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年01月24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下面文章主要針對侗族侗錦藝術圖案在現代服裝設計中的創新與應用展開研究,并且結合當下侗族侗錦藝術圖案在現代服裝設計中的發展現狀,從侗錦藝術、侗錦藝術與基礎圖案方面進行深入研究,以更好地促進侗族侗錦藝術圖案在現代服裝設計中的發展與進步。
關鍵詞:侗錦藝術,現代服裝,服裝設計
1引言
侗錦主要是侗族完善編織技術的載體,其復雜的編織技術、鮮明的色彩等都充分地體現出侗族人的文化理念與精神信仰。現代服裝設計對侗錦技術特征進行利用,可在基礎上對設計創造力與表現力進行強化與提升,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本土文化的傳承。
2侗錦藝術
侗錦藝術通常對通經通緯技術進行使用,充分展示出兩面花的精美效果。其中主要的編織技術分為兩種模式:其一,機織模式,其需要使用的設備通常為竹條、斜織機、挑針以及繡針等,使用的材料主要為五彩線、侗布以及絨線等。所謂機織錦就是在織錦機上利用手工編織方法形成的錦帛,其也分為挑織錦與穿織錦。
穿織錦需要將經線在織機上進行固定,接著在離我們會竹條對象一個的圖案進行完成,在將緯線通過經線進行打緊處理,這時就形成了具有圖案的布匹,其顏色通常為黑或白,由于其色彩較為素雅,因此為稱之為穿織素錦,同時其規模也相對較大。挑錦又稱之為彩錦,其與穿織錦的主要區別就是顏色。
其中兩者之間的制作技術與流程都較為相似,最大的不同就是挑錦主要利用挑針帶著緯線通過經線進行打緊,其中緯線顏色較為豐富。
其二,手工刺繡。其通常情況下是在侗布上利用色線進行刺繡所形成的。其中刺繡針法也具有較強的復雜性。在生產完整侗錦時不僅需要利用這兩種編織技術,還需要通過十幾道手工流程,其過程精細而復雜。
3侗錦與基礎圖案
侗錦圖案色彩較為鮮艷、結構也極為嚴謹。傳統的侗錦圖案主要是侗族人們通過對自然與生活的觀察逐漸領悟所形成的,有著祈求祝福與吉祥的含義。同時侗錦圖案最為明顯的特征為簡約,可對人產生較強的視覺沖擊,其中侗錦圖案京杭在頭巾、腰帶以及壁掛等物品上進行使用。色彩較為豐富的圖案藝術也經常在設計設計與包裝設計上進行使用。
侗錦圖案通常可分為三種模式:其一,樸素明快的四方連續與二方連續紋飾結構;其二,以幾何紋為底圖,對動植物等圖案進行裝飾,形成較強的浮雕感;其三,豐富的幾何圖紋通過穿插與編織形成復合幾何圖形,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較強的抽象美感。
侗錦使用的圖案特征通常以自然形態為目標,利用抽象、變形、夸張等方法,與意境與謹慎進行有機結合,在具有裝飾性價值的同時,也具有較強的祈福性。現代服裝設計不僅需要造型較為簡約,還應具有一定的深意,二侗錦圖案成分地滿足了這種服裝設計需求。因此,可將侗錦圖案特點與服裝設計基礎圖案進行融合,通過對民俗精髓的利用,促進現代服裝設計創新性與表現力的提升。
4侗錦藝術圖案在現代服裝設計中的創新與運用
當前在新經濟市場環境下,傳統的民族藝術傳承需要對市場走勢進行掌握,利用對全新樣式與品種的開發促進自身全面發展。而圖案是促進產品附加值快速提升的主要方法,所以服飾與圖案的有機結合也是現代服裝設計的主要方向。在現代服裝設計期間,設計人員在對服裝圖案進行設計過程中,需要對面料需求、市場需求等進行分析,同時在根據服裝的風格、用途、種類以及針對的消費者群體等因素進行全面的設計。
現階段,少數民族服飾通過特殊的圖案風格、鮮艷醒目的顏色以及具有較強趣味性的圖案模式等受到的消費者的廣泛關注與喜愛。其中許多服裝設計人員都從各種民族服飾中對靈感進行獲取,再通過科學的變化與處理,在現代服裝設計中進行運用。我國許多品牌結合市場發展需求,以侗錦藝術圖案為主要設計元素,在充分展示出品牌形象與民族風情的基礎上,也使得自身的服裝品牌在市場環境中具有較為重要的地位。
這不僅繼承與弘揚了我國的少數民族文化,還使得自身服裝品牌具有較強的民族特征。侗錦圖案通常具有較強的辨識度與較為強烈的民族文化,充分的滿足了用戶的審美需求。但侗錦生產技術極為復雜,制作時間相對較長,生產成本也相對較高,使得其與當前市場需要的反應快、生產快以及生產成本較低等特征具有較大的差距。
所以,在現代服裝設計期間對侗錦藝術進行使用時,需要對渲染、打印等技術進行配合使用,在確保侗族民族文化精神的同時,也可快速對市場需求進行滿足。在現代服裝設計過程中,設計人員還需要不斷強化在繼承與弘揚民族文化藝術的同時,不可僅對文族特色進行關注與重視,還需要對市場發展與需求等進行分析與考慮。將現代服裝設計與侗錦藝術進行充分融合,使侗錦藝術成為現代時尚的基礎,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侗錦藝術更好的傳承與發展。
5結語
綜上所述,通錦藝術不僅具有較大的物質家價值,也有著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是民族文化發展的主要基礎。同時侗錦圖案在構圖分明、色彩搭配靜雅等特征作用下,與現代服裝設計進行融合,不僅可滿足用戶的審美需求,還可促進設計創新性的快速提升,真正地對服裝設計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喬松,吳衛.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道侗錦傳承人粟田梅作品紋樣探析[J].包裝學報,2016(2).
[2]竇悅.侗錦紋樣在土特產包裝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2.
相關期刊推薦:《包裝學報》(季刊)創刊于2009年,是由湖南工業大學主辦、國內外公開發行、具有國際視野的包裝行業學術型期刊,其刊號為:ISSN號為1674-7100、CN號為43-1499/TB,于2009年10月創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