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年01月22日 分類:農業論文 次數:
摘 要:嫩江市始終把地力提升作為高標準農田的核心建設內容,2019年以來,已在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中實施地力提升工程27萬畝。在工作實踐中積累了一定經驗和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本文就高標準農田建設中土壤改良與地力提升中取得的經驗進行總結,以供各位同仁參考。
關鍵詞:高標準農田建設;土壤改良;地力提升;嫩江市
嫩江市位于黑龍江省西北部,嫩江流域上游,大小興安嶺生態功能保護區和松嫩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內。嫩江幅員遼闊,物產豐富,素有“大豆之鄉、北國糧倉、礦產搖籃、古道驛站”的美譽。行政區劃面積1.51萬平方公里,轄14個鄉(鎮)、148個行政村,總人口36萬,市域內駐有中儲糧北方公司嫩江分公司、融通公司嫩江分公司、北大荒集團九三分公司等所屬10個國營農場。
縣域內耕地面積1200萬畝,是“國家重要商品糧基地”“農業產業化基地”“產糧大縣(市)”和“中國最大北藥種植基地”。2020年,嫩江市全省縣(市)綜合實力排名第一。多年來,嫩江市始終把地力提升作為高標準農田的核心建設內容,2019年以來,我市已在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中實施地力提升工程27萬畝。在工作實踐中積累了一定經驗和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基本經驗和做法
(一)把國家和省、市的要求作為工作的遵循指南。多年來,嫩江市始終嚴格按照國家高標準農田建設通則(GB/T30600-2014)和黑龍江省高標準農田項目儲備指導意見關于地力提升規定要求進行項目儲備,扎實推進地力提升工程實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二)把保護和提升地力作為高標準農田項目的核心建設內容。嫩江市耕地面積大,開發較早且多年大量施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結嚴重,酸堿度失衡,有機質含量大幅度降低,中微量元素嚴重缺失。耕地蓄水保墑能力明顯下降,糧食產量和品質呈現明顯降低趨勢,糧食穩產增產遇到瓶頸,農民增收受到制約。因此,嫩江市委、市政府把保護和提升地力作為高標準農田項目的核心建設內容擺上重要工作日程,抓在手中,落到實處。
(三)把科學論證作為項目儲備的重要依據。
地力提升工程與基礎設施配套工程不同,沒有現成的標準遵循。因此,科學論證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們在地力提升工程項目儲備前都要聘請省內外權威專家對項目的可行性進行論證,專家組拿出切實可行的論證報告后,方可上報儲備。
(四)把制定科學完備的地力提升工程技術方案作為項目實施
取得成效的保證。采用國內權威專家提出的“三元復合、六位一體”作為地力提升工程技術方案。“三元復合”即微生物、有機質和礦物質有機結合。微生物法通過項目區具體的種植作物的特點,定制適合我省高寒環境的優良菌種(膠凍樣類芽孢桿菌、枯草芽孢桿菌、解淀粉芽孢桿菌、地衣芽孢桿菌),可抑制土壤病原菌的滋生,提高作物對肥料吸收和利用,主要表現在果實的籽粒飽滿和病害降低方面,此菌種可以在項目區土壤中進行大量擴繁。有機質法根據土壤特點,使用氨化后的腐殖酸和氨基酸母液做為有機質提升物料,可以大幅度提高土壤的有機質含量。礦物質法就是科學有效的利用非金屬礦產資源“硅藻頁巖”,發揮出在土壤改良中的作用。
硅藻頁巖在土壤中可起到解磷、解鉀、固氮的作用,以緩釋的功效釋放肥力,提升肥料效能,打破土壤板結,改善土壤團粒構造。硅藻頁巖可提高氮肥、磷肥、鉀肥利用率50%以上,是很好的肥料緩釋劑,憑借超強的吸附能力緩釋緩放營養物質提高肥效,因此可以減少化肥的施用量30%。煅燒活化處理后的硅藻頁巖以超細粉末狀施用于土壤后可永久固結到土壤當中,成為土壤的一部分,利用呼吸狀的氣孔結構,宣化土壤,增加土壤有氧量,對微生物、土壤、植物根系起到良好的空氣交換能力。
硅藻顆粒表面帶有鋒利的邊緣,可以刺入害蟲體,起到殺蟲抑菌的作用;硅藻頁巖的這些物理特性,使其在農業領域的應用中發揮巨大作用,可以一次施用,永久受益。通過科學配比施用鉬、銅、鐵、硫、鋅、硼、鈣、鎂等可以持續補充微量元素10年以上。“六位一體”即增加微生物菌群,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添加硅藻頁巖,改善土壤結構,增加土壤團粒構造,增強土壤離子 交換能力,補充中、微量元素,利用10年以上,依靠礦物質獨有的特性增強作物抗性,減輕土傳病害;運用非金屬礦物,調整平衡土壤PH值。
(五)把規范化、標準化實施作為項目質量的根本保障。
一是委托省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與環境資源研究所對項目區耕地進行全面取樣并拿出“地力提升工程”的分析報告作為實施標準和依據。二是依據國家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NY/T2148-2012)確定“地力提升工程”的技術參數及相關施工規范,按照省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管理辦法的要求在政府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公開招標,確定施工單位。三是按照設計方案,土壤改良劑精準配比、出廠批次三方(建設單位、監理單位、施工單位)抽樣送檢,改良劑送達數量四方(建設單位、監 理單位、受益方、施工單位)確認;結合春、秋整地進行科學拋施后四方驗收。
四是在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設立專區,建立完備的溯源體系,通過GPS航跡記錄和無死角監控設備及相關內業資料,生成唯一性二維碼,實現項目實施全過程可追溯。五是項目實施完成一個農業生產周期后,委托省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與環境資源研究所對項目區耕地土壤再次進行全面取樣檢測,與項目實施前土壤理化性質進行對比,出具對比分析報告。項目區與非項目區作物的產量進行測產,品質進行檢測,拿出對比分析報告。六是連續三年對項目區耕地土壤進行跟蹤檢測,通過物聯網田間調查系統,對農作物長勢、產量、品質進行調查檢測。七是施工單位對所有內業資料進行紙質、物理文檔、專屬服務器三級備份制。
二、取得的成果及效益
2020年秋,我市聘請專家成立工作組對2019年高標準農田項目區耕地土壤進行取樣化驗、對作物進行測產、對農產品品質進行檢測,經與上一年度和非項目區對比分析取得如下成果:
1、項目區耕地土壤有機質含量較上年提高5.4%、PH值提高0.12單位。2、項目區耕地土壤微量元素均衡提高,其中有效鐵和有效鉬含量較上年分別提高45.0%和45.9%,差異顯著,有效解決土壤缺鉬對嫩江大豆產量的影響。3、項目區耕地土壤大團聚體含量明顯增加,有利土壤結構改善,適于土壤耕作。
4、經專家組對項目區大豆進行抽樣蛋白檢測,與非項目區大豆蛋白含量對比平均提高4.05%;經專家組對項目區大豆進行實地踏查采樣測產,與非項目區大豆產量對比,平均增產9.1%。5、經測算2020項目區農民減施化肥750噸,節省生產成本225萬元。大豆平均增產9.1%,平均每畝地大豆增產16公斤,按5元/公斤價格計算,僅此一項農民增收800多萬元,總體增收1000多萬元。6、通過實施地力提升工程,實現了肥料替減,減輕和杜絕了因大量施用化肥對土壤造成的面源污染和土壤板結。
三、幾點建議
一是按照國家高標準農田建設通則關于地力提升工程的要求和規定,堅決落實國家提出的“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特別是要把總書記提出的“要像保護大熊貓一樣的保護黑土地”的指示精神落到實處,抓實抓細。在高標準農田建設中把保持和提升基礎地力、減少水土流失和土壤面源污染、治理“貧化”土地作為核心建設內容,強力推進。
二是將“耕地質量提升”作為高標準農田項目績效和國家對省、市、縣長糧食安全考核的重要指標。因此,應以增加糧食產能和品質為目標,增加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中地力提升工程的投入比例,把地力提升工程作為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核心建設內容,把基礎設施配套作為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重要建設內容,把設施農業作為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特色建設內容。
三是邀請相關專家對“三元復合、六位一體”技術方案進行綜合評價認證,作為地力提升和黑土地保護工程的優選方案在全省推廣。
作者:張永和1鄭成玉1程儀鳳1張念鋮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