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年05月07日 分類:農業論文 次數:
提要:產業融合是現代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促進農文旅康融合發展,能夠有效帶動產業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人才振興和組織振興,最終實現民族地區鄉村全面振興。然而,由于思想認識與政策支持不足、優質資源整合開發能力不足、產品迭代升級不足和基礎服務體系支撐不足等,影響了要素優化配置和產業交叉融合,制約了農文旅康深度融合發展。為此,應從以下四個維度高質量推動民族地區農文旅康深度融合發展:一是強化規劃引領和政策支持,健全農文旅康融合要素保障機制;二是強化農文旅康資源統籌開發利用,探索多業態融合發展模式;三是強化數字技術的應用,賦能農文旅康融合發展;四是培育多元化農文旅康融合主體,打造農文旅康融合新載體。
關鍵詞:民族地區 農文旅康融合 鄉村振興
2021 年 8 月,習近平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強調,“要推動各民族共同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要完善差別化區域支持政策,支持民族地區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提升自我發展能力。民族地區要立足資源稟賦、發展條件、比較優勢等實際,找準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促進共同富裕的切入點和發力點”。這為新時代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指引。民族地區作為我國的資源富集區、水系源頭區、生態屏障區、文化特色區,其良好的生態環境、豐厚的民族文化底蘊和康養旅游資源等,為發展休閑農業、文化旅游業、康養產業等奠定了良好基礎。近年來,我國民族地區農村創新創業環境不斷改善,新產業新業態大量涌現,農業、文化旅游業和康養產業等鄉村產業發展取得了積極成效。
2019 年民族八省區實現的旅游總收入達到 43340.18 億元,接待旅游總人次達到 33.58 億人次。其中,貴州省接待境內外游客總數達到 11.35 億人次,全國排名第一。雖然民族地區文化旅游業實現了快速發展,但由于產業發展業態比較單一,依托自然景觀、生態農業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和文化遺產等資源發展起來的鄉村旅游面臨著“半日游”“一日游”游客較多,“過夜游”游客較少的發展困境,尚未形成“快旅慢游”的發展格局,未能充分發揮旅游業“一業興則百業興”的功能。為此,民族地區應立足當地優勢資源,充分挖掘地域特色,順應產業融合發展趨勢,促進農文旅康融合發展,通過產業融合將鄉村打造成宜居宜業的地方,進而實現農牧民富裕富足。
一、相關研究文獻評述
20 世紀 70 年代以來,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產業融合經過萌芽醞釀、探索實踐等歷程,已經成為現代產業發展的新趨勢。早先的研究認為,產業融合始于產業之間的技術關聯(Rosenberg,1963;Sahal D,1988)。隨著實踐的發展,關于產業融合的研究逐步從技術視角擴展轉換到產品、產業視角,認為產業融合是采用數字技術后原來各自獨立產業的整合(Yoffie,1997)。日本學者植草益(2001)從融合動力的角度,把產業融合定義為通過技術革新和放寬限制降低行業間的壁壘,加強行業企業間的競爭合作。
在國內,最早對產業融合進行研究的是于刃剛教授(1997),提出在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之間出現了產業融合的現象。嶺言(2001)、周振華(2003)從產業間影響關系的角度出發,認為產業融合是高新技術及其產業作用于傳統產業,使得兩種產業或多種產業融為一體,形成一種新的產業的過程。陳慈等(2020)認為,產業融合是不同產業或同一產業內的不同行業在技術融合的基礎上相互交叉、相互滲透,逐漸融為一體,形成新的產業屬性或新型產業形態的動態發展過程。
具體到農村產業融合問題,自 2015 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以來,農村產業融合問題開始成為學界的研究熱點。姜長云(2015)認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以農村一二三產業之間的融合滲透和交叉重組為路徑,以產業鏈延伸、產業范圍拓展和產業功能轉型為表征,以產業發展和發展方式轉變為結果,通過形成新技術、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帶動資源、要素、技術、市場需求在農村的整合集成和優化重組,甚至農村產業空間布局的調整。國暉(2021)提出:應優化農村產業融合的外部環境,積極培育新型農村經營主體,提升產業融合層次,并加強農產品區域品牌建設。
從現有文獻可以看出,在借鑒產業融合發展理論基礎上,國內學者對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問題進行了較多研究,具體包括農業與加工業的融合(農產品加工)、農業與文化旅游業的融合(鄉村休閑旅游)等,但對農業與康養產業融合發展(田園旅居康養)、文化旅游業與康養產業融合發展(文化體驗旅居康養)進行研究的文獻比較少;诖,本文在前人關于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研究的基礎上,將具有巨大發展潛力的“康養產業”一并納入鄉村產業融合框架,對農文旅康深度融合促進鄉村振興的作用機理、面臨挑戰和推進策略進行分析,為民族地區鄉村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提供有益參考。
二、農文旅康深度融合促進民族地區鄉村振興的作用機理
農文旅康融合發展實質上就是將生態農業資源、文化資源、旅游資源和康養資源納入一個系統進行統籌開發,帶動資源、要素、技術、市場需求在農村的整合集成和優化重組,最終實現產業鏈條和價值鏈條延伸、產業范圍擴大、產業功能拓展和農牧民就業增收渠道增加的過程。農文旅康的深度融合發展,能夠有效帶動產業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人才振興和組織振興,最終實現民族地區鄉村全面振興。
(一)產業振興維度隨著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態環境、人口亞健康、老齡化等問題日益凸顯,使人們對生活質量和健康的要求不斷提升。尤其是新冠疫情的暴發,提升了人們的健康知識和對健康生活的認知,顯著增強了人們對產品健康功能的關注。許多人將到國外出游的計劃改變為在國內消費,將到景區場館游玩轉變為到郊外、鄉村去康養休閑,這將給農文旅康融合發展形成的新業態帶來新機遇。2019年,中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接待人數達到了 32 億人,同比增長 6.7%;實現的營業收入達到了 8500 億元,同比增長 6.3%,占旅游收入的比重從 2015 年的11.8%上升到 2019 年的 14.2%,上升 2.4 個百分點。然而,在鄉村旅游高速發展的同時由于模式單一,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不足,普遍存在著游客“留不下來”、人均花費較低的問題。
何莽(2022)認為,康養旅游是實現傳統觀光游向深度休閑與度假轉型升級的重要路徑,以健康為目的的游客往往以休閑度假形式進行較長時間停留,這也為其進行康養活動和深度體驗提供充分條件。民族地區應促進農文旅康融合發展,通過康養旅游、文化體驗等吸引游客駐足鄉村,進而帶動鄉村餐飲、住宿、民貿等產業發展,以達到豐富鄉村產業業態,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的目的和效果。
(二)文化振興維度習近平同志指出:“中華文明植根于和而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沃土,歷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發展至今的文明”。對于民族地區來說,豐厚的文化底蘊是鄉村產業發展的基礎,通過將各種傳統文化和農業、旅游業、康養產業等產業結合起來,可以顯著提升鄉村產業的競爭力。但反過來,鄉村產業競爭力的提升,也可以有效提升民族傳統文化的影響力,能夠有效推動文化振興。正所謂,文化由經濟所承載,經濟由文化界定和導引。結合目前鄉村產業發展現狀,將民族傳統文化融入“農業 + 旅游 + 康養”產業發展體系,促進農文旅康融合發展,可以說是目前可行且有效地推動文化振興的途徑。
例如,位于黔中經濟區連接成渝經濟區“接合部”的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就較好地實現了對仡佬族傳統文化資源的開發,通過仡佬族婚嫁巡游、抖音尋寶,到仡佬族非遺表演“上刀梯”、三幺臺歌舞晚宴等,吸引了重慶、廣州、四川等周邊地區大批游客到中國儺城休閑度假康養,進而帶動了農業、鄉村旅游、鄉村康養的發展。而農文旅康融合發展又促使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得以在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中進一步傳播和弘揚,這對于繁榮鄉村文化,促進文化振興有重要意義。
(三)生態振興維度2021 年,習近平同志在貴州視察時提出:“優良生態環境是貴州最大的發展優勢和競爭優勢。要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導向,不斷做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篇大文章”。生態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關鍵。民族地區作為我國的生態屏障區,具備著發展生態農業、生態旅游、生態康養等優越的自然條件。但是,無論是生態農業,還是生態旅游和生態康養產業,任一單一產業的發展都難以推動民族地區生態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唯有促進農文旅康融合發展,才能充分發揮民族地區的氣候、森林、中醫藥、水體等資源優勢,推動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最終實現“綠色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轉化。“農業 + 文化 + 旅游 + 康養”形成的新興產業業態,具有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小的特點,是典型的綠色產業,能夠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當前,我國已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綠色已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普遍形態。通過農文旅康產業綠色發展,厚植鄉村振興的生態沃土,引領生態振興,已成為時代應有之義。
(四)人才振興維度人才興則鄉村興,人氣旺則鄉村旺。當今社會經濟的競爭,主要是人才的競爭。在當前全面實施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我國“三農”工作重心歷史性轉移的時刻,鄉村經濟社會的發展比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人才。農文旅康深度融合發展,不僅能夠為產業振興帶來新的活力,而且還能夠通過建設田園康養綜合體、特色小鎮、現代農業產業園、度假區等,吸引優秀在外務工人才返鄉創業,匯聚和培養一批鄉村產業人才。
(五)組織振興維度組織振興是鄉村全面振興的基石和保障。促進農文旅康融合發展需要對分屬于農業、文化旅游業、康養產業不同部門的人力、物力進行協調,對不同行業的資源進行整合和配置,這就需要有較強的“組織力”與之相匹配。“組織力”是一個管理學和組織學的常用概念,是指組織配置資源、協調活動、整合引導、實現導向目標的能力(胡柳娟,2018)。促進農文旅康深度融合發展,不僅需要發揮各級黨組織的引領作用,而且還需要激發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社會組織和村民自治組織等各類組織的作用,以改善當前鄉村治理主體單一、效率低下的現狀,逐步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打造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善治鄉村。
三、民族地區農文旅康融合發展面臨的主要挑戰
農文旅康融合發展所形成的產業、文化和生態振興,以及鄉村宜居宜業、農牧民增收致富效應,必須建立在其發展層次和水平不斷提升上。然而,由于思想認識與政策支持不足、優質資源整合開發能力不足、產品迭代升級不足和基礎服務體系支撐不足等,影響了要素優化配置和產業交叉融合,制約了農文旅康深度融合發展。
(一)思想認識與政策支持不足制約農文旅康融合發展近年來,民族地區不斷推進農旅、文旅融合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實現了快速發展。但由于在思想上對康養產業的認知存在不足,尚未將康養產業納入農文旅等鄉村產業融合框架。實地調研發現:有的部門簡單地將康養產業等同于傳統的“養老”或“醫護”服務。片面認為只要發展養老、醫療等公共事業就可以了;有的部門將康養狹義地理解為康養旅游,認為只要發展旅游業就可以了。這些片面認識制約農文旅康融合發展。
自 2014 年首屆中國陽光康養產業發展論壇第一次提出“康養產業”這一新名詞后,學界就開始了對這一產業的內涵、屬性等進行界定(李后強,2015;房紅和張旭輝,2020)。雖然目前關于康養產業的內涵學界尚未達成一致,但從各學者關于康養產業的界定來看,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康養”的內涵在不斷發生變化,包含的范疇越來越廣,由一開始的只屬于服務業范疇演變到現在橫聯三次產業(康養種植業、康養制造業和康養服務業)?叼B產業被游離在鄉村產業融合框架外的后果就是大多數農旅、文旅項目還停留在游客“引進來”,而沒有解決讓游客“留下來”的問題,“一日游”占比較高。同時,由于認識上存在偏差,導致了政策上支持的誤區。目前在政策上多是針對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以及文化旅游業,缺少單獨針對康養產業發展的政策。
(二)優質資源整合開發能力不足制約農文旅康融合發展與東部地區相比,地處中西部的民族八省區擁有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濃郁神秘的民族風情,以及豐富的森林、溫泉、旅游、農業等資源,為農文旅康融合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然而,由于受到技術、資金、人才等限制,優質的農文旅康資源開發尚未形成完整產業鏈條,民族地區獨特優勢資源尚未發揮出應有的影響力。如,作為民族八省區之一的貴州省,擁有世界文化遺產地 1 項,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國家康養旅游示范基地、中國優秀國際鄉村旅游目的地各1 處,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別 26 處和 140 處,中國鄉村旅游創客示范基地4 個、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 38 個等。但通過對黃果樹旅游區龍宮鎮桃子村、雷山縣西江村、黎平縣肇興村等部分依托 4A 級以上景區發展的鄉村旅游甲級村寨調研發現:這些村寨多是提供簡單的客棧住宿或餐飲服務,并未注重對豐富的農文旅康資源深度挖掘,在農旅、文旅項目的設計過程中浮于“表面化”,發展業態單一,同質化現象嚴重,對游客的吸引力顯著下降,造成相關產業發展“止步不前”。
(三)產品迭代升級不足制約農文旅康融合發展高質量的農文旅康融合需要高品質的產品和業態做支撐。然而,民族地區農文旅康融合發展方面業態迭代升級緩慢,產品供給跟不上消費升級需求。一方面,民族地區休閑農業產品依然以傳統的觀賞、農事、食宿和游樂體驗,未能順應居民健康休閑旅游的消費演變趨勢,將“康養”元素融入休閑農業中對其進行升級,與休閑旅居型、病體療養型、健康養老型等多樣化需求嚴重不相適應?叼B休閑農業是更高層次的休閑農業,具有市場需求潛力大、經營主體類型多、經營模式內容豐富等特點 (杜聰慧等,2020)。另一方面,新型文旅業態匱乏,現有的文化旅游以觀光游為主,帶強 IP 屬性的星空游、定制游、打卡游等旅游品牌匱乏,地域特色不鮮明,游客認知度不高(侯天琛和楊蘭橋,2021)。
(四)基礎服務體系支撐不足制約農文旅康融合發展近年來,民族地區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迅速,但相關基礎設施及配套服務仍需要完善。比如,西南民族地區很多都在山區,雖說在“十三五”時期基本上都實現了“鄉鄉通油路、村村通公路”,但也存在設計標準低,路面狹窄,旅游大巴車通行會車較為困難。每逢旅游旺季,交通擁堵成為常態,影響了鄉村旅游體驗。產業融合基礎設施不足,增加了特色資源開發利用難度,制約了新產業新業態的發展,也加大了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成本和風險。
四、高質量推動民族地區農文旅康融合深度發展,促進鄉村振興的策略農文旅康融合發展可從產業政策支持、資源統籌開發、數字技術賦能、市場主體培育等方面著手進行完善,以營造農文旅康融合發展的良好生態。
(一)強化規劃引領和政策支持,健全農文旅康融合要素保障機制當前,首要工作是要提高政府相關部門和社會各界對康養產業的認識,利用跨學科的知識遷移和外溢效應,更新傳統的經營理念,科學編制康養產業發展規劃,將其納入鄉村產業融合發展框架。其次要從財政支持、土地保障、稅收優惠、人才引進、技術創新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合力促進民族地區農文旅康融合發展。政府的扶持力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社會資本投入的積極性,如果在土地、稅收等方面沒有足夠的優惠,則很難吸引社會資本的投入。最后,農文旅康融合發展涉及方方面面,前期投入很大,其發展成熟需要很多年,需要保持政策的連續性。
(二)強化農文旅康資源統籌開發利用,探索多業態融合發展模式民族地區應順應產業融合發展和居民消費升級新趨勢,推動農文旅康資源統籌開發利用和多業態的融合發展,以增強對游客的吸引力,實現將游客“引進來”且“留得下來”。首先,要加快推進生態農業、文化旅游和康養等資源一體化管理改革,打破現行體制障礙,對各類自然資源的開發、建設進行統一規劃和管理,擴大資源組合開發利用的效益。在這個過程中,要注重對優質的農文旅康資源的深度挖掘,將中藥(民族藥)、森林和溫泉等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康養資源與休閑農業和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相結合,打造多種資源組合開發的鄉村健康休閑旅游產品。其次,要加快推動康養產業與現有的農旅、文旅項目融合發展打造田園旅居、療養旅居、文化體驗旅居和依托長壽資源旅居等模式,建設一批鄉村康養社區產業綜合體,塑造“食在鄉村,養在鄉村”的原生態鄉村康養形象。最后,要促進綠色農產品與民族醫學融合發展藥膳健康養生產品,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等。
(三)強化數字技術的應用,賦能農文旅康融合發展數字賦能已經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普遍特征(夏杰長,2021)。在數字經濟時代,數字技術賦能農文旅康融合發展的關鍵環節是強化大數據、物聯網、AR、VR、5G 技術在農文旅康項目中應用場景、公共服務和管理系統的應用,打造感知體驗、智慧應用、要素集聚、融合創新的農文旅康融合發展生態圈。數字技術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充分挖掘各地農業的生態價值、休閑價值及文化價值,開發農業多種功能,加快發展“農業+旅游”“農業+商業”,發展定制農業、創意農業、養生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實現農業“隔二連三”,促進農民增收(楊建利等,2021)。同時,加強民族地區基礎設施數字化轉型,比如通過“互聯網 + 醫療”模式,可以實現優質醫療資源下沉,解決康養小鎮、文化旅游小鎮、體育小鎮、田園康養綜合體等農文旅康融合發展平臺優質醫療資源缺乏問題。數字經濟賦能“農業 + 文化 + 旅游 + 康養”新業態,為城鄉居民提供更加優質的農產品與優美的田園生活,符合時代發展的需要。
(四)培育多元化農文旅康融合主體,打造農文旅康融合新載體我國農民在經歷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鄉鎮企業、農業產業化之后,為了推進鄉村的進一步發展,迎來了“第四次創造”,即鄉村產業融合。不同的經營主體具有不同功能、不同作用,培育多元化的鄉村產業融合主體能有效提升農文旅康融合發展總體水平,實現優勢和效率的倍增。一方面,民族地區應以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抓手,大力推行“龍頭企業 + 合作社 + 農戶”模式,建立完善多元主體參與利益連接機制,把小農戶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另一方面,民族地區要加快建設一批田園康養綜合體、特色小鎮、現代農業產業園、度假區等,以形成多主體、多要素、多業態聚集發展的格局。尤其是田園康養綜合體和特色小鎮模式極具商業價值,有利于開發和利用鄉村旅游、挖掘和傳承民宿文化、打造和提升地方特色品牌,使其成為農文旅康產業融合發展的新載體。
參考文獻:
[1]植草益.信息通訊業的產業融合[J].中國工業經濟,2001(2):24-27.
[2]于刃剛. 三次產業分類與產業融合趨勢[J].經濟研究參考,1997(25):46.
[3]嶺言“. 產業融合發展”——美國新經濟的活力之源[J].工廠管理,2001(03):25.
[4]周振華. 產業融合:產業發展及經濟增長的新動力[J].中國工業經濟,2003(4):46-52.
[5]陳慈,陳俊紅,龔晶.農業產業融合發展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20(6):3.
[6]姜長云.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新題應有新解法[J].中國發展觀察,2015(2):18
[7]國暉.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問題研究[J].農業經濟,2021(11):12-14.
[8] 何莽,彭菲. 基于流動性與健康關系的康養旅游學體系建構[J].旅游學刊,2022(3):13-15.
[9] 胡柳娟. 新時代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組織力的若干思考 [J]. 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8(11):48-54.
[10] 李后強.生態康養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5.
[11] 房紅,張旭輝. 康養產業:概念界定與理論構建[J].四川輕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4):1-17.
[12] 杜聰慧,崔永偉,徐力興.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康養休閑農業發展研究[A].何莽主編.中國康養產業發展報告(2020)[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1(4):70-85.
[13] 侯天琛,楊蘭橋. 新發展格局下文旅融合的內在邏輯、現實困境與推進策略[J]. 中州學刊,2021(1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