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10月21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摘 要:英國漢語教育深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幾乎所有線下教學項目被迫中斷,轉向線上發展。 期間,英國漢語教育既積累了大規模線上教學的經驗,也存在一些不足和問題,在后疫情時代需采取網絡化、本土化等措施積極應對。
關鍵詞:英國 漢語教育 新冠肺炎疫情 線上教學
一、英國漢語教育的基本情況
英國有著悠久的漢學研究傳統,但在學校(特別是中小學)成建制、成規模地開展漢語教學起步較晚。 20世紀60年代,漢語在英國被視為華人華僑的家庭/社區語言,當時只有4所大學開設專業漢語課程。 隨著中國快速發展和中英經貿往來的日益擴大,20世紀90年代起,英國設置漢語專業和課程的大學開始增多。 2002年,英國政府將漢語列為“戰略上具有重要意義的語言”,并從2003年開始研制中學漢語教學大綱,2004年在部分中學試點。 2008年,英國將漢語列入“普通中等教育證書”(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GCSE)考試科目,這意味著漢語被納入素有“英國高考”之稱的英國普通教育證書高級水平考試(A-Level)[1]。
2012年,英國政府修訂教學大綱,規定小學生須從三年級開始選修外語,漢語和法語、德語等一道列為6種可供選修的外語課程,意味著漢語最終較完整地進入了英國大中小學的各個學段。 2016年,英國政府啟動“漢語培優項目”(Mandarin Excellence Programme,MEP),計劃投資1000萬英鎊,到2020年培養5000名流利使用漢語的中學生[2],如此大的支持力度,在歐洲范圍內較為少見。
同時,作為漢語母語國和漢語教育資源的重要供給方——中國也為英國開展漢語教育提供了大量支持和幫助。 截至目前,中英雙方已通過平等合作方式,在英國設立了30所孔子學院、165個中小學孔子課堂,分別占全球孔子學院和課堂總量的5.5%和14.0%,總量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 近年來,中方每年向英國派出的漢語教師、志愿者教師高達500多人,還向英國贈送大量漢語教材,提供來華獎學金和“漢語橋”夏令營名額。 事實上,英國很多漢語項目得益于中方的支持。 比如MEP就是在中英兩國政府支持下,具體由英國文化委員會(British Council)、倫敦大學教育學院和孔子學院總部共同實施的。
此外,英國廣大華人華僑和英國漢語教育促進會、英國漢語學校聯合會、英國漢語教學研究會(British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Society,BCLTS)、英國校際中國中心等社會/學術團體,以及太古漢語教育基金(Swire Chinese Language Foundation,SCLF)等,都在推動英國漢語教育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由英國高校青年漢語教師組織的英國漢語教學研究會,至今已連續召開17屆年會,2019年吸引了30多個國家的180多名漢語教師和專家學者參會,成為頗具影響力的國際性漢語教育組織[3]; 太古漢語教育基金由全球知名商貿集團太古集團創辦,雖然僅有短短5年歷史,但已在英國設立了12個分中心,共支持了167個學校、近2萬名學生的漢語項目。 [4]
總之,在中英雙方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下,英國漢語教育成效顯著。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英共有1000多所大中小學開設了漢語課程,正在學漢語的各類學生超過20萬人。 其中,大學近70所(39所設有漢語專業)、中學600多所、小學400多所,包括英國著名的私立中學伊頓公學。 另外,英國還有200多所華人華僑創辦的漢語學校或漢語培訓機構。 從2018年開始,選考A-Level漢語考試的高中生連年攀升,2018年已經超過德語的選考人數。 這表明,漢語在英國大學入學考試中,已成為繼西班牙語、法語、德語之后的第四大甚至是第三大熱門外語,也成為來自歐洲之外的最大熱門外語。
二、疫情下英國線上漢語教學如火如荼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肆虐全球。 2020年3月20日,英國政府宣布采取社交隔離措施之后,隨即關閉全境所有學校,甚至自19世紀以來首次取消了A-Level考試,成績由任課教師根據平時作業、模擬考試和教師預測計算學生分數、推薦申報大學。
同時,英國政府也要求各類學校/課堂的教學活動均改為線上授課、輔導和考試。 比如,政府面向公立中小學出資設立“全英橡樹學院”(Oak National Academy)項目,組織不同學科的教師錄制每周180堂課的教學視頻,并設計了每堂課的練習題和互動游戲。 政府還要求私立中小學將課程轉移到線上,并按照此前的每周課表教學。
英國教育轉戰線上,漢語教育亦不例外,且同其他各類教育一樣受到較大甚至更為嚴重的沖擊。 以“全英橡樹學院”項目為例,免費視頻課程主要涵蓋英文、數學、科學、歷史等學科,以及法語、西班牙語等主要外語課程,漢語課程則未能列入。 更重要的是,雖然政府要求通過線上維持正常教學活動,但由于大規模線上教學設備、技術、經驗的不足,初期教學組織較為混亂、效果不佳。
同時,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具備暢通的網絡學習設備或條件,很多中小學生在家甚至無法參加線上學習,《金融時報》調研認為,這一比例可能高達67%左右。 至于大學、私立中小學、社會培訓機構的線下漢語項目,也都基本陷入停滯狀態。 此外,諸如英國漢語教學研究會年會之類的學術研討活動,以及一些常規性的漢語師資培訓項目均延期或取消。 可以說,疫情初期的英國漢語教育,幾乎一夜之間按下了“暫停鍵”。
英國的漢語教育機構和漢語教師并非坐以待斃,而是積極奮起自救,快速將線上教學變成漢語課程“主教室”。 首先,很多大學具備較為完善的技術設備,漢語專業課程首先轉到線上得以恢復。 其次,很多私立中小學的漢語課是學分課程,很多培訓機構的漢語課是收費課程,因此也通過快速調試設備和教師、學生及家長培訓等方式,恢復了部分漢語課。 再次,很多漢語教育機構和社會團體行動起來,如英國漢語教學研究會在線上多次舉辦網絡漢語教學研討會,各類漢語教師總結線上教學經驗、共享網絡教學資源。
最后,全英孔子學院的線上教學亮點紛呈。 疫情暴發之初,孔子學院總部就及時指導各國孔子學院和漢語教師開展線上教學,并加大了慕課、微課等網絡資源供給,全球最大的網絡漢語教育平臺“漢語聯盟”還緊急推出了一系列示范課、精品課。 基于充足的資源保證和技術指導,很多教師紛紛按照既定教學計劃,使用各種軟件為學生開展在線授課,使用魔燈等系統與學生互動并共享資源,使用社交軟件為學生答疑,還盡可能地將口語和聽力測評轉到線上進行。 除此以外,孔子學院的教師還盡可能幫助一些其他機構的線上漢語項目順利開展。
經過疫情初期的陣痛后,2020年5月開始,英國漢語教育特別是孔子學院的項目,已步入正軌并正常運行。 很多在線教育平臺開始提供免費漢語學習資源,如Twinkl平臺甚至推出了漢語版的中英雙語教學資源; 蘇格蘭政府的E-sgoil網絡學校將非母語學生的“初級漢語”等課程直接提前至5月在線上進行; 漢考國際本著“停課不停考”原則,緊急研制出漢語居家網考系統,并于四月末、五月初舉辦了3場漢語水平考試(HSK)居家網考,均有英國學生參加。 盡管考生規模不大,但確屬重大改革創新,預示著今后漢語考試就像線上教學活動一樣,實現了菜單式、即時化、個性化的運作。
當然,線上教學也存在一些不足。 例如,視頻教學以及慕課、微課等課程,對一些活潑好動、耐心不足的中小學生來說效果不佳。 再比如,漢語教學是一個在場性、對話性、實操性很強的課程,線上教學則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員互動和語言操練。 還有,由于英國的國際學生很多,疫情期間很多國際學生分別回到自己的國家,同一門課程的學生分散在世界各地,教師不得不根據學生的時間靈活安排授課,甚至一天重復安排多個同一課程的線上授課。
三、后疫情時代英國漢語教育的思考和建議
目前,英國疫情正在消退,政府和社會都在醞釀和逐步實施“解禁”“復工”,教育界也在推動分期分批“復課”。 無論如何,疫情期間的英國漢語教育,既積累了豐富的線上運作經驗,也暴露了一些不足和短板,面臨困難和挑戰,需要持續認真地研究和積極應對。
(一)高度重視推廣線上漢語教育
英國的漢語教育和其他國家的各類教育一樣,在起初都經歷了一個試錯的階段,但經過磨合之后基本能夠維持正常教學活動。 據觀察和統計,疫情期間,英國漢語教師使用的網絡教學系統或軟件有20多種,門類齊全。 事實證明,在線漢語教育做到了“教學考一體化”,也實現了即時、隨地、自主教學和師生一對一、一對多、多對一授課,極大地方便了教學活動的組織,大幅度節省了教學成本,催生了以線上教學為核心的新的漢語教學模式。 很多漢語教師認為,未來的漢語教育必然會采取線上、線下深度融合甚至以線上為主的模式,單純的線下/面授模式已一去不復返。 就此而言,在線教學必將成為英國甚至是整個國際漢語教育的一種新業態、新常態,需要繼續加大資金投入、技術研發、平臺建設、資源整合,以及師資培訓等全過程的設計與支撐。
(二)清醒認識英國漢語教育總體情況
英國漢語教育取得長足進展,但并不是沒有不足和短板。 目前開設漢語課程的公立中小學仍是少數,很多學校的漢語課程是選修課或興趣班,且學習人數不夠多。 2018年的數據顯示,公立中學中,92%開設了法語,74%開設了西班牙語,41%開設了德語,開設包括漢語在內其他語種的學校不足10%[5]。
另據英國文化委員會發布的《2018年語言趨勢報告》,2017年,英格蘭地區參加普通中等教育證書(GCSE)漢語考試的學生達3654人,但與法語的13.08萬人、西班牙語的9.06萬人、德語的4.55萬人相差甚遠,甚至低于同為小眾語種的意大利語、波蘭語、烏爾都語。 報告還指出,盡管選擇A-Level漢語考試的學生有所增多,但“只有當漢語是學生的傳承語時,學生才會選擇漢語的A-Level課程”[6]。 這說明,漢語盡管進入了英國大中小學各學段,但必修課、考試課、學分課比較少,存在進入程度不深、范圍不廣、規模不大的問題。
此外,疫情期間一些本土漢語項目未能轉戰線上,主要原因是英國尚缺乏充足的本土教師,這也是全球漢語國際教育面臨的困難。 根據孔子學院提質增效的建設發展要求,筆者認為應有針對性地加強中英合作、加大資源配置,特別是積極促進漢語融入英國國民教育體系,以及支持學校設置漢語教師崗位,培養和聘任更多本土漢語教師,促進英國漢語教育內生式、本土化和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英語教師論文投稿刊物:英語學習雜志在廣大英語學習者心中享有盛譽。雜志主辦單位北京外國語大學是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院校之一,是我國外語院校中歷史最悠久、語種最多的高等院校。 校內眾多知名教授組成了我們的專家團隊,作為一本英語教育雜志,其權威性是不容置疑的。
(三)認真分析英國漢語教育政策走向
近年來,英國全社會越來越重視漢語。 英國文化委員會的《2017年面向未來的語言報告》中分析了企業需求、貿易重點、新興市場、公眾興趣、國際旅游、教育合作等10個指標,得出結論:當前10種外語對英國國家和公民未來發展十分重要,排在首位的是西班牙語,第二位就是漢語,其次是法語、阿拉伯語、德語[7]。 2013年,英國文化委員會的同類報告中,漢語位居第四,前三名分別是西班牙語、阿拉伯語、法語。 特別是在“脫歐”背景下,很多有識之士紛紛呼吁重視和支持學習漢語,Co-op Academies Trust教育集團甚至要求旗下12所學校1萬多名學生全部學習漢語[8]。 但是,疫情之后英國漢語教育情形如何尚需繼續觀察,不排除受到一些沖擊和影響的可能性。
主要原因是,疫情將會對英國經濟、財政以及家庭收入產生嚴重影響,英國預算責任辦公室預測:2020年英國經濟增速-13.13%,是英國300年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9]。 還有媒體預測,英國經濟要走出危機恢復到2019年水平,可能需要3~5年的時間。 因此,未來捉襟見肘的政府及家庭和個人,將會或多或少縮減對漢語項目的投入。 針對英國民眾的漢語學習意愿和需求,也需進一步觀察,更需要未雨綢繆,做好長遠規劃和積極應對。
參考文獻:
[1]張西平.世界漢語教育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9:324-325.
[2]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Join the Mandarin Excellence Programme[EB/OL].(2018-09-21)[2020-05-04].https://www.gov.uk/guidance/join-the-mandarin-excellence-programme.
[3]CGTN.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in UK: language experts call for recognition of Chinese teaching as a discipline[EB/OL].(2019-07-09)[2020-05-04].https://news.cgtn.com/news/316b544f774d4464776c6 d636a4e6e62684a4856/index.html? from=timeline& isappinstalled=0.
作者:張 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