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年05月16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這篇民俗藝術論文發表了民俗歌曲中蘊含著哪些民族文化,民間歌曲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民間歌曲通常吸納了當地的民族文化,通過長期的從社會生產中積淀下來并代代相傳,論文分別從物質生產、歲時節日、人生禮儀及民俗信仰四個方面來對河曲的民間歌曲進行分析與研究。
關鍵詞:民俗藝術論文,河曲民歌,物質生產,歲時節日,人生禮儀
河曲地處山西省西北部,與陜西省府谷縣及內蒙古自治區準格爾旗隔著黃河西北相鄰,素有“雞鳴響三省”的美譽。河曲自古屬于晉國邊地,與戎狄等北方少數民族有文化、貿易等活動,長久以來都是北方部族和中原地區的文化交匯點。因此,作為山西文化的邊緣地區,從物質生產、文化生活到人生禮儀、歲時節日,河曲的民間音樂藝術中都蘊藏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其民俗文化更是極具地方特色。為了能夠更深入地了解河曲傳統民歌中蘊含的民俗文化,筆者曾經數次到河曲進行了田野調查工作,在對所收集的資料進行整理之后,將從物質生產、歲時節日、人生禮儀以及民俗信仰四方面對河曲傳統民歌進行分析與研究。
一、物質生產
(一)衣與食
物質生產民俗在百姓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體現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河曲位于山西、陜西及內蒙的三省交匯處,歷史上為漢族、蒙族與戎狄的雜居地區,因此在服飾上既保留了漢族傳統,同時也帶有蒙族人民喜穿動物皮毛的特點。尤其是在解放前夕,每到秋冬季節,跑了一年口外的窮人們就盼著能夠掙下銀錢買一身白茬子皮襖來防風御寒,但就連這一身皮襖也經常成為土匪們掠奪的目標,歌曲里唱到:“跑一年口外賣一年藝,強強地掙下身綿羊皮。討吃回家走到沙蒿塔,被土匪刁搶渾身剝。走口外穿回雙爛不踏踏鞋,老母親看見眼淚漣漣。”(《唱起曲子刮野鬼》)河曲位于忻州市西北部,地勢東高西低,由于地面植被稀少、溝壑縱橫,再加上氣候干燥、霜凍期長,因此糧食作物多以不挑地勢,不苛求水肥的高粱、糜子、小麥和玉米為主,其中用糜米做成的酸粥更是當地人的特色美食。河曲民歌中唱到:“山藥酸粥辣角角菜,你是哥哥的心中愛。喝上酸米湯不口渴,想妹妹想的心難活。”
糜米酸粥被當地人稱為“保命糧”、“救命飯”,據《河曲縣志》記載,北宋時期遼兵常常侵擾百姓,百姓措不及防經常丟下泡在水中的糜米被迫躲入深山,回來后由于不忍丟掉將就煮熟充饑,卻意外地發現其香氣襲人、酸爽可口,由此酸粥就作為一種飲食文化習俗世代相傳。聰明的河曲人為了在西口路上也能夠吃上家鄉的糜米酸粥,還配備了漿米罐,當地盛傳:河曲人能離開鄉土,離開家中的妻兒老小,但是離不開這個漿米罐。
走口外的河曲人,無論是停腳在包頭,還是在河套,都要吃上家鄉的酸撈飯。歌曲中也唱到:“西口路上沒好飯,西包頭找漿米罐。糜米酸飯豆腐菜,你是哥哥心中愛。”解放以后,隨著生活的提高,聰慧的河曲人民更是把糜米配合各種食物發揮到了極致,做成了各式花樣,比如:山藥酸粥、葫蘆酸粥、玉米酸粥、糜米窩窩、糜米黃兒等。除此以外,像歌謠中唱到的“船灣的葡萄,樊家溝的蒜。唐家會的胡蘿卜,大梁上的海紅子。翠峰山的莜面山藥蛋,赤泥也的西瓜蛋”(《河曲名產謠》)等都屬于河曲有名的特產。
(二)住與行
由于河曲地理環境特殊,雨水偏少,所以過去的河曲人多住在黃土打成的窯洞中,背靠山崖掏洞穴,為了方便晾曬糧食,還把窯洞的頂部打制成平整、瓷實的打谷場,歌曲中唱到:“一苗苗白菜房檐上曬,自瞅對象心中愛”,又如“山藥蘿卜土窯窯里放,那就是咱的總地方。土窯窯不高低倒頭,黑洞洞世界咱為朋友”(《黑洞洞世界為朋友》),因此,這一孔孔窯洞不僅是當地民眾安身立命的家園,也是晾曬谷粒、存儲糧食以及小妹妹站在房檐上深情瞭望情哥哥的相思臺:“穿上紅鞋房上站,瞭不見哥哥瞭山畔。三九天黃風四九天雪,因為瞭哥哥凍了腳。十冬臘月數九天,因為瞭哥哥凍了妹妹臉。”(《房檐上瞭哥哥好心焦》)河曲農村山路崎嶇,為了方便運送貨物,常常以驢、馬、騾子、牛和駱駝作為代步工具,因此在民歌中也有體現:“不大大青馬喂上二升料,三天路程兩天到”、“買不起馬子買上一頭牛,娶不起老婆為朋友”、“黑赤墨毛驢光脊梁,鞭子一甩急忙回”等。
二、歲時節日
“歲時節日,主要是指與天時、物候的周期性轉換相適應,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約定俗成的、具有某種風俗活動內容的特定時日”。①在當地影響較大且流傳至今具有程式化規模的歲時節日有兩類:年俗時令和廟會節日。
(一)年俗時令
傳統的年俗活動表達了普通民眾祈求來年五谷豐登、人畜興旺以及家人平安祥和。無論是臘月二十三的飴糖供灶神,還是年三十的除夕守歲,以及正月十五的轉燈游會,無一不表現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與憧憬。河曲的年俗從臘月初八開始,一直要持續到正月十五結束,其間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為當地人津津樂道,比如:農歷臘月初八要以豆煮湯吃臘八粥;臘月二十三家家戶戶要麻糖供奉灶神,求灶神“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臘月二十四開始清掃一年積下的塵垢,貼窗花、年畫,寓意除舊迎新;大年三十白天貼對聯、掛紅燈,晚上要除夕守歲,當晚有諸多講究,不說不吉利的話、不許哭鬧、不許地下灑水、不許爐內滅火,在院子中還要點燈碗,家人都要在腋下帶紅棗、蒜瓣等物,直到丑時發了旺火、放開門炮祭神和祭祖并每個屋子打了醋炭以后,守歲的活動才算完畢。
此后的幾天,親戚鄰里之間就開始互相走訪祝賀,并且互相宴請各方的賓客。在上元節這天,河曲人民的重頭社火活動就是“九曲黃河燈游會”,當地有句名言:三十的旺火十五的燈,最吸引大家的還是形態各異的彩燈。歌曲中也唱到:“正月十五鬧花燈,我和哥哥去觀燈。西瓜燈紅騰騰,白菜燈綠茵茵,茄子燈紫英英,蔥兒燈格筒筒,圪溜把彎黃瓜燈,搖頭擺尾獅子燈。”(《咱兄妹拜的個什么年》)天上明月高懸,地上燈光燦爛,大家沿著“九曲黃河陣”的入口穿過九曲十八陣,里面蜿蜒曲折共計九十六處,人們在這如同迷魂陣般的九曲陣中奮勇前行,邊賞花燈邊探索正確道路,仿佛暢游在天宮一般,令人心曠神怡。
(二)廟會節日
在舊時,河曲幾乎村村都過廟會,主要內容為唱戲、擺供、誦經、祭祀,目的是為家人祈求平安。當地規模最大的要數文廟祭祀。據傳,文廟建于清乾隆四十八年,位于舊橋兒街北,在清道光二十二年又增建崇圣祠、名宦祠等。每年于二月和七月分兩次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由河曲知縣率領眾生員焚香跪拜,宣讀祝文,祭拜孔子。據同治版《河曲縣志》載,就是鄉間文廟舉行祭禮儀式時會唱到《文廟祭孔歌》,分為迎神和送神兩部分,迎神歌為:“大哉孔子,先覺先知。與天地參,萬事之師。祥徽麟紱,韻和金絲。
日月既揭,乾坤清夷。”②送神曲為:“鳧繹峨峨,洙泗洋洋。景行行止,流澤無疆。聿昭祀事,祀事孔明。化我蒸民,育我膠庠。”③其他廟會節日如,娘娘灘在每年的五月初五祭祀漢武帝母親薄太后;縣城內北極閣每逢清明、中元、十月初一會祭祀城隍,當地諺語:“城隍三出府,河里點豆腐”;縣城南關于三月初十、五月十三、八月十五會舉辦三場廟會,每次演戲3天;縣城東南處十五里的岱獄殿村,在每年的三月二十八日也會舉辦盛大的廟會,該村的村民稱其為“天齊會”,當地傳言,每逢此日各路神仙都會齊聚此地,因此方圓數里的百姓都會來湊火紅,熱鬧非凡。
三、人生禮儀
完整的人生都要經歷諸如誕生、成年、婚配、喪葬幾個重要的程式,因此伴隨此過程也有相應的人生禮儀。作為構成社會民俗事項中重要的一部分,不同社會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的都會有不同的禮儀規范,這和當地的生活經驗、生產習慣、民俗文化及宗教信仰等因素密切相關,因此也孕育了豐富多彩的人生禮儀習俗。下面就河曲當地的誕生禮和婚配禮俗來進行分析:
(一)誕生
誕生禮的舉行不僅是對喜獲新生命家庭表達的慶賀,同時也是被全社會所承認為一個真正意義上“人”的活動方式。在河曲得男孩為大喜,而生女孩稱小喜,在出生十二天時,眾親友會帶著紅糖、紅雞蛋以及長掛面等賀禮來慶賀新生命長命百歲,而主人也會宴請賓客吃軟油糕。當地有首民歌唱到:“頭首首,胖娃娃,親戚朋友送吃喝……四大盤帶水餃,每人吃片軟油糕。”(《過滿月》)等到滿月當天,各家都會舉辦規模不一的滿月宴會,如貧困的家庭多吃粉湯和油糕、中等家庭講究吃一盤豬肉、一盤雞肉和一盤羊肉,俗稱“三圓盤”,而富裕的家庭更是講究,要吃六個炒盤和六個蒸碗的“六六”或八個炒盤和八個蒸碗搭配的“八八”以示祝賀。
(二)婚配
從對河曲民間歌曲進行梳理中我們發現,河曲傳統的婚配基本沿襲的清代以及民國時期的舊俗,大致有以下幾類:1.童養媳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舊時窮苦的河曲人由于家窮無法養育女兒,不管對方年齡是否合適,從小就把女兒送去婆家,因此女孩子很小時就做了人家的童養媳,而她們也是飽受婆家的折磨和歧視,如歌曲中唱到:“童養媳婦不大大,公又打來婆又罵。大姑子大來小姑子小,童養媳伺候她們正好好。
高一碗來低一碗,輪到我面前沒一碗。”(《童養媳婦不如鬼》),又如:十三上到了婆婆的家,麻繩繩捆住火柱打。婆婆咬牙女婿笑,大姑子糟踐我活不了。(《童養媳婦活不成》)2.媒妁之言由媒人撮合男女的姻緣,在我國古就有之,《禮記•曲禮》曰:“男女無媒不交。”媒人不僅是一樁婚事成敗與否的關鍵性人物,同時也決定了日后男女雙方婚姻是否合適與幸福。在河曲民歌中,就流傳了大量表達對媒人做主婚姻不滿的歌曲,比如:“罩起籠節蓋住鍋,黑鬼媒人害了我。黑鬼媒人愛喝酒,把我問給鬼見愁。黑鬼媒人愛吃葷,把我問給活死人。”(《黑鬼媒人害了我》)又如:“一出大門花椒樹,誰給咱管媒狼咬住,一出大門坐上轎,咱給媒人戴上孝。三苗苗榆樹并排排,正好給媒人割棺材。”(《傳不死鬼媒人死完了》)3.父母之命當地有句諺語:“女兒十三娘兒一般”,意思是說女兒家到了十三歲,父母就可以為她問婆家。
舊時由父母包辦的婚姻,很大程度上為了維護家族的利益,很少會考慮男女雙方真正的感情因素,因此也造成了婚姻當事者只能聽天由命,任憑父母安排。由于雙方缺乏感情基礎,所以也造成了婚姻的不幸,但因為主事者是自己父母,也只能暗暗落淚,把所有的不滿都在歌曲中抱怨出來:“青菜蕪荽半畦畦,父母主婚不愿意。紅油門拴黑漆漆,尋的個男人不如意。”(《父母主婚不愿意》)還有,“媽媽大大壞了心,尋的男人不依心。媽媽大大壞了心,把我葬在紅火炕。”(《媽媽大大壞了心》)
4.自主婚姻追求自由戀愛和自主婚姻是各個時代愛情的最高理想,在當地的傳統民歌中,一部分勇敢的河曲女性毫不掩飾地表達了自己對愛情與婚姻的渴望,用非常直白和樸實的語言展現了她們勇于追求愛情的決心,同時把蔑視封建禮教和反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反抗精神得以充分地展現,如:“親親親親你不要抖,咱二人頂上兩顆頭。咱二人抱的緊緊地,哪怕人頭落就地。咱二人拋上天大的膽,哪怕他兩顆人頭掛高桿。”(《鍘草刀剜頭不后悔》)再如“棗溜兒馬兩分披披鬃,你敢帶來我敢跟。雪花落地化成水,死心塌地要跟哥哥你。哥哥走前我在后,咱二人至死走上一條路。”(《咱二人至死走上一條路》)
四、民俗信仰
“民俗信仰又稱民間信仰,是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在民眾中自發產生的一套神靈崇拜觀念、行為習慣和相應的儀式制度。”④在舊社會,由于生產力低下,教育相對落后,民眾普遍缺乏對大自然的科學認識,因此把不同的自然現象轉化為了神靈主宰并加以崇拜,在舊時的河曲縣,這種神靈崇拜主要表現在兩方面,具體如下:
(一)農神信仰
尚在遠古時期,神農氏伏羲就開始教授人民農耕技術,因此伴隨著農業生產而產生的祭神活動也源遠流長。在河曲400多個村落中,幾乎每村都建有土地廟,供奉土地爺。每年開春準備耕種前,村民們都自發地去土地廟給土地爺焚香上供祈禱,祈愿豐收年!而等到秋收結束,要再次供奉土地爺表達謝意!當家中新娶媳婦時,也要由公公帶領媳婦向土地爺敬供,如這首流傳于上世紀五十年代的歌謠唱到:“土地老爺背鍋鍋,要問新人吃饃饃。(新媳婦送土地爺饃吃)土地今年五十九,要問新人喝燒酒。(新媳婦敬酒)你要敬供土地,住娘家是陽膛膛天氣,你不敬供土地,住娘家不是刮風就是下雨,吃飯沒米喝水沒水,媳婦子你敬不敬土地?(新媳婦敬供土地)(《拜土地》)
(二)鬼神信仰
在河曲的大小村子里,幾乎都建有規模不一的龍王廟。其中規模最大的是建于明朝正統年間的兩處龍王廟,“一處在舊縣東門街,另一廟建于舊縣城外。”⑤相傳每年的農歷六月初三是龍王的生日,因此每當此日都要舉行盛大的龍王廟會,當地人稱“神頭會”。此外,求龍王降雨潤苗也是當地村民們的頭等大事,與供奉土地神相似,每逢春旱時人們會去廟中求雨,到秋收時節,還要再次上供龍王以表謝意。因此,當地許多村落都會在龍王廟前搭建戲臺,方便求雨跪拜以及辦廟會唱大戲。
例如這首流傳于1938年河曲縣坪全村跪拜在龍王神位前來求雨唱的《獻龍神歌》:“青龍青龍請在空,請在空中把雨生,咱求青龍爺早開恩,雨灑青苗救萬民。拉阿彌陀佛,青龍爺呀……”。除此以外,為了祭祀走西口喪于黃河的船工們,河曲人于每年的農歷七月十五,要舉行規模盛大的河燈節會,把365盞河燈放于河神廟前用于祭拜祝禱,儀式結束后將河燈順著黃河水流向下漂去,目的是用來普度落水的鬼魂和其他孤魂野鬼,幫助其盡快投生轉世。
五、結語
民俗意為民間習俗,是地方民眾在長期的社會生活及生產活動中集體創造、世代傳承并共同享用的一種文化生活,因此它是民間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就如同夯實的歷史紐帶,連接著過去、現在及未來,也見證著一個國家與一個民族人民生活的發展與變化。這種民俗習慣一旦形成,會以地域為特點體現一方人民的民風習俗及行為習慣,而民間歌曲作為百姓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直接地體現了當地的民俗文化。因此,從民俗視野的角度來研究民間歌曲,能夠更好地把握民歌的創作背景,也能夠更深層次地理解民俗與民間音樂的文化內涵。
作者:佟鑫 單位:大同大學音樂學院
推薦閱讀:中國文化研究(季刊)創刊于1993年,是國家教育部主管、北京語言文化大學主辦的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和全國中文核心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