是人類四種基本情緒,無論是哪一種情緒體驗,過度的情緒都會引起個體的不適應狀態。當兒童產生應激情緒時,會出現相應的行為表現,班長任教師要第一時間敏銳地捕捉到兒童的情緒,并針對其情緒去處理,即要做到共情,給予言語反應、情感反應和行為反應。如:我看到你摔東西(哭了等),感受到你非常生氣(難過等),握著手(遞給紙巾擦擦眼淚等),這些都是對學生情緒的反應,也是共情行為。因為共情,尤其是關系中的高度共情有可能是引起改變和學習的最有效的因素[1]。這樣,會讓兒童感受到被關注,被理解,被支持,情緒被緩解,為后續事件的解決奠定基礎。
二、“看見”兒童的認知
人的情緒、反應不是由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由對事件的認識和看法產生的。心理學家埃利斯提出了“RET療法的ABC理論”:(A)誘發性事件與對這些現象的信念;(B)混合在一起,而這些信念導致出接下來的后果;(C)——情緒及行為上的困擾[2]。因此,改變兒童對事件的認識,就能夠有效改變兒童的情緒,并能提高兒童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兒童情緒與認知和諧發展。
(一)要傾聽,“看見”兒童眼中的事件
兒童之所以有那么強烈的情緒反應,是基于他個人的視角,在他眼中形成了事實和判斷:這個情境是有威脅的、有害處的、有不利因素的。此時,最重要的是要在傾聽中了解到兒童眼中的事實是什么,這樣才能真正走近兒童。聽到了兒童眼中的事實,就必須設身處地為其著想,感受到兒童多么委屈,多么無助……傾聽,要保持積極的關注,保持耐心、細心,要聽出內容,也要聽出背后的情感,更要給予內容和情感反應,并在語音、語調、動作中表現出對兒童的理解。通過接納兒童的情緒和想法,給予其宣泄和表達的機會,有助于兒童情緒快速恢復常態。
(二)要接納,“看見”兒童頭腦中的想法
非理性觀念的三個主要特征[3]為:一是絕對化要求,是指人們以自己的意愿為出發點,對某一事物懷有認為其必定會發生或不會發生的信念,它通常與 “必須”,“應該”這類字眼連在一起;二是過分概括化,一種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不合理思維方式的表現;三是糟糕至極,是一種認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發生了,將是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一場災難的想法。了解這些不合理認知,班主任教師在傾聽中就會有意識判斷兒童的想法屬于上述某種類型,以發現兒童認知的不合理之處,這有助于教師更好地站在兒童的立場上理解兒童所產生的情緒與行為,保持客觀,耐心等待,不輕易評價,接納兒童的情緒與行為,繼而協助兒童調整情緒與行為。
(三)要信任,“看見”兒童反思的能力
當人們被接納和獲得獎賞時他們就會以一種更關愛的態度對待自己[4]。在被充分接納的前提下,兒童的理智才容易被喚醒,才能對事件進行思考與判斷,實現對不合理認知的分析、思考與調整。
1.激發兒童自主思考,還原事件本身
當兒童對情緒進行了充分表達與宣泄后,便會冷靜下來。班主任教師要對兒童眼中的事件與看法給予充分的信任,并給予語言、動作、表情等積極反饋。當兒童感受到被信任和尊重后,通過具體化的方式,詢問事件的細節,引導兒童自己來還原事實,補充細節,協助兒童依靠自己的力量找到事件發生的全貌,為引導其發現自己想法的片面與不合理之處奠定基礎。
2.引導兒童換位思考,發現并質疑不合理認知
兒童通過自己的力量找到了事件的原貌和真實樣態,這就意味著,在充分接納后,兒童已經喚醒了自己的理智,有能力對事件進行“新”的分析與整理,這正是引導其發現和質疑其認知與想法不合理之處的最佳機會。通過換位思考,兒童不斷豐富對其所經歷件事情的看法與經驗,會發現并得出新的結論,有效質疑原有的不合理認知,改變自身認知,有效調整消極情緒。
三、“看見”兒童的潛能
個體內部擁有許多用于認識自己、改變自我概念、基本態度與自我定向行為的資源。只要營造出有支持性的心理氛圍,這些資源就會被調用起來
[5]。班主任教師要為兒童營造被接納的氛圍,相信兒童有自己的力量,協助其看到自己的長處、優勢和成功經驗,從而樹立信心,妥善解決問題。通過引導、激發和鼓勵,肯定與信任兒童的經驗與策略并不斷促進其進行優化,兒童最終就會從不知所措到擁有一個或者幾個解決和應對類似事件的辦法,通過角色扮演、情境推演等方式進行強化以增加其生活中進一步運用的可能。
兒童教育論文范例:兒童成長力課程的建構與實施研究
綜上所述,當班主任教師遇到處于應激情緒狀態的兒童時,把握以上幾個原則,將會有效幫助兒童調節情緒,豐富兒童認知,提升兒童應對問題的能力,協助兒童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美]卡爾·羅杰斯.論人的成長[M].石孟磊等譯.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5.1:104-105.
[2]墨頓·亨特著,李斯.心理學的故事——起源與演變[M].王月瑞譯.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1:578.
[3]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心理咨詢師[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5:124-125.《心理咨詢師》.
[4][美]戴維·邁爾斯.心理學[M].黃希庭等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3.12.
[5][美]卡爾·羅杰斯.論人的成長[M].石孟磊等譯.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5.1:88.
作者:張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