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08月21日 分類:科學技術論文 次數:
摘 要:針對地方院校建筑類設計專業報考志愿急劇降溫的局面,文章通過“地方院校 往屆畢業生專業學習回訪”和“地方院校畢業實踐反饋”等調查問卷分析研究,全面剖析 其師資隊伍建設難、學生設計入門難的深層原因,并提出培育良好師資團隊、整合社會 教育資源和激發學生設計興趣等相關措施,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和專業核心競爭力。
關鍵詞:建筑類設計專業;師資隊伍建設;社會教育資源;設計興趣培養
1 地方院校建筑類設計專業報考
志愿急劇降溫 建筑類設計專業主要包括建筑學、 城市規劃、風景園林和以建筑設計為背 景的相關設計專業(如室內設計、環藝設 計等),早期,城市規劃、風景園林專業為 建筑學的二級學科,甚至有些高校把它 們作為建筑學本科的一個專業方向,在 碩士階段才分為一個專業,但隨著學科 發展和建設需求,2011 年風景園林和城 市規劃上升為獨立的一級學科。
改革開放前,建筑學、城市規劃、風 景園林,以及相關建筑類設計專業發展 較為緩慢,但隨著城市化浪潮的沖擊迎 來爆發期,市場需求火爆,只要會 CAD 就能找到工作,該類專業開始成為我國 高等教育的熱門專業,尤其是地方建筑 院校竟相爭辦和擴招,其中建筑學從早 期的老八校,到目前 314 所,在校本科生 達 10 萬余人,報考分數線也一直居高不 下,如本校建筑學專業,2015 年前其錄 取線要超過校分數線 15 分左右。
然而隨 著城市化率的大幅提升,房地產開發開 始降速,一般建筑類設計人才需求開始 “飽和”,整個行業開始由“量”的擴張到 “內涵”的提升,項目越來越重視“設計”, 辦學條件一般的地方建筑院校,學生就 業開始走下坡路,報考志愿也急劇降溫, 如本校該類專業,近三年“踩”校線招生, 其中 2018 年招生 155 人,第一志愿平 均錄取率僅 49%,且還有兩個專業調劑 招生 32 人,地方院校建筑類設計專業 “路在何方”[1]?
2 地方院校建筑類設計專業發展 的困境
2.1 師資隊伍建設難
建筑類設計專業屬于“半工半文”綜 合性設計學科,其核心類設計課程無教 材、理論課時少、專業跨度大,對教師要 求高,既需要老師具備良好的審美素養 又需要較強的項目宏觀把控能力,更需 要超強的面對面改圖能力和溝通能力, 再加上學生視野日益多元化,地方建筑 院校一般設計教師很難讓學生“服氣”和 滿意。
此外,有沒有“學生公認”的學科建 設帶頭人,有沒有權威,決定了其辦學是 否有活力和凝聚力,而要做到這些,對于 地方建筑院校任重而道遠! 人才引進難。由于建筑類設計行業 收入高,地方院校收入有限,難以吸引高 水平設計人才從教,更尷尬的是,一些地 方高校,為提升辦學實力,人才引進博士 化,但是建筑類設計專業,全國招收博士 的高校很少,其培養周期長,中途放棄和 結業的博士多,如 2017 年全國 35 個建 筑學博士畢業,對于一般地方高校,引進 博士很難。 職稱晉升難。
建筑類設計專業“非工 非文”,設計方向學術成果不像其他工科 有 SCI、EI 等論文發表,其學術論文多為 案例,成果較難量化,引用率低,中文核 心刊物很少,如建筑學專業,僅一本《建 筑學報》核心刊物,發表文章難度可想而 知。此外,建筑類設計專業,屬于應用型 學科,很多設計教師“忙項目”,對純論文 無暇顧及,申請課題難結題,甚至知難而 退,不愿意做枯燥的課題研究,一定程度 上也制約了師資隊伍職稱晉升空間。 人才提拔難。地方本科院校,為保持 院系教學團隊穩定,專業領導干部更替 相對于老牌院校要緩慢,再加上建筑類 設計專業出權威研究成果較難,一些設 計水平高、深受學生愛戴的權威老師受 人才評價和提拔機制等原因制約,短期 內難以走上領導崗位,成為學科建設領軍人。
2.2 專業學習入門難
設計雖然需要一些“悟性”、“興趣”, 但更需要勤奮、投入、執著,需要博覽群 書,具備較強的發散思維,需要反復畫草 圖和自我否定、推敲。現狀是很多學生受 中學“灌輸式”教學影響,較難適應錯綜 復雜的開放式設計教學,喜歡單線思維, 設計缺乏邏輯,害怕方案被否定,面對不 合理的設計喜歡自我安慰。尤其是地方 建筑院校,吸引高水平師資隊伍較困難, 修改方案能力強的“明星”老師少,再加 上學生個人意識越來越強,獲取相關信 息渠道多元化,教師修改方案難以一一 滿足學生“口味”,設計教師的權威地位 受到質疑,導致低年級學生設計基礎訓 練不達標,對方案設計缺乏興趣和激情, 滿足于低層次設計,而到了高年級,學生 越來越不知道如何做設計,對待設計越 來越消極,逃課也越來越嚴重。
如一二年 級,“照著葫蘆畫瓢”做設計,或項目規模 小,功能簡單,較容易“拼湊”,學生熱衷 于圖面表現,整個設計過程處于一種隱 性的“亞健康”狀態;而到了三四年級,隨 著課題規模和復雜程度的提高,這種“病 態”則徹底暴露出來,學生不會分析問 題,分不清課題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功能體塊整體性差,設計項目宏觀把控 能力弱,思維較為混亂[2]。
3 地方院校建筑類設計專業的發展出路
3.1 培育良好師資團隊
優化人才引進機制。從當前全國高 校師資隊伍招聘看,人才引進基本博士 化,但建筑類設計專業在高校學科建設 中是很特殊的一個應用型專業,對教師 動手改方案能力要求很高,人才引進應 遵守其內在規律,建筑類設計專業除老 八校以及特大城市院校較容易完成博士引進外,大多數地方建筑院校,人才引進 難成為共識,全國每年博士畢業生很少, 很多高校年復一年人才引進開“空頭支 票”。
實際上,除少數重點建筑院校強調 學術研究外,大多數地方建筑院校,培養 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依舊是根本目的, 對教師的第一要求依舊是超強的評圖和 面對面改圖能力,一個具備快速出方案 能力的碩士畢業生完全能勝任設計教學 需求。因此,地方建筑院校人才引進需接 地氣,不能把博士學歷作為門檻,引進方 案能力強的碩士研究生才是根本出路。
優化職稱晉升機制。雖然最近幾年 國家層面一直在倡導優化職稱評定辦 法,如采取分科研型、教育型等,但建筑 類設計教師職稱晉升依舊困難和處于弱 勢地位,教師論文難發表。為解決這一難 題,有些實力較強的高校認定一些較好 的非核心專業刊物作為核心刊物,建筑 學專指委在多年前也出臺了一份這樣的 認定政策,建議各高校采納實施,但大多 數建筑高校并沒有執行。
尤其地方建筑 院校,更應該采取特殊學科特殊對待,在 專業內制定接地氣的核心論文認證辦 法,解決職稱晉升難的現實問題。 優化選人用人機制。建筑類設計專 業,需要動手改方案能力強的學科領導 和帶頭人,學科建設才能抓本質,抓設計 能力培養主線,才能把有限的精力用在 “刀刃”上。但對于地方建筑院校,優秀設 計人才畢竟屬于少數,如何把他們推出 來便成為學科建設的頭等大事,如何用 人、提拔人,應走“從上而下”與“從下而 上”調研相結合的選拔用人機制,要多聽 往屆畢業生和高年級學生的意見,把好 選人用人關,把真正設計水平高的老師 快速推出來,學科建設才有希望。
3.2 整合社會教育資源
依托社會資源培養教師。建筑類設 計專業是實際操作很強的學科,很多地 方院系設計教師由學校到學校,缺乏設 計院等工作經歷,實際工程宏觀把控能 力不強,同時也不利于他們與地方設計 院等單位建立合作伙伴關系,承接社會 項目,擴大行業人脈圈子。
因此,應建立 定期選派設計教師到生產、城市管理單 位鍛煉學習的機制,并適度聘請一定比 例校外高水平工程師兼職教學,彌補校 內教師實際工作經驗不足的缺陷,使課 堂更接地氣。 依托社會資源培養學生。課堂學習, 專業理論知識較全面,參與社會實踐,接 觸更多實際問題,課堂與社會實踐需要 一體化和互補化,在一定程度上,學生對 社會實踐更感興趣、更充滿敬畏感,學習動力更強,因此建筑類設計人才培養應 依托社會資源,學生需要在恰當的時機 參與社會實踐,如大多老牌建筑院校把 傳統的半年生產實踐安排在五年級上學 期,但根據“地方院校往屆畢業生專業學 習回訪”調查問卷(156 份)發現[1],合計 82.1%的往屆畢業生認為應該安排在三 年級下學期或四年級。他們認為地方高 校三、四年級正是設計學習的迷茫期,提 前參與工程實踐,更利于刺激和鞭策自 己,增強專業學習的憂患意識。
因此,對 于地方建筑院校,要結合學生實際學習 狀態,統籌安排課程模塊,確保學生具備 一定的知識儲備量,能夠勝任社會實踐 需求。
3.3 誘導學生“悟”,激發設計“興趣”
建筑類設計專業學習既需要學生具 備較好的“悟性”,又需要他們保持勤奮、 踏實的學習態度,設計“入門”較難,尤其 是地方高校,學生成材率較低。原因何 在,從“地方院校畢業實踐反饋”調查問 卷( 192 份) 可以發現一些深層原因[1] ——如 填 報 志 愿 、 憑 興 趣 報 考 的 僅 24%,68.7%的學生為父母幫忙或他們 認為該行業好找工作,很多學生對學習 較辛苦準備不足;從學生課余生活看, “73%的學生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一晃 一天、或者玩電腦”,而“課余時間認真做 設計”的僅 24%;從對大學學習最不滿 意的選項看,“在校看書太少,理論高度 不足”占 54%”。
由此可見,學生學習興 趣、閱讀、學習時間、學習狀態都存在較 大問題,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和激情? 低年級設計課堂,重在激發興趣。傳 統專業教學,大多從線型練習、構成設 計、建筑識圖、色彩訓練、圖面表達、小設 計等入手,訓練作業較枯燥和抽象,設計 引導較“冷漠”,缺乏設計興趣的學生,容 易厭倦。
因此,本文提出“體驗式”教學方 法,創造“真實”訓練課題,如從建筑初步 設計教學開始,少做模擬作業,加大實物 教學、情景教學環節,盡可能地分空間、 分類別、分主題、限定特殊場所等,讓學 生尋找空間設計的優缺點,并加以完善 與表達,或者在特定空間場所,讓學生重 新整合小設計,并進行現場實體模型建 構驗證,通過感性認識尋找設計的不足 和優點,誘導學生“感悟”設計,激發“興 趣”,培養學生多看書、多畫草圖、多做模 型、多交流的良好設計習慣。同時,低年 級應盡可能配備動手能力強、設計想法 較多的教師,發揮傳統“示范性改圖”的 優勢,對學生進行正面引導,幫助學生克 服設計畏難情緒。
中高年級設計課堂,重在交流探討。 課堂是交流討論設計方案的地方,但很 多地方院校,學生習慣課堂畫圖,看似認 真,實則課下準備不足,不善于利用有限 的課堂時間解決方案存在的困惑或實際 問題。“課內探討、課下忙碌”才是應有的 設計學習方法,傳統設計教學要求課內 設計學習(每周 6~8 節課)與課外學習時 間比不應小于 1:3,也就是每周 6~8 節 設計課,課下至少應花 18~24 節課余時 間做準備。如何保證課余學習時間,營造 課堂“緊張感和饑餓感”是關鍵。根據“地 方院校畢業實踐反饋”調查問卷(192 份)數據分析發現[1]——學生在校學習與 設計院實習分別感覺“充實而忙碌”的比 重,前者為 16.7%,后者為 72.4%;校內 設計教學最應該改進的選項中,63%的 學生選擇“多聘請實踐性強的工程師任 教和多做真實課題”。
因此,中高年級設 計課堂應配備工程能力強的老師,設計 課題應盡可能采用教師的實際項目,或 者跟地方規劃局、設計院等單位合作,尋 求一些實際項目作為設計課題,如果實 際運作有困難,也可以“真題假做”,并定 期聘請甲方(或模擬甲方)、行業專家以 及發改委、規劃局、建委等城市職能部門 管理人員進行代表性成果答辯,把課堂 打造成一個個技術評審專場,使設計課 堂充滿期待和緊張感,課上課下學習形 成良性循環,同時提升學生匯報方案、溝 通交流等能力,彌補校內設計教師工程 項目掌控能力不足的缺陷,幫助學生從 不同利益角度審視設計,激發他們的設 計熱情。
工程教學論文投稿刊物:《福建工程學院學報》是由福建工程學院主辦的以工科為主的綜合性學術期刊。主要刊登工程技術與管理、高等工程教育教學研究等方面具有學術性、創新性的論文。“立足八閩,面向全國,弘揚學術,發展教育”,服務學院的教育科研,服務于海峽兩岸的經濟繁榮。辦刊方針是“創新性,科學性,實用性”,注重發揚地域文化特色,注重海峽兩岸的工程文化的建筑與發展,注重閩臺工程文化的交流。
4 結語
地方建筑院校,資金投入、人才招聘 均處于弱勢,隨著商業地產開發的降溫, 其辦學壓力越來越大,如何挖掘內部潛 力和借助外部資源,獨辟蹊徑培養高質 量設計人才,需要充分調動專業教師的 積極性,把高水平教師推向前沿,促使他 們快速成長,同時借助地方各種社會平 臺和資源為師生服務,并從實際教學效 果出發,對課堂教學進行改革,誘導學生 感悟設計和激發學生設計興趣。
參考文獻
[1] 汪波.地方院校建筑類設計專業 CDIO 人 才培養模式研究[J].湖北工程學院學報, 2019,39(03):121-124.
[2] 汪波. 新建建筑設計院系實用性人才的 培養 [J]. 孝感學院學報,2010,30(06): 112-114.
作者: 汪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