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年05月13日 分類:農業論文 次數:
摘要:揭示在完全競爭要素市場和不完全競爭要素市場條件下,耕地流轉對農戶水稻生產成本效率的影響。通過構建柯布—道格拉斯成本函數模型,利用武漢都市圈393份水稻種植戶調查數據對研究假說進行驗證。結果表明:樣本農戶的平均成本效率為0.768,仍有23.2%的進步空間;轉入戶的成本效率比非轉入戶高5.54%,其中轉入規范戶的成本效率比非轉入戶高12.93%,轉入不規范戶的成本效率比非轉入戶高3.30%;轉入戶的成本效率與耕地經營規模存在正向關系,其中轉入規范戶的成本效率與耕地經營規模存在正向關系,轉入不規范戶的成本效率與耕地經營規模存在倒“U”型關系。
關鍵詞:土地流轉;水稻生產;成本效率;耕地經營規模;市場規范程度
1引言
水稻占我國國內口糧消費和產量的比重在近幾十年來均接近2/3,不但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主力軍,而且種植收入也是農戶經營性收入的重要來源[1]。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和市場化進程的加速,一方面家庭承包制造成的小規模經營和耕地細碎化,逐漸成為農戶水稻生產效率偏低的主要原因[2,3];另一方面耕地流轉率不斷提高,截至2016年6月底全國承包耕地流轉面積達到3067.67萬hm2,超過承包耕地總面積的1/3[4]。研究表明,耕地流轉是提高農戶水稻生產效率的重要途徑[5-9]。
成本效率是既定產量條件下理論最小成本與實際成本的比值,能綜合反映技術效率和配置效率的高低,全面衡量農戶市場競爭能力、投入—產出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10,11],是衡量農戶水稻生產效率的重要指標。目前全國耕地流轉率雖然較高,但耕地經營權流轉市場機制不健全,耕地流轉價格普遍偏低[12,13],是否抑制耕地流轉對農戶水稻生產成本效率的提升,其內在機理是什么,鮮有文獻對此進行深入研究。
本文首先從理論上揭示在完全競爭要素市場和不完全競爭要素市場條件下,耕地流轉對農戶水稻生產成本效率的影響機理;然后通過構建柯布—道格拉斯成本函數模型,利用武漢都市圈393份水稻種植戶調查數據對研究假說進行驗證,以期為促進耕地流轉市場化、規范化和提高農戶水稻生產成本效率提供依據。
2理論分析架構
效率度量是以生產者的行為目標為前提,從成本和收益角度分別為成本最小化和利潤最大化[14]。農戶是市場價格的接受者,在要素和產品價格外生條件下,一般通過追求成本最小化來實現利潤最大化。由于農戶承包耕地規模多數小于農業生產的最佳規模,當耕地可在農戶之間相互流轉且租金在可接受范圍內,就會產生耕地流轉需求,通過轉入一定規模的耕地達到最佳規模,實現利潤最大化[15]。
假設農戶利用耕地L和其他要素K(包括資本、勞動等)進行水稻生產,點P為初始均衡點,FF'和ZZ'分別為初始狀態下的等成本線和等產量線,OL0和OK0分別為初始狀態下的耕地和其他要素投入量。在完全競爭要素市場條件下,農戶按照市場價格轉入耕地(簡稱“轉入規范戶”),他們的耕地經營規模不會超出最佳經營規模,對應于一個不變的要素價格比,有偏向的技術變化要求的新均衡點是Q'[16]。
此時,耕地投入量從OL0增加到OL1,其他要素投入量從OK0減少到OK1,等成本線從FF'向內平移至EE'。如果可獲得要素價格信息或是在要素價格給定的條件下,等成本線EE'和等產量線SS'的切點Q'就是最小成本的投入組合[10,16]。轉入規范戶在投入量為OL1和OK1的生產點Q'上是完全有效率的,其技術效率TE1=1,配置效率AE1=1,成本效率CE1=1。
非轉入戶在投入量為OL0和OK0的生產點P上是缺乏效率的,技術非有效可用距離QP來表示,表示在不減少產出的前提下總投入可成比例縮減的數量,通常用百分比率QP/OP表示;配置非效率可用距離RQ來表示,通常用百分比率RQ/OQ表示;成本非有效可用距離RP表示,表示在不減少產出的前提下總成本可成比例縮減的數量,通常用百分比率RP/OP表示[10,16]。
因此,未流轉戶的技術效率TE0=1-QP/OP=OQ/OP,配置效率AE0=1-RQ/OQ=OR/OQ,成本效率CE0=1-RP/OP=OR/OP。因為(OQ/OP)×(OR/OQ)=OR/OP,所以CE0=TE0×AE0,即成本效率是技術效率和配置效率的乘積[10]。鑒于CE1>CE0,說明農戶按市場價格轉入耕地,耕地流轉對農戶水稻生產成本效率有正向影響,成本效率隨著耕地經營規模的擴大呈上升趨勢。
在不完全競爭要素市場條件下,農戶按低于市場價格或無償轉入耕地(簡稱“轉入不規范戶”),由于租金不能向農戶傳遞正確的市場信號,他們的耕地經營規模可能將超出其最佳經營規模[17,18]。點Q'是處于最佳經營規模轉入不規范戶的生產點,其成本效率CE1=1;點Q"是超出最佳經營規模轉入不規范戶的生產點,其成本效率CE2=OR″/OP″。鑒于CE0≠CE2,且CE2
根據上述分析,提出假說H———若農戶按市場價格轉入耕地,耕地流轉對農戶水稻生產效率有正向影響,成本效率隨著耕地經營規模的擴大呈上升趨勢;若農戶按低于市場價格轉入耕地,耕地流轉對農戶水稻生產效率有影響,但成本效率隨著耕著地經營規模的擴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趨勢。
3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3.1研究方法
測算成本效率的方法主要有參數法和非參數法兩種,前者以隨機前沿分析(SFA)為代表,后者以數據包絡分析(DEA)為代表。相比于DEA,SFA將誤差項拆分為隨機誤差項和成本無效率項,可對模型本身和模型中的參數進行檢驗,且效率評價結果離散度較小。因此,本文選擇隨機前沿分析方法對農戶水稻生產的成本效率進行測算。
3.2數據來源
本文所用數據來自課題組2016年12月對武漢都市圈部分區(縣)水稻種植戶的問卷調查。調查采取多階段分層抽樣與隨機抽樣相結合的方法:首先,借鑒地理學和生態學的樣帶法,確定武漢市江夏區、咸寧市咸安區和崇陽縣作為研究區域;其次,按照相對均衡的原則,在每個區(縣)隨機抽取2—4個鄉鎮(街道),在每個鄉鎮(街道)隨機抽取3—5個行政村作為調查區域;第三,在每個行政村隨機抽取10—15戶水稻種植戶作為調查對象。
調查共得到3個區(縣)9個鄉鎮(街道)41個行政村424份水稻種植戶調查數據,其中有效樣本418份,有效率達到98.58%。由于部分轉出戶仍保留少量耕地,其生計來源對農業生產的依賴程度較低,所以本文剔除25份耕地轉出戶樣本,最終選取393份樣本進行分析,其中轉入規范戶樣本26份、轉入不規范戶樣本61份,非轉入戶樣本306份。
4結論與建議
4.1結論
本文揭示了在完全競爭要素市場和不完全競爭要素市場的條件下,耕地流轉對農戶水稻生產成本效率影響,并通過構建柯布—道格拉斯成本函數模型,利用武漢都市圈393份水稻種植戶調查數據對研究假說進行了驗證。結果表明:
①樣本農戶的平均成本效率為0.768,還有32.2%的提升空間。轉入戶的成本效率比非轉入戶高5.54%,說明耕地轉入整體上能提升農戶的水稻生產成本效率。轉入規范戶的成本效率比非轉入戶高12.93%,轉入不規范戶的成本效率比非轉入戶高3.30%,說明轉入規范戶追求成本最小化和利潤最大化的經營自主性顯著高于轉入不規范戶,耕地流轉價格和影子價格的不對稱是影響轉入不規范戶成本效率偏低的主要原因。
②轉入規范戶的成本效率與耕地經營規模存在正向關系,轉入不規范戶的成本效率與耕地經營規模存在倒“U”型關系。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戶通常根據成本收益原則進行耕地流轉規模決策,若農戶按照市場價格轉入耕地,則會將其耕地經營規模控制在最佳經營規模內;若農戶按照低于市場價格甚至無償轉入耕地,則可能會使耕地經營規模超出最佳經營規模[9]。
4.2建議
基于上述研究結論,主要得到以下政策啟示:
①樣本農戶水稻生產的成本效率處于中等水平,距離最佳效率還有一段距離,在一定程度上凸顯出農戶依靠追求成本最小化來實現利潤最大化的空間依然很大。鑒于降低農業生產要素成本的難度,短期內政府應仍以加大農業補貼力度來扶持農戶的水稻生產。
②單純地通過耕地流轉以擴大耕地經營規模、增加農業生產投入來獲取成本最小化和利潤最大化的途徑是行不通的,應推進耕地經營權流轉價格市場化形成機制建設,充分發揮耕地經營權流轉市場租金的調節作用,促使種田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農業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為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利用現代生產要素和生產方式進行水稻生產創造有利條件。
參考文獻:
[1]李文明,羅丹,陳潔,等.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規模效益、產出水平與生產成本———基于1552個水稻種植戶的調查數據[J].中國農村經濟,2015,(3)∶4-17.
[2]TanS,HeerinkN,KuyvenhovenA,etal.ImpactofLandFragmentationonRiceProducers'TechnicalEfficiencyinSoutheastChina[J].ScientiaAgriculturaSinica,2010,57(2)∶117-123.
[3]ManjunathaAV,AnikAR,SpeelmanS,etal.ImpactofLandFragmentation,FarmSize,LandOwnershipandCropDiversityonProfitandEfficiencyofIrrigatedFarmsinIndia[J].LandUsePolicy,2013,31(3)∶397-405.
[4]萬開廣.完善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N].法制日報,2016-11-04(6).
[5]仇煥廣,劉樂,李登旺,等.經營規模、地權穩定性與土地生產率———基于全國4省地塊層面調查數據的實證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17,(6)∶30-43.
[6]張悅,劉文勇.家庭農場的生產效率與風險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16,37(5)∶16-21,110.
[7]黃祖輝,王建英,陳志鋼.非農就業、土地流轉與土地細碎化對稻農技術效率的影響[J].中國農村經濟,2014,(11)∶4-16.
[8]劉衛柏,鄭愛民,彭魏倬加,等.農村土地流轉與勞動生產率變化———基于CIRS調查數據的實證分析[J].經濟地理,2017,37(12)∶195-202.
[9]楊鋼橋,張超正,文高輝.耕地流轉對農戶水稻生產技術效率的影響研究———以武漢都市圈為例[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8,28(5)∶142-151.
農業方向期刊推薦:《中國農村經濟雜志》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主辦的中央級農村經濟權威性學術刊物。突出指導性、理論性、政策性、超前性,轉載率一直遙居同類刊物之首,具有廣泛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