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年04月05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這篇傳統文化論文發表了傳統節日文化融入生活的嘗試,中國傳統文化逐漸淡化,這引起了很多部門的高度重視,如何將豐富多彩的傳統節日文化融入到我們的生活當中呢?論文探究了傳統介入文化的內涵,以無錫為例,進行了幾點嘗試。
【關鍵詞】傳統文化論文,節日文化,文化內涵,社區教育
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淡化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這一點已經引起政府、媒體甚至學術界的高度重視。2008年,國務院規定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和重陽節定為中國的傳統佳節,其中前四個節已經納入國家法定假日。然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我們仍有很多工作要做。筆者近期對無錫市廣益鎮部分居民進行了走訪,發放了300份調查問卷,回收有效問卷256份。通過分析研究這些材料,初步探究無錫居民參與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相關情況、傳統節日文化的內涵,并對如何將豐富多彩的傳統節日文化融入無錫市民生活進行了幾點嘗試。
一、調查分析
1.傳統節日文化擁有廣闊的市場,新居民看好節日文化的作用
廣益鎮外來人口占全鎮總人口的36.7%,居民文化層次較高,大專以上學歷占44.35%。來自五湖四海的新市民帶來自己家鄉的節日習俗,渴望了解無錫的節日文化,也愿意與當地節日文化習俗進行交流、碰撞。他們對參與豐富多彩的傳統節日活動有需求。由于社會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量農民工進城,然而原來的大家族歡聚一堂過節的情況越來越少。除了春節,其他節日因為放假周期短,這些新市民很難不遠千里趕回去。他們希望當地社區能組織一些豐富有趣的節日活動。另外,絕大部分社區領導、民間藝人對傳統節日文化活動的功能表示認可。他們普遍認同傳統節日文化活動對經濟建設和文明建設有很大的幫助,節日活動開展得豐富多彩,會使市民對社區的認同感、自豪感增強,從而增強社區的凝聚力。
2.參與傳統節日文化活動的居民與自身情況不成比例
調查表明,參加傳統節日文化活動的居民,男女比例分別為46.54%、53.46%,女性稍高于男性。這與本鎮女性歷來勤勞能干,在家庭籌備節日活動中占有主導地位有關,她們更迫切想了解更多的節日習俗。居民中學生和一些高收入人群更熱衷于參加現代西方的節日活動,年長者偏愛中國的傳統節日;絕大多數中小學生對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精神內核認識比較膚淺。
3.社區開展傳統節日文化活動,存在宣傳不足、創新不足的現象
調查表明,25%的鎮領導對社區開展傳統節日文化活動理解膚淺。他們認為在節日期間社區22領導進行諸如慰問、維護社區穩定和安全的活動就是節日文化活動的主要內容。其實這只是基礎性的形式化,缺少了深層的內涵。另外,調查發現,一些鄉鎮文藝骨干大量流失,群眾文化活動所需的資金不足,鄉鎮干部服務意識淡薄。這些導致了傳統節日活動的宣傳力度還不大,支持還不夠。一些市民反映,每逢節日在大型廣場組織的廟會毫無創意,往往高高興興去趕廟會,卻掃興而歸。漸漸地,感興趣的居民越來越少,政府也就漸漸不再舉辦活動。傳統節日文化閃耀著中華民族的瑰麗光芒,理應充分發揮群眾在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中的主體作用。但政府、媒體在開展這些活動時千篇一律地復制,缺少時代創新感,因而造成舉步維艱、受眾面狹窄之勢。
4.居民對傳統節日活動的參與以旁觀型為主
當下節日味道淡,過節沒勁兒仍然是民眾的基本感覺。“請客吃飯”“麻將消遣”成為現代無錫居民歡度傳統節日的重頭戲。社區雖然也會花大量精力和財力組織一些節日慶典活動,但這些活動只是部分居民積極參加,最終以比賽獲得名次結束。對大多數居民來說,充其量當個觀眾欣賞了一場演出。這是一種旁觀型的過節方式。人們總是懷念以前的節日,那是因為以前物質相對匱乏,人們的消遣方式相對單一,傳統佳節被人們看成是家族成員共享美食、團聚交流生活心得的重要機會。人與人面對面地交流,人人參與并被他人關注。這是參與型節日。當下物質生活豐富,個性張揚,地域的分離、網絡的普及,使得現在的節日人們對美食的熱情減退,隔空交流變得虛幻縹緲了一些。
5.節日的地方原生態面貌在喪失
任何文化的產生、流傳及發展都離不開蘊涵自身的載體,而鄉土民俗文化的載體就是村落共同體。由于城市規劃進程的加速,加上廣益鎮外來人口多,本鎮很多重要的儀式和習俗被省略、簡化或者被城市儀式所代替。例如以前的供神儀式,在鄉村和土地廟隨處可見,而在城市里若有供神的話,大多供的是財神。在一些村落,每逢大旱便舉行盛大莊重的祈福儀式,由村長主持,全村男女老少跪求祈雨。而現在,一些年輕市民對這樣的祈福儀式漠視、敷衍甚至逃避。他們認為對鬼神的頂禮膜拜是封建迷信,所以心理上不接受,行動上抗拒。
二、探究傳統節日文化的內涵
1.傳統節日文化的物質內涵
“吃”一直是節日中最為隆重的部分。幾千年來,我們形成了特定的節日食品,春節的餃子、正月十五的元宵、端午節的粽子、重陽節的重陽糕、中秋節的月餅等。這些不僅增添了節日樂趣,也承載著一種深厚的民俗情感。另外,節日食物的制作與饋贈,寄托了人們對生活的美好愿望,有利于協調人際關系。幾千年的傳統為我們遺留下許多固定的儀式,如春節團聚探親、元宵節賞燈猜燈謎、清明節祭掃踏青折柳、端午節采艾葉賽龍舟、中秋節賞月、重陽節登高等。在這一系列的儀式活動中,我們穿著特定的節日服飾,如春節的新衣新帽、端午節的香囊和老虎鞋、祭祀活動時的素裝,讓儀式活動更為隆重。比如唐裝,在一些華僑心目中,它就是節日尤其是春節的象征之一。每到春節,一些老人就會穿上它,精神飽滿,一派喜慶。
2.傳統節日文化的精神內涵
傳統節日文化內涵豐富,形式多樣。有注重人倫觀念的春節,這一天人們歡聚一堂,吃團圓飯、放鞭炮、貼春聯,將真善美發揮到極致;有宣揚尊老、表達對子女事業祝福的重陽節;有體現濃烈愛國主義色彩的端午節和清明節。中國人的親情、愛情、對生活的祝福、對鬼神的敬畏、對祖先的追思都融入到了傳統節日里。春節祭祖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祭祀活動,準備工作復雜,要求全體家族成員參加,先祭祀家族祖先,乞求保佑;再表達對天、地、神的尊敬,以求獲得神靈的支持。節日的習俗活動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經過數代人的傳承,形成固定的活動模式,人們自覺遵守,在一定的時間內反復出現,豐富了人們的節日生活。隨著居住環境、生活方式的改變,這些活動也在緩慢地發生著變化,體現著一定的變異性。
三、傳統節日文化融入無錫市民生活的實踐嘗試
通過前面的調查分析,筆者發現節日活動在無錫市廣益鎮還是很有市場的,不僅絕大部分市民愿意參加,而且政府、社區也進行過一系列的嘗試。然而具體操作中存在著一些問題,導致主辦方創意不夠,市民積極性不高。經過走訪調查,筆者對節日文化如何融入無錫市民的生活進行了幾點思考。
1.重建傳統節日文化的符號
外國節日在中國青少年中廣為流行,一個重要原因是采取了一系列“符號化”的生存策略,比如圣誕節的教堂、圣誕老人和圣誕樹,這些節日符號已經深入人心,形成了支撐“圣誕經濟”的一條商業鏈。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也都有一個個異彩紛呈的民俗符號。重振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雄風,就要健全節日文化的符號體系,這需要政府和商家共同努力。政府可以有創意地利用好廟會這個舞臺,集中開展一些節目文化活動,讓廣大市民不僅可以品嘗到一些久已失傳的民間小吃,還可以參與民間工藝品的制作、欣賞具有地方特色的雜耍、戲曲、絕技等。商家可以把體現中國春節元素的中國結、燈籠掛飾、鞭炮、福字、窗花等用于布置自己的店鋪,利用極具中國特色的戲劇來吸引消費者。
2.節日活動的組織要有創新,融入現代人感興趣的元素
要激發人們對傳統節日的熱情,就必須與時俱進,在活動的策劃、組織上體現創新,不但要展演京劇、昆曲、錫劇等各類優秀的文化遺產,也要融入一些年輕人感興趣的動漫、搖滾、街舞等元素,體現環保、生態、安居等現辦理念,吸引各年齡段的市民參加活動,洋為中用,古為今用。例如在時間上,將圣誕節、元宵節納入大春節體系,在年輕人歡度圣誕節時,展現一些春節的文化符號,向世人宣告春節在即,打造春節文化氛圍;節日祝福要廣泛采納新的手段,如節日短信、QQ群、賀卡拜年、網上放鞭炮等。
3.調動多方面的力量,群策群力,開展全民參與型的活動
作為社區,要建立和培養民俗節日文化指導隊伍,花大力量加強文化輔導站、文化俱樂部的建設,做好民俗節日文化的普及和指導工作,實現小城鎮傳統民俗節日文化的系統化和科學化。多渠道籌措資金,把每年節日民俗活動的經費納入財政預算中,并逐年增加。營造一定的民俗節日消費環境,改進消費觀念,強化居民的健康過節意識。電視、網絡、微博等媒體應自覺承擔營造節日氛圍的職責,適當啟用明星,多開展一些接地氣、反映市井百姓真實生活的活動,少考慮一些收視率以及經濟效益。社會精英有責任調動自己的資源與能力,為節日活動的開展貢獻力量。例如前不久,無錫廣益鎮的弘揚家居市場,一些企業老板主動捐資,支持政府在端午節期間創辦馬拉松比賽和賽龍舟比賽,活動開展得熱鬧紅火,市民積極參與,企業也打了廣告、有了口碑,實現了居民和企業的共贏。一些民間組織和民間藝人,他們是傳統民俗文化的傳承者,要調動他們大膽地走向節日活動的前臺。無錫市廣益鎮,其地方文化因大量外來人口被激活,民間有錫劇、黃梅戲、淮劇等,在春節期間可以自發地開展活動,地方政府只要負責交通疏散和安全保衛。位于廣益鎮上馬墩街道的開放大學,有一批研究節日文化的老師,他們可以擔負起節日文化的宣傳和普及工作。
4.協調傳統節日文化與地方特色文化的和諧發展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地理環境的不同,會形成各地不同的節日風俗習慣。無錫有五千年的歷史,屬典型的吳文化,“阿福”“阿喜”形象深入人心,泰伯奔吳的傳說、梁祝的美好愛情一直被人們津津樂道。現代新無錫人參與傳統節日活動,渴望了解獨具地方特色的節日文化,這就要求我們思考如何將二者進行和諧共生。政府、社區在開展節日活動時,可以考慮將場所定在民俗文化主題公園(如蕩口古鎮、梁鴻濕地公園)。這些公園有展示地方民俗、民間藝術、歷史人物的展覽館,…是弘揚、傳播吳文化的重要場所。舉辦的廟會上要有無錫泥人與刺繡的身影,特別是寓意吉祥喜慶的“大阿福”…“春牛”…“蠶貓”等泥塑,要走進尋常百姓家。2010年惠山區舉辦的廟會,就是惠山泥人、宜興紫砂、錫繡、竹刻、剪紙、民間版畫、麥稈畫、藍印花布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次大聚會,保留了傳統的帶有象征意義的神仙儀仗和抬杠、飛叉、高蹺、扮戲文、調小鬼、蕩湖船、挑茶擔等多姿多彩的文藝和雜技項目,成為老百姓們喜聞樂見的公眾娛樂項目。對于傳統節日文化,本文只是從無錫市廣益鎮的個案出發,做了些鳥瞰式的思考。對于具體節日的開展情況,筆者將計劃做更加精細的田野調查,即進行較為廣泛的走訪,進入當地人的生活中,通過觀察訪談,取得當地節日文化的第一手材料。
作者:楊利 單位:無錫開放大學
推薦閱讀:《泉州文學》(月刊)創刊于1979年,由泉州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主要欄目有:泉州散文家、散文隨筆、文化視角、紀實文學、看泉州、小說、詩歌、散文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