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年08月06日 分類:科學技術論文 次數:
摘要:介紹了用鎂條與空氣中的氮氣反應制備氮化鎂的實驗方法,裝置簡單,操作便捷,現象明顯,實驗可在2min內完成,十分適合于課堂演示。并通過熱力學分析,對實驗產物中“氮化鎂”表層出現的“外白內黃”現象進行理論分析和實驗證實。
關鍵詞:氮化鎂;鎂條;空氣;實驗改進
一、問題的提出
蘇教版《化學1》“鎂的提取和應用”[1]介紹了鎂能與空氣中的氧氣、氮氣、二氧化碳反應,然而課堂演示實驗“鎂條在空氣中燃燒”,常規操作往往只能看到比較熟悉的白色固體氧化鎂,學生對黃色固體氮化鎂卻很陌生。但教材中并沒有鎂與氮氣反應的演示實驗,因此學生缺少必要的感性認識,不利于學生對該知識的理解。如果通過系列實驗制備純凈氮氣與鎂粉反應,固然能夠得到氮化鎂,然而,這樣的實驗流程繁瑣且費時,顯然不適合課堂演示。
代冬梅、丁偉[2]利用圖1裝置控制空氣對流,《高中化學實驗創新與研究》[3]中利用圖2裝置控制對流,其原理均是利用過量鎂粉在不對流的空氣中燃燒(鎂條引燃),耗盡氧氣后制得氮化鎂。筆者按照上述方法反復試驗,發現雖然能夠成功制得氮化鎂,但是黃色固體量很少,而且鎂條引燃過程中會有大量鎂粉噴散且燃燒不充分,并有鎂粉混雜在產物中,效果不是最理想。筆者經多次嘗試,設計了一種較為理想的實驗方法,簡單快捷,現象明顯。
二、實驗原理
在空氣中,鎂主要是與活潑的氧氣反應,而與氮氣反應的程度很弱;如若控制空氣不對流,消耗掉了空氣中的氧氣后,則過量的鎂與氮氣的反應將占到主要作用。涉及的化學反應如下:3Mg+N2=點燃Mg3N22Mg+O2=點燃2MgOMg3N2+6H2O=3Mg(OH)2+2NH3↑
三、實驗儀器與藥品
蒸發皿、200mL燒杯、坩堝鉗、鎂條、酒精燈、酚酞試液、紅色石蕊試紙、試管、石棉網。
四、實驗改進
1.實驗步驟(1)取6cm長鎂條(過量),打磨光亮,折成Z形,使3片等長鎂條緊貼。(2)取蒸發皿置于石棉網上,準備好200mL燒杯,燒杯口剛好能扣住蒸發皿內壁最佳(防止空氣對流)。(3)用坩堝鉗夾持鎂條,引燃后立即移到蒸發皿上方,用燒杯罩住蒸發皿,使鎂條與外界空氣近乎隔離,待鎂條快燃盡時松手移出坩堝鉗。
(4)靜置、冷卻后取下燒杯,用鑷子或剪刀撥開片狀鎂條灰燼,觀察現象。(5)將燃燒生成物取少量置于試管中,加入適量水,向試管內滴加酚酞試液,觀察現象,再將潤濕的紅色石蕊試紙置于試管口,觀察試紙是否變色。
2.實驗成功的關鍵點
(1)鎂條過量且多片折疊,過量鎂條一方面消耗掉氧氣,同時產生高溫,為氮氣和鎂條反應提供能量。(2)選擇合適大小的燒杯罩住蒸發皿,阻隔空氣交換。
五、實驗結果分析與解釋
1.實驗現象及產物成分分析
通過多次實驗發現,過量鎂條在“密閉”空間內燃燒過程中,發出耀眼的白光,產生大量白煙(燒杯罩牢,不會外泄),燒杯內壁附著一薄層白色固體,蒸發皿內固體產物呈片狀褶皺,幾乎保持三片鎂條緊靠原型,其中最外側表層呈白色,內側及夾層處有大量黃色氮化鎂固體生成。
(1)燃燒產物中Mg3N2的實驗驗證
取一片燃燒產物(黃色固體)于試管中,加適量蒸餾水,立即聽到嘶嘶的響聲,可見氮化鎂劇烈水解,在試管口處用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檢驗,試紙變藍,再向試管內滴加酚酞,溶液明顯變紅,且試管底部有白色固體沉積,正是氮化鎂的水解生成的氫氧化鎂和原燃燒產物中的氧化鎂。
(2)燒杯內壁上白色固體的成分分析
用藥匙刮取燒杯內壁上白色固體少許于試管中,重復上述操作,發現滴加酚酞后溶液略顯粉紅,在試管底部有固體沉積,而試管口處的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未變藍色,由此我們猜測燒杯內壁附著的白色固體成分為MgO和少量Mg3N2,因為Mg3N2量很少,所以水解產生的Mg(OH)2和NH3的量也很少,這似乎可以完美的解釋上述實驗現象。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上述反應是在近乎密閉的空氣中發生的,也就是說與鎂條反應的氮氣肯定多于氧氣,那么猜測Mg3N2量很少顯然是不合理的。事實上,附著在燒杯內壁上白色固體是由鎂條燃燒產生的“白煙”沉積而成,而“煙”的形成又主要與金屬單質的沸點、純度和“煙”的相對密度、熔點等因素有關。
查閱文獻數據[4]可知金屬鎂的沸點為1170℃,鎂條在相對封閉的空氣中燃燒時固體表面原子會劇烈氣化,因此很容易被氧化成相對分子量較小的MgO和Mg3N2,從而形成漂浮在空氣中的“白煙”。又因為“白煙”中Mg3N2極易水解,所以實驗時空氣中H2O量是必須要考慮的因素。
至此我們可以得出近乎合理結論:燒杯內壁附著的白色固體在相對濕度較大的環境中主要是Mg(OH)2和MgO;而在相對干燥的環境中主要是Mg3N2和MgO。筆者查閱氣象資料顯示,實驗當天浙江海鹽地區空氣的相對濕度在65%(中午)~83%(傍晚),綜合上述分析便可對實驗現象做出完美的解釋。需要指明的是,在不對流的空氣中CO2的含量極低,受實驗條件所限,本實驗中并未觀察到產物中含單質碳的直接證據。
2.產物外側表層“白色固體”成因分析
按照上述步驟反復實驗,所得產物始終會出現“外白內黃”現象,嘗試用3根等長鎂條,分別以單片、雙片(對折)、三片(Z形)同樣操作完成實驗,單片鎂條燃燒產物表面幾乎呈白色,只有少許氮化鎂外漏,而多片鎂條燃燒產物“外白內黃”,有大量黃色固體存在。
分析可能原因為:(1)反應過程中產生“白煙”冷凝后覆蓋在產物表面所致。(2)高溫下發生反應Mg3N2(s)+3H2O(g)=高溫3MgO(s)+2NH(3g)所致。(3)表層氮化鎂和少量氧氣反應2Mg3N(2s)+3O2(g)=高溫6MgO(s)+2N(2g)生成氧化鎂所致。計算得2Mg3N(2s)+3O(2g)=高溫6MgO(s)+2N(2g)的熱力學數據如下:ΔrGӨm=-2614(kJ·mol-1);ΔrHӨm=-2687.4(kJ·mol-1);ΔrSӨm=-246.2(J.k-1·mol-1);逆反應反轉溫度T=10917.4(K)。
分析上述數據,很容易發現氮化鎂燃燒為低溫自發反應,即氮化鎂在高溫有氧環境中會自動轉化為氧化鎂,而要由氧化鎂和氮氣再逆向轉化生成氮化鎂,條件要求則很高,反轉溫度需要達到10917K,也就是說該反應可逆性很差,氮化鎂不小心就會被氧氣氧化,而氮化鎂一旦被氧化,則不會再逆向轉化得到氮化鎂。
綜上分析,產物外側表層“白色固體”成因,被“白煙”覆蓋的可能性較小,因內層都是黃色固體,而過程中白煙是持續產生的,這與表層白色“很薄”似乎說不通。氣象資料顯示,實驗當時浙江海鹽空氣濕度為70%,結合理論研究和實驗現象分析為“白色固體”成因(2)、(3)可能性更大。由于實驗條件所限,尚未做熱重法等精確分析。
六、實驗改進的意義
實驗改進的優點:儀器簡單、操作便捷、現象明顯,十分適合課堂演示或學生實驗,建議在教材中增加氮化鎂制備的演示實驗。我們一直強調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實驗無疑是化學課堂上核心素養落地的有效載體。
本實驗通過燒杯來阻隔空氣交換,間接改變鎂條燃燒的實驗環境,實現了氮化鎂制備實驗與性質實驗的直觀性、對比性、探究性和簡約性。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變化觀念和問題意識,引導學生開展實驗創新和基于數據演繹的證據推理,讓學生在思考與實踐中實現素養達成。
參考文獻
[1]王祖浩.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1(必修)[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4,6:55-56
[2]代冬梅,丁偉.氮化鎂的實驗室簡易制備方法[J].化學教學,2015(3):50-53
[3]林肅浩,趙琦,陸燕海著.高中化學實驗創新與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7:191-196
[4]J·A迪安.蘭氏化學手冊(第15版)[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1,3
化學教學刊物推薦:《化學教學》借助于華東師范大學的優秀理論基礎和人才,堅持為全國化學教育工作者提供優秀的理念和方法以及化學科學前沿知識,第一個提出“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的教學思想。在同類刊物中,率先和化學教學研究會聯合開會以積極推進教學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