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年06月27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這篇多元文化論文發表了日企人才需求動向調查研究,多元文化的經濟效果被全球的跨國公司開始重視起來,可以看出多元文化的影響力在不斷加強。在多元文化經濟下的跨國企業管理中,語言文化因素是不可回避的內容,同時也得出企業對語言類人才能力的要求呈現多元化傾向。
關鍵詞:多元文化論文,多元文化經濟,多元文化意識型人才
日語人才世界經濟一體化在不斷加強的同時,多元文化的經濟效果也在不斷被重視。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全球公司開始重視多元化的優勢。設立多元化部門,實現高端管理層成員的多元化,雇用多元化員工,制定多元化的培訓項目,薪酬和獎勵制度與實現多元化目的相掛鉤,建設多元文化團隊等措施接踵不斷的出現。普遍被認為經營管理方式保守,人力資源管理偏重民族中心型的在外日本企業,是否已經做好應對世界經濟多元化發展的準備?在人才需求方面是否呈現出新的特點和要求?帶著這樣的問題意識,為了解決上述疑問,以在粵日企為對象進行問卷調查和分析。
一、研究背景及調查目的―多元文化對企業管理的影響
何為多元文化?多元文化不僅包括可以直接觀察到的差異,如性別,種族,民族,年齡上的一系列差異,也包括隱藏性特征,如教育背景,專業能力,個人特質和價值觀等一些看不見的差異。這些差異可以影響一個人在組織里的行為(安妮,巴里,2014)。文化雖然不會被視為組織行為的唯一動因,但是作為一種重要變量影響企業發展。多元文化如何影響經濟發展呢?青木(2003)認為世界上存在著多樣的文化,隨著多樣文化的不斷地高度化,世界將變成一個“多文化世界”。這個“多文化世界”與被廣泛認識的國際化社會的概念有所不同。
被廣泛認識的國際化社會是一個追求統一的社會,這樣的社會會使人和社會喪失個性和創造性,埋沒了個人的作用。而“多文化世界”不會夸大強調各自文化的作用,而是主張跨越文化的界限,相互尊重,在某種共通的認識下建筑和平共處的社會。這樣的“多文化世界”不僅存在于社會文化領域,作為社會一部分的經濟領域也同樣要求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積極主動地改變不合理的經營戰略和方式,以求適應并在“多文化世界”中得以生存。企業該如何發揮多元文化的經濟效果呢?Adler(1997)認為文化的多樣性是企業國際化經營過程中不能回避的課題。
通過文化的多樣性實現異文化間的相乘效果,可以增強企業的創新能力,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競爭力。多種文化在同一組織體內的共存,既會給企業的組織運營帶來正面的效果,也有可能帶來負面的影響。如何降低負面影響(曖昧性•復雜性的滋生,意見•行動統一的困難度增強,交流也變的困難),最大程度的實現正面效果(多樣的•創新的觀點,豐富的選擇,創造性•靈活性的增加,解決問題能力的增強等)取決于如何管理企業內部和外部存在的多樣性文化。本次調查的目的是明確日企在多元文化因素顯著的經濟背景下,對包括語言人才在內的現地人才的需求具體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為今后高等教育機關等的人才培養研究提供方向性指引。調查分析方式主要是通過問卷調查獲取基本數據,再通過SPSS(17.0)對主要數據進行統計分析,驗證假設命題是否成立。
二、命題說明
世界經濟的一體化不但不會孕育出世界共通的文化,反而會使各國文化的特色更為明顯的呈現在大眾面前。例如,雖然肯德基,麥當勞,可口可樂等美國產品遍布全世界,卻不能說美國文化已經是世界共通文化。因為同樣一種產品或服務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通常會擁有不同的含義或價值。具體來說,肯德基,麥當勞在紐約僅僅是能在短時間內就能填飽肚子的經濟型食品,但在蘇聯卻變成了代表身份的東西。再如,優衣庫在日本因其耐穿,休閑等特點受到勞動階層人們的喜歡,但在中國卻是可以和國際大品牌并肩競賣的商品。文化差異不僅體現在國家與國家之間,也存在于地區與地區之間。例如中國的南北方之間不僅氣候,生活飲食習慣,語言不同,對人關系,處事方式等都有很大的不同。
即使是在在南方,同一方言區內,如閩方言區內,還分為福州話、廈門話、莆田話、閩西話等,互不相同。就連廣東省內,也有粵語與潮汕語之分,不同的語言伴隨著不同的文化。這些文化差異時刻影響著企業的經營管理,組織機構的設置,企業制度的建立,領導和員工的行為(陳,2005)。基于上述認識,可以暫且認為正確認識和理解企業內外存在的文化差異,并有效地管理,通過融合這些文化上的差異獲得相乘效果,推動企業可持續競爭力的增長,具有上述意識和能力的人才將是日企今后急需的人才類型。故提出假設「命題1多元文化經濟下的在粵日企需要更多的多元文化意識型人才」。而對語言類人才,特別是對日語人才能力的要求也隨之發生變化。不僅是對語言能力上的要求,能夠應對多元文化經濟發展所需的多元化能力也會越來越被重視。故可以提出假設「命題2多元文化經濟下在粵日企對語言類人才能力要求趨向多元化」。
三、調查結果
為了驗證上述命題的真偽,本次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了調查。第一部分是基本屬性調查,第二部分側重于調查目前日企在粵競爭戰略和競爭力影響因素,第三部分著重調查日企的人才需求類型。1.調查樣本性質分析本次調查區域主要界定于廣東省,調查樣本僅限于日企(30家)。以廣東省的日企為主要調查對象的理由如下。一方面,廣東省作為中國最大的外來人口流入地,不僅聚集了多國籍,多民族,多語言,多樣化人才,另一方面,在所有的華日企中,在粵日企不僅在數量上居全國之首,而且經營效益也位居首位(JETRO,2015)。因此可以初步認為,在這樣多元文化并存的經濟區域內發展的日企,受多元文化經濟的影響,在人才需求方面會增加新要求,表現出新動向。具體情況如下,從企業屬性上來看,獨資企業占80%,合資/合作企業占17%,其他占3%。從調查樣本的行業屬性上來看,制造業47%,服務業10%,貿易,金融,IT等43%。而調查對象屬性表明,一般職員57%,中層管理者40%,高層管理者3%。
2.在粵日企競爭戰略方式調查有關在粵日企的競爭戰略主要從「戰略方針」和「影響因素」兩個角度進行了調查。64%的調查樣本顯示其在粵的競爭戰略方針是「以總公司的經營管理方式和戰略為主,結合現地特點局部調整」(S2),而「基于現地市場特點,充分實行現地化的經營管理方式和戰略」(S3)的占33%,「徹底延續總公司的經營管理方式和戰略」(S1)的企業占3%。有關影響在粵日企競爭力的主要內部因素的調查結果顯示,「現地成本的不斷增加」,「現地人才的產品創新能力不足」,「總公司對現地人才培養力度不夠強」,「現地人才管理能力的不足」被視為影響日企在粵發展的最主要內部因素。而「總公司優秀的經營資源在現地不能得到有效的發揮」(30%),「總公司戰略重心沒有向現地傾斜(對現地法人的重視度不夠)」(30%),「現地人才的研發能力不足」(30%),「現地人才基本業務能力不足」(27%),「在經營戰略/方針等方面的總公司與現地法人之間存在分歧」(23%),「總公司對現地法人的投資在不斷縮小」(10%)等影響因素也備受關注。
3.關于在粵日企所需現地人才類型的調查為了更好的了解和掌握在粵日企人才需求的新動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詳細的調查。(1)在粵日企當下主要缺乏的人才類型調查,(2)從長遠發展的角度上,為提高在粵日企可持續發展競爭力所必需人才能力類型的調查,(3)在不同階段對語言類(日語)人才的能力要求的調查調查1結果顯示,調查對象的73%認為企業目前缺乏進行企業經營及多元化管理的「管理型人才」,70%認為缺乏「專業知識型人才(商品設計,研究開發,市場營銷,生產管理等)」,47%認為缺乏「專業技術型人才(信息處理和通信技術等)」,30%認為缺乏「業務型人才(人事,企劃,會計等)」,20%認為缺乏「語言類人才(英語,日語等)」和「操作型人才(跟單,報關等)」。
調查2結果顯示,90%的調查對象認為「專業技能和知識(R4)」很重要或重要,87%認為「具有長遠的國際商務視野(R5)」,82%認為「異文化理解和異文化交流能力(R6)」,80%認為「能夠與總公司進行順暢交流的語言能力(R2)」,「熟知現地商貿習慣并能夠開拓現地市場的能力」(R3),「能夠通過應用多元文化因素提高產品創新的能力(R7)」等因素重要。77%認為「能正確理解總公司經營理念和靈活發揮其企業文化優勢的能力(R1)」很重要或重要。也有少數調查結果顯示下述能力要求對企業競爭力的提升影響力不大,如有20%的調查對象認為R3,R2,R7等影響因素對企業競爭力的影響度為一般或不重要,除此以外還有極少數調查企業對R6(16%),R5(13%),R4(10%)的要求一般。調查3結果顯示一半以上的日企(53%)認為在企業可持續競爭力的獲取過程中,日語人才的主要是「承擔語言溝通的橋梁作用」。
30%的企業基于業務范圍上的要求,對日語人才并沒有特殊的要求,從事和非日語人才相同的業務。僅有17%的企業認為因為日語人才熟悉中日兩種商貿文化,所以是「企業創新的重要成員」。從日語人才需求度上來看,57%的企業不存在優秀日語人才招聘難和人才流失嚴重的問題,但也有近一半(43%)的企業存在上述問題。從現有日語人才學歷構成上來看,大專學歷的43%,本科及以上學歷的占57%。日語人才能力方面的調查結果,經過均值處理后顯示如下圖。除了對英語能力的要求小于4以外(5分制),其余的能力要求均接近4或大于4。值得關注的是,比較入職前(即招聘階段)和入職后(即崗位工作階段)的調查數據,可以發現發生企業對商務日語人才的能力要求有局部的變化。如入職后對「異文化問題解決能力」的要求下降5個百分點,「日語能力」要求下降了5.2個百分點,相反,對「創新能力」的要求增加了4個百分點,「業務能力」要求增加了5.6個百分點,對「國際商務視野」和「團隊合作能力」要求略有提高,分別提高了1.7和2.2個百分點。
四、調查結果分析與命題驗證
1.結果分析(1)競爭戰略向現地傾斜雖然很多研究者認為在華日企的國際化經營主要是延續日本母公司的經營戰略,采取日本式的經營管理方式。但是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在粵日企的經營戰略主要是「以總公司的經營管理方式和戰略為主,結合現地特點局部調整」為主。「基于現地市場特點,充分實行現地化的經營管理方式和戰略」也緊隨其后。這說明在粵日企在逐漸減少日本總公司的絕對影響力,提升了對現地因素的重視度。這也同樣體現在競爭影響因素的調查結果里。比起來自總公司方面的影響因素,現地方面的諸因素成為制約在粵日企獲得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可以看出,在多元化經濟環境下,在粵日企的國際化經營今后將向現地化傾斜,更有效的融合兩種不同文化土壤下不同性質的經營資源的諸優勢。
(2)人才需求類型反映多元文化經濟因素單因素分析目前緊缺人才類型調查結果顯示管理型,專業知識和技術技能型等現地人才存在明顯不足。從長遠發展角度上調查得到的結果也同樣顯示出對專業知識和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居首位。可以看出對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依舊是企業人才需求的重心。進一步對多因素(即多種能力因素)進行因子分析(適應性分析KMO檢驗結果為0.714,接近1。Sig=.000<.005,故判斷適合做因子分析)可以得出3個特定值大于1的主要因子。因子1(F1)包括R1,R2,R3。因子2(F2)包括R5,R6,R7。因子3(F3)包括R4。進一步比較它們的重要度發現,因子2的重要度最高,達到53.14%,而因子1的重要度是17.41%,因子3的重要度是11.15%。也就是說本次調查對象認為具備因子2所要求能力的人才是在粵日企提高可持續發展競爭力的關鍵要素。而因子2集合的是國際視野,異文化理解與交流能力,多元文化的創新能力。這些能力基本都是多元文化的產物,是多元經濟下企業獲得多元文化間協同效果所必需的能力。
本次調查顯示,在粵日企對日語人才的日語能力要求是諸能力中得分最高的,這一點與日企對日語人才的主體定位方式(語言溝通的橋梁)一致。但同時也出現了對日語人才多元化能力的要求。如創新能力,業務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國際視野等。特別是在入職后的實際工作過程中,對上述能力的要求更加強烈。2.命題驗證命題1:多元文化經濟下的在粵日企需要更多的多元文化意識型人才。上述因子分析的結果已經證明了命題1的正確。但,是不是日企在粵的競爭戰略不同,今后人才需求的類型會有很大的不同呢?為了進一步驗證命題1,對照分析了經過因子分析后得到的人才類型(F1,F2,F3)和經營戰略(S1,S2,S3)兩個因素組。
分析方法是,首先,人才需求類型經過因子分析后,可以得到每一個調查樣本在每一個因子上的得分。之后通過得分可以知道對每一個調查樣本貢獻度最大的因子(亦稱為有效因子),進而確定該樣本的競爭戰略,最后通過比較取各個戰略所對應的有效因子的均值,觀察競爭戰略與人才需求類型間的關系。經過比較得知,在不同戰略主導下,在粵日企對各類人才的需求雖讓程度上的不同,但整體趨勢向同。即對F2型人才的需求是所有類型企業共存的問題。這個結果不僅與上面因子分析的結果一致,而且也驗證了命題1的正確。命題2:多元文化經濟下在粵日企對語言人才的需求趨向多元化。調查3的結果顯示無論是入職前,還是入職后,從諸能力因素的高得分率上可以看出在粵日企對商務日語人才能力的要求呈現多元化傾向。證明假設命題2是正確的。雖然一半的企業認為日語人才主要起語言溝通橋梁的作用,但也可以看出基于業務需求的業務能力要求,基于企業多元化發展的團隊合作能力,創新能力等多元化能力要求在不斷提升。
五、結論
基于多元文化經濟的發展影響包括人才需求類型在內的企業管理的觀點,通過問卷調查和數據分析明確在粵日企人才需求的新動向,借助統計學分析手段,以驗證假設命題成立的方式,最終得出多元文化意識型人才將是在粵日企今后發展急需人才類型,同時也得出企業對語言類人才能力的要求呈現多元化傾向的結論。本次調查雖然達到了解決最初設定的問題的目的,但是也存在調查數據少的問題。擴大調查對象,增加分析數據,進一步證明命題的正確性是今后的主要研究任務之一。
參考文獻
[1]青木保.多文化世界[M].巖波新書,2003.[2]白木三秀.日本企業の國際人的資源管理.日本労働研究機構.1995.
[3]安妮•瑪麗•弗朗西斯科,巴里•艾倫•戈爾德.國際組織行為學:理論,案例,操練[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4]陳曉萍.跨文化管理[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作者:張雪松 單位:廣東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外語商務學院
推薦閱讀:《文化研究》雜志是國家教育部主管、中國人民大學主辦的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和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始終堅持以規范的學術理路編輯刊物,以其刊登的多學科、高水平的學術論文,在中國文學、歷史、哲學、宗教、民俗學、藝術以及文化傳播、中外文化交流、國際漢學研究等學術領域產生了廣泛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