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09月15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內容提要: 微信小程序的邏輯架構介于微信公眾號與手機應用程序之間,適用于中低頻的服務場景,為 博物館探索和改進公眾服務模式提供了一種新思路。目前,博物館對微信小程序的應用方式 可分為兩類:一是提供專一性服務;二是提供集合性服務。在利用微信小程序這類新媒體技 術手段為公眾服務時,博物館應始終明確觀眾在新媒體傳播場景中的知識學習者角色,并從 內容挖掘、用戶數據采集、場景應用三個維度入手,更好地實現微信小程序的作用。此外, 博物館應逐步完善相關評估手段,以衡量新媒體技術的應用效果。
關鍵詞: 微信小程序 新媒體技術 博物館 公眾服務
隨著“互聯網 +”時代的到來,博物館與 新媒體技術的深度結合已成為大勢所趨。新媒 體能一體化地表現文字、圖像和聲音等不同形 式的信息,通過關鍵詞關聯內容并實現自由跳 轉。這種特性使其可以在負載大容量展示信息 的同時,滿足觀眾隨個人喜好選擇查閱的要求, 打破了傳統媒體在空間體量和查閱便捷度方面的限制 [1]。
隨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 長,文化和旅游事業尤其是博物館吸引了越來 越多的關注,新媒體技術為觀眾“走進”博物 館開辟了便捷的途徑。 微信小程序于近兩年迅速興起,博物館對 其應用的時間不長,相關學術研究大多基于個 案。王敏在《博物館微信小程序導覽平臺建設與思考》中,從導覽平臺建設的角度介紹了《六 朝博物館》微信小程序的功能,并提出對微信 小程序未來應用方向的思考 [2]。
劉暢等人的《基 于微信小程序的智能博物館導覽的設計與實現》 認為,基于微信小程序開發智能博物館導覽系 統的優勢眾多,除了滿足觀眾的基本需求外, 還可提升參觀體驗 [3]。王玉洋在《基于微信小 程序的移動學習平臺環境構建與系統設計開發》 中,以移動學習理論為指導,對基于微信小程 序開發的移動學習平臺及其技術手段進行了探 索分析,并通過搭建試驗課程模擬其在實際教 學中的應用情況,可為博物館提供參考 [4]。
此外, 也有部分學者將微信小程序納入新媒體技術的 整體范疇中一并探討,其中部分研究成果涉及 博物館領域。邱新生的《淺析博物館工作中新 媒體的應用》通過研究以微信為代表的新媒體 在博物館中的應用情況,探討其對博物館社會 服務的作用 [5]。邵晨卉的《新媒體與博物館展 示設計》和沈露琳的《博物館教育中新媒體技 術的應用研究》兩篇文章,分別從博物館展示 設計和博物館教育入手,結合傳播學理論研究 博物館應用新媒體技術的策略 [6]。
由于微信小 程序產生年代較近,上述文章更多僅涉及小程 序的附著平臺—微信。總體來說,學界對博 物館應用微信小程序的實踐情況尚待系統梳理 和進一步深入研究。 本文從微信小程序出發,梳理和分析其在 博物館中的應用情況,并由此對博物館如何利 用新媒體技術進行公眾服務提出建議。
一 新媒體技術在博物館公眾服務中的應用現狀與問題
2014 年的《新媒體聯盟地平線報告》指出, 移動設備的普及改變著人們與信息內容及周圍 環境互動的方式。以移動技術和設備為支撐和物質條件的新型教學方式增加了人們接受教育 的機會,其便利性激發了人們對移動學習的需 求 [7]。對博物館而言,短視頻、直播、微信公眾號、 微博和手機應用程序(App)等新媒體技術的 應用增強了觀眾在參觀過程中的趣味性和互動 性,使其參觀行為從線下擴展到線上,為博物 館充分發揮教育功能起到了積極效用。 以故宮博物院為例,其官方新浪微博自 2010 年開通以來,截至 2019 年底已積累 900 余萬粉絲,其官方微信公眾號“微故宮”也在 2014 年初上線。
兩者相比,微信公眾號更偏重 于公眾服務,而微博則更偏重于互動。故宮借 助微博多次成功制造熱點話題,如:2019 年 2 月 12 日,“北京故宮”與“聽雪落下的聲音” 兩個話題的討論量雙雙達到當日微博熱搜高峰, 成為熱議的焦點。在手機應用程序方面,故宮 博物院推出的《每日故宮》《韓熙載夜宴圖》《清 代皇帝服飾》三款程序憑借其優質的內容和精 美的設計得到用戶的熱捧,均入選蘋果應用商 店 “2015 年度精選”榜單。
國外博物館也充分利用其數字化優勢,將 藏品通過新媒體技術展示給公眾。例如,谷歌 公司研發的谷歌藝術和文化應用程序(Google Arts & Culture App)通過與世界各地博物館 和檔案館建立合作,收錄全球 1000 多個博物 館的資料及館藏,使公眾能夠在線觀賞藝術品、 參觀虛擬展覽。 博物館對新媒體技術的應用無疑幫助其大 大增加了公眾關注度,但一些問題也隨之而來。
第一,博物館過度關注觀眾的娛樂體驗, 削弱了自身的嚴肅性和專業性。例如,將文物 “賣萌”和“網紅拍照打卡”作為營銷噱頭, 在陳列展覽中不恰當地添加游戲、拍照等互動 設備等。這些迎合潮流的做法雖然豐富了博物 館傳播信息的媒介,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吸引“淺 度用戶”,但往往與展覽匹配度不高,不能有效地將展品背后的深層信息傳遞給觀眾,更難 以表現出博物館的核心價值。
第二,新媒體技術在博物館應用中的同質 化現象也大量存在。如 360 度全息投影技術, 可以將三維畫面懸浮在柜體實景中以立體化地 展示展品,因其強烈的視覺沖擊感和縱深感等 優勢而得到博物館的廣泛使用。但在展覽實踐 中,博物館往往不考慮實際觀看效果,對文物、 人物乃至建筑模型都采取同樣的展示形式,使 展覽千篇一律,觀感卻未必理想。
同質化問題遮蔽了博物館的個性化特征, 過度娛樂化的傾向則限制了博物館職能的發揮, 這些問題背后折射出來的是博物館對新媒體技 術應用策略的失誤。因此,有必要恰當地選擇 和使用新媒體技術手段,使之與博物館的實際 需求有機結合且避免濫用。在此背景下,微信 小程序成為博物館新的選擇方向。
二 微信小程序的邏輯架構及其在博物館
公眾服務中的應用類型 微信小程序作為一種輕量化的手機應用程 序,是近年來最具有代表性的新媒體技術工具 之一,其以用戶群體龐大、設計合理、使用成 本低、對開發者友好等特點,迅速在包括博物 館行業在內的各個領域得到廣泛運用。微信小 程序體現了“觸手可及、用完即走”的理念, 用戶只需“掃一掃”或者搜索就能直接打開小 程序并獲取服務,這適用于低頻、非剛需的生 活服務場景。
微信小程序的系統邏輯架構清晰易懂, 整體分為兩個部分:視圖層 (View) 和邏輯層 (App Service)。視圖層包含 WXML(WeiXin Markup Language)和 WXSS(WeiXin Style Sheets)這兩個微信自帶的開發語言文件,邏 輯層包含 JavaScript 文件。視圖層通過事件通知邏輯層,而邏輯層通過控制數據來更新視 圖。 此 外, 微 信 還 提 供 了 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組件、配置文件, 使微信小程序的開發更加簡單 [8]。雖然微信小 程序開發簡單,但限制較多,靈活性不足,只 能在微信里面打開,目前難以應對復雜功能開 發,更無法替代原生 App。 總體來看,微信小程序具備兩個特性。
其一, 從用戶使用角度來看,小程序解決了一部分用 戶不愿下載軟件的困擾。例如《跳一跳》這類 便捷操作的小游戲即以微信小程序的形式成 功打開市場,日活躍用戶數量(Daily Active User, DAU)一度超過一個億。可以預見小程 序對中低頻使用程度的獨立應用具有摧毀性的 影響。其二,從開發平臺角度看,微信小程序 規避了原生 App 的開發成本限制及微信公眾平 臺的功能局限。微信小程序在誕生之初均由企 業開發利用,而隨著后期不斷更新升級,現在 幾名大學生就可以輕松制作出一款小程序,其 開發成本遠低于原生 App。
同時,小程序的豐 富功能又可以彌補微信公眾號功能單一、操作 遲滯等缺陷。 在博物館當前的公眾服務實踐中,對微信 小程序的應用可大致分為以下四類。 第一類是博物館參觀導覽和信息發布平臺。 基于 H5 語言開發的微信小程序,使用了類似 于 JS-SDK 的框架,提供了更多的接口和組件, 讓程序的運行流暢度接近于原生 App,與基于 微信公眾號開發的導覽功能相比具有更好的使 用體驗,同時保持低廉的開發成本。
因此,微 信小程序的這類應用形式被廣泛運用在講解、 咨詢等中低頻但重要的服務場景中,用于解決 大型博物館通常存在的結構路線復雜、客流量 大等問題。較有代表性的如《古貓│陪你去看 博物館》,具有“語音講解”和“講座” 兩個功能,其與蘇州博物館、成都博物館、江寧織造博物館等合作,使觀眾在博物館內利用 手機移動端“掃一掃”即可收聽免費講解。再 如《博物官》,除為用戶提供博物館導 覽講解和展覽信息外,還可快速識別手機拍攝 的畫作、文物、展覽海報、風景并跳轉至相應 背景資料頁面。與上述微信小程序功能類似的 還有故宮推出的《端門數字館》、《故 宮導覽》以及金沙博物館的《金沙太陽節》等。
第二類是圍繞博物館開發的簡易游戲。這 類微信小程序的案例較多,如秦始皇帝陵博物 院與騰訊大秦網合作開發的《你好兵馬俑》, 程序通過識別用戶上傳的人像照片,匹配并展 示與之相貌相似度最高的秦俑。再如該院開發 的《秦直道馳援抗匈奴》,用戶通過 點擊屏幕“拼手速”來為前線輸送士兵、武器 和糧草。
此外,影響較大的小程序還有上海自 然博物館立足展覽開發的答題闖關游戲《自然 百寶箱》,蘇州博物館開發的模擬創 作游戲《蘇博明書齋》,以及四川博物館開發的《青銅王者挑戰賽》等。這些博物 館開發的小游戲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觀眾 的歡迎和喜愛,但往往存在操作簡單、內容單 調的問題,二次打開率不高,屬于博物館開發 微信小程序的階段性產品。如果博物館開發游 戲的目的在于配合展覽,那么與成本較大、周 期較長的 App 相比,小程序不失為一個恰當的 選擇,但仍需要周密思考、精心設計,以更好 地提升用戶體驗感及保證傳播效果的延續性。
三 博物館公眾服務中微信小程序的應用建議
博物館在利用以微信小程序為代表的新技 術手段為公眾服務時,應始終明確觀眾的知識 學習者角色,從注重內容挖掘、加強用戶數據 采集、明確應用場景三個維度提升服務質量。
博物館論文范例:淺論自然博物館生態文明教育
四 余論
需要指出的是,博物館使用以微信小程序 為代表的新媒體技術時,通常缺乏相關的評估 手段。博物館所采用的技術手段是否取得了預 期的效果,必須通過科學有效的定量和定性方 法進行衡量。由于傳播內容和目標觀眾并非一 成不變,就更需要通過觀眾調查等手段明確觀 眾需求,進而確定傳播重點,合理評估技術手段, 為博物館日后的工作提供借鑒。譬如故宮博物 院為配合其“清明上河圖 3.0”數字展覽而開 發的 App,具有比較高的開發成本,但用戶活 躍周期又與特展的舉辦日期高度相關,其應用 的必要性值得討論。
整體而言,在“互聯網 +”時代背景下, 博物館積極運用新媒體技術手段,創新文化傳 播形式,改變了以往文博機構沉悶、低調的形 象,抓住了公眾的好奇心與目光,正朝著構建 全方位、多層次、個性化的公眾服務體系邁進。事實證明,博物館憑借自身優勢和恰當的技術 手段,完全可以成為新媒體時代的弄潮兒。微 信小程序作為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新生事物,能 夠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博物館豐富藏品闡釋手段、 提升觀眾參觀體驗的需求。而如何在將新技術 與自身需求有機結合的同時避免技術濫用和內 容過度娛樂化,是博物館需要不斷反思的問題。 博物館應始終明確技術手段要服務于內容,將 目光回歸到溝通物與人這一基本命題上來,在 發揮職能和娛樂大眾之間尋求平衡。
作者:黃維尹 Huang Weiy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