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06月16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摘要 本課題是經過課題組成員兩年半時間的研究,同時根據自己的教學實際情況而形成的。文中提出了出現的一些問題,然后闡述了小學數學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模式,提供了相關教學策略和思考,并且還給出了一個具體的教學案例,希望能夠為小學數學教學提供思路。
關鍵詞:自主探究;小學數學;學習方式
小學數學作為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對于學生后續學習和發展都極為關鍵。當前小學數學教學仍然面臨一些困難,部分學生反映出對數學的畏難情緒,這不僅僅是由數學這門學科的特點決定的,同時也和教師的教學方式方法以及教學水平息息相關。為此,教師需要結合學生實際情況轉變教學思路,探求更先進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達到良好教學效果。
1 小學數學教學現狀
當下,小學數學教學中普遍存在重結果、輕過程以及重傳授、輕探究的現象。在教師教學方面,大部分教師沒有在傳統的教學方法上加以改善創新,始終以單方面傳授知識為終極目標,把學生當成了被動接受的聽課機器,忽視學生作為發展中的個人擁有的主觀能動性;教師與學生之間似乎有一條無法逾越的鴻溝,兩者不能平等進行交流;教師沒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降低了其對課堂質量的影響力。而在學生方面,部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不強,自律性差,溝通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不足,不能在某些特定場合流暢地發表出自己的見解。
這是由于有的教師為了樹立起自己在學生心中的權威形象,而壓制了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久而久之,這個情況勢必會對學生的健康發展造成問題,其獨立思考、人際交往等能力都會發展緩慢甚至出現倒退現象。事實上,也有很多教師希望跳出固有的教學模式,想通過一些其他教學方式來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安排學生進行一些自主探究性的活動,但因其設計不合理、教學信息閉塞等原因,使得本應屬于學生的自主探究過程,變成了一種形式的簡單思考。
2 小學數學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模式
小學數學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模式是集合了三種學生核心活動的教學模式,能有效的培養學生實驗觀察、數據獲取、合情推理、預測猜想、探究創新等數學能力,使學生在智力、能力、意志力等方面得到全面發展,符合新課標中提倡的基本概念。小學數學探究學習的教學研究,切實可提高教學效率,是行之有效的一種教學策略,通過積累經驗,形成一種新的小學數學探究式教學的操作手段,改善教師素質的整體構成,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當好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角色。
2. 1創設情境,激發學習熱情
課堂教學環境集合了課堂內各種因素,教師要力求創設民主平等的教學情境,誘發學生的好奇心,與學生建立起平等互惠的師生關系,鼓勵學生大膽探究,豐富學生的想象力,才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在課堂教學空間方面,為利于學生多邊交流,促進參與,可進行小組合作交流,打破拘束;在課堂師生人際關系方面,要讓學生對教師的距離拉得更近,誠心以待,老師與學生相互交流,達到較為和諧的教學情境,以培養學生的創造個性。
2. 2激趣引思,喚起學習動力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能在教學中創設情境,便能更好地達到想學、愛學、樂學和喜學之目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十分重視師生雙方情感和思想交流,努力創設愉快和諧的情境,在教態上,做到和顏悅色,面帶微笑,使學生感到心情舒暢,精神愉快。在新課的導入和環節的過渡時激趣引思,采用設疑猜謎、故事導入,設置懸念,激發挑戰等形式,這樣有利于激發學生求知欲和對新知的興趣,喚起學生學習動力,使學生快速進入狀態。
2. 3啟發誘導,自主探索新知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里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則特別強烈。”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知識的最佳途徑是自己去發現,唯有自主發現,得來的理解才最為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系。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讓自己充當組織者和啟發引導者,放手讓學生從己有的知識經驗水平出發,通過質疑、猜想、驗證、觀察、交流、歸納,親身體驗從發現到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從中體驗成功或失敗的情感。
2. 4練習反饋,體驗成功之樂
當學生擁有并掌握了一定小學技巧和技能以后,為了檢測其掌握情況,教師便可加強其相關知識的鞏固訓練,這一教學過程既是了解學生對新知掌握情況和檢測掌握運用學法的效度,又是形成了技能技巧的訓練。教師要根據每節課的教學目標,重難點設計好練習,練習的內容要面向全體學生,難易適中,有趣味性。在習題選擇方面,教師既要選擇強化基礎的題,又要有訓練思維的題;既要有突破難點的針對題,又要有克服思維定勢的變式題;既要有回顧老知識點的綜合題,又要有拓展新知識的新題型。讓學生通過不同形式、層次的練習,強化認知,提升思維,同時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體驗數學解題的成功之樂。
3 小學數學自主、合作、探究模式教學案例
本次小學數學自主、合作、探究模式教學將以“小數乘整數”為例,在這一領域的“自主”指的是教師拋給學生問題,學生自主尋找答案,“合作”指的是學生之間互相交流溝通,得出正確結論,而“探究”則是以講授為主,即師生之間的對談作為其主要形式,由教師引導學生經歷探索過程并積累知識,提升數學思維,鍛煉解決問題的能力。
數學內容:人教版教材小學五年級上冊第一章《小數乘法》。
教學目標:1.通過自主探究的模式,了解小數與整數進行相乘的多種算法,體會豎式計算便捷性;2.對比整數乘法,理解小數乘整數的算法,正確列豎式計算;3.思考不同的問題解決方案,體驗不同算法的實效性。
教學重、難點:引導學生用轉化的思路對小數乘整數進行學習,理解其運算原理,掌握小數乘法的不同算法,熟練列豎式計算,搞清楚小數點位置。
教學過程:小學階段“小數乘法”的內容主要就是計算,如果教師直接將算理灌輸給學生,然后進行反復式機械訓練,這樣必然會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而相反的,教師積極引導,組織學生主動探索交流學習,通過這種方式獲取知識,即可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積極性。
問題引導階段,老師首先提問:同學們,今天超市飲料半價,每瓶只要 1.38 元,要買3瓶飲料,需要支付多少錢?先用加法計算,再用乘法計算。 引導學生們交流:1.38 是幾位小數?列出的加法算式是求幾個1.38相加的和?列出的乘法算式又是求誰和誰的相乘之積呢?誰能說說用乘法豎式計算的過程? 1.38×3的積是幾位小數? 讓學生大膽猜想:用一個三位小數乘3,它的積是幾位小數?四位小數呢?根據什么來確定積的小數位數?
由超市飲料半價導入新課,顯得親切而自然,調動了學生的生活經驗,激發了學生探究的欲望。在探索之初,主要是讓學生先用加法再用乘法計算,然后根據學生得出的結果來引導提出質疑:小數和整數相乘,是否乘數的小數部分有幾位,積的小數部分也一樣。組織學生對計算結果進行比較和討論,得出結論。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帶著證明觀點的目的去計算,主動出擊。
在鞏固運用環節,一系列的題目有助于學生鞏固認識,又有利于學生提高計算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例如,教師可出一道題,“根據 1234×56=69104,直接寫出下面各題的積:12.34×56、1.234×560、1234×5.6、123.4×5.6”讓學生自主完成,然后展開交流。這是針對積和因數的小數位數之間聯系而設計的專項練習,通過這組練習,學生能進一步感知小數乘法與整數乘法在計算方法上的相通之處,還能進一步鞏固計算方法,舉一反三,拓展思維,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育論文投稿刊物:數學教育學報推動我國數學教育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反映數學教育實踐與改革的新成果,發揮對我國數學教育研究與實踐的指導作用。傾力將用得上的先進理論,可借鑒的素質教育改革實驗措施,帶有啟迪性的學術爭鳴,中學數學教改的豐碩成果。
4結語
基于以上認識,不難得出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能有效解決當前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改變一些小學數學教學中的現狀,解決問題。對于推動課程改革,落實課標的新理念,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對于豐富創新教育的內涵,極具教學改革的前瞻性、開拓性和研究性。
參考文獻:
[1]楊豫暉,吳姣,宋乃慶.中國數學文化研究述評[J].數學教育學報,2015.
[2]賴培源.多觀察、敢質疑、善提問——淺談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6(12).
[3]張冬梅,鄭紅飛.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理論、實踐與展望[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6(07).
作者:蘭添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