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年06月28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下面文章主要分析《人的命運》主人公與作者的語言中口語化詞匯,通過介紹他們的類別,特征,總結出口語化詞匯的特點及作用,讓讀者深入領會到語言的魅力,理解其思想感情和深層內涵,這部作品也賦予了人物真實的口語特征,引導讀者對特定的歷史時期與事件形成更深刻的印象,真實地再現了蘇維埃人民在漫長的戰爭歲月中經歷的苦難遭遇與心理歷程。
關鍵詞:人的命運,口語化詞匯,作者的語言
每位作家都會使用自己獨特的語言,原創性、獨特性是作者創作風格的特點。作者的個性附著于語言符號之上,鮮明地顯露出其世界觀、性格與內心活動。《人的命運》一書中,人被命運隨意擺布,安德烈·索科洛夫就是戰爭這場風暴所揚起的一粒沙,無論命運如何操縱著他,他都想握住自己的未來,與之抗衡。肖洛霍夫的語言基礎是在民間詩歌與日常口語有機結合下的現代俄羅斯標準語。他通過廣泛地使用地道的俄羅斯方言、民歌、民謠、諺語、俗語與口語詞等來體現民族性。這些普通哥薩克人的日常生活中粗糙的語言,經過歷史積淀而成,蘊含著驚人的情感力量。通常這種語言都融入到作者的語言中去,充實了作者的語言,并賦予其豐富的表現力。
《人的命運》的特別之處在于,作者對戰爭中的人的心理問題的探究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展示在讀者面前的是一個人的命運,這個人身上體現了典型的俄羅斯的民族性格、崇高的理想信念與強大的精神力量。文中的兩個敘述主體——安德烈·索洛科夫和“我”,即講述人與作者,分別從內部和外部兩個視角對故事進行講述:文章的開頭與結尾均是由“我”的角度講述,文中大篇幅的敘述獨白則由安德烈的角度出發。安德烈從內部視角展現出其悲慘的命運,而聽者從外部視角表達了對他真切的同情,因此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形象:講述自己無法找到的其生活的特別之處,而敘述人則在偶然的對話中看到了其英雄的個性,體現出俄羅斯人民的性格特征。
在獨特的“故事套故事”的結構之中,《人的命運》主要講述了安德烈·索科洛夫人生的重要經歷。這名普通的俄羅斯士兵感受過二戰的恐怖,作出了巨大的犧牲,付出了艱辛的代價,在劇烈的歷史動蕩中捍衛自己的家園。肖洛霍夫為塑造出一個真實的來自人民群眾、普通士兵中的人物形象,展現出其語言的個性,大量使用口語化詞匯來揭示其真實可信、飽滿全面的形象。在不超出俄羅斯標準語的界限,且不影響文學作品中藝術語言的審美功能的情況下,他運用了口語詞、行話、俗語、俚語、方言詞甚至是粗魯詞等,由此擴大了該人物語言表達的可能性。索科洛夫正是依靠他形象生動、貼近人民大眾的語言,充分的體現出了俄羅斯的民族性格。例如他使用的諺語:“泡過水的煙就好比害過病的馬”,比喻與俗語:“像烏龜跟不上馬一樣、打得稀巴爛”。白話形式的詞或短語:“去河邊耍、勤快的女人”,同時言語間夾雜錯字與短語,例如:“他不是溜到大水洼去玩,就是……像吃糖一樣嘬起來”證明其受教育程度不高。主人公口語化的詞匯體現出與人民的親近性和文中談話環境的非正式性,突顯了自己的身份與性格特征。
一、講述人的語言
下面從詞匯特征、修辭手段分析主人公安德烈·索科洛夫使用的口語化詞匯:
(一)詞匯特征
首先在本作品中常出現口語化的名詞,如對人的稱呼:主人公安德烈對著文中“我”使用“兄弟”一詞,表示了對“我”的親切與友好,由于將身著行軍棉服的“我”看作同行,安德烈才能暢快地抒發情感,講述自己的經歷。稱呼孩子們使用諸如:“小家伙、寶貝兒子、小臉兒” 等指小表愛的詞匯,表達了安德烈對孩子親昵、喜愛的情感色彩。
文中多處可見的口語化詞匯,如:俚俗語“干苦活、瘋癲的人、狗東西”等展示了其語言的粗糙與不拘小節;方言詞“干瘦的”明顯帶有地域、民族特色,生動再現了頓河地區當地居民的慣用日常語言;俗語中“駕駛、減速、運送”等行話,符合主人公司機一職,專業用詞“軍官制服、指揮員、船形帽”等詞,符合其士兵身份。這些行業用語的作用在于增強語言表現力,塑造人物形象。
一般的俗語詞超出了俄語標準語的規則,用在文藝作品的人物語言中,來展現人物的真實生活與內心活動。有些詞匯在評價的基礎上產生了情感,能引發對指定對象的特定的情感。索科洛夫以粗魯詞“愛哭鼻子的膿包”稱呼戰爭中同胞里的懦夫,表達對他們的鄙視與不屑;以“狗娘養的、該死的、壞蛋、畜生”等詞形容敵人和叛徒,將在死亡面前向德國人出賣同志的叛徒定義為“討厭卑鄙的人”,以“胖騸馬”形容俘虜中的叛徒,根據語境和情境得知,這些詞表達了輕蔑的情感態度。文中以“私生子”指惡心,卑鄙的人,以“寄生蟲”指壞人,做壞事的人。在德國到處都是對索洛科夫與他的同胞的槍殺和鞭打,主角以動物名詞代人表明對敵人的憤恨仇視。這些口語化詞匯的運用刻畫出了一個對親友鐵骨柔情、對革命同志時友好親切、對敵人叛徒嫉惡如仇的多樣化的俄羅斯士兵形象。
(二)修辭手段
研究指出,在俄羅斯標準語的歷史中,當出現新的轉義之時,普通語言中也會出現口語色彩。在本文中多出現對行為持續時間限制的動詞,這類詞匯為日常口語詞匯,多帶有貶低意義,具備鮮明的修辭色彩的表達(不滿、諷刺或玩笑)。如:“散發氣味、嚼一嚼、打呼嚕”等詞匯。在句子:“仿佛一陣電流擊穿了我,因為我嗅到了一絲不詳的氣息。”中“嗅到”屬于日常口語詞,安德烈使用這個詞傳達出在他感到恐懼時,預感到困難來臨之際的感受。“他走路像火車頭一樣呼哧呼哧的,大吃大喝的樣子能嚇死人!”中使用的“吃”一詞,本意表示動物吃東西,該詞形容德國工程師少校吃東西像畜生一樣,用在此處帶有主觀的鄙視與憎惡的感情。
主人公安德烈的講述之中運用了大量的比喻修辭,使得表達上更加生動形象且貼近生活,最常見的是以動植物名稱喻人。這些詞匯本身不具備感情色彩,然而通過講述人賦予其特殊的情感與表現力。如:戰爭爆發以后安德烈應征入伍,在站臺與妻子告別之時,她“像一棵剛被砍倒的樹一般似的顫抖著”,緊緊靠近他“如同一片貼著樹干的樹葉”,她的嘴唇“蒼白如紙”,而每每思及此處,安德烈的心便“痛如刀割”;前線上的安德烈被炸彈炸暈醒來后搖搖擺擺的站立著,“如同風暴中的楊柳”,當意識到已被德軍包圍之后,兩腿發軟,“如同被割下的草一樣倒下”;當被俘虜以后,年輕的德國士兵“眼睛像狼一般閃閃發亮”;所有戰俘被關在一所廢棄教堂中,“像羊圈中的羊”;戰俘的生活非常艱苦,在與德國軍官米勒的對峙中,看見滿桌食物時的安德烈“感覺自己是頭餓狼”,米勒看向他的“目光像蛇一般”;后被分配給德國工程師少校后,“被像狗一樣對待”,偶爾扔來食物;終于逃離戰俘營,回到家鄉已是物是人非,房屋處“荒涼如墳地”;當遇見萬尼亞之時,被他“猶如雨后星辰的眼睛”吸引,萬尼亞愉快時“像太平鳥似的尖叫”,激動時“如同風中的小草”顫抖,睡覺時“如同屋檐下的小麻雀”,嘰嘰喳喳“像只小鳥”,蹦蹦跳跳又“像只小山羊”。
安德烈·索科洛夫以主客體之間的相似性為基礎,融合了自身的情感,將人與物形象地比喻成生活中常見的動植物或事物名稱,生動具體地展現出人或物的特征,表達了他的主觀情感與態度,并引發“我”思想上的理解與情感上的共鳴。
二、作者的語言
口語化詞匯是敘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存在于講述人的獨白和與對話中,還出現在作者的語言中。下面分析作者語言中的口語化詞匯:
小說中另一位敘述主體 “我”的語言,可被看作是作者的語言。作為只在開頭、結尾以及講述中穿插的敘述,相較于口語、俗語居多的講述人的語言,其中多為規范性書面語體與崇高語體,運用了副動詞形動詞、同義詞反義詞等。如在開頭和中間對春天景色的描寫,與結尾處抒情的感慨,大量使用了描述性的修飾詞語,屬于標準書面用語。口語化詞匯可被分為兩大類:標準口語詞匯和日常口語詞匯。主人公常使用情緒化的日常口語詞匯表達情感,而標準口語詞匯通常無感情色彩與表現力,適用于事務公文與科技語體。經過分析,口語詞匯因其非正式性與鮮活的情感表現色彩,更常見于這部作品之中。在本作品中,作者的語言中常會出現標準口語詞匯:
例如:“護耳皮帽、工資、休整、七年制”等詞匯。“棉上衣”一詞在字典中定義是“絎縫棉襖,棉襖”,屬于標準口語詞匯,可被用于各種交際領域。在構詞上既實現語義集合,且保留了詞的含義。作者在文中經常使用這類詞匯,使得作者的語言不脫離小說的整體風格,更加融入到人物形象與作品中去。當“我”面對小萬尼亞時,使用了非標準語的口語詞匯,如句子:“孩子帶著一絲笑意,大膽地向我伸出一雙冰涼的嫩紅的小手。”“天空”與“小手”不是標準語,而屬于指小表愛的口語化詞匯。
由此可見,口語化詞匯具備簡潔性、易用性和感情色彩,能夠展現出不同程度上的文學表現力與情感特質。由于口語化詞匯豐富多樣,在非正式的人際溝通之中經常使用,豐富了交際詞匯量,發展了言語文化。其優點在于:更加容易溝通,能表達出說話人對談話主題的思想感情與態度、做出積極或者消極的評價。作者將中性詞匯替換為同義的口語化詞匯,建立起了風格上可信的形象。
肖洛霍夫對世界文化與文明做出了許多杰出貢獻,這部作品自問世后,經過時間的考驗,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并給予他們好好生活的動力。他的語言不僅保留有口語特色,同時還保持著和諧與生動性。為表現出《人的命運》中的思想內容,肖洛霍夫使用了一系列藝術表達手段,結合他獨具創造性的語言,在篇幅不大的文本中塑造了一個獨特的真正的俄羅斯人的形象。他的語言的特殊性都體現在了其經過深思熟慮的語言的運用中、對語言單位所承載的意義理解中、用簡單的語言手段打造出原創的藝術形象的智慧中。本書中雖然大多數是安德烈·索科洛夫這一人物的獨白,但他的語言也是經由作家之手呈現在文本之中,主人公的語言與作者的語言均是肖洛霍夫從生動、形象、鮮活的民間語言中提取而來的,是真正的精華與寶藏。
參考文獻:
[1]李毓榛. 歷史中狂飆的一顆沙——《人的命運》賞析[J]. 外語教學與研究. 2001(02).
[2]宋治蘭. 詞匯形象主題——淺析《一個人的遭遇》的詞匯特點[J]. 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李毓榛. 歷史狂飆中的一顆沙粒. 1999(01).
[3]孫美玲. 肖洛霍夫創作的藝術特點[J]. 外國文學評介叢書. 2011(03).
[4]王加興. 俄國經典作家講述體中的作家形象[J]. 外語與外語教學. 1999(01).
[5]王加興. 從語層結構看《人的命運》的修辭特色[J]. 外語與外語教學. 1997(05).
文化館人員評職或許還可以閱讀:如何才能向文學類的期刊雜志投稿成功呢?
很多文化館、博物館技術人員在評職發論文時都會向文學類期刊投稿,那么怎樣才能成功在這類期刊投稿呢?首先就要保障自己的文學論文質量,還要選擇正規適合自己論文的期刊,最后就是和論文發表機構合作,他們發表論文經驗較多,可以為您推薦更為適合的文學類期刊,也可以為您潤色論文,才能提升論文投稿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