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年06月28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224
摘 要:當前高校輔導員意識形態工作還面臨著一些困境,改進高校輔導員意識形態工作需要堅持政治性和時代性相結合、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主導性和多樣性相結合、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結合的原則;要把握工作對象差異特點,夯實意識形態工作理論基礎;扎根傳統文化土壤,尋找意識形態工作文化支撐;運用現代傳播技術,搭建意識形態工作傳播平臺;創新學生管理模式,用好意識形態工作現實載體。
關鍵詞:新時代;高校輔導員;意識形態;工作路徑
意識形態是指適合一定經濟基礎,并建立在這一基礎之上代表統治階級根本利益的情感、表象和觀念的總和[1]。習近平同志在講話中多次強調:“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意識形態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輔導員是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基層戰斗員與核心戰斗力”[ 2]。這對高校輔導員意識形態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新時代高校輔導員意識形態工作中的現實困境
(一)多種社會問題凸顯當前,我國正處于改革開放攻堅克難階段,社會結構和社會階層還在變動之中,各種社會問題凸顯。首先,社會差別問題凸顯,如在收入分配、城鄉、地域、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別,且隨著社會的發展,這些差別正在被逐步拉大[3]。其次,社會成員的分化和流動問題。隨著經濟發展,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化,不同階層之間以及同一階層中的社會成員之間都有著不同的物質需求和思想訴求。第三,就業問題。我國人口基數大,存在人口紅利期,勞動力供大于求的現狀短期內不會改變,由此導致的結果便是學生就業壓力大。
(二)價值觀念多元化當前在經濟全球化、信息化高速發展的背景下,來自國外的各類信息涌入高校,其中就包括不同于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各類價值觀,這必然會影響青少年成長[4]。我國實行改革開放的政策之后,經濟高速發展,這也必然給高校思想文化領域帶來變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學生價值觀的差異化與多元化。同時,開放的環境為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國青年意識形態滲透提供了更多的渠道與機會,他們或通過新媒體公開宣傳,或通過影視文學作品潛移默化地推廣資產階級價值觀。
(三)各類社會思潮迅猛涌入當前各類社會思潮迅猛涌入高校,其蘊含著一定的普遍特征。第一,體現問題導向,有明確的現實指向性。在全面深化改革時期,學生必然對某些社會問題有不同看法[5]。那么有些社會思潮就會借此機會,針對一些具體的社會熱點問題依據自身主張的觀點提出所謂“合理”的解決方案,容易在一些學生當中引起共鳴。第二,新媒體的發展使傳播方式更加多樣化。各類社會思潮除了通過傳統媒體進行宣傳外,還積極搶占新媒體陣地,運用網絡技術開展宣傳,使得宣傳更加便捷、形象、貼近生活,更易于為學生接受。第三,影響范圍走向大眾化。多種社會思潮已經在社會上尋求大眾支持者,不再只是局限于學術界小范圍的探討。特別是目前社會分層多樣化,利益相近的社會階層更易于接受同一種社會思潮,這為西方勢力的滲透提供了可乘之機。
(四)“灌輸”面臨認同危機列寧提出的“科學意識形態灌輸體系”,由灌輸必要性、灌輸內容、灌輸主體、灌輸客體、灌輸方式五個方面構成[6]。長期以來,意識形態灌輸是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主要手段,但隨著社會發展,當今信息時代學生獲取信息的方式更加多樣,以往被動的灌輸方式逐漸被主動的自我學習所取代。這主要體現在:第一,多元價值觀使主流意識形態灌輸陣地縮減,非馬克思主義價值觀一定程度上擠占了高校學生思想領域中馬克思主義價值觀的存在空間。第二,去政治化傾向使主流意識形態灌輸遭到質疑,西方社會高調宣揚普世價值,試圖使高校學生淡化政治,否定馬克思主義的政治性和階級性。傳統的灌輸因在執行過程中程序簡單、便于操作,在高校仍會長期沿用,但可能會被學生貼上單調、生硬、外部壓力大等標簽而被質疑,最終影響意識形態工作效果。總之,在綜合因素影響下,“灌輸”在高校學生中將面臨認同危機。
二、當前高校輔導員意識形態工作開展過程中的主要問題
(一)從意識形態工作的對象看,沒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學生在高校輔導員意識形態工作過程中處于客體地位,但學生并不是只能被動接受灌輸的客體,他們的主觀能動性不應被忽視[7]。輔導員具有教育和管理兩大職能,教育引領思想不帶強制性,而管理約束行為則具有強制性,二者要相輔相成,互相配合,但在實際工作中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方面還有所欠缺。
(二)從意識形態工作的內容看,還未普及整體性的馬克思主義觀整體性的馬克思主義觀應包含: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產生基礎與理論體系,列寧等對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傳承與發展,以及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后形成的一切優秀成果[8]。馬克思主義是一個不斷創新的理論體系,這些理論不是分散割裂的,它們具有一脈相承的內在聯系。對于高校學生意識形態工作而言必須遵循馬克思主義教育的整體性原則,但在實際工作中往往更側重于強調當前重點內容的教育,對于整體性馬克思主義觀重視不足。
(三)從意識形態工作的方法看,沒有滿足學生的多樣化需求當前高校對學生意識形態教育的主要渠道是課堂教學,而輔導員又偏重于學生生活的管理,忽視了以社會實踐等方法來構建理論和實踐的橋梁[9]。高校意識形態工作應針對不同學生個體,綜合考量其成長背景、個人經歷、文化風俗、個性特點等因素來選擇教育方法,才能對癥下藥行之有效,然而實際表現并不盡如人意,很多時候沒有針對社會熱點問題通過不同的方法對學生進行及時有效的教育。以社會熱點問題為切入點,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社會熱點問題是高校輔導員開展意識形態工作的一條重要途徑,因為貼近生活,所以學生愿意探討,然而實際工作中很難做到選擇適合學生個體和針對熱點問題的方法,這樣導致工作效率往往事倍功半。
(四)從意識形態工作的效果看,缺乏有效的評價標準評價是指通過對高校輔導員開展意識形態工作的動機、過程、方法、效果進行科學測量,經過分析后最終給出定性結論。只有通過對工作全程進行科學的評估,輔導員才能從整體上對意識形態工作進行科學設計、合理布局,及時準確地了解自己的工作是否有效、目的是否達到。只有這樣意識形態工作中才能少走彎路,提高效率,為進一步改進工作流程取得良好效果提供參考依據[10]。但目前還沒有一套完整、系統、獨立的評價標準來指導具體工作。
三、新時代高校輔導員意識形態工作應當遵循的原則
(一)政治性和時代性相結合的原則政治性和時代性相結合的原則是對意識形態工作的方向性的規定。該原則要求高校意識形態工作務必同國家性質、黨中央要求高度保持一致。輔導員要重視對學生意識形態工作思路的更新,拓展工作途徑,豐富教育內容,讓意識形態工作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堅持政治性和時代性相結合的原則是唯物辯證史觀的根本要求,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輔導員意識形態工作必須旗幟鮮明地體現政治性,為學生成長成才把好方向,結合時代性做到教育內容和手段的與時俱進。
(二)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原則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內容與方法要貼近學生,把理論學習有機融入日常實踐生活作為工作的核心[11],從實際出發提出工作設想,按實際需要推動工作進程,以實際問題的解決效果檢驗工作成效。輔導員開展意識形態工作,要充分考慮學生精神文化活動的多樣性,挖掘具體生活中能反映學生切身感受的鮮活事例,引導學生自發汲取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養料。
(三)主導性和多樣性相結合的原則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對立統一規律是這一原則的哲學依據,意識形態工作的多樣性要建立在主導性的基礎之上。這一原則旨在解決工作實踐中輔導員如何突出體現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引領社會思潮的問題,要求輔導員在意識形態的工作中必須政治鮮明、立場堅定,體現主導性。但意識形態工作主導性需要教育內容和方式的多樣性來支撐,只有多樣性才能推動主導性的發展,保證在主流意識形態引領日益多樣化的社會思潮。
(四)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結合的原則這一原則體現在高校意識形態工作中要求既重視外部灌輸的學校教育,更要突出學生內省的自我教育,這是輔導員引領學生主流意識形態工作過程的本質要求。開展意識形態工作既要重視輔導員對學生的思想灌輸,又要重視激發學生的能動性,引領學生能夠做到自我教育,從而對主流意識形態形成自我認同,這是該項工作的核心環節。只有二者互相促進,相輔相成,才能為高校輔導員開展意識形態工作提供強大動力。
四、新時代高校輔導員意識形態工作路徑優化策略
(一)把握對象差異特點,夯實意識形態工作的理論基礎首先,堅定學生黨員、學生干部的政治信仰,贏得廣大學生的信任。高校輔導員意識形態工作的落腳點是學以致用,教會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指導實踐活動[12]。學生骨干的言行具有示范作用,很大程度影響著學生群體對新時代主流意識形態的態度。因此,高校輔導員必須抓好學生黨員、學生干部隊伍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建設,教育引導他們真正踐行馬克思主義,在學習生活中嚴格要求自己,做好表率以實際行動帶動其他學生認同主流意識形態。其次,高校輔導員意識形態工作必須覆蓋全體學生。大學生文化水平高、學習能力強,這為全面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提供了良好條件。同時,高校既有思政課堂教學,也有豐富校園文化建設的第二課堂活動。第二課堂的開設滿足了學生不同的興趣,輔導員應該將第二課堂列為開展工作的主陣地,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指導,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通過在學生感興趣的實踐活動中滲透意識形態教育并覆蓋全體學生。
(二)扎根傳統文化土壤,尋找意識形態工作的文化支撐首先,儒家思想對高校輔導員意識形態工作路徑的啟示。儒家思想在教育內容上重視道德教化,啟示輔導員在意識形態工作中要多途徑開展道德教育,將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融入學生的道德實踐活動中。儒家思想在教育方法上提倡自我教育,并提出內省、慎獨、遷善三條教育途徑。輔導員應借鑒儒家自我教育的方法,引導學生通過自我認識、自我反思、自我選擇的方式提升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同時,輔導員也必須對自身的工作進行反思,通過自覺思考、學習完善,改正工作中出現的不良思想和方法,實現業務水平的提升[13]。但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儒家思想建立在唯心主義基礎之上,有借鑒價值,也有糟粕之處,因此要批判地繼承,以堅持引領主流意識形態為工作落腳點。其次,宗教思想對高校輔導員意識形態工作路徑的啟示。
中國傳統文化深受宗教思想影響,宗教一般宣揚有神論,本質上是非科學的,是與馬克思主義思想截然對立的。反觀宗教之所以能夠吸引大量信徒,從本質上講,是通過它的思想引導讓人們獲得心理慰藉,給信仰者提供潛在的心理支持。這實際上是激發了信仰者心理潛能,進而增強其主觀能動性來影響客觀世界。可見宗教強大的心理暗示功能警示高校輔導員在意識形態工作中必須重視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和情感關懷,要根據學生個體特點,借鑒心理學理論主動為學生提供心理咨詢服務,引導學生科學認識世界,做到不信教、不傳教,牢固樹立正確的意識形態觀念。
(三)運用現代傳播技術,擴展意識形態傳播平臺首先,打造班級新媒體平臺,拓展引領主流意識形態空間。當今網絡技術廣泛應用,新媒體必然成為意識形態教育的主要工具。新媒體技術具有交互性、即時性、多媒體性的傳播特點[14],如何充分利用這些傳播特點為基層班級所用是輔導員工作的重點。輔導員要積極搭建屬于自己班級的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傳播平臺,構建起學習、討論、實踐于一體的主流意識形態傳播陣地,打造班級微信公眾平臺,開通微博、微信、抖音等自媒體,實現師生之間零距離交流的網絡互動功能,增強高校輔導員意識形態工作的吸引力。
其次,運行好班級網絡媒體,加強主題教育活動。主題教育活動是培養學生高尚道德情操、堅定正確理想信念的重要渠道,但目前由于受課程設置、活動場所、學生個人生活安排等因素所限,會很大程度影響輔導員對學生開展主題教育活動的效果,而運行良好的班級網絡媒體可以為我們有效地解決這一難題。輔導員要積極利用新媒體包容性和開放性的特點[15],開展引領學生主流意識形態的主題教育活動,積極宣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活動要主題鮮明、形式多樣、貼近生活,精準聚焦學生關注的社會熱點、身邊小事,深度呈現事件背后真相,實事求是,提高學生對意識形態鑒別力,傳播好主流意識形態。
(四)創新學生管理模式,用好意識形態工作現實載體首先,發揮學生組織功能,壯大意識形態工作力量。學生會和學生社團是目前高校最為主要的學生組織,且被廣大師生所認可。輔導員應該充分認識到借助學生會和學生社團開展意識形態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它在為學生鍛煉工作能力、拓展知識領域、培養創新思維、增強團隊意識搭建平臺的同時,也為輔導員開展意識形態工作提供了便利條件。其次,加強班級服務管理體系建設,創新班級實踐活動形式。班級作為高校最基層的教育載體,肩負著人才培養、文化傳承、科研創新的重任,是引領學生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主要抓手。首先,輔導員要構建“班長 - 班委 - 宿舍長”等形式的多級班級管理體系,重點在于突出其服務學生的功能。同時,要著重依托該服務管理體系,以班級為單位開展形式多樣、符合學生興趣的社會實踐活動,并將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內容融入其中,通過實踐活動促進理論學習,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實現班級意識形態教育工作常態化。
參考文獻
[1]俞吾金.意識形態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2]習近平.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EB/OL](. 2017-10-10)[2021-10-18].
[3]顧肅.經濟社會差別中的平等原則辨析[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8(3):106-114.
[4]王永貴.不斷提升主流意識形態引領力的新理念[J].江蘇社會科學,2013(6):6-10.
[5]楊章文.當代世界社會主義思潮研究:一個文獻綜述[J].湖北社會學,2018(11):12-19.
[6]侯波.列寧灌輸理論新探[J].科學社會主義,2019(2):120-126.
[7]呂劍紅.新媒體時代高校大宣傳格局構建探討[J].學理論,2013(11):222-223.
[8]于華.全媒體時代的意識形態話語建構[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4):63-64.
[9]朱錫斌.論做好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五大路徑[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17(12):111-114.
選自期刊《晉中學院學報》第 39 卷第 3 期
作者信息:許 杰 藁,劉 倩 b(山西大學 藁.環境與資源學院;b.電力與建筑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
和国外研究员成为1篇论文的作者,共享学术资源,节省时间和精力,发表有保障。
针对学术论文,从投前评估到录用,全过程指导并协助,减少浪费时间。
同领域研究员推荐期刊,分析论文质量、作者需求、期刊征稿要求精准推荐。
文章预审评估服务,邀请同领域专家审稿,给出修改意见,提高被接收的几率。
改善非英语母语科研学者文章语言,确保文章不因语言、语法等问题而退修甚至拒稿。
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精通中英双语的专家翻译文章,确保英文词语准确性、专业性。
使用国际期刊通用数据库进行英文查重,获得与出版商相同重复率信息,提前降重。
旨在帮作者将稿件提交至目标期刊投稿系统,作者避免耽误时间,或因误操作导致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