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10月14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摘要 在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背景下,我國傳統木工文化需要進一步傳播,而出版是一種重要的傳播形 式。本文分析當前市場上已出版的原創木工圖書的現狀,以期為我國原創大眾木工圖書的策劃與出版提供參考。
關鍵詞 木工文化;原創大眾木工圖書;出版策劃
1 研究背景
中國的自信,本質上是文化自信。黨的十八大以來,圍繞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習近平 總書記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特別強調:“講清楚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 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 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認真學習和領會這些重要論述,對堅持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涵養社會主 義核心價值觀、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木工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我國的木工文化歷史悠久,中國古代建筑、中國古典 家具更是享譽世界。
例如,榫卯結構是中國木制家具、建筑的獨創連接形式,被稱為“比漢字還早的 民族記憶”,其歷史可以追溯到 7000 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優秀的木工文化既是中華民族智慧的象 征,也令世界人民為之沉迷。在全球范圍內廣受歡迎的北歐木工風格也是受到中國明式家具的啟發。 然而,木工文化的應用在中國過于集中在職業領域,如、木裝修、家具制作等領域。木工文化、 木工技藝的普及度,大眾對木工文化、木工技藝的認知都處于較低的水平。作為傳統的木工技術大 國,流傳下來可供技術學習的資料很少,本土原創的能夠傳播木工知識的圖書也非常少,當前更是面 臨原創作者匱乏、原創作品數量少、傳承乏力的窘境。如何傳承和復興我國優秀的木工文化和木工技 藝成為一個緊迫的課題。
2 原創大眾木工圖書出版現狀
2011 年,開卷公司監控的木工圖書(含考試書)的市場規模僅 464.26 萬碼洋,2019 年增長至 2488.90 萬碼洋,增長了 4 倍多,可見讀者對木工圖書的需求實現了躍升。然而目前,開卷原創木工 圖書暢銷榜(“木工圖書”大多分在建筑類圖書下)位于前列的多為土木建筑工程類的職業資格考試 培訓教材,鮮有面對大眾的木工知識科普類、木工技藝教程類的原創圖書。
2.1 圖書主題覆蓋面窄,且不能適應讀者的需求
目前已出版的原創大眾木工圖書主題主要集中在鑒賞與制作的圖鑒類、木作小物類等。相對來 說,這些主題的興趣導向勝過實用導向,讀者難以從中獲得全面、豐富、系統、科學、易于實踐的木 工知識和技藝,且書中專業名詞較多,不夠通俗易懂,僅適合小眾群體閱讀使用,不利于培養大眾讀 者對木工文化的興趣。然而,面向大眾讀者的系統木工技藝類、中大型木工作品集等本版書幾乎沒 有,讀者難以買到通俗易懂且便于操作的原創大眾木工圖書。
2.2 木工人才稀缺,普及性圖書較少
原創大眾木工圖書的出版離不開專業的木工人才。目前的木工人才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職業木匠,其習得技藝的方式多為“口口相傳”,這導致他們“會做不會寫”;一種是農林類高校的木工相 關專業的師生,他們的寫作能力較前者更強,但其研究領域相對集中在專業及職業領域(如家具制 作、木地板制作等)。不難看出,致力于從事木工知識及技能普及的人才較少。我國現已出版的木工 圖書普遍更突出專業性而非普及性,能夠受到廣大讀者歡迎的大眾木工圖書寥寥無幾。 木工圖書需要做到圖文并茂、文字需要專業編輯加工,因此除了木工圖書作者,布景、圖片拍攝 人才及專業的木工文字編校人才也是木工圖書成書的關鍵因素,而這些人才目前也非常稀缺。
2.3 實用性不強,難以滿足讀者的實踐需求
目前市場上流通的大部分原創大眾木工圖書的實操性欠佳。圖鑒類圖書通常只介紹家具的形態以 及各部件的名稱及尺寸,鮮有介紹家具的具體制作步驟,配圖僅呈現木工作品的成品照片及標記尺寸 的作品分解示意圖。除此以外,行話較多,專業名詞較為晦澀,圖書門檻較高,讀者難以復制書中的 木工作品。木作小物類圖書呈現的作品比較簡單,配圖較為細致,但圖片的精細程度和美感均有所欠 缺,還存在文字介紹內容不夠細致的情況,讀者購買后在實際操作時難以掌握必要細節。
2.4 推廣渠道較為局限,傳播精準程度不夠
木工圖書的品類是一個集中度比較高的垂直細分類。推廣渠道如果只是常規圖書宣發的新華書 店、當當網、京東網、天貓等平臺,就會出現投放欠精準的局面。這會導致圖書找不到讀者,而真正 對木工圖書內容有需求的讀者找不到圖書產品。推廣渠道的固化不僅限制了木工圖書的精準鋪設,也 影響了木工知識的普及和傳播,不利于圖書的宣傳和推廣。
2.5 引進版木工圖書對原創大眾木工圖書產生了一定沖擊
近年來,引進版木工圖書進入了廣大木工愛好者和從業者的視野。2011—2018 年,引進版木工 圖書品種的市場占有率略有下降(從 2.97%下降至 2.44%),但碼洋的市場占有率增長了 4 倍多(從 4.14%上升至 23.66%)。這說明,引進版木工圖書的產品效率較原創圖書有著非常顯著的優勢。
雖 然,在一定程度上,外版木工圖書的引進可以讓我們的傳統木工技藝得到借鑒,但對傳承我們自己的 優秀木工文化來說造成了一種沖擊,進而可能會降低國人對我國木工文化的認同度。除此之外,引進 版木工圖書在專業術語的表述及流程規范上與我國存在一些不同,實際使用過程中或多或少會出現 “水土不服”的情況。
3 原創大眾木工圖書出版策略
3.1 廣泛拓展圖書主題,豐富圖書形式
隨著讀者需求的提高,出版社在策劃圖書主題時應深入了解行業發展態勢,及時掌握新趨勢,探 索新領域,以適應讀者的實際需求,出版有針對性、指導性和實用性的圖書。除了現有的木工鑒賞、 制作圖鑒、木工小物等主題,出版社可以進一步嘗試開發各種風格的家具類圖書,如木雕、木削、烙 畫等、木材、木工工具的介紹及使用方法等。在圖書內容的組織形式上,可以嘗試不同難度(基礎、 進階、高階)、不同分類(木旋、木工連接、木工表面處理)的木工技藝普及、詳圖細步的作品制作 方法、作品賞析、創意作品啟發等等。簡言之,出版社應從各個方面入手,力求全面滿足讀者對木工 圖書的需求。
3.2 開發作者資源,建設專業編校團隊
作者資源是圖書出版的源頭。好書離不開好作者,精品圖書的背后,必然有高水平的作者。對出 版企業來說,精品圖書的良好口碑與較大的影響力,都可以帶來更多的優秀作者資源,這無疑是極為 重要。優質的作者資源是原創大眾木工圖書順利出版、占據市場的決定性因素。出版社可以嘗試通過 以下幾個方向開拓作者資源 :
第一,增強與高校的互動。一些農林類高校開設了木工相關專業,如木材料科學與工程、家具設 計、工業設計等,出版社可以與高校教師、學生建立聯系與合作,充分借勢高校豐富的教育資源與人 才資源,并將其轉化為出版社的作者資源、專家資源,甚至是編校人才。
第二,建立頭部網站,挖掘互聯網作者資源。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一批面向大眾的木工交流網站紛紛建立,其中,2006 年創辦的“木工愛好者”網站,其注冊會員已突 破 130 萬人次。木工文化相關的網站有效匯聚了一批熱愛木工、致力于向大眾普及木工知識和技藝的 會員。筆者認為,這些網站是發掘作者資源的可行路徑,可將既擁有木工專業知識又具備網絡傳播影 響力的會員轉化為圖書作者。
第三,聯通城市木工俱樂部。歐美的木工俱樂部擁有近半個世紀的發展歷史,近年來,我國各大 城市相繼出現了一些木工俱樂部或木工坊,它們為眾多木工愛好者提供了親身嘗試、動手制作的可能 性。從挖掘作者資源的角度來看,俱樂部的木工技藝指導老師及資深的木藝愛好者,因其動手能力 強、實踐經驗豐富而具有成為木工圖書作者的專業性潛質,出版社可重點關注并將其轉化為作者資 源。
第四,搭乘熱度與流量的順風車。2016 年播出的《我在故宮修文物》、2018 年播出的《中國手 作·木作》,均以紀錄片的形式呈現了我國傳統工藝的精湛,其中不乏大量的木工知識、木工技巧與 木工鑒賞,也引發了廣大網友的密切關注。筆者認為,出版社可以嘗試拍攝既通俗易懂又具有實用性 的紀錄片,或借勢已經收獲熱度和流量的影視作品,與參與制作的木藝專家及其團隊合作,推出與紀 錄片題材相關的木工文化圖書。 第五,組織線下木工展會。
鑒于木工文化及技藝展示性、實操性強的特點,出版社可以通過舉辦 線下展會的形式,為潛在的作者提供操作、交流的場所與平臺,促進選題策劃。在這方面,已經有成 功實踐,比如,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7—2019 連續三年在北京國際圖書節舉辦木藝特展,邀請非 遺文化傳承人、高校學者、木材料及機械廠商等多方專家參與,實現了作者資源的精準儲備。簡言 之,組織線下展會是匯聚木工作者資源、走進木工文化愛好者的可行路徑。
第六,借鑒國際突出的木工出版經驗,搭建自有木工平臺,書刊并行,多方面吸收作者資源。歐 美多家以出版木工圖書為主的出版社,如美國的湯頓出版社(The Taunton Press)與福克斯出版社 (The Fox Chapel Publishing)、法國的艾豪羅出版社(Groupe Eyrolles)、德國的德國出版公司 (Deutsche Verlags-Anstalt)等。這些出版社除了出版大量的木工圖書外,還會定期發布主題各有側重 的木工雜志。如福克斯出版社的《Woodcarving》(《木雕》)《Scrollsaw woodworking》(《線鋸 木工》)《Pyrography》(《烙畫》)《Whittling》(《木削》)。筆者認為,我國木工圖書出版單 位可以開拓書刊并舉的模式,更加廣泛地促進作者資源的轉化,一方面可以通過征集雜志中的短篇文 章吸引和培育新的作者,一方面可以把雜志專欄的內容積累成書。
此外,可嘗試搭建多項主題的交流 平臺,以方便讀者相互討論學習;許多木工編輯本身也是木工技藝的專家/愛好者,出版單位可自建 專門的木工工作室,方便作者展示、操作、拍攝。總的來說,從事木工圖書出版的出版社可以搭建自 有平臺供交流,開創自有刊物匯作者。 除了作者以外,木工圖書的出版也離不開專業的編校團隊。出版社在招聘環節就應該精準吸收專 業的木工人才,力求從編校這一關把好木工圖書的科學性、專業性。
3.3 提升圖書實用性、實操性
木工圖書的呈現形式與其技藝的可復制程度顯著影響著讀者的選擇。因此,木工圖書的實用性和 可操作性就成為了衡量一本木工圖書價值的關鍵因素。
3.3.1 在圖文并茂的基礎上探索新技術
首先,少兒、科普等領域的圖書出版已經能較純熟地結合 AR/VR 技術,原創大眾木工圖書在新 技術的應用方面相對滯后,目前尚未廣泛達到令人滿意的圖文并茂。整體上,原創大眾木工圖書的文 字描述應該更加細致,除了主要的技藝、制作方法等,還應該加入特別注意事項、重難點分析、易錯 步驟解析等更多細節內容。木工圖書多需要配合圖片來展示,基于木工圖書讀者的閱讀需求、知識水 平及接受能力,圖書的配圖需要盡量使用實物照片。其中的成品圖在盡量精美的同時應展現不同角度 的照片方便讀者全方位掌握作品細節。
結合實際情況來看,筆者認為,步驟圖需要盡量做到“一步一 圖”,以便讀者更好地掌握具體操作過程。除了成品圖和步驟圖外,書中還應該配備詳細的部件分解 及尺寸明細圖,以幫助讀者了解各組成部分的詳細結構及具體尺寸,從而設計、制作相應的作品。其次,時至今日,探索和運用新興出版元素已經成為出版業的一項重要構成。但木工圖書對新技 術的應用還處在起步階段,融媒體的發展格局尚未形成。筆者相信,新技術對提升木工圖書的實用性 和可操作性至關重要。出版社可嘗試配合當下讀者的需求,在出版圖書的同時加大探索和創新,使用 視頻、動畫、AR/VR 等已在其他圖書領域充分驗證過的新興技術或形式,給讀者提供更好的指導和 體驗。
3.3.2 使用標準化工具,降低操作門檻
中國傳統的木工工具往往是“一具多用”,完全憑借木匠自身的經驗和手感加以調節和使用,雖說減少了工具的數量和種類,便于攜帶,也能夠完成多種復雜的木工操作,但掌握起來十分復雜,這樣的高門檻使很多人對木工文化望而卻步。而標準化工具對傳統工具進行了拆解,即把傳統木工工具 的多功能和復雜調節分派到多種規格的工具上,每種工具只可以在很小的范圍內調節,并專司某項特 定的工作。雖然這會增加木工操作過程中使用的工具的數量和成本,但標準化工作方便復制,操作難 度不大,幾乎人人都能很快上手,因此大大促進了木工技藝的普及。筆者認為,在策劃木工圖書時, 應提倡并介紹使用標準化工具可以大大降低木工技藝的入門門檻,提高讀者操作的成功率。
3.4 開拓精準宣發渠道,連接圖書與讀者
宣傳發行是圖書進入讀者視野的重要一步。圖書在哪些地方以什么形式出現都影響著消費者的購買選擇。“酒香也怕巷子深”,互聯網時代更是如此。如今,對眾多出版社而言,微信公眾號、網 店、微店、網站、延伸資源平臺與傳統的營銷渠道、實體店面在發展體量上日益成齊頭并進之勢,共 同組成了圖書產品的立體營銷宣傳態勢,形成了新的營銷宣傳模式。[1]木工圖書作為一個垂直細分品 類,發行渠道除了傳統的實體書店、電商渠道之外,還應進一步加強與互聯網的聯動。在互聯網垂直 的大流量平臺,如微博、微信、抖音、嗶哩嗶哩等,精準宣發,使木工圖書高效傳遞到有需求的讀者 面前。
此外,前文提到的“木工愛好者”網站、“學習木工”微信公眾號等平臺,粉絲數量較為可觀且黏性較強,也可以作為良好的宣發渠道進行拓展。 移動互聯網環境下,營銷模式由 AIDMA 模式(注意—興趣—渴望—記憶—購買)向 AISAS 轉 變(關注—興趣—搜索—購買—分享口碑傳播),營銷應更加注重社交化和個性化。[2]如今,社交媒 體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出版社可以與如“MYLab 木藝實驗室”“理工木坊”等 木工文化相關的社交媒體平臺,進行以實體木工坊為主題的自媒體宣發合作,在其受眾 QQ 群、微信 群等封閉性、專業性、關聯度較高的網絡社群進行精準營銷。此外,出版社也可以建設以出版社為主 體的垂類平臺以及自身木工圖書品牌,自行精準聚攏目標讀者,組建、運營屬于自己的社群。
比如, 北京科技出版社 2018 年注冊“格木文化”品牌并創立了同名木藝知識傳播平臺,截至 2020 年 8 月, “格木文化”的抖音賬號已收獲 16.6 萬粉絲及 117.4 萬次贊;借助“格木文化”自媒體賬號,出版社采 用購書進社群、行業大佬解讀、配套視頻免費學習等方式為圖書賦能,進一步精準獲得購書粉絲,同 時提升了粉絲黏性。 在知識付費大行其道的今天,木工圖書也應充分利用自身的內容優勢,在出版紙質圖書的同時, 全方位開發電子書、有聲書以及與圖書配套的音視頻課程。喜馬拉雅、得道、知乎等平臺都在蓬勃發 展,不少領域的圖書都在嘗試各種線上知識付費課程。對木工圖書來說,“木工圖書+課程”的形式 不僅可以帶來經濟效益,也可以給木工紙質圖書增加更多的曝光率、匯聚更多的作者資源與讀者群 體,進一步反哺紙書的銷售。
圖書文化論文范例:公共圖書館服務平等、開放、共享理念解析
4 結語
弘揚木工文化,傳承我國優秀的木工技藝,是文化的自信,也是對整個傳統文化版圖的拓展、深 化和浸潤。出版行業應響應號召,通過拓展作者資源,提高木工圖書的可操作性,搭建原創木工知識 的傳播平臺,出版優秀的原創大眾木工圖書,助力中華木工文化和技藝的傳承和發展。
作者:田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