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年09月20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摘要】本文分析了大學生宗教信仰的現狀、問題及原因,探索高校思想政治課對大學生宗教信仰的教育措施:不斷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信仰觀;加強宗教知識宣傳,幫助大學生認清宗教信仰的本質;依法加強高校宗教管理,營造良好科學的育人環境;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生的抗壓能力。
【關鍵詞】高校;大學生;宗教信仰;對策
信仰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問題,也是制約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成熟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其價值信仰,關系到他們的健康成長與未來發展,關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培育。隨著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網絡化的深入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追求日趨多元,宗教問題日趨凸顯,宗教已滲透大學校園,大學生的宗教信仰問題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新挑戰。
習近平同志在2016年全國宗教工作會議上指出:“宗教問題始終是我們黨治國理政必須處理好的重大問題,宗教工作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性,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關系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關系社會和諧、民族團結,關系國家安全和祖國統一”。[1]因此,探究大學生宗教信仰狀況及對策,已成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
一、大學生宗教信仰的現狀
針對大學生宗教信仰狀況,許多專家學者進行了調查研究。以河北高校為例,根據范桂森的調查分析,有13%左右的在校大學生有信教傾向,其中有11.5%的人經常參加宗教活動,有21.3%人偶爾參加活動。[2]以福州地區高校為例,根據廖志城、謝小芬的調查分析,有宗教信仰的學生人數就占到了被調查總數的30.98%,[3]并呈現出信教行為隱蔽、對宗教興趣濃厚等現象。
以河南地方高校大學生為例,根據岳宗德調查結果顯示,24%的大學生不定期參加過宗教活動,僅有3%的大學生定期參加宗教活動,完全信教的大學生所占比例不到4%,且大多與自身的民族傳統和家庭背景有關,大部分學生只是對宗教感到好奇,了解甚少。[4]以內蒙古師范大學為例,根據趙圖雅等人的調研顯示,關于“大學生潛意識里對宗教信仰意向”的問題,64.4%的大學生會選擇佛教,19.6%的大學生選擇基督教,13%的大學生明確目前有宗教信仰,僅3%的大學生選擇沒有宗教意向。[5]
以西部多民族聚居區(青海省樂都區)大學生為例,根據王永智、王牡丹等的調查,277名大學生中認為自己有宗教信仰的占43.1%,不信宗教的占56.9%。[6]比如有學者在對浙江省內不分區的12所高校的研究中發現有“11.7%的學生明確認為自己信仰宗教,8.5%的學生經常去宗教活動場所。”[7]
以陜西某高校為例,信仰宗教學生占學生總數的1.8%。從以上研究可以看出,不論是在東部發達地區高校還是西部高校,不論是在普通高校還是民族學生集中的高校或地區,大學生信仰宗教問題較為明顯。陜西省高校眾多,在校大學生人數較多,宗教信仰大學生人數也相當可觀。從數量和人數上看,大學生中的宗教信徒人數呈顯出繼續增長的事態,已經發展為高校必須面對的情形,必須引起特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足夠重視。因此,大學生的宗教信仰問題是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嚴峻挑戰,高校必然高度重視,加強教育引導。
二、大學生宗教信仰存在的問題與原因分析
1、大學生信教中存在的問題
從許多學者對大學生的宗教信仰狀況分析可以看出,大學生的宗教信仰總體上呈現理性化趨勢,對國家的宗教政策有基本的了解,并能對其它民族的宗教表現出尊重和認同的態度。但仍存在一定的問題:一是部分大學生對宗教的認知比較模糊,對自己所信仰的宗教不夠了解,仍存在盲目信教的現象;二是部分大學生對國家宗教政策有錯誤的理解,對黨員不能信教問題存在疑惑或不認同;三是大學生對宗教和科學的界限把握不夠清楚。
2、大學生宗教信仰的原因分析
第一,社會周圍環境變化。改革開放以來,全世界的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中國的社會環境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全世界的宗教思潮也走進了中國的國內,舊和新的利益機制、秩序規范發生了相應的改變的同時,宗教思想理念的沖突和矛盾長期共存。宗教思想的差異有時候愈演愈烈,其中受宗教影響的更多是大學生。
大學生接受各種各樣的宗教思想的碰撞,加之社會轉型帶來的價值與信仰的迷茫,在大學生活中如果不能及時解決困惑和困難。據趙圖雅、趙雅斯等調查,信教大學生中跟隨同學加入的占17.2%,還有的26.7%的大學生因生活感到迷茫困惑與周邊人發生矛盾時在校外加入宗教。[8]大學生的精神成長的過程中容易產生心理危機,從而導致變成宗教信徒。
第二,家庭教育環境的影響。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對孩子知識的獲取和價值觀念的形成有著重要作用。根據多數學者對大學生宗教信仰的統計分析,大學生信仰最多的宗教類別與其父母和親屬信仰的宗教類別具有高度的趨同性,且大部分學生表示自己信教是受家庭傳統及家庭成員的影響。
據趙圖雅、趙雅斯等調查,宗教信仰的大學生中,有56.7%的是在父母家人信仰影響下加入宗教的,[9]這部分大學生從小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且隨著時間推移很難改變,且參加宗教活動的頻率也較高、時間持久,宗教信仰也比較堅定。據范桂森的調查分析,大學生宗教信仰的渠道中家庭原因占37.7%,內心需要、精神寄托的理由約占27.9%,消災免禍、朋友宣傳或介紹占19.7%,保平安的理由約占14.7%。[10]
第三,大學生自身心智不成熟。大學生是社會生活中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的思想開放,渴望接受新鮮事物,并且能快速的投入。但是,面對國際、國內紛繁復雜的社會環境和人際關系,人生信仰、性格知趣和心理素質都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學生感到迷惘。隨著大學生應試教育的結束,大學生開始重新審視自己以前所接受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大學生心理發展的不成熟與對精神慰藉的渴求,使得大學生接觸到宗教后,對宗教強烈的好奇心和宗教心靈慰藉的作用也成為吸引他們信仰宗教的原因。據調查,大學生信仰宗教的原因,認為信仰宗教使人有希望和精神依靠的人數最多,占調查人數比例的36.12%。
第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導力不足。共產主義信仰教育一直是我國各級各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點,“共產主義信仰”這一概念也為大學生所熟知。但對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大部分大學生知之甚少,對國家所倡導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所耳熟能詳,但卻對宗教信仰的法律法規了解較少。現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重正面的理論說教,輕反面的問題剖析,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導作用,難以滿足學生的思想成長。
三、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宗教信仰的應對策略
習近平同志在2016年全國宗教會議上強調:“做好黨的宗教工作,把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堅持好,關鍵是要在“導”上想得深、看得透、把得準,做到“導”之有方、“導”之有力、“導”之有效,牢牢掌握宗教工作主動權。”[11]因而,面對大學生宗教信仰的新型態勢,高校應當堅持“管”“導”結合的工作方針。
1、不斷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信仰觀高校要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進一步提高對大學生進行人生信仰教育的針對性、及時性、有效性,引領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信仰,幫助他們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的民族宗教觀。在2016年全國宗教會議上,習近平同志指出:“要加強對青少年的科學世界觀宣傳教育,引導他們相信科學、學習科學、傳播科學,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12]
要幫助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信仰觀,需要社會、學校、家庭和學生自身四個方面的努力來完成。社會要營造和諧的氛圍,積極營造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教育環境;學校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積極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教會學生正確面對學習中、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困難,理性解決各種沖突和矛盾,不斷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增強科學精神,以現代科學的理念去認識和解釋社會上出現的許多復雜現象,不偏信,不盲從;家庭要營造寬松的氛圍,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教育引導;學生要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不斷提升自身修養,提高辨別是非及理性的判斷各種信息的能力,養成良好的人格。
2、加強宗教知識宣傳,幫助大學生認清宗教信仰的本質據范桂森的調查分析,在不信仰宗教的大學生中,在調查“信教與無神論和馬克思主義思想是否沖突”時,60.5%的大學生認為有沖突,39.5%的認為無沖突。[13]引導信教大學生理解馬克思主義的“宗教本質觀、宗教價值觀、宗教歷史觀”,把握新時期我國宗教工作的方針政策、目標任務,既是維護我國的宗教安全、國家安全、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的重要保障,也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任務。
習近平同志在2016年全國宗教會議上指出:“共產黨員要做堅定的馬克思主義無神論者,嚴守黨章規定,堅定理想信念,牢記黨的宗旨,絕不能在宗教中尋找自己的價值和信念”。[14]高校要利用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勢,重視大學生宗教信仰的教育工作,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正確觀點和方法,開展對宗教文化知識宣傳的教育工作,正確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馬克思主義宗教觀。
一是通過開設選修課程和知識講座,在信教學生中深入開展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使大學生對我國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相關法律法規有較全面的了解。二是通過主題班會、社團活動、參加社會實踐等開展宗教教育,學習宗教知識,幫助大學生正確認清宗教的本質,對宗教信仰有一更加合理、理性的態度。
3、依法加強高校宗教管理,營造良好科學的育人環境習近平同志在2016年全國宗教會議上指出:“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引領和教育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弘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用團結進步、和平寬容等觀念引導廣大信教群眾。”高校要加強對大學生宗教事務的引導和管理,尤其是學校的統戰、學生管理部門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加強黨的宗教政策的宣傳和引導,積極引導有宗教信仰的大學生,依法管理高校宗教事務,凈化涉及宗教因素的社會環境。
4、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生的抗壓能力在高校大學生宗教信仰調查中,部分大學生信仰宗教的原因是“思想極度空虛、精神無所寄托、日常出現的心理問題困擾無處釋放和發泄、尋找精神寄托和心理安慰”情況下信教的。
因此,高校要加強青年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心理健康知識宣傳,關注青年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定期開展心理普查和心理咨詢活動,增強學生的心理抗挫抗壓能力,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增強學生社會適應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加強對青年學生的人文關懷,經常開展談心談話活動,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生活及心理狀況,幫助學生合理解決學習生活中所遇到的心理困惑或難題,排出心理障礙,做大學生的良師益友,真正使青年學生從內心深處得到心理溫暖與關懷,提高學生的抗壓能力。
【參考文獻】
[1][11][12][14]習近平同志在《2016年全國宗教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16.04.
[2][10][13]范桂森.大學生宗教信仰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6.11.
[3]廖志誠,謝小芬.現狀與反思:當代大學生宗教信仰問題研究——基于福建省屬高校的調查分析[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3.150-151.152.
[4]岳宗德.大學生宗教信仰狀況調查分析及教育對策——基于河南省地方高校大學生的調查[J].德育論衡,2017.3.50-53.
[5][8][9]趙圖雅,趙雅斯等.內蒙古師大當代大學生宗教信仰現狀分析——以內蒙古師范大學為例[J].教育教法探討與實踐,2017.8.205-206
文學方向論文范文:世紀之交的儒學泛宗教化問題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國際地位逐漸提升,我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引起廣泛關注。在中國歷史文化漫長的發展進程中,“儒學是否可以宗教化”這個話題一直是關注的焦點。當今社會的歷史虛無主義對弘揚傳統文化有很大的沖擊,我們要牢牢堅守輿論宣傳陣地,決不可后退;但同時,也要提防另一種極端觀念——蔣慶先生在2005年提出的“儒學宗教化”。將儒學這種傳統哲學轉變為宗教的做法和歷史虛無主義一樣,本質上體現的是文化自卑而非文化自信,不利于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