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04月23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摘要]本文從茶藝作品創意設計、人物塑造、茶席設計、茶品選擇、背景音樂和視頻的創作、茶藝程式與解說詞的編創等方面來解析茶藝作品《一杯熱茶寄鄉思》,展示了該茶藝作品在創作過程中所運用的技巧和創新點。通過茶葉、茶具等主要元素與禮儀、服飾、茶席、背景音樂、解說等元素選配思路與設計過程中的思考,以體現茶藝表演作品創作的基本規律,實現茶藝表演作品形式和內容的統一。
[關鍵詞]茶藝創作解析
茶藝,是研究如何泡好一壺茶的技術和如何品好一杯茶的藝術,即是關于泡好一壺茶和品好一杯茶的技能和藝術。而舞臺茶藝表演創作不僅需要適應舞臺演繹,還應將茶藝技能展示中所運用的茶葉、茶具等主要元素與禮儀、茶服、茶席、音樂、解說等元素緊密配合,才能完美展示茶藝表演所體現的文化內涵和美學精神,以此開展茶藝創作就至關重要[1]。茶藝作品《一杯熱茶寄鄉思》在2018年廣東省茶藝師職業技能競賽中獲得個人賽銀獎,本文從茶藝創作多方面元素來解析該作品的創作細節。
1茶藝作品創意設計
僑批,俗稱“番批”、“銀信”,以“銀信合一”為基本特征,是指海外僑胞通過民間渠道及后來的金融、郵政機構寄回國內的連帶家書或簡單附言的匯款憑證。一封僑批就是一個故事,僑批承載著潮汕華僑史上那段曾經的集體回憶。僑批是潮汕歷史的重要見證,薄薄的家書浸滿著僑胞對家鄉和親人濃濃的牽掛,也記載了他們在異國他鄉的艱難人生。有僑才有批,雖說僑批已經隨著時代的更迭,退出歷史舞臺,但是它卻從未也永遠不會被遺忘。而潮汕工夫茶,是潮汕一帶品茶的一種風尚,以其獨特、精細而聞名。
潮汕人,走到哪都喜歡喝上一杯充滿家鄉氣息的工夫茶。就連海外僑胞們,漂洋過海到異國他鄉謀生創業,也不忘帶上一套工夫茶具;閑時泡上一泡工夫茶,以寄對家鄉深深的思念。通過將僑批和工夫茶兩者關聯起來,以“一封僑批寄鄉情,一杯熱茶寄鄉思”為主題,通過沖泡工夫茶來講述并傳播僑批文化,回憶潮汕先輩們艱苦奮斗的歷史,弘揚潮汕先輩們自強不息、勇于拼搏的精神。
2人物塑造
茶藝表演的過程是茶藝師與品茗者之間一個無聲的交流,通過發揮茶藝師豐富、生動的身體語言,達到雙方心領神會的意境,也是以茶為介,帶領觀眾走入“儉、真、和、寂”的精神世界。在此茶藝作品中,根據作品主題和茶藝表演者自身中年微胖的特點,著重塑造華僑后代的形象。表演者身著藍色旗袍,眼戴金絲眼鏡,與自身氣質相襯,顯得高貴典雅,突出中華婦女特有氣質,展示形象也得到評委與觀眾的一致認可。
3茶席設計
茶席是一道風景,人們在茶席上的活動亦是一道風景。舞臺的茶席設計通常指沏茶臺面設計,沏茶臺不僅有茶藝的三大要素:茶、水、具,還要求有一定的布置、裝飾物等。
3.1茶臺布置在茶藝作品《一杯熱茶寄鄉思》中,茶臺用深紅色長條桌布鋪蓋,整體延綿,形如一艘紅頭船,亦如與海外僑胞緊密相連的紐帶;當年潮汕先輩們為了生存和夢想,駕著紅頭船遠渡重洋;現在紅頭船也成為了海外僑胞們創業史的精神圖騰。
3.2茶具搭配茶具的配套與選擇也是茶藝表演的根本,必須兼顧實用性和藝術性。既要考慮茶具的色澤、容積大小的配套,又要考慮茶具突出和配合作品主題的表現。在作品中,為了區別歷史時期的窮苦生活,突顯當今社會主義生活的優越,在茶具選擇上突出“潮汕特色”和“高端精致”的特點,選用景泰藍“酥油燈”、純手工錫罐、朱泥茶盤、手打銅壺、潮州手拉朱泥壺、若琛杯等;每一件茶具都獨具潮汕韻味,特別是讓華僑同胞們見到會有親切感。同時,用“酥油燈”煮水,不僅能用明亮的爐火吸引大家對表演的關注;也能更好保證工夫茶沖泡時的水溫。
4茶品選擇
茶葉不僅是表演的載體,也是茶藝表演最終要達到某種境界的重要基礎。在《一杯熱茶寄鄉思》茶藝背景中,更多是為了寄托海外潮人對家鄉的思念之情,也是他們對家鄉味道的回味;所以在選擇茶葉方面,宜選用具有潮汕工夫茶特色的茶品。民國翁輝東的《潮州茶經》寫到:“潮人所嗜,在產區則為武夷、安溪,在泡制法則為綠茶、焙茶,在品種則為奇種、鐵觀音。
”可以看出潮汕人沖泡工夫茶所用的茶品包括武夷巖茶、鐵觀音、鳳凰單叢等精制烘焙的烏龍茶。本作品選用的茶是傳統炭焙鐵觀音,制作工藝精湛,顆粒緊實,香氣馥郁持久,滋味醇厚回甘強,音韻顯;是華僑們特別是東南亞僑胞所喜歡的一款茶。這不僅能襯托時代特征,也與茶藝表演的作品主題相呼應。
5茶藝背景音樂和視頻的創作
背景音樂的選擇對茶藝演繹尤為重要,恰當的背景音樂不僅可以讓觀賞者在欣賞茶藝表演的過程中盡快進入角色,感受場景主題的寓意,同時音樂選擇也可以對茶藝演繹進行更深層的解讀。在這個茶藝表演中,選用純音樂《蓑衣渡》,音樂中夾有潮涌和海浪的聲音,與紅頭船茶席設計相融合,也與海外僑胞出海打拼的故事背景相吻合;節奏舒緩輕盈,便于表演者朗誦抒情。背景視頻開場是華人華僑們當年坐上紅頭船遠渡重洋的情景,他們冒險拼搏、同舟共濟;接著視頻轉入一封僑批,這與表演作品講述僑批文化呼應。
緊接著放映年邁老翁和老太太在喝潮汕工夫茶的情景,這幅背景視頻放映的同時,茶藝表演剛好演繹到念僑批環節,海外游子在僑批信件最后寫到:“兒在他鄉,唯有一杯工夫茶令吾異鄉思親”。背景視頻對茶藝表演作品襯托和渲染,親情濃厚,催人淚下。背景視頻能使人靜心,有助于觀眾對茶藝主題思想的理解和作品的欣賞。
6茶藝程式與解說詞的編創
茶藝程式的編排,先根據所沖泡茶葉的類別與性質來確定大體的沖泡方法,再根據所沖泡茶葉的具體品質特點,把控沖泡技術,投茶量、泡茶水溫和浸泡時間。此外,解說詞以及情感語言敘述與程式的配合也相當重要。解說詞以及情感語言敘述,既可以幫助解釋茶藝師所做動作的內容和含義,又可以用語言闡述主題,使觀眾易于理解茶藝主題。綜合考慮沖泡技藝的技術要求和表演過程的美學意境。就本表演作品而言,茶藝程式按照潮汕工夫茶沖泡程式進行,解說詞也圍繞著“僑批文化”和“工夫茶”來開展講述;下面是其中的部分創新點:
6.1入場動作的設計和主題帶入
表演者從舞臺左側攜僑批進場,一邊走一邊念:“茶香飄萬里,情誼越重洋,何時邀明月,共品佳茗香”。這詩詞將茶與海內外情誼聯系在一起,品茶抒發海外同胞思念之情,直接點題,“一杯熱茶寄鄉思”。行至舞臺中間,用對比手法解述時代背景及引入主題--僑批文化:“今天互聯網聯通時代,即使與親人之間相隔萬里,思念亦可隨時跨洋海。轉身走向茶席,邊走邊講:但是在那個望洋興嘆的時代,海外華人華僑同胞漂洋過海,不管生活多么艱難都要將錢物寄回家。這便促成銀信合一的家書“僑批”。”接著表演者用深情與無限憂思朗誦手中的僑批:“雙親大人閣下,孩兒不孝,寄上大圓六圓......兒在他鄉,唯有一杯工夫茶令吾異鄉思親”。通過這一封虛構的僑批,將節目主題完整帶入,為后續的工夫茶沖泡講述僑批文化奠定基礎。
6.2解說詞的連貫性和主題貼合
本作品的解說詞,語句通順,貼合主題。在溫杯環節“年輕的風景里,那些被時間淹沒的東西,慢慢在城市的微瀾里醒來。又如一封薄薄的紙批,牽起綿綿的情絲,一頭是天涯羈旅的海外赤子,一頭是翹首以盼的故土親朋。”,而后“僑批帶著歷史的印記,茶葉帶著家鄉的味道,一直跟隨在海外游子的身邊不曾離開。于他們而言,一封僑批就是一個故事,一罐茶葉就是一種牽掛。而僑批與茶葉都有一段歷史,他們共同匯聚成一條河流,在子孫后代的記憶里面一直流淌。
經過時間的淘洗,沉淀出最有溫度的記憶。”將茶與僑批、牽掛等緊緊關聯在一起。在沖泡環節中解說:“僑批雖已退出歷史舞臺,但每張泛黃的僑批家書,都是一段歷史的見證,是華僑同胞心系家鄉、親人,更是僑鄉輝煌歷史的見證者。”反復有映襯了作品主題,讓整個表演的內容更豐富。最后一句“一封僑批寄鄉情,一杯熱茶寄鄉思。希望今天的這杯熱茶,能夠給你們帶來無限的溫暖。”將觀眾的情緒帶到高潮。
6.3奉茶環節突顯潮汕茶文化特色
表演者雙手端上朱泥茶盤,將茶一一敬奉給客人。區別常規的用奉茶盤敬茶的做法,獨具潮汕工夫茶的文化特色,與實際民俗相符,貼近生活。
7總結
茶藝表演是從茶藝活動中不斷發展起來的具有明確功能目標的茶藝表現形式,其通過形象化而藝術化的要素組織和舞臺化呈現,以豐富觀賞性,完善茶藝表演氛圍和環境,使觀賞者在觀賞過程中,充分感受茶藝美學表現和情感表達。本人認為一部好的茶藝表演作品必須具備的有四方面----主題立意、解說詞、整體茶席、沖泡流程。主題需立意鮮明,文字精辟簡練,表達含蓄,想象富有詩意。解說詞應文字精簡,襯托主題,情感生動,與沖泡流程,茶藝動作相協調。而茶席的布置當以茶起點,以茶器為素材載體,并與其他形式的器物相結合,烘托適應相關主體表現和功能目標。
參考文獻
[1]卓敏,吳曉蓉.茶藝表演作品編創的理論與實踐剖析--以2010年廣東省冠軍茶藝《玉茶言德》為例,農業考古,2012.5:113-117.
[2]張曉菊,劉斯林.簡述情景劇茶藝表演<渡風>的創作設計理念,戲劇之家,2018.13:226-227.
戲劇論文投稿刊物:《戲劇之家》雜志是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大型政策指導與理論研究的學術期刊。由湖北省文學藝術聯合會主管,湖北省戲劇家協會、今古傳奇報刊集團聯合主辦。是全國唯一一家市場化運作的專業戲劇藝術類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