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年10月10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莊子是我國古代的哲學家,一直流傳到現在,還有很多人去研究莊子的一些生存智慧和處世態度等。關于莊子的人生哲學,我國很多哲學專業的專家和學者也進行過不少研究,本文就是一篇古代哲學論文范文,主要論述了老莊人生哲學及當代價值。
摘要:老子與莊子在人生哲學方面各有建樹,二者既一脈相承又有創新發展。第一,在現世人生修養方面,老子主張“致虛守靜”,莊子則講“心齋坐忘”;第二,在現實人生抉擇方面,老子講究“無為而為”,莊子則講“無用而用”;第三,在理想人生追求方面,老子追求“見素抱樸”,莊子追求“無何有之鄉”;第四,在人生境界參悟方面,老子追求“上善若水”,莊子則追求“齊物逍遙”。老子側重于弱者的生存智慧,而莊子更加傾向于一種達觀的生活態度。當今時代,老莊人生哲學中的精華依然可以啟發世人的處世之道,為精神家園的重建提供某種借鑒。
關鍵詞:老莊,人生哲學,生存智慧,達觀態度
先秦時代的老子與莊子同為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和重要代表人物,二人的哲學主張既一脈相承,又有所區別。老子以道為體,以德為用,闡發道法自然,重視人性的自由與解放,其目的一為解放人的認知能力,二為解放人的生活心境,在人生哲學方面主張“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1]226的弱者生存智慧,帶有強烈的樸素辯證法色彩。莊子在繼承老子思想的基礎上,主張清靜無為,致力于人生哲學的建設,追求一種“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2]72的主觀精神境界,安時處順,逍遙自得,以達觀的處世態度來面對生活。雖歷時彌久,但是老莊的人生哲學主張在當下依然可以啟發世人的處世之道,為精神家園的重建提供某種借鑒。
一老莊人生哲學產生的原因
1.老莊人生哲學產生的時代背景。眾所周知,哲學是每個時代精神的精華,哲學家們所處的背景往往決定了這種思想的內容與所指。原因與目的的合一性,為解決精神困惑提供直接的渠道。從外部研究來講,老莊的人生哲學的產生是當時社會環境的產物。據史料考證,老子所處的春秋時期是一個動蕩不息,戰亂不止的時代,自東周開始,王權逐漸衰落,分封制井田制逐漸遭到破壞。“欲觀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3]23隨著制度的瓦解,諸侯王臣人心不穩,政治動蕩不安,作為一個有良知的知識分子對這種“天下無道”的現象,每個人都有著共同的強烈的憂患意識。但在如何應對現實時,有的人選擇積極入世,有的人卻選擇潔身自好,獨善其身,成為那個時代的隱者。老子作為其中的一員,主張返璞歸真,順應人的本性,處處隱含了弱者的生存智慧。莊子晚老子幾十年,生活在戰國時代,其社會環境與春秋末期大都相似。社會動蕩不安,生活不穩定,處處充滿危險。但莊子與老子有一點略有不同,莊子的人生哲學思想更像是一個沒落貴族對人生的思考。有史料考證莊子出生在一個沒落貴族家庭,是貴族的后代。莊子生活在戰國時代社會動蕩,生活不穩定,充滿危險的大環境下。沒落貴族的身份讓莊子更加看透世間的一切,既不像當時的隱士一樣消極避世,他不相信傳統隱者找到的種種避世方法能躲避黑暗,又不像士人階層那樣積極投奔政治,大展宏圖,而是采取游世的態度,以一種達觀的心態,無所期待,追求“齊物逍遙”的人生境界。2.老莊人生哲學產生的思想淵源。隱者文化是老莊人生哲學最主要的源流。隱者文化淵源甚早,按戰國秦漢間人的說法,從堯舜時代直到西周初年皆有隱者,但這些傳說恐怕是戰國時隱者的托古之辭,不大可信。比較可信的是春秋時代,即開始有隱者的活動和隱逸之士的傳說!墩撜Z》中孔子師徒南游時曾遇到楚狂接輿、長沮桀溺等人,皆是南方的隱者。這些隱者大都很有見識,有著共同的特點:比如都鄙夷政治,嘲諷救市的主張和努力,主張避世而居,保全自己,尋求“真我”。另外,他們都在避世的生活中尋找某種新的人生意義。老子的哲學思想中主張“以退為進,無為而治”,也多出現這種色彩,可見老子也是他們中的一份子,深受這種隱者文化的影響。莊子繼承了隱者的理想主義傳統,要在世俗生活的腐爛氣息之外尋找清新的人生。莊子在隱者觀念中汲取靈感,特別是在隱者尋求“真我”的觀念中汲取靈感。莊子否定現實中的“我”,倡導以一種游世的態度來面對現世,這種游世思想的本質并不是以無原則的游戲手段謀求好處,而是以徹底的游戲態度嘲諷在這個現實世界里尋找穩定生活的想法。莊子的這一理論實際上標志了對隱者傳統思想另一種激進的改造。3.老莊人生哲學產生的主體條件。老子曾為“周之守藏史”,[4]2136掌管周朝圖書文獻,在這些典籍資料中有不少文章體現出生活的智慧和人生的態度,老子有機會對其吸收借鑒。老子的人生哲學很多都是他在經驗世界所體悟的道理,是其對生命的呼聲。另外,有史料考證莊子出生在一個沒落貴族家庭,是貴族的后代。莊子生在戰國時代,戰亂不斷,社會動蕩不安。沒落貴族的身份使得莊子比常人更加看透世事,既不會消極避世亦不會積極投身政治,而是用一種游世的態度游戲人間,追求“齊物逍遙”的人生境界。
二老莊人生哲學的內涵:老子與莊子不同觀點之比較
老莊作為修道之人,從始至終都以修道、修身為目標。修道或是修身從根本上講乃是修心之道,也就是使自己的內心達到某種狀態。心性的修養是修身之道的重要環節。1.從“致虛守靜”到“心齋坐忘”的現世人生心性修養。老子認為心性的最佳理想狀態是達到“致虛極,守靜篤”[1]134的境界。老子作為一個有道之人,提出想要達到致虛守靜的最佳心性修養的理想狀態,必須做到以下幾點:其一,要少私寡欲。老子曰:“見素抱樸,少私寡欲”。[1]143任繼愈在《老子新譯》釋為“外表單純、內心樸素,減少私心、降低欲望”。[5]100私欲能夠蒙蔽人的心靈,損害人的本性。人類的私欲一旦打開常常會永無止境,欲壑難填。從古至今,許多人在無休止追求名利聲色的路上,不僅對他人、對社會造成傷害,同時也泯滅了自己最質樸的性情和德性。老子主張“少私寡欲”,“少私”不是無私,“寡欲”也不是無欲。他只是告誡世人不要總為外物奴役,要追求心靈上的自由。這在另一點上也說明老子的心性修養在今天這個社會可以理解為:不論是清心寡欲不問世事,還是積極入世追求名利,都是心性修養所達到的境界。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特殊性,境界與境界之間無所謂高與低,這完全看個人修為。所以,很多的時候不在于你的生活,你的人生是一個什么狀態,只要內心無所欲求,也定會達到“致虛極,守靜篤”的理想狀態,讓心靈得以安寧。其二,要棄“智”棄“巧”。“智”和“巧”出自于“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1]143“智”在此做“自作聰明”,“巧”的含義在此做“偷巧之心”,雖然私欲是人的本能,但是,人的欲望的膨脹離不開自作聰明與偷巧之心的作祟。世上的俗人斗智攻心、奸巧詐偽造成了社會的混亂和人類純真自然之性的損毀,先哲老子鑒于此,主張絕巧棄智,減少心志的損毀,以保持“虛靜”的自然心態。莊子在心性的修養方面,所要追求的目標是達到“勝物而不傷”,莊子基于此方向在《人世間》中,詳細地講解了“心齋”和“坐忘”這兩種修煉心性的步驟和方法:一方面,要保持心的虛靜。“虛也,心齋也。”也就是說要做到心齋,就是要保持心的虛靜,排除心中的雜念,使心志純一,然后虛以待物,最終達到“勝物而不傷”。如何才能做到勝物而不傷?莊子在《應帝王》中指出,要“無為名尸,無為謀府,無為事任,無為之主,體道而無窮……故能勝物而不傷。”[2]264也就是不圖虛名,不用巧智,不對任何事情負責,并且不把任何事情放在心上。另一方面,要靜坐以忘其。其具體要求就是“墮肢體,黜聰明,離行去知,同于大道”,[2]240(《大宗師》)即忘掉自己的形體并停止一切思維活動,從心理上達到離行去知的境界。莊子在《應帝王》中指出“于事無與親,雕琢復樸,塊然獨以其形立。紛而封哉,一以是終。”[2]258其意思是說,對于人世的事物,無親無疏,拋棄對華美事物的追求而回到樸實無華中來,像木頭人那樣把自己的形體擺在人世上,在紛繁復雜的事物中保持自己獨立不移的形態,如此盡享天年。“無為而為”是老子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在人生上的體現,“無用而用”是莊子哲學思維方式,是對現實人生的思考,從無為而為到無用而用,均體現出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這句話講的是了解別人是智慧,了解自己是圣明。戰勝別人是有力量,戰勝自己才是強大。無為而為和無用而用均帶有古代樸素辯證法色彩。2.從“無為而為”到“無用而用”的現實人生抉擇。老子的人生哲學含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比如他說“知其雄,守其雌”中的“雄與雌”的關系,“知其白,守其黑”中的黑與白的關系、“知其榮,守其辱”[1]183中榮與辱的關系,均有著辯證的色彩。另外老子的《道德經》也都是講的弱者生存的智慧,他講究先把自己放在弱者的位置上,做最壞的打算,立定腳跟,再圖進取。老子反對強攻硬取,“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1]332真正的強者乃是先立足于“柔”的,“守柔曰強”。立足于“柔”,不以力取,“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最后達到“柔弱勝剛強”的目的,這是老子“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在人生中的體現。莊子的在人生選擇方面的哲學智慧體現在《人世間》篇中,莊子講述了一個關于樹的故事:有一棵非常大的櫟樹,幾千頭牛都能遮蓋下來。當地人把它當作社神用來祭祀,而不把它砍下來作木料用,因為它木質疏松。所以其他的樹多嘲笑它無用。大櫟樹只是笑著說:“我無用,但是我能夠得以生存,你們有用,只是在一定的時候,被別人砍伐利用而得不到生存。”故事很簡單,但含義很深刻。這棵散木,就是因為沒有用,所以才保全了自己,這便是它的大用,即“無用之用”。3.從“見素抱樸”到“無何有之鄉”的理想人生追求。老子看到當時的社會道德狀況,仁義道德不再勸導世人,真善變成偽善,行善之道流于弄虛作假的層面,更有人假借仁義竊取名利,披著仁義的虛假外衣,踐踏著仁義的高尚。因此提出要想民利百倍,絕圣就要棄智,要想民復效慈,絕仁就要棄義;要想沒有盜賊,絕巧就要棄利,歸根到底就是要達到“見素抱樸”的理想狀態。莊子也曾說:“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則是非竊仁義圣智邪?”[2]302這種假仁假義的諸侯,必然造成對百姓的戕害,所以老子主張扯開這些遭人利用的仁義道德的虛假外衣,以顯露出人類自然本真的道德。老子把道德分為兩類,一類是人類自然本真的道德,這是一種天性;另一類是矯揉造作人為的道德。人性之初樸素自然,不受任何道德觀念的限制,人類出于本性的行為與大道自然是糅合在一起的,也就是老子所說的“樸”是人生的理想狀態。老子認為自然之德要高于人為之德,之所以會有人為道德的出現,是因為自然之德的失落。萬事萬物唯有失去,方才懂得可貴,老子對自然本真之性的摯愛,使其視“樸”為一種至高無上的美德,賦予“樸”以極高的價值意義。他說:“古之善為道者……敦兮其若樸。”[1]129“道常無名,樸。”[1]198莊子對人生是一種游離于世外的態度。他所追求的理想人生是一種逍遙自由,無何有之鄉的狀態。他的理想人生追求來源于對現實人生痛苦境況的反思。他認為人生痛苦來源于自身的認識和思想的愚昧無知。人們之所以感到痛苦是緣于自身的愚昧。“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獨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2]58(《莊子•齊物論》)這里的“芒”陳鼓應先生釋為昏昧、迷惑,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愚昧。正是因為愚昧才使得人們受自己和外在世界的役使,人生存在的種種悲劇也是緣故于此。“夢飲酒者,旦而哭泣;夢哭泣者,旦而田獵。方其夢也,不知其夢也。夢之中又占其夢焉,覺而后知其夢也。且有大覺而后知此其大夢也,而愚者自以為覺,竊竊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2]102(《莊子•齊物論》)。人在追求幸福的路上經歷著種種苦難,一心向往自由卻事事被束縛。莊子認為理想人生的狀態應該是逍遙自在。“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谷熟。”逍遙游是理想人生的狀態,而所要達到的理想境界乃是“無何有之鄉”。逍遙游僅僅為自由的物理狀態,真正的逍遙乃無一物可得,達到無何有之鄉的境界。莊子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構建了一種純粹理想主義的境界,這種境界拋開了現實世界的束縛,是精神世界的絕對自由,這種自由僅僅是精神的自我創造,沒有現實依據,因此接受這種思想的人也往往是無法讓世界改變的弱者,也就是說莊子的思想征服了自己,使自己不為外物所累,做一個精神世界的富足者。4.從“上善若水”到“齊物逍遙”的人生境界參悟。老子是擁有人生智慧的先哲,他的處世之道是站在一個弱者的角度來設定的,用底線思維的方式思考問題,講究柔弱的辯證方式,老子常講“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1]332來說明柔弱和剛強的得失好壞,教給世人棄強取弱,舍剛守柔。老子認為真正的強者不是表面的堅強,而是先立足于“柔”,就像牙齒雖然堅固,反而會脫落,舌頭柔軟卻得到保存一樣。不以力取,“守柔曰強”。另外,老子認為水性柔弱,但卻無堅不摧,無強不克,最能說明弱者生存的智慧。“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老子在這里是在說明,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樣,滋養萬物而不為自己爭任何條件,處在人們所厭惡的環境里,所以說它幾乎接近于道。一個擁有至高善的人,應該有著水的品行,處在便于他人的位置,心胸寬廣,與人交往自然平淡,說話講信用,從政會治理,辦事干練,行動合乎時宜。老子倡導人們多多向水學習,有著極大的善行,滋潤著萬事萬物,卻從不邀功討賞,水有著容納天下的胸襟和氣度。老子的人生智慧以及對人生境界的參悟集中體現在上善若水的思想上。莊子在面對生活時與老子雖然有所不同,但同樣不失為生活的智者。莊子厭惡世俗,“以天下為沈濁,不可與莊語”,并對世俗小人予以辛辣的諷刺。面對對他的窘境冷嘲熱諷,向他炫耀出使秦國得來的車馬的曹商,莊子十分不齒地說:“秦王有病召醫,破潰痤者得車一乘,舐痔者得車五乘,所治愈下,得車愈多,子豈治其痔邪?何得車之多也?”曹商自討沒趣地走了。莊子生性灑脫,看破名利。有一天他在濮水上垂釣,楚威王派使者說之曰:“愿以境內累矣。”莊子“持竿不顧”,理都不理,以泥巴里打滾的烏龜自比說“吾將曳尾于涂中”。他寧可像烏龜在泥水里打滾一樣活在清貧的窘境中,也不愿為世俗所拖累,做功名利祿的犧牲品。莊子比老子更加達觀的地方在于置生死于度外。道家追求長生不死,而他雖注重養生,卻并不惡死,他對于死亡有獨到的見解,把死看成是一種解脫。莊子的妻子死了,他的好朋友惠施去吊唁,而莊子卻在“鼓盆而歌”,正在為妻子擺脫塵世的困苦而慶祝呢!莊子快死了的時候,他的弟子們商量著要厚葬他,他卻說:“吾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璧,星辰為珠璣,萬物為赍送,吾葬豈不備邪?何以為此!”弟子們說怕他的尸骨被兀鷲吃了,他說,把我放在曠野里,兀鷲要吃我,把我埋在地下,那些螻蟻也要吃我,你搶下兀鷲的口糧去喂螻蟻,豈不是太偏心了!莊子在其《逍遙游》一篇中為我們描繪了他所設想的世界之大。“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鵀轼B,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2]6雖然這個世界并不是真實的世界,但是是其思想所及的世界。莊子所參悟的人生境界是達到“以無為求有為”,追求精神上的“齊物逍遙”。正如馮友蘭所說,境界有高低,不同的境界在宇宙中的地位不同。“人對于宇宙人生在某種程度上所有底覺解,因此,宇宙人生對于人所有底某種不同底意義,即構成人所有底某種境界。”[6]549無論是老子追求的“上善若水”的人生境界,還是莊子追求精神上的“齊物逍遙”,達到“以無為求有為”的境界,一個是在道德的范疇內,一個是在精神的范疇內,各有各的不同,也各有各的好。
三老莊人生哲學的當代價值
第一,老莊人生哲學對于當代人生智慧的價值啟發。當代人在為人處世中總是表現出個性的張揚以及強勢一面,無理要爭三分,有理得理不饒人,人們在爭搶中生活,無形中增加了生活的煩惱。老子“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的人生智慧主張人們凡事退一步說話,凡事要從兩面分析,像水一樣,雖然居于低處,卻有著浩瀚和博大的胸懷,成為最高的善。莊子達觀的生活態度同樣也為人們良好生活心態的塑造提供了價值啟發,凡事想得開,不糾結于形式,追求精神世界的“齊物逍遙”,自然會品味到生活的真諦。第二,老莊人生哲學為人們解決“不和諧”提供參考。老莊的人生哲學對緩和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方面具某種意義。當今社會,人類面臨一些普遍的問題,如生態失衡、環境惡化、戰云密布、人際關系緊張等,人們生存環境和生活環境處處都布滿著矛盾,而這些矛盾歸根結底都是人們的凡事好斗、好爭、好強所造成的。而老莊哲學思想則教會我們如何去學會和諧,一方面老子弱者的生活智慧告訴我們凡事退一步,與世無爭,自然沒人能夠與你去爭搶,而社會中不和諧的因素也會因此減少,另一方面莊子達觀的生活態度則為人們好心態的培養提供了借鑒,凡事看得開,想得開,自然可以齊物逍遙,生活中的矛盾也會得到緩和。第三,老莊人生哲學有益于當代人重建精神家園。當今的中國社會在經濟轉型時期更多地偏向于一個物質社會,人們努力的發展生產以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推動社會向前發展。老莊這種清心寡欲、致虛守靜、追求精神上的絕對自由似乎與現代社會的行程格格不入。但是在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大肆盛行的今天,人們精神家園正一步步走向淪喪,老莊哲學思想的精髓“少私寡欲”“致虛守靜”“心齋坐忘”“清靜無為”等觀點為當代人們提供了修養心性的方法,減少人們對物質的追求,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追求精神的方向上來,培養現代科學的生活態度,讓心靈回歸到自然的狀態,得以洗滌,幫助人們找到心靈的歸屬感。平息人們心中的欲望之火,給予人們在精神世界缺失上面某種安慰,從而為人們的精神世界提供棲息的空間,幫助人們重建精神家園,以保持心靈上的平衡、寧靜與和諧。總而言之,先秦時代老莊人生哲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古至今,它對中華民族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產生了很大的導向作用,這種思想包含了對社會的有益啟示,比如老子的人生智慧哲學為我們如何為人處世提供借鑒,而莊子達觀的人生態度影響著我們處世心態。兩者均要求人們建立一種忘記自我的精神境界,少私寡欲,凡事利于他人,這不僅有利于建立一個利他型的社會,同時也是當今社會值得學習的重要文化思想。在我國現代化的進程中,人們的物質世界和精神文明都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在社會大變革轉型時期,物質的極大豐富會造成人們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扭曲,人們的精神家園喪失,怎樣重建人們的精神家園,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除了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精神指導下,充分吸收和發揮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同樣重要。
參考文獻
[1]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6).
[2]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7).
[3]周錫山.王國維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5).
[4]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2(11).
[5]任繼愈.老子新譯[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5).
[6]馮友蘭.三松堂全集第4卷[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9).
[7]劉大光.老莊哲學的人生智慧[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25.
[8]梅良勇,彭隆輝.莊子的人學思想述評[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2):3-6.
[9]陳鼓應,白溪.老子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7):27-40.
[10]顏世安.莊子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12):8.
[11]錢耕森,李仁群.老莊人生哲學及其與孔子人生哲學的比較[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1):18-25.
哲學論文投稿期刊推薦:《現代哲學》是國家哲學類核心刊物、社會科學類國際交流刊物,該刊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本刊發稿范圍將覆蓋哲學一級學科,并將特別關注現代哲學發展的動態,注重反映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最新成果。《現代哲學》被北大1992版核心期刊、北大2000版核心期刊、北大2004版核心期刊、北大2008版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要覽(2008年版)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