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年03月24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要想在國際化、全球化交流平臺上講好中國故事,我國英語教育也應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在教育教學中彰顯中華民族文化,體現英語學科的育人功能。自2019年9月以來,根據《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修訂的人教版高中《英語》教材(以下簡稱“新教材”)就凸顯了文化意識的重要性。英語教材承載了不同的文化內涵,不僅涉及對母語及目的語的文化認知,還整體性展現出了世界文化。英語教材傳達的不只是不同文化的語言字符,同時蘊含著不同文化的價值體系。因此,高中英語教材及其教學理應自覺承擔起培養學生民族文化自覺的責任,讓學生樹立起民族文化自覺的意識。
但由于教師的文化意識參差不齊與學生的文化背景差異等因素影響,新教材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容易忽視或遮蔽其中豐富的文化內涵。因此,充分挖掘與彰顯高中英語教材中的文化價值,發揮英語教材的“以文化人”功能,是實現英語教材育人的關鍵。
民族文化自覺及其在高中英語教材中的價值
民族文化自覺使人能夠在接觸并理解多元文化后,充分認識本民族的文化和傳統,更好地確立 自己的文化身份及地位。民族文化自覺的形成過程是基于“理解他者”喚醒自身民族文化身份的構建歷程。英語教材編寫及教學中融入民族文化自覺的意識能夠促使學生與多元文化交往,引導學生能夠在理解世界文化的基礎上更好地表達民族文化。
1.民族文化及民族文化自覺的內涵詮釋
文化是國家和民族所特有的社會實踐的歷史產物,是由特定社會所共有的物質財富、精神財富構成的復雜整體[1]。斯大林指出:“民族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共同體。”[2]可見,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不同民族,就能孕育出不同的民族文化。中華民族文化就是從五千年的文明發展史中沉淀下來的民族群體共有的主體認知與真知灼見、思想意識與價值觀念、道德規范與社會準則[3]。它體現了民族的心志和理想,具有其特定的意義和存在的價值。就中國的地域范圍而言,中國作為多民族國家,中國的民族文化不僅指國家民族的傳統文化,又指56個民族融合的多民族文化。
在全球化時代的國家,人們的生活習慣、意識形態、道德信仰等越來越多樣化,不同社會、民族間的交往早已跨越國界,形成了多國多樣化的民族文化。對于身處多元文化的現代人而言,面對本民族文化與西方文化的相互交融,往往會產生一些理解上的迷茫與選擇的困境。基于此困境,費孝通先生從中國民族文化的“關系和諧”及國際“民族共處”的視角出發,提出了文化自覺[4]的概念。從文化自覺的概念及發生過程來看,文化自覺不是簡單的平面層次上的認同,而是一個富有結構性的立體概念,它至少包含以下三層含義:
第一,文化自覺是一種跨越時間與空間的理性認識。時間上的認識是一個不斷回歸時間的過程,需要對本民族的過去不斷地回憶與反省,對未來也需要預測與創新。空間上的認識是指當人們面對本民族的傳統文化時,意識到和其他民族生存環境的差異,開始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理性認識的另一重要層面即培養學生對外來文化有選擇、有甄別地接受。
第二,理解認同。是一種建立在對不同文化的理性認識基礎之上的對不同文化的理性理解。在對各個民族文化有了整體感知與理性認識后,才能在文化的相互參照中獲得廣闊的文化視野,才能在比較中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第三,包容的態度與行為。文化自覺將本民族的文化和他國的文化視為兩種文化間的交互,是一種文化間互動的生成觀,是以一種動態的、綜合的、多層面的眼光來看待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關系。
包容的行為是一種不斷進行理解和反思的實踐活動,通過活動喚起那些被儲藏的文化態度。從中國文化推延至國際層面,文化自覺是解決國家間不同文化的全球共存問題的一劑良方。文化自覺所具有的融合、嫁接和無界線的特征可以化解多元文化的選擇困境,能夠指導中華民族文化在形態多樣的國際文化中尋找到與之相適應的文化地位及身份。將中華民族的文化自覺拓展到國際全球化背景中,能夠認識與比較各文化后促進對自身民族文化價值意義的認同,是在認可自身民族文化后又包容其他民族文化或國際文化的文化立場與文化實踐。實踐中,只有培養出民族文化自覺的觀點態度,才能促使民族群體對文化的價值認同、堅守與更新,才能促進中華民族先進文化的傳承與積淀。
2.高中英語教材融入民族文化自覺的價值意蘊
高中時期是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形成和發展的關鍵階段,如果我國的高中英語教材無法對豐富的文化資源進行選擇,既缺乏主動應對西方文化的價值判斷與選擇,也就缺乏對中華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認同。
英語教材融入民族文化自覺是避免此局面的必須選擇。英語教材中融入“民族文化自覺”需要明確文化在語言教學與學習過程中的“核心”地位,尤其重視中華民族文化在其中的重要地位。英語教材是實現教學目標的主要手段,依據融入文化自覺的英語教材開展的教學既包含了對母語文化的“自知之明”,也蘊含著對外來文化的批判性接受和在認識已有的中西文化精髓基礎上的文化創新;是基于文化理解與文化覺醒、文化認同與文化自信等學習活動提高學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形成學生的文化立場和文化實踐素養的教學過程。從條件和途徑來看,英語教材是實現民族文化自覺的重要載體。
作為培養學生擁有文化意識的英語教材,根植于特定的文化背景、文化傳統、文化精神和文化價值觀之中,引導學生獲得作為人類文化成果的知識或觀念,內化語言知識所凝結的文化價值,理解和習得文化并受到文化精神的熏陶[5]。即文化借助英語教材使個人在多種文化中明晰自我文化身份,獲得主體地位和力量,使人學會與不同文化進行溝通和對話,學會回到自己的歷史經驗和生活世界中去對異文化作出選擇,吸取有益的文化成果,學會文化上的承續嫁接。引導學生真正進入不同的民族文化,是英語教材的本質要求。
英語教材帶人進入多樣的文化,理解民族文化或社會文化,獲得文化的同一性,信奉并堅守民族或社會文化,個體的人才能具有文化生命而真正進入社會。從歸宿和目的來看,英語教材不僅關注西方世界所承載的文化和思想,還關注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知與理解以及文化自信的養成。英語教材是語言學習者的重要資源。對于英語學習者而言,語言學習本身就是對目標語言文化的研究,文化是英語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6]。
在教材中體現出來的青少年學習英語的使命不僅是了解世界,更應努力成為中國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在國際交流中恰當地介紹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承載文化自覺使命的英語教學旨在幫助學生,在了解、認同本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平等地包容、理解、珍惜其他族群的不同文化,并從中吸收其精華的部分,以便使其獲得參與多元文化社會所必需的價值、態度、知識和技能,從而使各民族的成員在教育與社會生活中有平等的選擇機會,促進各民族的和平共處與合作以及整個社會的公平。
人教版高中英語教材中的民族文化自覺及其體現新中國成立后,英語教材的發展歷經艱難和波折。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英語得到高度重視,被列為高中必修科目。迄今為止,人教版高中英語教材開展了三次規模較大的修編,從重視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到引進西方文化、了解世界再到消除英語教材中中國文化失語癥、呼喚文化自覺。
1.從語言知識到文化自覺的教材發展歷程
1993年,中國的外交地位逐漸得到國際的認可,為盡快走向世界,快速提升中國國民的英語知識水平,高效掌握英語技能,人民教育出版社與英國朗文出版集團公司合作編寫了高中英語教材(SeniorEnglishforChina,簡稱SEFC)[7],此版教材主要以語法為綱,以英語語言基礎知識為主,重視語言知識與技能的傳授,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英語知識與技能,但由于冷落和忽視文化層面的語言教學導致了語言和文化的分離[8]。進入21世紀以來,教育領域的研究者們開始注重英語教材的文化功能,重視領悟語言背后深刻的文化內涵。雖然教育研究者們意識到知識的文化屬性,但英語教材應當體現何種文化?傳達何種價值觀?這兩個問題成為中西方文化內容博弈的開端。
為了讓國人進一步了解世界先進的科學技術與現代思想,200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英語》(必修)(NewSeniorEnglishforChina2003),主要還是以英語文化和英語語言為中心。教材中的英語文化內容多于中華民族文化內容的一倍[9],中華民族文化內容只是零散分布在教材的各模塊中,僅涉及中西文化在生活習慣、行為舉止和簡單交際上的對比,只能夠讓學生在學習西方文化的同時了解和認識中國文化的表層性知識[10]。
長期以來,西方文化和中國文化比重失衡的弊端逐漸顯現。英語教學的普及導致我國單方面重視英語國際社會與文化,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在英語教學中缺乏自覺認識和認同態度,無法合理地分析和批評中西文化的差異,中華民族文化在英語教學中被邊緣化成為必然。學者們意識到高中英語教材中存在西方文化殖民以及中華民族文化缺位的問題,改變了過去旨在“讓中國人看到世界,向西方學習”的英語教育任務。隨著中國在國際上影響力的提升,中國急需向世界展示中國特色的民族文化,世界同樣需要了解中國。為了適應時代需求,人民教育出版社借鑒國內外教科書編寫的經驗以及與廣大師生的研商結果,在新課標(2017年版)的指導下,據2004年版《普通高中教科書英語》教材改編成2019年版的英語教材。
人教版高中英語教材(2019年版)的單元內容及五種文化[11]的劃分,對人教版新教材中的文化比例進行分析,發現新教材調整了西方文化與中華民族文化的內容配置。一方面,新教材涵蓋的中華民族文化、西方文化、注重了中西方文化并舉。另一方面,融入了非西方國家的傳統習俗和思維習慣。另外,新教材非常重視中國文化,將中華民族文化編入教材中,其中中華民族文化素材的數量有27篇,約占總量的35%,是占比最高的文化種類,強調了中華民族在全球文化中的獨特地位。
2.走向民族文化自覺的英語教材的表現
對新教材的編寫內容及相應板塊進行分析,能更加立體且深入地認識教材,也能理解新教材如何在語言中體現中華民族文化自覺。新教材強調文化的認識與比較、理解與包容、行為與表征,其內容與民族文化自覺的組成成分(理性認識、理解認同、包容態度與行為三個方面)相契合。首先,新教材拓展學生對不同國家文化的理解和認識。新教材涉及的文化涵蓋面廣且層次豐富,覆蓋了日常生活、旅游景點、體育賽事、語言學習及科技發展等,不僅體現了當代中國社會文化的發展,而且探討了人文領域。
一方面,教材還將中國各 領域杰出人物面向世界,如,“中國近代工程之父”詹天佑、“生命天使”林巧稚、“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等。讓學生看到中外“優秀人物”身上共同的個人特質與魅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另一方面,教材還增加了中外的文學作品。引入英國經典的文學作品《百萬英鎊》,通過文學作品分析中西文化的價值觀,有助于學生在提升文學素養的同時能夠對西方國家文化、社會、歷史,形成全面的認識。其次,新教材強調對中華民族文化的理解與認同。
一方面,新教材的閱讀篇章以優秀傳統文化素材為載體,介紹了中國發展歷史及其意義,“仁、義、禮、智、信”等道德規范,長城、兵馬俑、莫高窟等名勝古跡,春節、元宵節等傳統節日,我國航天航空事業的最新發展成就等。此外,新教材還囊括了鄭和下西洋、中國對外援助等反映“一帶一路”倡議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內容。如必修三第四單元介紹了近年來我國在航天技術和空間探索方面取得的巨大成果,如神舟五號到天舟一號、天宮二號、玉兔號月球車、量子衛星等,展現了中華民族在科技創新的實力,從而增強學生對中華民族的自信和自豪感。
另一方面,教材中不僅體現了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也充分體現了我國少數民族文化。如,必修三第三單元,介紹了貴州苗族侗族的民俗文化、旅游景點,苗族樂器蘆笙及苗族手工制作的銀飾、侗族表演。新教材呈現出的中國傳統文字之美、中華少數民族文化之美、中國人民戰勝困難精神之美等,能夠增強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感與自豪感,使學生成為樂意“傳播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的時代新人。再次,新教材中滲透了包容的文化態度與行為。
一方面,新教材選取的文化材料容納了世界各地的多元文化,展現出開放包容的文化態度以及正確的價值觀念和道德情感。如,必修一第二單元中,既有秘魯的馬丘比丘,也有中國西安的兵馬俑;既有意大利的比薩古城,也有中國云南的麗江古城;既有去新西蘭奧克蘭的旅游行程,也有去中國杭州的旅游行程等,在培養學生的中國情懷的同時,拓展了其國際視野。第三單元以自然災害為主題,既介紹了厄瓜多爾的地震、中國江西和湖南的洪水災害,也介紹了到韓國首爾因為大雨引發的山體滑坡。
讓學生懂得人類是命運共同體,唯有團結各國力量才能面對共同的自然災害的深刻內涵。另一方面,更加強調文化行動。將對外輸出中國文明與文化作為英語教育教學的重要目標。新教材中強調在寫作活動中探索國內有價值的旅游資源及其文化內涵,并能夠用行動在世界文化之林為中華民族文化發聲,承擔起傳播、傳承中華民族文化的時代重任。如,必修一第二單元要求學生向外國友人介紹西安的兵馬俑。
民族文化自覺在高中英語教材教學中的表達
教材是教師開展各種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是指導教師完成教學的指南針。中華民族文化自覺已然回歸到新教材中,在教學中教師如何轉化文化教學的思維,忠誠表達文化自覺的價值內涵,引導學生在認識本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審視西方文化,自信又堅定地對外傳播中華民族文化成為亟需解決的問題。
1.英語教材中文化自覺的教學表達的轉變
文化自覺的教學表達,是指在教學過程中處理不同國家文化知識時對文化內容的選擇與反思,尤其重視在文化比較中更透徹深入地鑒賞與思考自身文化。英語教材中文化自覺的教學不是對教材內容的符號化表達,而是對文化符號的揭示與表達,對文化知識的深刻理解。文化自覺的內在結構是立體的結構,具有理性的文化認識、理解的文化認同、包容的文化態度與行為三個維度,這就需要教師深入分析英語教材中文化自覺的學習的廣度、深度和關聯度。
從廣度到深度再到關聯度,教師的文化認識過程是逐層升華的。就學習廣度而言,意味著教師能夠平等寬容地對待中華民族文化和其他文化,積極汲取不同國家的文化知識,有著豐富的文化知識結構。文化的深度與教師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識有關,教師能夠基于對不同文化的認識,理解中國文化著力于保護傳承和創新優秀的傳統文化,著力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文化精神,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地學習中華文化。
文化的關聯度與教師看待不同文化的思維有關,教師能夠培養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文化差異的寬容度和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理性分析多元文化,汲取其精華,互通有無,并整合兩種文化元素,積淀升華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這三者是教學表達所應達到的文化自覺的多維屬性及意義層面。英語教材中表達的文化自覺是一種動態的英語教學觀。傳統的英語教學強調學生對語言知識的記憶與理解,忽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文化體驗與文化交流,因此,英語學習的文化屬性難以彰顯,對學生人文發展的價值也難以得到實現。
英語教學活動應突破傳統的教學方式,充分考慮教學實踐活動,注重民族文化的輸入;同時也強調民族文化的輸出。重視文化的輸出,意味著不應將知識與價值、文化與價值、學生與文化、個體與民族歷史之間復雜的交融關系加以簡單、粗暴的剝離,應該從文化體驗和交流中實現有意義的輸出,讓學生走進文化世界,引導學生在學習中融入世界。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完成各項輸入和輸出任務,強調在做中學。在教學活動中,基于文化探源過程教師圍繞不同的中國文化主題內容,篩選編寫相應主題的內容,并設計出具體可操作的輸入輸出任務,引導和組織學生完成。
2.英語教材中民族文化自覺的教學表達的策略
1)延展教材中文化自覺的文本資源教材常被視為“課本”,涵蓋了重要的語言知識點,但同時也蘊含了豐富的語言文化。教師是教科書的適用主體,應當基于個人的文化經驗再構教科書中的文化內涵,提高教材的文化價值,使教材“活起來”。
首先,在教材的文化主題基礎上,挖掘相關的文化資源。當學生學習到不同國家的傳統節日、名人紀念日以及重要活動時,可以向學生推薦相關讀物引導學生理性地看待不同文化,避免盲目效仿。其次,拓展教材的時空局限性,結合地區差異和文化背景,開設校本課程。將先進的民族文化、傳統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會主義建設新文化加以活態化、主題化、體驗化開發,創設出系統的文化資源,引導學生體驗、探究、反思文化,加深學生的文化理解,使學生能夠“扎根中國本土”“講好中國故事”。
在英語的教學中,拓寬挖掘民族文化資源的渠道,還可以適當利用信息技術。充分利用信息資源,積極推進信息技術與英語教育的高度融合,以信息技術為工具,將中華民族文化的有關知識轉化為符合高中生認知發展規律的語言材料,將文本、圖像、動畫和視頻等形式整合,制成一系列交互式操作的多媒體智能教學和學習的課件,把語言知識和文化內容設計成圖文并茂生動形象的教學模塊,使學生更加有效地利用多種感官去理解和探究知識。通過模擬真實生活情境等方式融入課堂教學環節,在促進中國文化學習的同時,也強化了英語的學習。
2)彰顯文化自覺的英語課堂要有畫面感
英語中的文化學習應當是一幅語言知識與文化知識交融、師生心靈交流、學生經驗與學習過程關聯的藝術圖景。教師在文化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理解語言,構建相關的文化畫面感。提升學生的觀察和想象能力,整合學生的感覺和知覺,整體地感知文化,在腦海里對文化知識產生豐富聯想和再造想象,通過文字描述的表象、圖畫、場面,使學習者了解文化的深層含義。英語教學中的文化不只是對中華民族文化及世界文化的理解,還是學生個體文化與外在文化的互動,重視學生在體驗過程中的獲得感和意義感,觸發學生構建積極的思維和情感關系,啟發對文化世界的感性認知。激發學生對豐富多彩的文化進行再造想象和創造想象,呈現出關于文本描繪的表象、圖景或場景,獲得文化的深層意義。
英語教學中的文化不只是對中華民族文化及世界文化的理解,還是學生個體文化與外在文化的互動,聯結學生生活的經驗,引導學生調動生活經驗和生活體驗參與到對文化知識理解的過程,注重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親身體驗,通過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思維體驗、情感體驗與關系體驗,獲得對文化世界的感性經驗,引起學生對豐富多樣的文化再造想象和創造想象,促進學生自我認識的提升以及對人生意義的探尋與建構。
一些教師認為在英語語言中學習文化就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并學習相關文化知識。然而,不僅要求學生理解單詞和句子的意思,更要去理解民族文化深刻的內涵。從語言學習到民族文化的體驗,從文本的解讀到民族文化意義的探究都能夠體現出一定的層次性和邏輯性。教師還需要讓學生體悟作者在文章中傳達出來的情感和情緒,感知文章的“溫度”,與作者互動,發生情感共鳴。
3)確立傳承中華民族文化的教育使命英語教師在英語課堂中擁有兩重文化身份,其一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共有者,英語教師的出生背景及生活文化決定了他們與生俱來的本土文化身份。其二是英語文化的傳授者,英語教師需要培養學生的語言學習能力,承擔著為國家培養優秀人才的職業職責,這決定了教師必須學習西方文化,無法拋開西方文化的身份。英語教師只有清晰地明確出自身的兩重身份,讓兩種文化能夠自洽而不沖突,才能夠根據情景對自己的文化身份進行定位或者轉換時,發揮出語言文化橋梁與紐帶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鄭金洲.教育文化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4.
[2]斯大林.斯大林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294.
[3]郭元祥,彭雪梅.在中小學教學中滲透文化自信教育[J].教育研究與實驗,202005):1-8.
[4]費孝通.文化與文化自覺[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6195.
[5]張珊.中國外語教育的文化自覺[J].外語教學,20173802):7-11.
[6]郭元祥.論課堂教學中的文化育人[J].課程·教材·教法,20204004):31-37.
[7]吳曉威,鞠墨菊,陳旭遠.人教版高中英語教科書母語文化內容的缺失及改進[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3432):53-55.
[8]魏國棟.語言結構與語言功能相結合——JEFCSEFC教材的設計思想()[J].課程·教材·教法,199801):25-28.
[9]肖龍福.拆解文化圍墻的“指揮棒”——淺析外語教學大綱中的文化教學目的[J].外語教學,20032402):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