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07月14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在信息化背景下,如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實現信息技術與先進教學理論深度融合,促成一種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信息技術為媒介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并以《新大學英語習察篇》中一個單元的教學設計為例,對信息化背景下的外語教學設計和實踐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項目式外語教學教學模式
1引言
計算機信息技術進入教育領域,必然會改變傳統教學的信息傳遞通道、教學內容、教學活動的整合形式,乃至整個教學過程當前在高校外語教學信息化發展的過程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存在諸多問題。對于信息化教育,許多教師在思想觀念、教學組織以及現代信息技術的利用上都存在許多困惑。
外語教學論文:大類招生背景下外語類高校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許多老師仍然無法擺脫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觀念束縛,信息技術在教學上的功能與作用沒有從根本上得到充分的發揮。教育信息化并非簡單地將最新的教育技術應用到教學中,也不是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這些只能算是信息技術與外語課程整合的初級表征。教育信息化關注的不僅僅是教育手段的改變,而是通過教育手段的改變促進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內容、教學方法和學習方式的根本轉變,最終實現信息化教育,促進探究式、交互式、協作式學習,培養創新型人才P]。實現這些目標,教育信息化必須與先進的語言學習理論進行深度融合。
2語言學習理論與方法
2.1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出現在行為主義和認知主義學習理論之后,由Piaget[6]于19世紀60年代提出。近年來,由于多媒體計算機和基于網絡的教學日益普及,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逐漸引起人們的廣泛注意。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主要觀點是人類學習是一個自我構建知識體系的過程,學習者通過同化和順應外部環境提供的信息,達到知識與周圍環境的平衡。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積極主動的意義建構過程和社會互動過程,教學不是把知識經驗從外部塞進學生的頭腦中,而是引導學生從舊的經驗出發,構建新的經驗,突出了人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主張學生在真實自然的語言學習環境下自我建構知識體系,在此過程中,教師為學生提供相應的指導與幫助,充當學生學習的支架。多媒體計算機和網絡信息技術可以作為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的理想的認知工具,能有效地促進學生認知的發展。所以,隨著計算機網絡教育的飛速發展,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越來越顯示出其強大的生命力。
2.2社會文化理論
社會文化理論是社會建構主義的取向之一,它最早由Vygotsky于1978年提出。社會文化理論認為,人類認知的形成必須通過參與社會活動,整個參與過程是學習者社會關系和文化的構建過程。社會文化理論中的兩個核心概念是介入(mediation)和社會成員。Vygotsky[7】認為,在知識構建過程中,介入對人類發展十分重要,其中對認知形成起到作用的介入手段包括文化、語言、技術及社會互動。同時,社會文化理論強調社區成員通過互動來構建意義,其中包含各種成員互動方式,如同伴指導、學習小組、合作發展等。在成功的學習中,學習者作為社會成員與周圍人進行互動來克服僅僅依靠自己所不能解決的問題。
在信息技術背景下,語言教學的目標在于把語言、技術和其他工具作為“介入”學生認知過程的主要手段,引導學生通過徹底理解在整個社會、歷史和文化背景下的“人”來完成任務[8]。可以說網絡社交工具可改變語言學習的過程和方式,提供更為積極的學習環境。而學生作為新手的學習者和社會的一員,在知識產生的真實情景中,通過與專家、同伴的互動,參與共同體的活動,學習他們為建構知識所做的事情,從而達到學習的目的。
2.3項目式學習項目式學習(PBL)
源于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JohnDeweyM所倡導的“問題教學法”,它以建構主義和社會文化理論等教育理論為基礎,強調“在做中學”的學習思想。
在PBL模式下,學習者圍繞某個具體的學習項目,充分選擇和利用最優化的學習資源,在實踐體驗、內化吸收、探索創 新中獲得較為完整而具體的知識。項目式學習以學習者為中心,以過程學習為特征,以交互性合作學習為媒介,“借助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解決現實中的問題”〖41,在實現學習目標和完成任務的同時,掌握和發展必備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
項目式學習除了具有前兩種理論提到的真實的學習情景、綜合開放的學習內容和多樣且具合作性的學習途徑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特征,即數字化和網絡化的學習手段。項目學習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和網絡等信息技術。學習者在數字化的學習環境中,利用數字化學習資源,以數字化方式進行學習,在利用資源、自主發現、協商合作、實踐創造中學習。
3信息化背景下外語教學模式構建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社會文化理論和PBL學習模式都強調真實、自然的學習環境,并強調學習是一種意義的構建過程,而非簡單的知識的傳遞。這與外語學習的自身特點非常相符。信息化時代的外語學習就是要從傳統的維持性學習向創新性學習轉變,從接受性學習方式走向建構性學習方式。學生的學習不再局限于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更多的是社會能力和人文素養的培養,這單靠課堂教學是遠遠無法實現的。
在信息化背景下,課堂教學必須與信息化學習(在本文中,信息化學習是指學生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在課下進行的教師引導學習和自主學習)進行整合,二者相輔相成,共同完成英語教學活動。
根據這一模式,外語的學習可以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完成,也可以通過課堂教學完成。其中實線箭頭表示相關性較強,虛線箭頭表示相關性較弱。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學生是學習主體。本文嘗試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將信息技術與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社會文化理論的項目式學習(PBL)模式進行深度融合,旨在構建一種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信息技術為媒介的學習環境,促進真實、有效學習的發生。
4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學設計案例
本研究的教學設計案例來自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新大學英語習察篇》第一單元CaringforFamilies。本單元的學習內容可以概括為兩個主題詞,一個是“家庭(family)”,一個是“書信(letter)”。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希望學生能夠:理解并描述家庭的意義;2)學會如何書寫私人信件(掌握書信的格式和內容);3)認識到書信在信息化時代的地位和承載的情感意義,從而實現“語言、能力和文化”的三重教學目標。
“家庭”和“書信”對于90后和00后的學生而言既熟悉又陌生,對于“家庭”,他們非常熟悉,但不同學生會有不同的理解;對于“書信”,他們又非常陌生,甚至有的學生從未在真正意義上完成過信件的書寫。所以,實現上述教學目標僅靠傳統的講授法或多媒體輔助的方法根本無法實現。只有讓學生在真正意義上完成一次家信書寫和郵寄的體驗,并通過與家人和其他同學的互動,才能讓學生建立情感連接,深入體會家庭和書信的意義。所以,受到當前流行的書信朗讀節目的啟發,本課程準備讓學生在單元學習結束之后,制作一期專門針對大一新生、以家庭為主題的書信朗讀節目“LetersLive”。
4.1課程內容與項目要素的整合大項目
“LettersLive”包括以下核心要素:節目主持人、節目嘉賓、書信朗讀者、家庭故事(作為書信朗讀的導引)、書信和對書信的評價等。涉及的語言能力包括:如何講述家庭故事?如何寫信,如何做出和回應評價,以及如何有感情進行朗讀等。將這些要素與教材內容進行整合后 。
教材第一部分的兩篇文章主要以回憶的方式描述作者成長過程中的家庭故事以及作者母親的性格特征,所以MiniProject1對應大項目中“家庭故事分享”這一要素,家庭故事是引出節目主題 非常有效的一種方式。教材第二部分主要講述英語信件的格式和內容,所以對應MiniProject2私人信件的書寫。小組成員通過合作對閱讀和視聽材料進行重構,完成該小項目即實現了節目中“書信”這一要素。
第三部分是李開復寫給剛上大學的女兒的書信,學生通過與自己父母的來信以及網絡上其他書信進行對比,可以學會如何對書信進行系統評價,并且在這一過程中編寫的對話還可作為大項目有機構成部分。最后,小組通過分工合作,分別扮演“主持人”、“嘉賓”、“書信朗讀者”等角色,并對前期小項目完成的內容進行整合,即可順利完成單元大項目的制作。在本單元的PBL模式設計中,教材內容、小項目與大項目的關系。
4.2學習過程中信息化資源的應用
上文提到,在信息化背景下,英語學習實際是通過信息化學習和課堂教學共同完成。因此在整個授課過程中需要將課堂授課與信息化學習進行有機融合。除了在教學實施中結合實際的項目展開教學活動外,為保證學習的有效性和延續性,本課程除了課程教材外還配備了相關課外信息化資源,作為課前、課后學習資源,供學生自學。在實際教學中,每個小項目的學習都按照“三步走”模式進行:
1)上課前,教師對信息進行加工整理,利用電子信箱、微信群或藍墨云班課APP等將講授內容、相關資料、重難點和預習部分通過網絡發布,讓學生在課前做好充分準備,促進課內與課外知識的結合;2)在課上,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對象、內容和條件選擇合適的教學媒體呈現教學信息,通過小組討論、合作學習、創設情境等方式,發現學生問題、協助完成任務;3)在課后,教師利用校園網等平臺,發布后續資源,供學生學習,并在上課時進行檢測,做到及時的評價與反饋、知識的鞏固與內化。
以MiniProject1(家庭故事分享)為例,學生在課前需要觀看老師提前錄制的語言與結構相關的微課視頻預習Text1和Text2兩篇文章,然后觀看第一個小項目對應的語言技能微課視頻(Howtotellagoodstory?)。教師需要針對學生預習情況準備問題或測驗,在課堂上通過提問或藍墨云班課APP的測試功能對學生的預習情況進行檢查。在學生掌握了兩篇閱讀文本基本詞匯和語篇結構基礎上,課中要求學生對教材內容進行拓展,基于掌握的語言知識和技能講述自己的家庭故事。在課后,要求學生根據教師在課堂的講解與反饋完善自己的家庭故事并提交至批改網(www_pigai.org),經系統自動批改后進行教師評閱。
雖然PBL學習的效果需要更嚴格和更長時間的檢驗,但從學生滿意度方面而言,信息化背景下的PBL模式教學取得了比較良好的效果。首先,學生的總體課程體驗和總體收獲很大,相比以往的學習有了很大的提升。其次,雖然在某些方面仍需繼續加強(比如項目活動的體驗性、學生的學習自主性、教師的支撐作用等),但學生對PBL學習模式的接受度較高。PBL學習模式的成功離不開信息技術的有效支撐,這說明信息技術與先進教育理論的深度融合能夠促進學生學習,信息化外語教學符合未來的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1]陳堅林.計算機網絡與外語教學整合研究[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
[2]國務院.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郭穎.論教育信息化在現代外語教學中的作用與實現途徑[J].現代遠距離教育,2012(4):47-52
[4]高艷.項目學習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外語界,2010(6):42-48
[5]佘渭深.新大學英語項目活動實踐的學生評價研究[J]?中國外語,2〇17(3):82-91
作者:李呂華楊軍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