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年11月13日 分類:農業論文 次數:
摘要:文章在辨析概念的基礎上,總結了景區依托型村落的特征及其景觀規劃設計中存在的問題,通過服務對象及其多元需求的深入分析,結合重慶萬盛黑山鎮天星村的景觀規劃設計實踐,提出明確村落景觀規劃設計定位、建構景觀布局結構平衡保護與利用關系、提升多元活動承載力、彰顯鄉村景觀特色等景觀規劃設計策略,以達到保護鄉村景觀特色、改善村民生活環境、提升游客旅游體驗等多元需求平衡的目標。
關鍵詞:景區依托型村落,鄉村景觀規劃,多元需求,重慶
在全域旅游和鄉村振興背景下逐漸出現了一類依托景區優勢,以其自然風貌、民俗風情和鄉村文化為特色進行產業轉型發展的鄉村聚落———景區依托型村落[1];谄涮厥獾奈镔|空間環境、鄉土特色文化,以及各群體需求的變化,景區依托型村落景觀營建工作將面臨重大的機遇與挑戰,相關研究也越來越受到重視。
目前,對于這類村落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概念界定、“景”“村”關系探討以及旅游視角下產業功能更新等方面。依據村落與景區的地理空間位置關系,或從旅游產業發展的角度界定景區依托型村落是目前常用的概念界定方式。就景村互動關系而言,楊效忠[2]提出村落與景區產生耦合關系的動力來源于兩者之間的位差潛勢、催化潛勢、管理潛勢和多穩定潛勢;鄭捷[3]闡述了村落在景區旅游驅動力下外在環境、空間結構和內部文化內涵、人口結構的深刻變化。
在產業功能更新方面,龔一紅[4]指出“項目帶動”為主的更新路徑不僅從物質層面改善了村落的環境品質,還從產業層面促進了村落的可持續發展。孫遙等[5]分析了在旅游經濟驅動下,村落在功能構成和物質空間兩方面的變化特點,以及在此過程中實現“村”“景”融合的具體實踐方法。從現有研究來看,對于這類特殊村落的景觀規劃設計研究涉及較少。
本研究基于景區依托型村落的概念及其特征,圍繞村民、游客、政府及投資者等不同群體的多元化需求,總結景區依托型村落景觀規劃設計所面臨的問題,并結合重慶萬盛黑山鎮天星村景觀規劃設計,提出多元需求背景下的景觀規劃設計策略,以提升景區依托型村落景觀環境品質,促進鄉村發展。
1景區依托型村落概念界定及其特征
1.1景區依托型村落概念界定
對于景區依托型村落的概念界定,目前的成果可分為兩類。一是從地理空間的角度對其進行定義,認為景區依托型村落是指位于景區內部或周邊的旅游村[2];另一類則是從產業發展視角進行解讀,認為景區依托型村落是鄉村旅游的發展形式之一[6]。對景區依托型村落概念至今仍未有統一的定義,總結以上研究,綜合其地緣及產業發展特點,本文將景區依托型村落概念界定為:位于景區周邊的鄉村聚落,具有較好的自然山水資源及鄉土特色文化資源,可依托景區優勢,有效承接來自景區的客源與資源,可為游客提供旅游服務,同時對完善景區旅游功能有一定的作用。
1.2景區依托型村落特征
通過田野調查和對比分析可以發現,與一般的村落相比,景區依托型村落具有4個方面的特征。
1)可達性相對較高。景區依托型村落具有特殊的地理空間位置,由于臨近景區或位于景區的交通輻射范圍之內,往往可以利用景區現成的道路交通,比較便捷地聯系周邊的城鎮。交通的便利使這類村落具有較高的可達性,也為鄉村的發展帶來了機遇。
2)潛在景觀資源豐富。一般來說,景區均有獨特的自然之美和人文性[7]。與之毗鄰的村落往往與景區處于同一個地理單元,從而具有與之相似的自然景觀資源;加之在長期發展過程中,村落中所保留的傳統生產生活方式、形成的鄉土氣息與田園風格濃郁的鄉土文化可以構成與景區互補的潛在文化景觀資源。豐富而獨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觀是景區依托型村落未來發展的潛在資源。
3)服務對象多元化。近年來游客量和各種旅游需求活動的增加造成了景區客源市場的外溢,這為景區依托型村落帶來了新的服務群體,除長期生活在其中的村民外,參與休閑度假、避暑養生、觀光游覽、文化體驗等各種旅游活動的游客也成為景區依托型村落中的重要人群。與一般鄉村聚落相比,服務對象的多元化特征改變了鄉村聚落中活動需求的結構,對承載活動的景觀環境空間提出了新的要求[8],也使這類村落的發展具有更復雜的影響因素。
4)投資吸引力大。隨著全域旅游實踐的推進,以景區為主要架構、以單一旅游形態為主導、以旅游資源單一要素為核心的傳統的旅游理念和模式正逐步被強調各級部門協同共管、全區域居民共同參與,充分利用旅游目的地及周邊的所有資源為游客提供全過程、全時空、全方位的旅游服務,實現游客旅游體驗價值最大化的“全域旅游”的新理念和模式[9]取代。
景區依托型村落因其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及資源條件,從而成為全域旅游和鄉村經濟振興的重點關注對象,因其具有較高的投資價值和成果顯示度而深受社會資本及政府投資的青睞。
2景區依托型村落景觀規劃設計存在的問題
基于全域旅游的背景,景觀規劃設計成為景區依托型村落發展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對其特征認識不足,規劃設計中往往存在以下4個方面的問題。
1)資源價值認知失準下的發展定位趨同。特殊的區位關系、潛在景觀資源,以及更強的投資吸引力,使景區依托型村落較一般村落的發展速度更為迅猛。在快速化的開發建設中,由于時間的壓縮、認知的局限以及不同利益方訴求表達的差異等原因,在村落景觀規劃設計的過程中,對其村落及周圍環境的物質空間的價值,以及生活生產方式、民風民俗等非物質文化的價值等沒有全面的梳理認識和深入細致的挖掘,往往出現價值認知的偏差和失準。由于缺乏對自身特殊價值的認知,簡單的模仿和照搬照抄引發了景區依托型村落發展定位趨同的問題,同質化發展成為比較常見的現象。
2)旅游活動介入下的村落空間矛盾突出。隨著旅游的發展,景區依托型村落空間的服務對象從村民變成了村民、游客、經營者等,服務對象的多元化帶來了活動的多樣性和空間需求的變化。村落原有的巷道、院壩、池塘等空間承載的是村民的通行、聚集、晾曬、洗衣等日常的生活生產活動,旅游介入后,則還需兼顧游客的觀光、餐飲、農產品采購、農事活動體驗等功能需求,這些變化都造成了村落空間使用上的巨大矛盾。此外,與一般性村落景觀規劃設計中要解決的空間問題不同,景區依托型村落不僅要解決空間使用的矛盾,還要面臨空間性質的轉換;既要解決使用功能兼顧的問題,還要處理空間的結構、吸引力、特色彰顯等從實用空間到游賞空間轉換的矛盾。
3)建設力度失控下的景觀特色屬性喪失。在景區區域性發展背景下,較強的投資引力使景區依托型村落的建設力度往往缺乏控制,進而出現了生態及文化的雙重破壞性問題。首先,景區依托型村落往往具有較好的生態環境及獨特的鄉村文化資源,在迅速發展旅游的建設力量帶動下,大規模無序的建設往往會導致其山體、河流、林地、耕地、池塘等生態本底的破壞,進而影響村落周邊的生態環境,破壞和擾動了原有的景觀生態格局;其次,在村落建設過程中忽略原生空間肌理與尺度所導致的聚落空間結構的破壞,缺乏村落傳統文化活動空間的營造而造成村民群體文化生活的缺失,以及在景觀設計中對鄉土設計語匯的誤讀而形成錯用等現象,這些都導致了鄉土文脈的割裂和破壞[10]。
4)建設模式偏差下的環境綜合效能失衡。從當前景區依托型村落的景觀營建模式來看,可分為至上而下的政府主導建設型、自下而上的村民自發改建型,以及社會資金介入的商業開發型3種模式。政府主導建設中容易出現形象需求重于實用需求的偏差,從而在營建過程中產生村民配合度較低,營建成果與規劃設計圖紙差距較大等問題。
在村民自發改建的過程中,由于缺乏專業的引導,容易出現業態定位的偏差,以及為追求所謂高大上的景觀效果而出現景觀風貌城市化等問題;社會資金主導的商業化開發則易形成地產化景觀語匯的使用偏差,從而破壞原有的鄉土景觀特征及氛圍。這些建設模式的偏差都會造成景區依托型村落生態、使用、文化等環境綜合效能的失衡。
3景區依托型村落使用群體的多元需求
通過對景區依托型村落特征的總結和對其景觀規劃設計存在問題的梳理,可以看出旅游的發展給不同群體多元化需求與村落中既有空間使用的矛盾帶來了巨大的挑戰,清晰認識和深入探究多樣化的使用群體的多元需求是尋求解決策略的重要途徑。
1)村民群體需求。村民群體對村落景觀空間環境有較強的目的性與依附性,目的性需求一方面來自于村落景觀環境承載的生活、祭祀、年會、耕作、娛樂等各類活動,另一方面則來自于村民群體從景觀環境所獲取的資源與經濟收益。依附性則更多體現為心理層面所謂的“鄉愁”,當習慣行為與空間相結合并持續作用時,日常生活和記憶也隨之被強化,并且迸發出情感寄托[11-12]。所以,在對景區依托型村落的發展過程中,應當順應村民當下發展性的活動需求營造功能性更強的生活生產空間,同時尊重既有空間的原真性與鄉土性也至關重要。
2)游客群體需求。對于游客群體,其主要需求包括短期生活、生產體驗、活動參求、環境參觀、主題娛樂等,游客需求將景區依托型村落與景區連接,產生了文化、物質等資源交互。這種需求因村落自身發展、外界認知程度提升和交通日漸發達而逐漸蔓延,也為景區依托型村落景觀空間環境發展帶來了無限的可能性。根據對已有研究成果的梳理與實地考察,結果發現積極的旅游行為偏好與景觀情境的感知價值直接相關,主要體現在交互度、完整度與印象度的感知價值上[13]。
3)政府需求與資本需求。對于地方政府與資本力量需求而言,主體訴求包括協調發展、價值挖掘以及快速資本回饋等。一方面各地政府部門希望更加快速地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解決民生問題和塑造典型的發展形象及示范;另一方面社會投資方則更多地希望通過各種資源的挖掘利用,以明確的投資引導實現快速的資本回饋。
這些需求都將帶來資金的投入,從而引發村落空間結構及景觀風貌的改變。因此,如何平衡投資建設與村落自然環境及傳統鄉土文脈保護的關系成為景區依托型村落景觀規劃設計需面臨的重要問題。在景區依托型村落的景觀規劃設計中,應密切關注村民、游客、政府及社會投資者等多樣化群體的多元需求,形成適宜性的景觀規劃設計,指導村落的景觀營建。
4重慶黑山鎮天星村景觀規劃設計策略
在全域旅游發展的大背景下,如何抓住機遇、平衡村落保護與發展的關系、彰顯鄉村景觀特色、改善村民生活環境、提升游客旅游體驗等多贏目標,成為景區依托型村落景觀規劃設計的重要任務。天星村位于重慶萬盛經濟開發區黑山鎮,可依托的景區包括國家5A級旅游景區黑山谷,國家4A級旅游景區萬盛石林等,是典型的景區依托型村落。項目組通過資源調查,分析客源市場、使用人群及其活動需求,建構整體景觀布局結構,梳理公共空間體系,改造建筑風貌,調整植物景觀等工作提出景觀規劃設計策略。
4.1構建景觀資源價值認知,明確村落景觀規劃設計定位
景觀資源價值認知是景觀規劃設計的基礎,也是明確村落景觀發展定位的關鍵。在天星村景觀規劃設計實踐中,首先對村落及周邊環境做了深入細致的現場調研、實地訪談等工作,隨后通過景觀價值評估,發現天星村具有良好的自然及生態環境,具有品質較高的山水及林地景觀資源,但與黑山谷景區周邊的其他村落相比,在區位及產業方面并不占優勢。以此為依據,確定天星村景觀規劃的發展定位為“針對周邊旅游地的客源與村民的需求,以山、水、林、田為主要資源,以休閑活動為主的旅游途經地村落。”
4.2明確定位下的特色挖掘,建構景觀布局結構平衡保護與利用關系
天星村在明確的定位引導下,圍繞村落及周邊環境的山、水、林、田的自然景觀資源以及其承載的鄉土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合理利用的核心問題,建構了以青山和農田為基底的“一帶三溪、兩心多點”的景觀布局結構:保護現有的山地空間格局及植被田園形成綠色背景;利用環繞村邊的小河及3條沖溝打造體現鄉野特征的濱水景觀,組織游人的休閑活動;以現有的兩個自然村為依托,通過公共空間體系的梳理,形成兩個活動核心;借助游步道串聯數個景觀節點組織參觀游覽。通過構建這樣的景觀布局結構,將游人和村民的多元需求落實到物質空間,以此平衡景觀資源保護和利用的關系。
4.3梳理公共空間體系,提升多元活動承載力
針對天星村公共空間功能單一、形態零散的問題,通過系統的梳理,結合活動的需求及景觀序列的設定,形成點、線、面空間形態相結合、包含公共-半公-半私密的層次清晰豐富的公共空間體系:游步道及濱水休閑帶形成線狀的公共空間,以滿足游客的活動和村民日常的通行;村頭入口小廣場、村民廣場、休閑魚塘等為公共面狀的活動空間;餐飲茶園小院為點狀的半公共休閑空間;農家小院是半私密的點狀空間。通過公共空間的系統整理,明確了不同層次公共空間的功能,挖掘了原有許多廢棄空間的價值,提升了空間對于不同群體多元化活動需求的承載能力;同時,結合景觀的營建,在整體上改善了天星村的景觀形象和環境品質,也滿足了政府對于改善村民生活環境的訴求。
4.4提取在地性景觀設計語匯,彰顯鄉村景觀特色
提煉和適當地運用在地性景觀設計語匯是體現和彰顯鄉村聚落景觀特色的重要手段。在天星村的實踐中,景觀設計主要內容包括重要節點場地設計、院落環境品質提升、村落建筑風貌整治以及周邊綠化環境的整體優化等。通過對天星村現有材料、建造形式及施工手段的調查,選擇石材、紅磚、灰磚、青瓦以及木材和竹材等作為景觀設計的主要硬質材料,利用石材干砌、磚瓦結合砌筑、本地石材碎鋪等方式構筑堡坎、院墻和地面鋪裝,借助竹編工藝修扎欄桿和院門。此外,在設計中還將廢棄的籬笆、爬梯、磨盤等要素改造為具有展示村落鄉土文化特征的景觀小品,增加游憩活動體驗,進而創造多維度富有特色的鄉土文化記憶場景。
在植物景觀營建方面,盡可能避免出現市政綠化和地產化的綠化配植模式,為了保持鄉野的氛圍,種植設計基于現有植被的保護,在公共空間結合原有的黃葛樹、欒樹及竹林等鄉土植物,配植鳶尾、白芒、野薔薇等野花野草地灌。而在院落及村民的田間,則采用政府提供苗木、村民種植養護的方式栽種琵琶、桃樹、梨樹、柑橘等果樹,這樣既為游客提供了可觀賞的景觀,又為村民提高了收入。從這些設計可以看出,在地景觀設計語匯的提取強化了鄉村的特色,滿足了游客對鄉村景色的向往,同時也契合了村民的生活;另外,環境品質的提升還達成了政府的愿景。
5結語
通過分析當下景區依托型村落特征及各群體對于村落景觀空間環境的多元化需求,梳理村落景觀環境面臨的問題,并結合天星村項目實踐,提出構建景觀資源價值認知,明確村落景觀規劃設計定位;明確定位下的特色挖掘,建構景觀布局結構平衡保護與利用關系;梳理公共空間體系,提升多元活動承載力;提取在地性景觀設計語匯,彰顯鄉村景觀特色等景觀規劃設計策略。
本研究可以提供一個供需關系的邏輯框架,為景區依托型村落景觀空間環境優化與可持續發展提供指導,而隨著景區旅游和村落的發展,各群體活動需求也會出現相應的變化,如何動態地平衡資源和需求的關系,以及不同群體之間的需求矛盾,這是一個值得長期關注的話題。
景觀方向論文范文閱讀:景觀園林觀感材料的選擇與應用
摘要: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大家對景觀園林建設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不再滿足于其以往的觀賞價值和使用價值,同時對文化價值和生態價值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本文首先對園林景觀材料分類進行了簡要分析,然后對景觀園林觀感材料應用原則和具體應用進行了詳細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