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年11月25日 分類:農業論文 次數:
這篇生態學雜志投稿發表了生態農業的發展策略,為了提高農業綜合生產力,生態農業是必然的發展方式,論文就煙臺市生態農業發展的有關問題做一粗淺的研究和探討,探討了煙臺市生態農業發展的經驗做法,分析了生態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摘要:生態農業是新常態下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必然選擇。煙臺作為中國綠色食品城、中國食品名城,全國最大的綠色農業示范區,是我國較早發展生態農業的地區,經過多年的努力,煙臺生態農業取得了長足發展,但是也還存在許多困難和問題。因此,煙臺應積極適應新常態的新特征、積極順應新常態新形勢,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與發展生態農業。
關鍵詞:生態學雜志投稿,新常態,煙臺,生態農業
生態農業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必然選擇。《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中發〔2015〕12號)提出,發展綠色產業,特別提出要發展有機農業、生態農業。當前,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益統一的生態農業正在全國范圍內蓬勃開展,煙臺市作為農業大市和沿海開放城市,發展生態農業是新常態下農業發展的主旋律。
1煙臺市生態農業發展的經驗做法
煙臺作為中國綠色食品城、中國食品名城,全國最大的綠色農業示范區,是我國較早發展生態農業的地區。目前全市農業正處在一、二、三次產業加速融合,向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跨躍階段,生態農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1.1以高效特色產業為重點,建設現代生態農業園區
目前,新農村建設進入到全新的發展階段,“三農”問題已經從過去注重解決問題數量向著質量和效益轉變,在這種趨勢下,建設現代生態農業園區已越來越受到社會大眾的關注。煙臺堅持“穩一塊、活一塊”的原則,在穩定糧油生產的前提下,通過實施產業振興計劃,培植起了糧油、果品、蔬菜、畜牧、水產等五大支柱產業。自2007年開始,煙臺市政府拿出專門資金扶持水果產業發展,出臺了《煙臺市蘋果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著力打造一批主導產業突出、設施裝備先進、經營機制完善、帶動效應明顯的產業類園區,一批產品特色鮮明、競爭優勢明顯、品牌效應突出、經濟效益領先的精品類園區,示范帶動全市生態農業發展。目前,已建立現代矮砧苗木繁育基地5000畝,建設國家級標準化果園10個,市級精品果園96個,全市果園面積發展到392萬畝、茶園30000畝。建設蔬菜標準園6個,設施蔬菜種植面積發展到38萬畝。優勢特色產業不斷發展壯大,涌現出一大批“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發展典型,已建成具有產業特色的專業鄉鎮23個、專業村640個[1]。
1.2以“三沼”利用為紐帶,發展生態循環農業
為促進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煙臺積極開展“三沼”綜合利用,發展有機糧、果、菜等農產品生產。一是以戶用沼氣為紐帶,建設“人畜糞便—沼氣—果(菜)”循環農業。沼渣、沼液是一種完全腐熟的高效無害的有機肥,一個8m3的沼氣池,年產沼液沼渣10噸~15噸,可滿足2畝~3畝無公害瓜菜的用肥需要,可減少20%以上的農藥和化肥施用量,節省農藥化肥300元~400元左右,戶均節省燃料費用加農藥、化肥費用共1260元~1360元[2]。經濟效益十分顯著。目前,全市戶用沼氣發展到17.2萬戶,年產沼肥150萬噸,可滿足20萬畝農田的用肥需求。二是以設施農業工程沼氣為紐帶,建設“人畜糞便—沼氣—果(菜)”循環農業。煙臺市特色農業發達,有一批大棚櫻桃、草莓、蔬菜等種植專業村,大棚設施標準高、還成方聯片。在大棚建設小型沼氣,利用人畜糞便或秸稈做發酵原料,沼氣既滿足生活用能,又通過燃燒提高溫度和二氧化碳濃度,沼肥用于追肥。2010年,煙臺市利用市級沼氣建設專項資金,在成方連片的設施農業建設循環農業中小型工程沼氣,推廣“畜—沼—果(菜、茶)”循環農業發展模式,全市共建設60處循環農業示范園區,面積達10000萬畝。三是以中小型工程沼氣為紐帶,建設“人畜糞便—沼氣—基地”循環農業。煙臺市畜牧養殖業發達,中小型養殖企業達15000多家。同時還擁有眾多的山川秀麗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休閑農業旅游資源,建設休閑農業旅游基地110多個。在養殖場和休閑農業旅游基地建設中小型工程沼氣,利用人畜禽糞便做發酵原料,沼氣或滿足自身用能和冬季增溫,或為周遍農戶供氣,沼肥用于自家或周邊特色農業基地,既解決了人畜禽糞便污染問題,又利用沼肥生產出味美鮮嫩的綠色食品,供旅游者采摘品嘗。四是以大型工程沼氣為紐帶,建設“養殖—沼氣—農業”循環農業。煙臺市農產品產業化經營企業數量多,規模大,僅國家級和省級龍頭企業有74家,還有市級龍頭企業100家。它們勢力強、能量大、信息通,能借助各種資金解決環境污染問題。萊陽龍大集團公司養殖場,建設5000立方米工程沼氣,年處理糞便污水18萬噸。2012年在萊陽市團旺鎮建設大型沼液池4個,總容積7.2萬立方米。鋪設田間管道及管網29531米,并配套控制閥門等工程內容,沼液通過動力泵直接灌溉農田和葡萄園。通過改良土壤,建立了4800畝生態循環農業基地。五是以生態農業示范縣為紐帶,建設循環農業基地。蓬萊、海陽、萊陽作為省生態農業與農村新能源示范縣項目,以骨干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依托,采取政策集成、項目集成、技術集成的方式,建設了10處循環農業基地、面積達到1.5萬畝,成為現代生態農業的示范樣板和亮點。
1.3以綠色環控技術為支撐,改善產地生態環境
綠色環控技術依托現代工程技術和生物技術改造傳統的設施農業技術,將植物置于人為調控之下,最大程度地滿足和協調植物生長對光、熱、水、氣和營養物質的需要,提高農業生產力,實現綠色生產,保障設施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煙臺以綠色環控技術為支撐,改善產地生態環境。一是全面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先后制定了煙臺蘋果國家標準、煙臺大櫻桃地理標志產品地方標準、27種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操作規程、10種綠色食品生產操作規范,累計制定推廣“三品一標”技術規程和出口農產品良好農業操作規范168項。規劃建設了9個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和綠色農業示范區,13個省級、52個市級、78個縣級標準化示范基地,初步形成了萊陽、海陽的蔬菜和茶葉,棲霞、招遠、蓬萊、牟平、萊州、海陽的蘋果,福山、萊山、芝罘的大櫻桃等一批綠色產業帶和優質農產品基地,全市“三品一標”認證產品519個、認證面積150萬畝。二是加強對農業投入品的監管。市政府出臺了《煙臺市農藥經營使用監督管理辦法》,加強對農資市場的整治,禁止銷售甲胺磷等高毒、高殘留農藥,繼續推進農藥殘留檢測和市場準入制度,并加大農產品的藥物殘留檢測力度,把住偷用高毒農藥的關口。在全市啟動實施了農資打假“春雷助農”行動。圍繞“凈化農資市場,建設綠色田園”主題,嚴厲打擊制售假劣農資的違法行為,深入推進放心農資下鄉進村,大力普及農產品質量標準和政策法規。三是全面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抓住農業部整建制推進測土配方施肥的有利時機,積極爭取國家測土配方施肥補貼項目,免費為農戶化驗土樣,農民根據土壤化驗分析結果,結合作物對養分的需求合理施肥,從源頭減少化肥的施用量。自2005年開始,積極爭取國家測土配方施肥項目,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目前已覆蓋全部縣市區,累計爭取項目資金2550萬元,施肥面積2681萬畝,減少化肥用量近30萬噸,節本增效近6億元。四是推廣病蟲害綠色防控和專業化統防統治。近年來,煙臺結合高產創建項目的實施,大力推廣生態調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科學用藥等綠色防控技術,先后大面積示范推廣了百泰、歐博、阿立卡等一批新型高效低毒農藥,安裝殺蟲燈1.5萬盞,建立專業化防治組織100個,指導建設10個統防統治示范區和10個綠色防控示范區。
1.4以秸稈綜合利用為紐帶,建設“秸稈—反應堆—蔬菜”循環農業
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是指秸稈在微生物菌種、凈化劑等的作用下,定向轉化成植物生長所需的CO2、熱量、抗病孢子、酶、有機和無機養料,進而實現作物高產、優質和有機生產。這種技術成本低、易操作、資源豐富、投入產出比大,環保效應顯著。據試驗證明:秸稈在微生物菌種、凈化劑等的作用下,定向轉化成植物生長所需的CO2、熱量、抗病孢子、酶、有機和無機養料,1公斤干秸稈可轉化CO21.1公斤、熱量3037千卡、生防有機肥0.13公斤和抗病微生物孢子0.003公斤,這些物質和能量可用于果樹蔬菜生產[4]。煙臺市年產秸桿總量大約340萬噸,發展空間巨大。萊陽市埠前蔬菜產銷專業合作社利用省生態農業與農村新能源示范縣項目,投資240萬元,建設1000畝蔬菜大棚秸稈生物反應堆,黃瓜畝產量由實施前的7400公斤提升至10000公斤以上,優質果率提高20%以上,節約有機肥料40%以上,生產“埠前”牌黃瓜達到無公害農產品的安全質量指標,年實現增收2000萬元。
1.5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目標,減輕農業面源污染
按照煙臺市政府出臺的《關于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意見》和扶持龍頭企業發展的政策,爭取落實龍頭企業貼息貸款10億元以上,重點扶持龍頭企業發展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建設,已形成食用油、粉絲、果品、水產、蔬菜、畜產品加工和葡萄酒釀造7大龍頭企業集群,加快了土地流轉,促進了規模化經營。全市農字號上市企業12家,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3家,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72家,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年實現銷售收入633.6億元。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注冊總數1.07萬家,實有會員18.7萬戶;家庭農場發展到2386家。120家合作社被認定為省級示范社,20家被列為國家級示范社。已注冊自有品牌300多個,200家合作社、家庭農場通過“三品”認證。全市有綜合性農產品批發市場18家,農業部定點監測6家,市場投資規模超過10億元,年交易額達105億元[3]。在生產管理中,它們以先進技術為支撐,本著統防統制的原則,按照無公害、綠色食品生產操作規程,實行管理措施六統一,指導社員提高管理水平,推行專業化、標準化生產,減少農藥化肥施用量,從源頭減輕農業面源污染。
1.6以發展休閑農業為契機,保護農業生態旅游資源
煙臺市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立足點,以促進新農村建設為出發點,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大力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建成了一批有一定規模和特色的休閑農業基地,使以“觀田園美景,摘鮮嫩瓜果”為主題的休閑農業在煙臺市悄然興起,極大地推動了“三產”聯動發展,游田園、賞美景、品收獲,已越來越成為一種時尚和趨勢,深受城鄉居民歡迎。目前,全市規模以上休閑農業基地達到110處,已建成復合經營型、特色資源型、休閑采摘型和科技示范型、認領體驗型等5種類型、以“觀田園美景,摘鮮嫩瓜果”為主題的休閑農業基地,牟平區和煙臺農博園成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區和示范點,招遠九曲蔣家和蓬萊馬家溝成為全國最有魅力鄉村,蓬萊馬家溝、萊陽濯村、棲霞國路夼成為全國美麗鄉村,三星級以上經營主體達到36個,極大地推動了“三產”聯動發展,成為農村持續繁榮、農民多元增收的突破點和著力點。據統計,全市有休閑農業經營主體405個,從業人數2萬人,年接待游客量超過150萬人次。
2煙臺市生態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煙臺在生態農業發展中已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在新常態下,針對經濟速度放緩、市場需求變化、經濟結構調整的復雜局面,生態農業發展仍面臨許多問題和挑戰。
2.1農業裝備落后
農業投入不足,社會多元化投入機制尚未建立,煙臺市田間道路、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還十分薄弱,設施農業及蘋果、葡萄、櫻桃等高效作物的機械化還處在較低水平,農業生產條件沒有得到根本改善。
2.2優勢產業面臨挑戰
水果是煙臺市最具優勢的傳統產業,近年來隨著新興果區的崛起,煙臺市水果產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蘋果產業大而不強,品種單一、果園老化、種性退化、群體郁閉、土壤質量下降,整體面臨更新換代,未來5年需要改造的果園達到100萬畝以上;櫻桃產業特而不優,早熟早不過魯西、大連,中晚熟品種與其他產區扎堆上市,優質難優價;櫻桃種植面積檔次低、規模小,防霜凍、裂果及產后儲藏保鮮等技術問題一直沒有突破,導致市場狹窄,難以做大做強。
2.3新型經營主體實力不強
農業龍頭企業整體實力不強,全市銷售收入過億元的龍頭企業只占規模化龍頭企業的10%。農民組織化水平低,全市土地流轉率不足10%,種植大戶、家庭農場數量稀少,農民專業合作社雖然數量多,但真正能夠發揮作用的合作社較少,參加合作社的農戶不足20%。新型職業農民嚴重不足,農民老齡化、農業經營兼業化、農村空巢化越來越突出,未來“誰來種地”的問題,已成為農業發展的制約因素。
2.4農業生態環境亟需改善
目前,全市化肥平均利用率僅為30%~40%,農藥的平均利用率僅為25%~30%,農膜殘留率高達30%,每年大約有60多萬噸化肥、1萬多噸農藥通過農田地表徑流、農田排水和地下滲漏等方式進入土壤和水體,3000多噸農膜殘留土壤,造成地表和地下水環境污染,耕地理化性狀惡化。農村每年產生2000多萬噸生活廢水、18萬噸生活垃圾、部分養殖場產生的糞便,缺少集中處理設施,嚴重影響生產生活環境。
3新常態下煙臺市生態農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新常態之“新”,主要指的是過去傳統的、低效的、只重速度不重質量的發展方式已經難以為繼;新常態之“常”,意味著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這一社會經濟的基本特征不會改變。所以,煙臺農業發展應積極適應新常態的新特征、積極順應新常態新形勢,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與發展生態農業,用發展的視角去看待新常態下的農業轉型升級。
3.1調整結構增加投入,加大生態農業的支持力度
煙臺農業發展基礎很好,科技實力雄厚,只要發揮好財政支持政策的示范引領作用,生態農業就會有一個質的飛躍。為此,要整合涉農扶持資金,加大財政預算內資金投向生態農業的比例,發揮財政融資平臺優勢,發揮政府投資的引領作用,爭取利用更多的國內外社會金融資金,大力扶持蘋果產業提升計劃、百強龍頭企業創建、農業標準化生產、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品牌創建活動和農村現代流通服務體系建設。
3.2提升優勢發展高端,實現全產業鏈脫胎換骨
對煙臺蘋果葡萄等傳統優勢產業,加快引進推廣國際領先的優新品種,變革種植方式,改造淘汰老劣果園,推廣配套先進適用生產管理技術,提高機械化水平,盡快形成特色更加鮮明、產品安全高質、品牌強勢亮麗、市場消費高端的產業格局,引領國內北方落葉果樹發展。同時抓好高附加值的農產品精深加工業,加大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開發果蔬產業現代保鮮精深加工技術,提高農產品加工能力,積極發展高檔葡萄酒、蘋果香精、果膠等特色產品,靠過硬的產品和品牌贏得市場。
3.3改造提升休閑農業,開辟農民收入增長點
打破傳統農業的功能界限,在農業生產功能的基礎上,拓展生活生態功能,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創新農家樂、休閑農莊、農業示范園、農業觀光園、民俗文化、農時節慶等休閑農業模式,著力創建一批發展潛力大、帶動能力強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培育一批管理規范化、經營特色化、服務標準化的休閑農業特色品牌。加快發展以生物能源、生物基產品和生物質原料為主要內容的生物質產業,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利用荒山、荒地發展生物質種植,為生態農業的發展拓展更為廣闊的空間。
3.4立足生態突出安全,全面推行綠色生產
把綠色生產貫穿于生態農業的全過程,促進生產環境的生態環保,產出健康安全綠色的農產品,滿足日益增長的綠色消費需求。大力推廣“畜—沼—果(菜、茶)”等循環農業模式,促進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推廣牟平區“滿園熒光”工程的典型做法,全面落實殺蟲燈、粘蟲板、性誘劑等綠色防控措施,爭取首先在全市蘋果生產上實現殺蟲燈全覆蓋,降低農業面源污染,創造高質農產品的綠色生產環境。加快農業標準化進程,不斷完善主要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爭取果品、蔬菜等主要農產品生產加工全程有標可依,全部實現標準化生產。鼓勵扶持各類農業生產經營主體開展“三品一標”認證,擴大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生產基地面積。健全完善執法監管體系和質量檢測體系,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和應急處置能力,不斷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3.5培育壯大經營主體,提升產業化經營水平
把農業產業化經營作為發展生態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予以重點扶持,支持龍頭企業與農戶建立緊密型的利益共同體,大力開展農技推廣、農資配送、信息提供等社會化生產性服務,共同推進產業的優化升級,抱團闖市場,實現互利共贏。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發展,提高合作社的帶動能力和規范化水平,支持合作社開展市場營銷、信息服務、技術培訓、信用合作、農產品加工儲藏和農資采購經營等服務,提高生產經營和市場開拓能力,推進訂單生產、“農超對接”、連鎖經營和電子商務等“一站式”現代流通業態。
3.6深化改革創新機制,為生態農業提供有力保障
2004年以來,黨中央連續下發13個一號文件,“十三五”規劃將“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目標,黨委政府對農業重視程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為加快推進生態農業農業營造了難得的政策環境。煙臺要抓住政策機遇,著力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加快農業生產經營機制體制創新。建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流轉機制,支持種養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組織、龍頭企業發展多樣化業態、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鼓勵引導城市工商資本,參與生態農業示范園區的開發與建設。深入推進金融和稅收制度改革,探索開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貸款,制定針對合作社的特殊稅收政策。同時擴大高效經濟作物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范圍與品種,提高農業抵御風險能力。
作者:梁興英 單位:中共煙臺市委黨校
推薦期刊:《國土綠化》(月刊)創刊于1985年,由全國綠化委員會辦公室主辦綜合性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