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年02月15日 分類:農業論文 次數:
這篇農業論文投稿發表了農業科技工作現狀及未來展望,陽光工程培訓則是根據國家職業標準和就業崗位的要求,安排培訓內容,并輔助開展遠程培訓以達到培訓效果。論文探討了其中存在的問題,并對未來農業科技工作進行了展望。
關鍵詞:農業論文投稿,農業科技論文
一、現狀
近年來,建平縣在開展農業科技工作過程中,以農民培訓工程為牽動,結合本縣實際,按照既定的實施計劃方案,精心組織,縣鄉兩級密切配合,拓展農民培訓各項工程普惠面,積極引進、應用“三新”技術成果,廣泛開展科普教育活動。1.農民科技培訓通過承擔農業部基層農技推廣補助項目,圍繞三大主導產業,加大農業科技示范戶的培育力度。2015年全年培訓科技示范戶1040戶,輻射帶動2萬余戶;加強農技人員知識培訓,全年集中培訓專家和農技人員100名,集中培訓5天以上,促進了科技進村入戶。2.開展陽光工程完成了2800人的職業技能和專項技術培訓任務,同時完成3000人的工程培訓任務指標,并建立了培訓基地,促進了實用技術到人。3.引進和應用“三新”技術成果截止目前,共引進試驗以東單6531、聯達99為代表的新品種近40個,示范新品種30個,引進新技術15項,應用在植保檢測、土肥檢測、農產品檢測等方面的新裝備10余套。積極參與農廣天地,依托網絡平臺,以農業園區、試驗基地為載體,以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為牽動,以科技人才培育為重點,以科技服務體系創新為依托,依靠科技創新驅動,引領支撐現代農業建設。期間,還與沈陽農業大學進行了技術人才和技術成果的雙對接。4.農業科普工作一是通過“農業信息頻道”電視互動點播節目,實現科技服務到農戶。經過5年來的發展完善,目前信息時長已經超過3000個小時,廣大農戶坐在炕頭上就能充分享受免費的科普大餐。二是啟動農業“科技直通車”,送科技下鄉,直接服務到農戶。2015年科技直通車共行駛20000余公里,覆蓋全縣31個鄉鎮的200余個村,發放技術資料3萬余份,開展技術培訓150余場,直接受益農戶達3萬余人。三是結合“3.15”維護消費者權益日,向廣大農戶宣傳農業政策法規和科普知識,幫助農戶鑒別偽劣農資,同時結合農時季節開展多形式的宣傳活動,共計發放宣傳資料1萬余份,傳單4萬余份,接受咨詢400余次,廣泛傳播了農業科普知識。為確保各項任務落到實處,在農業科技推廣、農民培訓工程等方面,成立了由分管縣長任組長,建平縣農經局、財政局等單位為成員的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明確責任分工及考核辦法,形成嚴密的組織領導體系。各個培訓項目普遍采用向社會招標的方式,確定培訓單位和培訓基地,同時通過與示范村人員座談及實地考察論證的方法,確定培訓內容。
二、存在的問題
當前,在實際工作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如資源整合力度還不夠,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其他部門的協調參與力量不足,沒有更廣泛地調動全社會的力量參與到項目工程中來。同時,在引進和應用“三新”技術成果方面,觸角還不夠敏銳,引進和應用的領域還有待拓展,此外引進“三新”技術經費不足也是制約成果轉化的問題之一。
三、未來展望
在今后一段時期,建平縣將利用各種有效手段,采取多種形式的培訓方式,擴大參訓農民隊伍,使更多的農民從培訓工程中得到實惠,不斷完善縣鄉村三級培訓體系,進一步完善各相關部門對農民培訓的投入機制,大力整合社會資源,形成智能化、專業化培訓格局,以達到最佳的培訓效果。同時,充分發揮服務站的作用,落實好農業科技示范基地的建設,創造條件,再創辦2~3個科技示范基地,以點帶面,推動全縣鄉鎮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充分利用本地綜合優勢,大力推介品牌農業、特色產品,提高建平縣農產品的知名度,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作者:遲彩霞 單位:遼寧省建平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推薦閱讀:《保鮮與加工》Storage and Process(雙月刊)2000年創刊,是全國唯一以農產品保鮮與加工為主要內容的技術類科技期刊。本刊辦刊宗旨報道農產品采后保鮮與加工學科的學術研究與發展動向,推進農產品保鮮與加工領域的學術交流與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