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年10月27日 分類:農業論文 次數:
農業想要正常的生產就離不開氣象這一重要的自然條件,遇到氣象災害對于農業發展就非常不利,為此下面文章主要針對順平氣象為特色農業服務工作現狀進行探究,并且總結其中的問題,針對性的提出相關建議,目的就是讓氣象更好的服務于農業生產。
【關鍵詞】順平,氣象,特色農業,服務,實踐,思考
順平縣位于河北省中部偏西,屬暖溫帶半干旱季風區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為511.7mm,全年日照時數2533.5h,作物生長期間日照時數2030.9h,占全年總量80%。順平縣地形以低山、丘陵和平原為主,山區半山區約占全縣面積2/3,山低坡緩利于發展林果業,是蘋果、桃、柿子及杏李雜果四大優質果品生產基地,是中國桃鄉,中國蘋果之鄉,林果種植已成為順平縣地方特色農業經濟主要增長點。近年來,該縣大力發展農業特色產業,培植壯大一批特色產業專業村,目前全縣10個鄉鎮、237個村都有自己特色產業[1]。
然而,受氣候環境影響,順平縣常發生低溫凍害、冰雹、干旱等氣象災害,對于林果業發展十分不利。因此,開展氣象為特色農業服務來避免或減小氣象災害對于農業造成經濟損失,保障農業經濟增產增收,是氣象部門勢在必行工作。
1順平氣象為特色農業服務工作開展現狀
1)在林果集中種植區域設置氣象觀測站、自動土壤水分觀測站等。
2015年3月順平氣象局在臺魚鄉南臺魚村望蕊莊園建成一個11要素農田小氣候觀測站,實現對果林雨量、溫濕、溫度、總輻射、光合有效輻射、紫外輻射、葉面濕度等氣象要素采集和傳輸,這些觀測數據通過無線網絡傳輸至氣象局業務平臺上,農業服務人員根據提供的第一手氣象要素觀測數據,結合天氣變化對果樹農事生產、病蟲害防治、作物灌溉、追肥等技術指導,充分發揮氣象對現代化果業生產科技支撐作用,最大限度防御和減輕農業氣象災害,為果樹趨利避害、農業增產增收提供科學保障,也為果樹物候氣象服務指標和開展課題研究工作提供依據。
2)順平縣氣象部門認真學習林果業相關資料,請教農業林業專家,組建科研小組,進行專門研究,了解林果生長所需氣候條件,分析順平縣主要農業氣象災害,制訂林果業生長期氣象服務產品,開展林果生長期內氣象災害預報預警服務,并在林果主產區設立人工增雨作業點,適時開展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服務。2018年4月4-7日受較強冷空氣影響,順平縣出現雨夾雪天氣,6日出現大風天氣,大風過后最低氣溫降至-3.2℃,山區出現結冰現象。
順平氣象局技術人員深入出現低溫凍害鄉鎮開展實地調查,了解到低溫凍害對山區果樹、冬小麥、地膜蔬菜等生長影響較大,桃花、蘋果花等受凍呈水浸狀態,地膜蔬菜、冬小麥幼芽和葉子受凍枯萎,該局技術人員就近期天氣變化及其影響與種植戶們溝通和交流,指導他們科學管理,提出相應補救措施及建議,盡量減少凍害損失。
3)通過電視、廣播、手機、網絡等媒體及時播報氣象服務產品,在農村地區通過LED屏和鄉村氣象預警大喇叭播報氣象預報預警信息。對于農林業種植大戶,開展直通式服務,使農戶能及時收到相關氣象信息。組建氣象服務隊伍,深入農村宣傳氣象防災減災知識,幫助農民學習氣象科普知識及自救能力,收集種植戶對氣象服務意見和建議,使氣象服務更具針對性和實用性[2]。
2順平氣象為特色農業服務中存在的問題
1)不同品種果樹對氣候條件要求各異,因此在針對各類果樹生長發育氣候指標上還需要加大科研力度。2)氣象服務于特色農業人員有限,所做工作卻十分繁多,并且身兼多職,對于其效果正常發揮有一定影響。3)氣象服務藍圖盡管構畫較好,但實際遠未達到預期效果,氣象部門對林業等特色農業生長發育習性了解不夠,氣象災害防御措施不實用,大部分農業種植仍處于粗放管理狀態。順平縣特色農業多在山區丘陵地帶,地處偏遠,因通訊不暢等,氣象信息難以及時傳遞到農民手中,有氣象災害已過去還未收到預警信息或才收到預警信息現狀,無法起到預警目的。
3氣象為特色農業服務思考與建議
3.1提高氣象預報預警能力
加大氣象災害監測站點建設,采用先進設備和技術,提高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能力,提升氣象災害發生時間、地點及強度預測精度,完善氣象災害預警系統,發揮氣象為特色農業服務能力。
3.2提高氣象部門中長期天氣預測分析水平
隨著氣象事業發展,大量先進設備及技術應用于氣象業務,提高了短期天氣預報水平,但農業是長期見效產業,中長期天氣預報更適宜發展農業生產。因此,要繼續提高中長期天氣預報預測水平,做好作物生長期內氣象災害預報,提前進行防御。
3.3加大農村氣象科普知識的宣傳力度
加大農村氣象科普知識宣傳力度,舉辦氣象知識講座,制作氣象科普宣傳欄,開展低溫凍害、冰雹、干旱等氣象災害防御知識宣傳,提高農民應對氣象災害能力。
3.4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建設氣象災害預警系統
地方政府要把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納入政府和單位年度工作考核中,重視氣象防災減災工作。成立氣象為農服務機構,研發氣象為農服務產品,管理氣象信息員隊伍,合理調配各部門人員及資金,把氣象防災減災納入公共年度基本支出預算中。
3.5完善氣象災害預警發布體系
由于農民文化程度偏低,對氣象災害知識了解貧乏,防御氣象災害能力有限。因此,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如加大安裝鄉村氣象預警大喇叭和LED電子顯示屏力度,完善氣象災害預警發布體系,及時通過電視、廣播、手機短信等媒體向農村傳遞氣象災害信息,并在發布消息同時提出氣象災害防御措施,增強農民防災減災能力,降低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損失。
3.6加強農業氣象基礎理論研究
針對特色農業,在原有農業氣象服務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對特色農業服務,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研究內容直接面向特色農業應用,真正投入實際農業生產中,把科研成果轉換化生產力,提高氣象為特色農業服務能力。
4結語
“三農”工作是重要問題,因此,堅持氣象為“三農”服務,是氣象工作重中之重。隨著順平縣農業產業結構進一步調整,氣象為特色農業服務也要與時俱進,不斷改革創新,以更好適應農業生產需要。
參考文獻:
[1]梁志通,梅朵.都蘭縣特色農業氣象服務調研與思考[J].青海草業,2016,25(3):30-32.
[2]袁靜,王令軍,秦增良等.濰坊市特色農業氣象服務探討[J].現代農業科技,2015,(2):337-338.
農業期刊推薦:《現代農業科技》1972年創刊,是經國家科技部批準、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國家級優秀農業技術研究性期刊,國內刊號:CN34-1278/S,國際標準刊號:ISSN1007-5739,郵發代號:2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