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12月01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摘要:在翻譯活動中,譯者收到的材料主要分為文學類翻譯和非文學類翻譯兩種,且后者居多,要想準確無誤地翻譯非文學文本,就應掌握其語言特征,從而采用適當的翻譯策略與方法。本文主要借助翻譯目的論理論,分析介紹非文學文本翻譯的原則和注意事項,從而為譯者的翻譯活動提供些許幫助。
關鍵詞:目的論、非文學文本、翻譯原則
引言
隨著近兩年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翻譯活動越來越多。而在譯員接觸的翻譯文本中,非文學文本占比較高。為了能夠準確地把原文處理好,譯員需要充分了解非文學文本的語言特征和翻譯原則。本文以目的論為切入點,介紹非文學翻譯的原則與方法。
目的論
2.1 簡介目的論
翻譯目的論屬于功能學派中的理論,由德國語言學家漢斯·弗米爾提出。他認為翻譯是以原文為基礎的有目的和有結果的行為。通過翻譯,目的語可以完全表達出源語所想表達的效果。這一理論強調的譯文是否能夠被人們接受,認為同一種文本可以根據接受方的不同有不同的翻譯方式。
目的論共有三大原則。一是連貫原則,即譯文具有可讀性和可接受性,譯文應該符合譯入語的表達習慣,不能出現“翻譯腔”。二是忠實原則,即譯文要和原文的內容保持一致,譯員既要準確無誤地譯出原文的信息,同時也應當轉述原文中的引申含義。第三是目的原則,即翻譯應能在譯入語情境和文化中,按譯入語接受者期待的方式發生作用,也就是說,譯者應在給定的翻譯語境中明確其特定目的,并根據這一目的來決定采用何種翻譯方法。
2.2目的論與非文學文本翻譯
非文學文本也稱實用類文本,在創作過程中,具有較強的邏輯性、縝密性, 對客觀事物的描述也更為客觀、具體(劉昭君,2019)。按照文本類型理論可將其劃分為信息型文本。信息型文本重在介紹和說理,希望讀者在讀完文本之后能對某種現象有一個系統的了解。因此,在翻譯非文學文本時需要堅持忠實的原則,保證原文中所有的信息都能夠在譯文里得到體現,否則,翻譯活動就會出現不必要的問題。
2.3 英語非文學文本的語言特征
前文借鑒文本類型理論介紹了英語非文學文本的語言特征,從詞匯和句式結構來看,非文學類文本的個性化特征也比較明顯。
非文學文本是一種嚴肅的語體,具有正式、客觀、準確的特點,從詞匯角度來看,該文本使用術語的概率較高,措辭要求十分準確。另外,詞匯表達相對簡介、正式,這樣可以讓文章更加真實客觀。從句式結構上來說,為了準確表達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非文學文本的句子結構相對復雜,并列句、復合句使用頻率較高。另外,為了體現文章的客觀性,文中會出現大量的被動語態。這些特征都會給譯者的翻譯實踐帶來困難。因此,譯者應充分了解文本特征,從而有針對性的采用不同的翻譯策略。
非文學文本的翻譯原則
在前文中,筆者主要介紹了翻譯目的輪的基本內容和非文學文本的主要特征,這一部分,筆者結合前文的翻譯理論介紹非文學文本的翻譯原則。
3.1翻譯要簡潔明了
非文學文本的主要作用是傳達原文中所要表達的信息,在翻譯時,應當準確把握信息,同時做到簡潔明了,不冗余。李長栓(2012)認為在進行非文學文本的漢英翻譯時應堅持“簡明英語翻譯原則”,所謂的“簡明英語翻譯原則”就是在翻譯過程中一定要簡潔明了、少說費話。在做非文學文本漢譯英的翻譯時,尤其不能為了翻譯原文的信息,而進行字對字的翻譯,要學會進行適當刪減。
例1:
原文:我個人認為,我們必須仔細考慮每一條提出的建議。
譯文1:In my personal opinion, we must we must consider each suggestions offered to us carefully.
譯文2:In my opinion, we must we must consider each suggestions offered to us carefully.
分析:這句話漢語中出現了“我個人認為”,譯文1的翻譯存在冗余信息,”“In my opinion”就已經十分清晰地表達出“我個人認為”的含義了,沒有必要完全對等地翻譯出“personal”,“personal”作為冗余信息應該刪除,這樣句子信息就既完整,又就不存在冗余的現象了。
3.2 翻譯要注意語態的轉換
在語態的使用方面,中英雙語存在著很大的不同。英語習慣于多使用被動語態,使用被動語態可以體現出語言的客觀性和嚴謹性,這種現象在非文學文本尤其是科技類文本中十分常見。但漢語是一種主動性較強的語言,同時被字句的使用多表達貶義色彩。在翻譯非文學類的文本時,應該對語態進行合理的轉換,使譯文更符合譯入語的表達習慣。
例2:
原文:New guidelines have been laid down by the president in the hope that the length of documents submitted by DGs will be restricted to 20 pages.
譯文:總統簽署了新的條例,希望這個發展目標文件能夠限制在20頁
分析:該句話主句中使用了被動語態,施事者是“president”,受事者是“new guidelines”,在翻譯時為了適應漢語的表達習慣,進行了語態的轉換。
3.3 注意復合句的翻譯
英語是一種“形合”的語言,句子內部詞匯之間的邏輯關系十分緊密,這些緊密的邏輯關系也是通過句子之前細微的結構差異表現出來的,因此英語中尤其是非文學文本中會經常使用復合句。漢語是“意合”的語言,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不需要通過結構的變化來體現。漢語句子以小短句為主,很少出現結構較為復雜的句子(葉子南,2008)。在翻譯非文學文本中的復雜句時,需要分析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通過層層分析,將長句化繁為簡,并通過拆分重組等方式按照漢語的表達習慣進行翻譯。
例3:
原文:The number of the young people in the US who cannot read is incredible—— about one in four.
譯文:大約有四分之一的美國青年人沒有閱讀能力。這簡直令人難以置信。
分析:分析:這句話包含一個復合句和一個破折號引出的插入成分。在翻譯時,譯者進行了句式重構的方法。把“大約四分之一”作為漢語的定語修飾“美國年輕人”,同時另起一句,用一個代詞“這”代指前文提到的事情,從而讓譯文更加清晰。
翻譯方向評職知識:翻譯員發表論文有用嗎
總結
非文學類文本具有客觀性和嚴謹性的特征,在進行翻譯時要依據文本的具體內容進行翻譯。首先,翻譯時要言簡意賅,對于冗余信息,要適當進行減譯。其次,非文學類文本客觀性較強,文中被動語態較多,在進行漢譯的過程中,需要學會進行語態的轉換,讓譯文更加符合譯入語的規范。最后,非文學文本的邏輯性較強,復合句較多,需要譯者對文本進行進一步的梳理,運用拆分重組的方法進行處理。總之,本文以目的論為切入點,對非文學文本進行了簡短的介紹,以期對非文學翻譯帶來幫助。
參考文獻
李長栓. 非文學翻譯理論與實踐(第二版)[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12
劉昭君. 文學翻譯與非文學翻譯之間的區別[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9
葉子南. 高級英漢翻譯理論與實踐(第二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張漢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