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年01月21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開展高職院校高水平專業群建設項目,是我國為推進產業鏈現代化,為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提供優質人才資源支撐實施的一項重要舉措[1]。通過高水平的專業群建設,可以加深產教融合,促進產業鏈及崗位群的精準對接,加強群內各專業協同育人[2]。廣東省教育廳于2019年及2021年分別發文,組織開展第一批及第二批省級高職院校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工作[3,4]。
中山市地處粵港澳大灣區幾何中心,擁有37個國家級特色產業基地,18個省級專業鎮,電子信息產業發達,且毗鄰香港、澳門、深圳、廣州等信息技術產業發達的核心城市,產業基礎堅實,區位優勢明顯!吨猩绞袊窠洕蜕鐣l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提出重點打造電子信息產業集群,為中山職業技術學院成立“新一代信息技術”專業群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中山職業技術學院“新一代信息技術”專業群建設分析
中山職業技術學院信息工程學院主動服務省、市“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戰略,以學校“一鎮一品一專業”建設模式為指導,將信息安全技術應用、大數據技術、軟件技術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四個專業組合成“新一代信息技術”專業群,其中信息安全技術應用專業是核心專業。
信息安全技術應用是一門多學科交叉的專業,它和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技術應用、軟件技術等專業在學科內涵上有著緊密的聯系。信息安全從本質上來講,是數據的安全。保障數據在不同階段、不同組織形態中的安全是信息安全的核心任務。因此,應從專業群整體發展的層面去考慮分析信息安全技術應用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通過專業群的建設,可以實現專業群平臺課程資源共建共享,專業課程體系更加完善,人才培養與產業對接更加精準。
專業群建設背景下信息安全專業課程體系構建研究
本文以中山職業技術學院“新一代信息技術”專業群為例,研究分析群內核心專業信息安全技術應用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思路。該專業的課程體系由專業群平臺課程、專業核心課程、班級方向模塊課程及綜合實訓課程四部分組成。
(一)專業群平臺課程設置分析
在“新一代信息技術”專業群內,為信息安全技術應用、大數據技術、軟件技術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每個專業設置具有相同或相近技能基礎的課程,作為專業群平臺課程。專業群平臺課程由以下兩部分構成。
1.專業群平臺必修課例如信息技術基礎、計算機網絡基礎、數據庫設計與應用等課程是專業群內每個專業的通用公共基礎課程,因此把它作為專業群平臺必修課。
2.專業群平臺選修課例如網絡安全法律法規、C/C++程序設計、Python程序設計、Web前端開發技術、大數據技術導論、人工智能應用基礎、Java程序設計等課程,結合群內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由各專業選擇開設。專業群平臺課中的選修課要求至少選修三門。結合信息安全技術應用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最終該專業選擇了網絡安全法律法規、Python程序設計、Java程序設計以及Web前端開發技術四門專業群平臺選修課程。
(二)專業核心課程設置分析
信息安全技術應用專業的核心課程應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和對應的崗位來進行設計。該專業下設兩個班,分別為網絡安全運維及網絡安全滲透測試方向,分析兩個方向對應崗位的技能需求,如下所示。
1.網絡安全運維工程師
(1)了解計算機網絡原理,熟悉TCP/IP協議,掌握基礎的網絡應用能力。(2)掌握網絡信息安全方案規劃、設計的一般方法,能選擇適當的產品和技術進行方案規劃設計。(3)掌握網絡安全設備的配置與管理方法,具備相應的故障解決能力。(4)掌握Windows及Linux服務的配置與管理方法,具備相應的故障解決能力。(5)具備一定的網絡安全漏洞分析和加固能力。
2.網絡安全滲透測試工程師
(1)了解計算機網絡原理,熟悉TCP/IP協議,掌握基礎的網絡應用能力。(2)熟悉攻擊的各類技術及方法,對Windows及Linux操作系統、應用平臺的弱點有較深入的理解。(3)熟悉滲透測試步驟、方法、流程,熟練使用一定量的滲透測試工具。
(4)熟悉常見腳本語言,能夠進行Web滲透測試,惡意代碼檢測和分析。(5)有一定的C/C++、Python、java、PHP編程能力。(6)主動性強,具有良好的溝通、協調和組織能力和文檔編寫能力,邏輯性強。詳細分析以上崗位技能需求,結合兩個班級方向的人才培養目標,分析兩個班級方向的通用核心技能,設置兩個班級共同的專業核心課程。
(三)班級方向模塊課程設置分析詳細分析網絡安全運維工程師及網絡安全滲透測 試工程師的崗位技能需求,分析兩個班級方向的不同的核心技能,設置兩個班級方向的模塊課程。
(四)綜合實訓課程設置分析高職信息安全專業課程體系構建的重要一環是綜合實訓課程。顧名思義,綜合實訓課程,是將專業課程進行貫通整合,以整周、整月或者更長時間實訓或綜合項目設計開發的形式,是提升學生本人實踐技能的關鍵一環。綜合實訓課程的設置需要考慮以下多重因素。
1.就業崗位的綜合技能要求以網絡安全運維工程師和網絡安全滲透測試工程師崗位為例,應開設相應的綜合實訓課程,提升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達到勝任以上崗位的目的。
2.1+X職業資格證書的要求將課程建設與職業資格證書有機融合,優化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將職業技能考核與實操動手無縫銜接,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3.畢業綜合實訓的要求畢業綜合實訓是高職生在校最后的專業技能演練,所完成的項目,是對整個專業知識與技能掌握程度的真實呈現,必須高標準、嚴格要求。
4.頂崗實習的要求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綜合實踐技能,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達到零距離就業上崗的目的。基于以上因素,設置信息安全技術應用兩個班級方向的綜合實訓課程。
信息安全專業課程體系的特色與創新
(一)“崗課賽證”一體化的課程體系構建實施“崗課賽證”一體化的信息安全技術應用專業課程體系。按照專業群人才培養目標,對接“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鏈崗位群,將網絡安全運維工程師和網絡安全滲透測試工程師作為信息安全技術應用專業的核心崗位,其他信息技術崗位為相關崗位,分析崗位核心技能,指導構建信息安全技術應用專業課程體系。結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對接核心崗位,遴選合適的1+X證書,將證書內容全面融入課程體系中。另外,在課程體系中設置校內技能競賽選修課,不固定競賽項目和內容,由任課教師根據開課情況于每學期末以專業群為單位開展校內技能競賽,重在以賽促學。
(二)構建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推動課程資源建設推動精品網絡課、精品在線開放課、課程思政示范課、社會服務培訓課的建設工程。邀請對口知名企業專家或工程師,構建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指導構建課程體系,制定面向產業、體現企業典型技術的專業課程標準,并融入企業完整項目案例,優化完善專業課程資源。
(三)課程免修與學分替換高職擴招后,招生生源日益復雜化,除了原有的高中生及中職生外,還有失業職工、退役軍人、農民工和新型職業農民這四類人群[5]。傳統單一的人才培養模式越來越不能滿足高職發展新職教要求,知識的獲取不一定只能在教室里由傳統的教學來完成。以“精準育人”為基本原則,針對性分析相關專業不同學習基礎和不同興趣的學生,按其接受能力和發展方向,實施學分置換,開展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
學分置換的要求如下。
1.參與工作室項目實踐(大二、大三期間)學生可以申請加入與專業相關的老師工作室,緊跟專業導師完成相關項目,經過專業導師及專業確認后,可以申請免修相關課程,免修課程分數由專業導師按實際情況給出。
2.參與全國職業技能大賽(大二、大三期間)學生參與全國職業技能大賽(省、國家)比賽備賽階段可申請免修競賽相關課程,依據競賽成績給予課程成績。
3.提前頂崗實習(大三上學期)學生在大三上學期可以申請提前頂崗實習,免修相關課程,學分置換。但實習崗位必須和信息安全技術應用專業對口,實習期需要購買人身意外保險,每周向 指導老師匯報相關情況。
4.專業技能等級證書
專業技能等級證書體現專業能力,鼓勵學生取得計算機類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獲得初級專業技能等級證書2學分,中級專業技能等級證書4學分,獲得高級專業技能等級證書8學分。證書學分與本課程體系中的課程學分可相互替換。(四)課程體系的持續改進根據畢業生或用人單位的評價報告,持續改進信息安全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完善信息安全專業課程體系,確保畢業生能夠勝任工作崗位;通過提升教師能力、改進教學方法、建設課程資源等手段確保學生達到課程能力指標。
結語
為推進產業鏈現代化,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提供優質人才資源支撐,且響應教育部及教育廳關于建設高水平專業群的政策要求,中山職業技術學院信息工程學院依托信息安全技術應用、大數據技術、軟件技術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四個專業組建“新一代信息技術”專業群。從專業群平臺課程、專業核心課程、班級方向模塊課程和綜合實訓課程四部分分析了群內核心專業信息安全技術應用課程體系的構建過程。
另外,該課程體系在“崗課賽證”一體化、課程資源建設、課程免修與學分替換、課程體系的持續改進等方面也進行了創新。該課程體系既符合“新一代信息技術”專業群的整體發展要求,又滿足了信息安全核心崗位的技能需求,為專業群建設背景下信息安全技術應用專業課程體系構建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借鑒方法。
參考文獻:
[1]蔣昌忠.奮力打造中國特色世界水平專業群為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提供人才和技術支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12):27-31.
[2]王磊.高職擴招背景下軟件技術專業群多元化協同育人體系建設路徑研究[J].電子元器件與信息技術,2021,5(1):153-154,163.
[3]廣東省教育廳.廣東省教育廳關于組織開展廣東省高職院校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工作的通知[Z].2019-11-21.
[4]廣東省教育廳.廣東省教育廳關于組織開展第二批省高職院校高水平專業群建設項目申報工作的通知[Z].2021-03-19.
[5]齊攀,莊越,陳玉琪,等.高職信息技術專業群創新性人才培養的新路徑[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32),6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