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03月30日 分類:農業論文 次數:
摘 要 建設新時期的南海絲路,是當前我國深化改革開放的關鍵舉措,需要從未來發展的角度把握這條發展、文明、開放之路,賦予其時代價值和內涵。 建設新時期的南海絲路,是促進我國經濟轉型,擴大對外發展格局的動力,也是優化對外發展能力的渠道,是深化全球化經濟發展、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格局、增強我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的戰略。 海南在南海絲路建設方面具備區位優勢,在蠶業生產經驗上也能夠支持南海絲路發展。 因此,海南在南海絲路發展方面可以起到正向積極作用,為我國南海絲路經貿功能建立新的國際秩序、發展文化軟實力提供強大助力。
關鍵詞 區位優勢; 農業生產經驗; 南海絲路
建設新時期的南海絲路,對我國未來的社會、經濟、文化、外交和軍事發展都起到重要作用,需要從戰略高度來深入認識南海絲路的存在與發展。 海南是我國獨特的省份,本身是熱帶島嶼,所處位置對于對外開放工作來講極富優勢。 站在發展南海絲路的歷史新起點上,海南利用自身區位優勢、農業生產經驗等特色,積極作為,服務于國家的南海戰略和外交政策,承擔起開放改革擔當的重任,為推動南海絲路建設、促進海南當地的社會經濟協調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農藝師職稱論文投稿刊物:《農業經濟》農業經濟專業刊物。刊登農業經濟理論、農經學科建設、農業政策研究和工作研究等方面的論文。
1 利用區位優勢,推動海南與其他國家的交流
在南海絲路發展上,海南的區位優勢極其明顯。 要利用區位優勢有所作為,并利用南海絲路發展契機,挖掘自身農業生產經驗,提升農業特別是桑蠶業在南海絲路發展中的作用,讓桑蠶業成為海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長期以來,亞洲博鰲論壇等平臺不斷推動我國和其他國家的各項合作,海南作為我國的經濟特區,在和周邊國家開展經濟文化交流上有著強大的區位優勢和重要作用。 我國的周邊外交體現了“親、誠、惠、容”的理念,積極尋求與周邊國家利益共贏。 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在南海絲路發展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強。 當前世界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南海絲路周邊國家的形勢也較為復雜,各個國家需要關注地區穩定,照顧彼此的利益,避免零和博弈。
利用海南邊境身份的區位優勢,積極爭取利用海南絲路發展與周邊國家的溝通交流和經濟發展優勢,同時推動外交、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合作,支持地方經濟發展。 海南具備這樣的能力,也有必要承擔起促進南海絲路發展的擔當。 海南和東盟國家的經濟合作中,越南成為海南最大的貿易伙伴,海南利用我國邊境省份的區位優勢,進一步加大了和越南的交往。 借鑒陸地邊境身份的先例,增強效益審計,加大友好交往,強化合作。 待時機成熟后,可以將深度溝通交流的范圍向外拓展。
海南的農業對外交流歷史非常悠久。 為了豐富南海絲路沿線的經貿活動,促進農產品貿易發展和農業生產技術交流,海南引入了各類南海絲路沿線作物,也將桑蠶業的產品和技術推到了海外,發揮自身桑蠶業生產經驗的優勢。 海南桑蠶業不僅是當地的傳統產業,也是低碳綠色的民生產業,更是提高生活品質多元發展的朝陽產業。 長期以來,海南的經濟發展模式為島嶼型經濟模式,利用當地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將內源性的綠色桑蠶業產業推向南海絲路沿線國家。 南海作為我國最大的經濟特區,利用南海絲路節點的區位優勢,種桑養蠶,促進絲綢之路的文化意味建設、帶動經濟發展,擴大市場范圍,對內可以幫助海南桑蠶業農戶致富,對外可以大力推動我國在南海絲路上的影響。
2 加強設施和農業建設,輔助南海絲路發展
發展南海絲路是絲路沿線經濟體發展以及海南本地改善民生的共同需求,也是南海絲路各個經濟體聯合并加強深度合作的基礎。 南海絲路的發展思路,重點要落實海上互聯互通、海洋經濟、科研、環保、漁業合作等。 海南作為我國唯一的熱帶島嶼省份,可以利用自身區位優勢,在南海合作框架里大有所為,細化分解任務,推進經濟建設。
與當前如火如荼的南海絲路經貿合作相比,海南的港口貨物吞吐量的發展略有滯后,特別是在今年全球經濟下行的影響下,海南外向型經貿合作的設施建設也變得緩慢,仍然較為薄弱。 需要統籌海南的港口集群運力,合理利用,強化周邊產業配套,形成區域、港口、經貿一體化發展的局面。 做好設施建設,創造條件,加速保稅區退稅政策實施,形成區域運輸樞紐地位,為南海絲路建設服務。 建設國際一流的海上救助體系,實施有效救助,提高南海絲路發展運輸交通的安全性。 海南要做好港口的基礎設施建設,做到無縫對接,整合社會力量,強化信息化建設,構建完善的救助體系。
海南絲路的發展要注重可持續性,不僅要做好各類基礎設施建設,也要做好本島經濟建設,特別是綠色農業經濟建設,確保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為南海絲路建設做長遠考慮。 海南桑蠶業具備優良的特征,蘊含廣闊的市場空間,消費前景較好。 當前世界能源消耗、資源浪費等問題較為嚴重,需要人們改變消費意識,確保可持續發展[1]。
近幾年海南桑蠶業與高科技研發相結合,與生活、時尚聯系越發緊密,綠色環保、無污染、功能全面的絲綢產品引領南海絲路沿線經濟體的消費主流。 海南桑蠶業產業鏈長而完整,包含了種桑養蠶、繅絲織綢、印染加工、出口經貿等一系列產業,覆蓋三大產業。 特別是在種桑養蠶方面,三農問題仍然存在,意味著桑蠶業必須做到可持續發展,大力發展[2]。 以前端南海絲路大力發展對桑蠶產品的需求來拉動桑蠶業發展,促進海南地區經濟發展和就業,解決三農問題。
3 創造條件,建設南海絲路
推動海南絲路發展,需要大力發揮海南的區位優勢以及農業生產經驗。 海洋經濟發展需要大量的財政金融政策支持。 在發展南海絲路方面,海南的區位優勢是海南獲取金融支持的一大利器,能促進資金向海南聚集,給國內資本帶來更大的收益。 海南持續加大金融支持力量,發展海洋經濟,提升金融服務質量,致力于建設金融強省。 相關金融機構在政府政策引導下,給予了大力支持。
海南深化金融創新,將各類金融服務延伸出去,控制信貸風險,持續加強對南海絲路建設的金融支持[3]。 利用好我國和南海絲路沿線經濟體合作的契機,申請合作基金,建設漁業生產基地、海洋生態研究、海產品交易、搜救、航運便利化等工程。
近幾年,海南桑蠶業發展迅速。 可以說,桑蠶業作為海南的特色產業,成為南海絲路發展的一大亮點,而南海絲路發展也帶動了桑蠶業發展。 海南進一步出臺各項輔助政策,完善相關機制,引導和扶持桑蠶業發展,將桑蠶業作為富農重點產業,在資金、政策、技術等各個方面予以傾斜,推動桑蠶業持續發展[4]。
以科技力量為支撐,提高桑蠶業的生產科技水平,大力引進桑蠶優良品種,建設示范基地,帶動周邊種植農戶,加大對農戶培訓力度,讓他們了解桑蠶資源的重要性,吸收科學養殖技術。 確保海南在桑蠶業發展上處于南海絲路沿線經濟體中的“龍頭”地位,在支持南海絲路經濟建設過程中,不僅可以輸出桑蠶原料,也可以輸出成品,同時可以輸出技術,加深區域間立體合作。
4 提升海南政策高地效應
在南海絲路發展過程中,海南具備天然區位優勢,也因此形成了海南的政策高地效應。 我國在海陸統籌和海洋強國戰略發展上不斷穩步前進,迫切要求深化對外開放。 南海絲路建設成為海南這樣的沿海省份不斷強化國際交流、深化國際合作的機會,海南必須以南海絲路建設為契機,將自身打造成海洋強省,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海南要不斷完善邊境貿易功能,推動邊境互市。 我國邊境貿易的發展與規范是隨著時間推移而逐漸完善起來的,興邊富民,海南在發展邊境貿易上補足短腿,踴躍與南海絲路沿線經濟體建立各類商務合作[5]。 海南借鑒云南省的做法,在港口建設、互聯互通、互市貿易點建設等方面,和越南等國家的沿海省份簽訂協議,建立合作工作組,推動城市之間的深度合作。
海南的桑蠶業發展可以借助政策優勢不斷推進,在省內培養桑蠶業發展的龍頭企業,提高桑蠶業的綜合競爭力,同時要爭取國家優勢政策,將本地桑蠶業培植成為最具市場競爭力和知名度的農業生產產業,促進高度利用桑蠶資源,增加附加值。 利用區位優勢和農業生產經驗,不斷放大海南地區的政策高地效應,從國家政策扶持發展到讓政策錦上添花,逐漸將海南建設成為吸引政策、資金、經貿活動、運輸、文化等各個方面的中心,形成強大的匯聚力量,成為推動南海絲路建設的大本營。
5 結語
海南在向外推介時,習慣在自身區位優勢和熱帶資源前增加“獨特的”這一描述。 在我國范圍內,海南確實獨特,但是放眼南海絲路沿線,海南的獨特需要建立在良好的發展規劃上才能體現價值。 隨著南海絲路的建設,海南立足區位優勢,桑蠶業發展必將越來越廣泛和多樣。 在南海絲路發展的方向與途徑上,海南所處的地位極為重要。 海南擁有的強大的區位優勢和農業生產經驗,合力輔助桑蠶業發展,共同促進南海絲路發展,為我國戰略高度謀篇布局,實現對內和對外多重價值的創設[6]。
參考文獻:
[1]趙豐.此去經年多冷暖桑葉應先知——絲路上鮮為人知的歷史細節[J].文化交流,2020(6):12-18.
[2]謝豐齋.古代“絲路貿易”的延續——16-18世紀中國南海“世界貿易中心”的生成[J].世界歷史評論,2020,7(1):80-104,231-232.
[3]劉坤新.宋代海上貿易與東亞新格局研究——評《宋代東亞秩序與海上絲路研究》[J].廣東財經大學學報,2020,35(1):117-118.
[4]張玉強.“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下中國南海話語權的提升[J].和平與發展,2019(06):70-86,133-134.
[5]許抄軍,王亞新,楊少文,陳臻.建設瓊州海峽跨海通道落實“南海絲路”倡議——基于新時代建設海洋強國視角[J].嶺南師范學院學報,2018,39(4):91-97,160.
[6]齊慶華,蔡榕碩.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海表溫度異常與氣候變率的相關性初探[J].海洋開發與管理,2017,34(4):41-49.
作者:李林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