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年04月23日 分類:科學技術論文 次數:
摘要:人力資源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日益突 出,已經成為推動和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第一資源。創 新 型人力資源作為一種特殊性的經濟資源,是推動經濟發展的最活躍的能動生產要素,貫穿于現代化經濟體系構建的全過程。以農業發展對人力資源需求變化為切入點,通過對西部地區農業人力資源效能與農業經濟發展相關性的分析,發現其農業發展現有創新型人力資源數量、結構和質量均不足以支撐當下區域農業經濟快速發展的需求,據此提出完善頂層設計,確保人盡其用;把握經濟發展需求,按需引進人力資源;改善西部地區發展環境,做好人力資源統籌規劃等對策建議。
關鍵詞:西部地區;人力資源;農業現代化;創新型人才
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加快突破農業關鍵核心技術,培育一批農業戰略科技創新力量,并積極引導各類人才投身鄉村振興”。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提出“要培養更多知農愛農、扎根鄉村的人才,推動更多科技成果應用到田間地頭;深入實施科技特派員制度,進一步發展壯大科技特派員隊伍”,同時還提出要對各類人才的支持政策進行詳細部署。
在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同志提出,到2025年,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要擁有一大批戰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推動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同時著力建設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臺;要下大氣力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從各類文件精神來看,補好人力資源短板是近年來農業發展的主要思想。
如何更好地提高農業科技創新效率是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關鍵問題[1],而科技創新的關鍵在于人,人力資源是進行科技創新的主體?梢姡岣邉撔滦腿肆Y源在區域農業高質量發展過程中的支撐作用,已成為新時期區域農業發展的前進方向,也是新時代推動區域農業現代化的關鍵舉措。當前,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面臨配套人力資源建設隊伍落后、實用型人力資源缺乏、人力資源整體素質低下等嚴重境況[2]。
西部地區作為西部大開發的主要陣地,農業經濟正由傳統的粗放式、高消耗、高污染向高產量、優質化、低能耗的方向發展。然而,我國西部地區現代農業體系發展缺乏比較優勢,存在較為明顯的薄弱環節,西部地區農業生產的基礎設施較差,農業機械化程度不高,農業生產科技含量低。
西部多數地區農業產業化、市場化、組織化程度偏低,農業勞動生產率不高,人力資源競爭力低下、內部失衡嚴重以及發展水平單一嚴重阻礙了西部地區農業的高質量發展,同時影響了農業現代化的前進步伐。農業要發展,人才是關鍵,創新型人力資源則是農業現代化發展亟需解決的短板問題。無農不穩、無糧則亂,農業作為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籃子”,更要在經濟轉型發展過程中發揮好“壓艙石”作用。習近平同志指出:沒有農業現代化,沒有農村繁榮富強,沒有農民安居樂業,國家現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
而農業、農村、農民的發展和進步離不開科技和創新型人力資源的支撐。區域經濟增長理論強調,知識的積累、技術的進步對經濟的增長具有決定性作用,智力和技術資源的載體是人,人力資源是人才的基礎,是促進經濟增長的關鍵要素之一,而新時代促進農村發展、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則必須依靠科技的進步和勞動者能力的增強。
“人力資本之父”舒爾茨認為,人力資源包括勞動力數量和質量,教育和健康因素會影響勞動生產率。他提出學校教育、公司培訓等是提高勞動者生產能力的主要途徑,通過教育和培訓可以增長人的知識和技能,進而提高勞動收入[3]。因此,培養高素質、專業化、技能化以及創新型的農業人力資源對區域農業經濟的轉型升級至關重要;谝陨侠斫猓疚囊晕鞑康貐^第一產業發展的人力資源支撐為切入點,深入探討西部地區創新型人力資源在農業發展過程中發揮的作用、存在的問題以及路徑選擇。
西部農業發展對創新型人力資源的需求變化“現代農業不是過去的農業,現代農業是高科技的農業,不是臉朝黃土背朝天,都是機械化、電氣化、智能化的農業。”正如袁隆平院士所說,新農業需要新農人[4],農業現代化以及農業的高質量發展亟需與其適切的人力資源。人力資源作為社會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轉型的基礎性要素,決定著經濟發展的方向和速度,因此,新型農業發展更需要創新型人才。西部農業的高質量發展對創新型人力資源的數量、結構、類型等的需求產生變化。
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需要更大規模的創新型人力資源建設現代農業,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需要大規模的創新型人力資源。創新農業經營方式、延伸農業產業鏈,深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提高資源利用率,強化農業科技創新水平、提升農業科技裝備水平和勞動力素質,提升農產業質量和水平、加強農業國際合作等均會促進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而這一系列推動轉變的途徑都需要與之相匹配的專業型、高層次、創新型人力資源的支撐和引領。西部地區農業目前正處于提升技術含量、推動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時期,迫切需要大規模的高質量、高素質、創新型的人力資源。
現代農業發展需要人力資源結構梯度升級推進農業現代化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5],而推動農業現代化首當其沖需要的就是創新型人力資源。就人力資源而言,大量能夠適應現代先進技術變化的技能型人才,以及大量能夠在生產一線應用新技術、與專業人員共同解決問題的知識型、創新型人力資源,是農業現代化及高質量發展的必備條件。所以,西部地區農業高質量發展亟需吸收和培育能夠快速適應新型農業發展和農業現代化的創新型、應用型、高技能人力資源,逐步擺脫傳統勞動密集型生產模式,全面提升勞動生產率,為西部地區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不竭動力和可持續競爭力。
農業轉型對創新型、高素質人力資源的需求更為迫切總體來講,盡管現代農業技術已有一定的發展,但并未得到普及,多數農村地區仍使用傳統勞動密集型農業技術。知識密集型農業技術目前只在部分科研單位和高等農業院校進行研究,少量的高新技術已在沿海發達地區的農村推廣使用,但范圍非常有限[6]。
由于人才“留不住”“引不來”等問題在西部地區長期存在,導致西部地區高素質、高層次農業人力資源短缺,農業發展后勁不足,嚴重影響其區域農業的長遠發展。人力資源是產業結構協調發展的重要支撐力,人力資源對產業結構調整的支撐作用,就在于人力資源投資對產品和勞務的需求增長極大地促進產品結構與產業結構的調整[7]。西部地區農業發展從高耗能、低產量、勞動密集型向低耗能、高產量、科學技術密集型的轉變,就更需要農業類人力資源向更加專業化、高級化、技術化轉變。
西部地區農業發展創新型人力資源現狀人力資源對農業現代化以及高質量發展起著基礎性支撐作用,在農業發展的過程中,注重人力資源作用的發揮和人力資源效能的提高可有力地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和高水平發展。從傳統的勞動密集型、低產高耗能農業向現代農業、高產低耗能農業發展方式的過渡和轉型,意味著農業發展體系內部由低端轉向中高端的質量提升。人力資源效能的有效發揮有助于農業發展方式轉型和升級,當前正值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關鍵時期,因此,厘清西部地區人力資源與農業發展的關系,有助于促進西部地區農業高質量發展。
西部地區創新型人力資源與農業發展的相關性分析一般意義上,通常用年末就業人員數量來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力資源基本狀況,以國內生產總值(GDP)作為經濟增長的衡量指標。第一產業年末就業人員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農業領域內具有創新性的人力資源群體。
因此,本研究選用西部地區第一產業年末就業人員數量來反映區域農業創新型人力資源基本狀況,以西部地區第一 產 業 的 國 內 生 產 總 值(GDP)作 為 農 業 發 展的衡量指標,對 GDP與年末就業人員的相關性進行分析。為了分析西部12省(區、市)人力資源與農業發展整體狀況,本研究選取近5年(2015-2019年)西部各地區的農業GDP均值與相應的年末就業人員數均值進行相關分析。西部地區第一產業的 GDP均值與相應的年末就業人員數均值存在負的線性相關性。根據計算可以得出:相關系數r=0.985。
總體變量間存在線性相關關系。即西部地區農業經濟增長與相應第一產業年末就業人員人數之間存在著負的線性相關性,農業 GDP隨著就業人員人數的增加而減少。由此可以判斷,西部地區第一產業的創新型人力資源并未對農業高質量快速發展起到良好的促進和支撐作用。人才效能直觀上指人才作用發揮的程度。
通常來講,人才效能=人才總量(人)/人均 GDP(元)。對一個國家或地區而言,人才效能的值越低,表明該地區人才利用的水平越高,人才浪 費 越 小。即人才效能的值越低越好,反 之 亦然[8]。人力資源效能是指人力資源管理活動所達成的預期結果或影響程度,人力資源效能=人力資源總量(人)/人均GDP(元)。根據數據的可獲得性和研究的可行性,本文采用西部地區第一產業年末就業人員總數來反映其創新型人力資源的數量。從表1和圖2可以看出,2015-2019年,隨著西部地區第一產業人力資源效能值不斷減少,西部地區第一產業人力資源的利用率在逐年提高,人均 GDP持續增長。
西部地區第一產業人力資源對農業經濟發展的效能分析產業自身發展與人力資源水平相契合方能促進經濟持續增長。有研究顯示,發揮人才鏈對產業鏈的支撐作用是實現產業升級的有效途徑[9]。因此,厘清西部地區第一產業的人力資源效能,有助于更加深入地了解西部地區第一產業的人力資源在經濟轉型和發展中支撐作用發揮的程度。
西部地區第一產業人力資源與對應的 GDP現狀2015-2019年,西部地區第一產業的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的比例呈現出逐年下降的趨勢,而第一產業的產值在總 GDP中 所 占 比 例 也 呈 現 逐 年 下 降 趨 勢,從2015年 占12.01%下 降 到2019年 占11.33%。這是因農村勞動力轉移導致的就業人員減少引起的,但主要是由西部地區農村勞動力素質較低、農業科技投入不足所導致的[10]。
可以看出,西部地區第一產業在總就業人數中所占的比例與第一產業產值在 GDP中所占比例極為不符。在此當中,約二分之一就業人口僅支撐起了不到五分之一的產值,說明西部地區第一產業人力資源未對相應經濟發展起到很好的支撐作用。我國在“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提出要鞏固第一產業,只有把科技、資金和人才等要素組合起來投入到經濟發展中去,才能真正推動現代產業體系的建設,推動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構建。因此,注重第一產業的人力資源開發和管理并進一步提高人力資源效能,是加快西部地區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主要途徑。
三次產業當中第一產業人力資源效能最低根據對2015-2019年西部地區三次產業的人力資源效能進行比較分析,可以看出西部地區三大產業的人力資源效能值從小到大依次排列的結果是: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和第一產業。這表明西部地區第二產業的人力資源使用效率最高,而第一產業的人力資源使用效率最低。通過對2015-2019年西部地區人均 GDP和年末就業人口總數、西部地區第一產業人力資源效能的分析,認為西部地區農業類創新型人力資源現階段不足以支撐西部農業經濟的發展和農業現代化進程,從而難以支撐西部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構建。
創新型人力資源總量難以支撐區域經濟增長表5顯示,2015-2019年,西部地區第一產業國內生產總值的年均增長率為5.98%,而第一產業年末就業總人口的年均增長率為-1.44%?梢钥闯觯鞑康貐^第一產業經濟處于高速增長狀態,但是對應的人力資源數量卻呈現出負增長態勢,其增速遠低于第一產業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
由于西部地區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脆弱以及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等問題長期存在,導致西部地區人力資源數量承載力弱,加之人才流失和人力資源在各地區間的分布不均等問題凸顯,西部地區第一產業現有創新型人力資源總量和規模難以支撐其現代農業經濟的可持續增長。
從西部地區2015-2019年 三 大 產 業 就 業人數來看,第 一 產 業 的 就 業 人 數 明 顯高于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但與二三產業相比,第一產業的就業人數呈現明顯的下降趨勢。從三大產業人力資源效能來看,第 二 產業人力資源效能的值最低,即西部地區第二產業的人力資源效能最高,其次為第三產業,而第一產業的人力資源效能的值最高,表明第一產業的人力資源效能最低?梢钥闯觯鞑康貐^第一產業的就業人數雖然最多,但其人力資源效能在三大產業中為最低,進一步印證了由于西部地區農業類人力資源素質、能力和技術等有限,造成了其創新型人力資源難以支撐其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
全球范圍內的人力資本研究已經清晰地表明人力資本是推動經濟增長和國家強大的最積極的和最關鍵的因素。我國各類高層次人才計劃也已經體現出人力資本對于經濟發展與強國戰略的特殊價值[11]。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推進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我國西部地區農業技術不斷進步,為提高勞動生產率和保證生產質量的穩定可靠作出了巨大貢獻。雖然技術會排斥就業,但是提高了生產量、增加了社會財富,創造了新的消費需求動機,因而也創造了新的人力資源需求。
然而西部地區第一產業就業人口數量眾多而質量偏低、開拓創新意識較差等問題的存在嚴重制約了其經濟的快速發展。西部地區總人口達3.5億,其中農村人口2.39億,約占總人口的68.3%,人力資源較為豐富,但是西部地區12省(區、市)的文盲和半文盲比例仍高達12.6%,且云南、貴州、西藏、青海和甘肅5省(區)15歲及以上文盲半文盲率超過20%,西藏則已達35.2%①?梢钥闯,我國西部地區農村人口受教育水平整體較低、第一產業人力資源質量不高是其農業技術發展和科技進步的最大制約因素。
西部地區農業發展創新型人力資源建設的路徑
選擇人力資源是加快經濟發展轉變和科技進步的核心動力,尤其是高素質、高技能、創新型人力資源,是提高區域自主創新能力,實現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要支撐力量。針對西部地區現農業類人力資源支撐力不足等問題,應從以下幾方面加快西部地區人力資源建設。
完善頂層設計,確保人盡其才
1.加強農業類人力資源引進制度體系建設。高素質、高層次以及具有創新的農業類人力資源引進是促進西部地區農業快速發展的頭等大事,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核心,人力資源引進可以帶來更多的創新和科技要素。西部地區作為人力資源流失的主要地區,在人力資源引進的制度體系建設方面要“花大力氣做細活”。尤其是在農業類創新型人力資源引進方面,政府要做好頂層設計,要為留住和引進大批西部農業發展所需人才開綠燈。為有專長、有項目、有技術的研究人員提供廣闊的研究前景和充足的計劃經費,充分吸引高層次農業類人力資源。
2.健全針對農業創新型人力資源激勵保障政策體系。積極的人力資源激勵和保障政策是西部地區農業人力資源引進和留住的關鍵。西部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之際,正是亟需創新型人力資源的關鍵時期,建立健全相應的人力資源保障政策體系是確保西部農業高質量、有特色發展的關鍵。在農業人力資源方面,除了為各類人力資源提供較高的薪酬和晉升機會,著力解決高層次、創新型人力資源落戶相關問題,如子女入學、配偶就業、家屬安置、設施配備待遇以外,還應創立良好的相關人力資源投資和軟硬環境,為農業類創新型人才在西部地區留得住、留得下、留得久提供有力保障。
1.建立人力資源數據庫,跟蹤各層次人力資源動態。針對西部地區農業發展特點,西部地區各部門、各主體應建立農業類人力資源數據庫,追蹤各層次農業人力資源實時動態。根據西部地區農業發展的現實需求,明晰農業類人力資源標準,并對人力資源進行細化和分類,為相應的人力資源工作的精細化管理奠定基礎。在建立人力資源數據庫的基礎上,詳細統計西部地區現有高科技、高素質、創新型農業類人力資源儲備情況以及目前緊缺的人力資源類型。動態跟蹤人力資源走勢,建立動態管理機制,為西部地區農業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人力資源需求前沿動態信息和儲備預測。
2.重視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科學制定人才引進和培養計劃。根據西部地區農業經濟的發展特點,為西部地區引進一大批創新型、復合型、技能型、高質量的農業類人力資源?膳c各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企業等人力資源聚集組織建立聯合培養、定向培養關系,確保其農業發展所需人力資源穩定且不斷輸送到西部地區。加強國際交流,確保國際高質量、高科技、先進型農業人力資源的引進和培養,為西部地區農業創新發展注入新鮮血液和活力。
參考文獻:
[1] 趙麗娟,張 玉 喜,潘 方 卉,等.科技人力資源與資金對農業科技創新效率影響研究 [J].華 東 經 濟 管 理,2016,30(01):100-105.
[2] 陳超紅.農業人力資源管理問題與解決措施[J].現代農業研究,2020,26(08):38-39.
[3] SCHULTZT W.InvestmentinHumanCapital[J].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1961,51(01):1-17.
[4] 何學超.新農業呼喚新農人[N].海南日報,2020-09-10(A09).
[5] 喬壯壯,閻希.西部地區鄉村農業現代化發展淺析與規劃應對[C]//共享與品質———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18鄉村規劃).杭州:中國城市規劃學會,杭州市人民政府,2018.
[6] 林曉霞.關于農業人才支撐機制的思考———福建省農業發展為例[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4(01):33-34.
[7] 高永惠,陶同.西部產業結構變動與人才資源配置關系實證———以廣西產業結構調整對人才資源需求為例[J].求 索,2006(05):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