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年01月30日 分類:農業論文 次數:
下面文章主要對大氣環境影響評價中的污染氣象進行了研究,報告了污染氣象的研究現狀,針對地面常規氣象資料進行了調查,提出大氣環境影響評價中,污染氣象是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
關鍵詞:大氣環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污染
在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當中,大氣環境影響評價是不可或缺的內容。大氣環境影響評價中所涵蓋的內容主要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監測并評價大氣環境質量;第二部分為分析污染氣象;第三部分為對大氣環境影響進行預測評價。但是,落實到具體的工作中,往往會存在環境影響評價不符合實際的問題,即分析污染氣象的過程中,沒有與污染狀況以及對濃度的預測建立密切關聯性,由此使得兩者之間成為各自獨立的內容,這就讓很多的人認為分析污染氣象并不重要。本論文研究中,提出分析污染氣象是需要高度重視的問題,為環境評價質量的提高可以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1污染氣象分析在大氣環境影響評價中所起到的作用
分析污染氣象工作中,主要的研究內容是大氣中的污染物出現濃度變化以及產生擴散稀釋現象的氣象因子,出現這些現象的原因以及造成這些現象的條件。白廣彬在發表的《大氣環境影響評價中現狀監測存在的問題和建議》中提出了自己研究觀點,即在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過程中,重在分析污染氣象,其作用在于,通過對大氣中所含有的污染物進行分析,對區域范圍內的大氣污染特點予以明確,對大氣中的潛在污染態勢進行分析。為了保證大氣污染預測獲得精確的結果,可以使用大氣擴散模式,將與實際情況相符合的參數輸入其中,使得所預測的結果更具有代表性,能夠在具體的應用中切實地發揮作用。
2環境影響評價原則突出環境影響評價的源頭預防作用,堅持保護和改善環境質量。
(1)依法評價:按照中國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標準、政策和規劃等,優化服務環境管理。(2)科學評價:規范環境影響評價方法,科學分析項目建設對環境質量的影響。(3)突出重點:根據建設項目的工程內容及其特點,明確與環境要素間的作用效應關系,根據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結論和審查意見,充分利用符合時效的數據資料及成果,對主要環境影響因素予以重點分析和評價。
3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體系構成
由總綱、污染源源強核算技術指南、環境要素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專題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和行業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等構成。污染源源強核算技術指南和其他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遵循總綱確定的原則和相關要求。
污染源源強核算技術指南包括污染源源強核算準則和火電、造紙、水泥、鋼鐵等行業污染源源強核算技術指南;環境要素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指大氣、地表水、地下水、聲環境、生態、土壤等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專題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指環境風險評價、人群健康風險評價、環境影響經濟損益分析、固體廢物等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行業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指水利水電、采掘、交通、海洋工程等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4影響因素分析
4.1污染影響因素分析
繪制包含產污環節的生產工藝流程圖;按照生產、裝卸、儲存、運輸等環節分析包括常規污染物、特征污染物在內的污染物產生、排放情況(包括正常工況和開停工及維修等非正常工況),對于存在致癌、畸、突變的污染物質,明確其來源、轉移途徑和流向;確定其污染特性及強度,并詳細說明防控及減緩措施;明確消耗的原料、輔料、燃料、水資源等種類、構成和數量,給出主要原輔材料及其他物料的理化性質、毒理特征,產品及中間體的性質、數量等。
4.2生態影響因素分析
分析建設項目建設和運行過程(包括施工方式、施工時序、運行方式、調度調節方式等)對生態環境的作用因素與影響源、影響方式、影響范圍和影響程度。
4.3污染源源強核算
根據污染物產生環節(包括生產、裝卸、儲存、運輸)、產生方式和治理措施,正常工況與非正常工況下的污染物產生和排放強度,給出污染因子及其產生和排放的方式、濃度、數量等。對污染物排放量(包括有組織與無組織、正常工況與非正常工況)的統計,匯總污染物產生量、排放量及其變化量,核算最終的污染物排放量。
5分析污染氣象的過程中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
分析污染氣象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其中所涵蓋的內容非常多。需要將各種影響因素系統化,使分析污染氣象工作穩定有序地展開。
5.1做好環境空氣質量的監測工作
排放的特征污染物在《大氣環境影響技術導則》中有明確規定,一些污染物如果沒有相應的環境質量衡量標準,毒性要相對大一些,要選擇合適的監測因子作為代表,制定參考標準值。對于評價劃分為不同的級別,一級評價用于夏季的項目和冬季的項目監測,二級評價用于1期不利季節的項目進行監測,三級評價項目用于1期項目的監測。監測中對于時間的選擇要更多地從季節考慮,可以選擇7天的有效數據,時間的選擇上要符合監測數據統計要求。
對于評價范圍的界定,要求不可以采用同一種方法對于同種特征污染物進行監測,監測天數可以減少一些。監測時間的安排上和所使用的監測方法上,要能夠滿足調查環境空氣質量的需要。監測的過程中,要使用空氣自動監測設備,1h質量濃度的監測值要符合如下的原則:一級評價項目每天監測時段,應至少獲取當地時間共8個小時濃度值,即2h,5h,8h,11h,14h,17h,20h,23h;二級評價項目和三級評價項目每天監測的時段共4個小時濃度值,即2h,08h,14h,20h。在對一級評價項目的監測點進行評價的過程中,評價范圍要具有代表性,可以達到的環境空氣保護目標,點位大于等于10個;二級評價項目監測點的環境空氣保護目標,點位要大于等于6個。
5.2確定大氣環境防護距離的方法
確定大氣環境防護距離的方法是以污染源為中心點,計算出控制距離,確定污染源的控制范圍。超出廠界的范圍就是需要保護的區域,需做好大氣環境防護工作。如發現無組織源排放,需根據計算確定最大值,據此將防護距離確定下來。如果根據計算結果所做出的預測出現超標的問題,就必須強削減排放源。
之后計算污染物排放源強。居民不得長期居住在大氣環境防護距離范圍內。對于項目選址以及總圖的布置,要根據大氣環境影響做好預測結果工作,對于各項方案都要根據實際需要進行調整。根據預測結果對污染源的排放強度以及排放方式都要進行準確低預測,制定出科學合理的方案,保證方案的可操作性。污染源的排放控制要按照有關規定執行,控制污染物排放總量,以使得指標與環境管理要求相符合,對于總量控制指標的來源予以明確。
6結束語
綜上所述,觀測污染氣象以及對觀測結果分析的工作逐漸被忽視,這與大氣環境的評價存在著密切相關性。本文從經驗的角度出發結合相關的科學理論對污染氣象方面的問題進行研究,提出污染氣象是大氣環境影響評價中的重要指標,需要高度重視,以保證環境評價質量。
參考文獻
[1]李文慧,陳結,王繁強等.基于修正A值法的西安市大氣環境容量與剩余容量估算[J].安全與環境工程,2013(7):71-75.
[2]王占山,李曉倩,王宗爽等.空氣質量模型CMAQ的國內外研究現狀[J].環境科學與技術,2013,36(6):386-389.
[3]薛文博,王金南,楊金田等.國內外空氣質量模型研究進展[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3(3):14-20.
[4]李明高,李松炳,周超平.大氣環境影響評價中污染氣象分析[J].環境科學與技術,2009,32(02):186-188.
環境類期刊推薦:《環境科學與技術》(月刊)1978年創刊,是學術和技術類刊物,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和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來源期刊。刊登環境保護領域內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研究的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