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08月13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摘要:我國上下五千多年的歷史文化沉淀,有著極為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然而當前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著瀕危、衰退,甚至面臨著消失的危機。而探尋出一套能夠應用于大多數非遺技藝的商業模式是解決傳承、發展問題的最好途徑。本文以云南扎染為例,將扎染與包飾結合,建立全產業鏈綜合體,助力扎染工藝的創新發展,增強民族文化自信。
【關鍵詞】非遺傳承商業模式扎染
一、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現狀
2011年2月25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以2001年昆曲藝術入選世界“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為標志,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與保護工作,在近10多年來,掀起了一個新高潮。近年來,中國政府、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學術團體及社會各方面在全面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逐步形成一套有中國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方面,做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重要的階段性成果。
但是,真正想讓非遺文化傳承下去,不能僅僅把它們擺在博物館里,封在展覽柜中,而應將非遺融入生活,創新發展于生活。建立一套能夠應用于大多數非遺文化的商業模式,尋找到最適合的載體將非遺進行傳播與推廣,才能讓更多的中華民族人民認識、接觸、感受并喜愛上非遺文化,壯大非遺的發展、增強民族文化自信。云南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扎染工藝就在應用載體上進行了許多嘗試,曾經在時尚服裝領域大放光彩。但近代以來,由于工業化趨勢及時代發展迅速,人們逐漸淡忘傳統手工產品,轉而追逐迎合工業化產物。同時云南地理位置較偏遠加上宣傳不到位,導致這種古老的手工技藝近乎失傳。
傳統文化論文范例:從永春紙織畫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作為一種傳統手工染色技術,扎染兼顧藝術與情懷,使得布料及服飾都轉而溫暖生動起來。但云南大多數手工藝人空有技術,沒有使之具有現實價值的傳承方式及推廣方法,扎染技術在傳承過程中不僅面臨著后繼無人的現狀也有缺乏創新與活力的無奈,難逃再次被淡忘的命運。
二、扎染藝術特色與價值
(一)天然性
產品選用純棉、真絲、麻棉等天然纖維為原料紡織的民間土布為胚料,主要染料來自蒼山上生長的寥藍、板藍根、艾蒿等天然植物的藍靛溶液,尤其是板藍根。從天然植物的根、莖、葉、皮中提取色素為染色。純天然的自然色彩不僅洋溢著健康和陽光,同時還將傳統的理念延續得更為久遠。而那些色彩多樣的扎染,往往除了板藍根,還有其他花草植物,在沒有摻合化學顏料的古老工藝中,我們似乎看到的云南扎染是更為美麗,充滿古樸和藝術。
(二)唯一性
扎染工藝分為扎結和染色兩部分,它是通過紗、線、繩等工具,對織物進行扎、縫、縛、綴、夾等,多種形式組合后進行染色,從而形成深淺不均、層次豐富的色暈和皺印。整個過程都由本項目合作社中的手工藝人親自制作,力度,圖案理解程度不同,染出的效果也大不相同。不僅如此,同一個圖案,它有一百多種變化技法,各有特色。如其中的"卷上絞",暈色豐富,變化自然,趣味無窮。更使人驚奇的是扎結每種花,即使有成千上萬朵,染出后卻不會有相同的出現。這種獨特的藝術效果,是機械印染工藝難以達到的。
三、扎染工藝全鏈條式產業綜合體
將傳統扎染與大眾包飾結合,設計出獨具特色的天然純植物手工扎染布藝包,不斷探索扎染藝術的新形式、新運用,才能達到“讓扎染藝術走進現代生活,現代設計走進扎染藝術”的目標,并通過互聯網思維,大數據理念將產品銷售,才能使扎染工藝不僅只存活在地區,而鮮活在每個人的生活中。
設計端:設計團隊來源于專家顧問萬陽智老先生與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對傳統工藝的研究以及本項目提供現代流行元素的設計團隊,將傳統工藝有意識地與現代流行元素相結合。
生產端:建立起與扶貧辦、村委會的合作,在當地集合扎染手工藝人,開辦扎染合作社。該合作社由當地扶貧辦與村委會召集當地扎染的手工藝人,自愿參與合伙為扎染布料提供生產動力。
加工端:與云南當地包具加工廠建立長久的合作,讓成功扎染的布料更快投入到成品的制作中,降低運輸成本與損失。成品制作完成后,根據網上成交訂單統一由當地向各大地區發貨,減少生產供應鏈長度,保持成品效果。
銷售端:主線上銷售+線下展覽體驗銷售模式。在淘寶等電商平臺開設全品類店鋪,抖音類短視頻自媒體進行扎染工藝知識的普及產品推廣。在云南旅游景點開設線下展覽、體驗館,并利用高人流量,推廣扎染工藝與線上店鋪。
四、結論
扎染是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民間藝術風格歷史和傳統文化,精神信仰和民族遺產都凝聚豐富的圖案里。扎染創新也是文化創新。對藝術的傳承不是要不把它關在博物館里,而應該讓它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中,使其用起來、活起來。將百變柔和的扎染與日常有型的包飾相結合,碰撞出絢爛的火花,為傳統工藝與時尚理念融合提供了機會,為時尚格調與平凡生活相融合開設了道路。
全鏈條產業鏈模式可以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提供新思路。相同的商業模式可以應用到我國眾多其他手工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中,尋找到適合的載體,融入現代化設計與美感,再利用互聯網的特點進行傳播、銷售與推廣,用本身民族化、個性化、自由化的特色獲得廣大消費者的青睞,使其從民間特色走向時尚潮流,從時尚潮流走進家家戶戶。
參考文獻:
[1]包臻雋,尚紅燕.傳統扎染與現代扎染工藝的融合[J].絲網印刷,2017(11):23-27.
[2]代元元.淺析民族風格扎染藝術在現代設計中的運用[J].民間故事,2018,(14)
[3]古樸時尚的扎染你了解嗎[J].時尚北京,2018,(7):198-199.
【作者簡介】林麗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