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09月03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摘 要】本文通過關注河北省多個高校藝術學科中的民族吹管樂學科建設,來探討河北省吹管樂教學的現狀、存在問題及未來發展方向。 本文主要對河北經貿大學、河北工程技術學院、河北師范大學、河北省歌舞劇院的吹管樂體系建設進行分析。
【關鍵詞】民族吹管樂; 學科體系; 吹管樂教育
民族吹管樂教學是河北省傳統文化藝術建設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我國傳統音樂的發展,尤其是民族吹管樂教育通常更關注實踐與技術,而民族吹管樂自身的學科體制建設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河北省地處京津周邊,隨著“京津冀”一體化呼聲的日益高漲,為河北省的音樂文化發展提供了優越的環境和條件。 雖然,河北省已經具備了地理條件上的優勢,但吹管樂的發展水準相較于北京、天津而言仍然有較大差距。
一、河北省各高校的吹管樂發展現狀
隨著“文化自信”思想觀念的不斷加強,各綜合類高校對“民族吹管樂”體系的建設力度不斷加強。 無論是在綜合師范類院校,還是其他理工類院校,均設有“吹管樂”學科。 例如,河北經貿大學已開設“竹笛”系列課程長達14年,系統招收、培養竹笛表演專業學生約50余人; 河北工程技術學院在2019年開設藝術與傳媒學院,目前招收學生共兩屆,多達20人; 河北師范大學目前已經具備研究生培養資格,在吹管樂方面已系統招收培養竹笛、管子、嗩吶、笙等專業學生,竹笛專業現有8位本科學生、3位研究生在讀。
河北地區高校的教學大綱顯示,目前各個學校的學生所接觸到的曲目種類有《深秋敘》《蘭花花敘事曲》《綠洲》《頂嘴》等,基礎性較差的學生學習的曲目多為《牧民新歌》《喜相逢》《幽蘭逢春》等作品。 從以上作品中不難看出,河北地區的學生質量普遍較低,基本功較為薄弱,因此很難涉及高水平的音樂作品。 其次,河北地區教育資源相較于藝術前沿地區仍然具有差距。 現當代創作的作品很難傳播到河北地方院校,因此河北地區的高等院校很難與當代吹管樂藝術前沿發展相掛鉤。
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河北地區吹管樂的水準在全國水準較低。 河北地區屬于全國各大專業院校的優質吹管樂生源基地,冀東、冀中、冀南地區均存在著優秀的傳統吹歌種類,這些吹歌的普及為吹管樂的基礎性教學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在北京和天津有著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天津音樂學院三所高等音樂院校,在這三所專業音樂院校里均有大量的河北生源。
從以上研究可分析得出,河北憑借其深厚的傳統吹管樂基礎,為各大前端音樂院校輸送著人才,但河北自身的民族吹管樂發展卻仍然存在局限性。
二、為適應京津冀一體化發展,河北地區吹管樂應實施引進性政策
近年來,河北省高校學科體制內的教師、研究人員也在不斷地為本省的民族吹管樂體制發展作出相應的努力。 綜合實力較強的河北省歌舞劇院在演奏人才的選拔上,多傾向于各大專業音樂院校,如天津音樂學院、沈陽音樂學院、西安音樂學院等,多次注入新鮮血液,對樂團的體制建設進行豐富、改革。 河北師范大學與河北省民族管弦樂協會合作,成立河北省民族管弦樂協會竹笛分會,致力于進行竹笛普及性與基礎性教學。 以年度為單位組織舉辦比賽、展演、考試等藝術活動,為河北省的民族吹管樂學生提供更多舞臺實踐的機會。
此外,河北省還邀請專業院校專家、表演一線的藝術家進行講座、展演。 近五年來,河北省舉辦類似的活動多達十余次。 受邀專家多來自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中央民族樂團等一流高校及一線團體。 各位專家在前來講座的過程中,帶來了大量的改革、改置樂器、新創樂曲、先進演奏技術技巧等前沿研究成果。 這些講座均以最直接的方式為河北省的吹管樂演奏帶來了新鮮的信息,豐富了知識儲備量。
三、為豐富河北省民族吹管樂體系建設,采取“走出去”行動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是存在于時間當中的。 音樂藝術的學習不能固步自封或者閉門造車,音樂的學習需要海納百川。 近年來,以弘揚“文化自信”、“繼承傳統文化”為旨歸的藝術活動并不在少數。 例如:上海音樂學院于2020年12月2日舉辦“2020年第二屆全國藝術院校民族室內樂高峰論壇”,于2020年10月28日至10月31日舉辦“中國國際樂器展覽會”; 2020年11月10日,中國戲曲學院建院70周年系列展演——《戲韻管弦》音樂會在北京上演。 這些活動在舉辦的過程中,河北省的音樂界同仁積極參與,極大地擴展、豐富了河北地區民族吹管樂的表現形式和意蘊內涵。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是民族吹管樂教學一直堅持奉行的基本原則。 從近年來我國音樂界不斷舉行的藝術活動中,均可以得到藝術發展前沿的資料和研究成果。 對于這一系列新鮮的信息,河北地區的民族吹管樂是以包容的態度對其進行取舍吸納的。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走出去”是擴展視野、吸取經驗的最佳方式。 在不斷參觀和學習的過程中,可以使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受益匪淺。
目前,對于社會上“高雅藝術”與“通俗藝術”之間的討論也層出不窮。 現如今,高雅藝術已經不再是簡單的、單一的屬于小眾的藝術,而是具有傳承性的、擁有深厚底蘊的、能夠弘揚我國民族精神的藝術種類,均屬于“高雅藝術”的范疇。 因此,民族吹管樂藝術系統的建構也會隨之發生相對應的變化。
四、從社會發展的角度看河北省的民族吹管樂教學
目前,河北地區還沒有成立專業的音樂院校,培養民族吹管樂教學的高校多為綜合類大學。 這樣的藝術人才培養模式,其利弊是顯而易見的。 對于學生而言,選擇高校的目的就是為就業打下基礎。 同時,就業也是各高校在進行人才培養的過程中的首要任務。 隨著“京津冀”地區的一體化工作的全面展開,對于專業人才的輸送要求也越來越高。 河北省地區的經濟轉型升級對民族吹管樂人才培養的需求已經不再是簡單的教育模式可以滿足的。
(一)夯實基礎,扎實音樂基本功訓練,培養具備綜合音樂素養的音樂人才
現階段,河北地區高校培養的民族吹管樂人才主要是面向河北地區中小學的教師培養。 而教師的培養不能僅注重于單一專業方面的音樂理論的學習,而是需要加強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例如: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近現代史等思政類課程,和聲、曲式等音樂理論課程,中外音樂史、藝術概論等基礎性文史類課程,這些均為河北省民族吹管樂教學的必備基礎理論性課程。
(二)接觸、更替新的學習方式
信息傳播速度的與日俱增,便攜式錄影錄像設備已經成為普及的設備。 “5G”網絡信息時代的來臨,也意味著觀眾鑒賞方式的轉變。 在民族吹管樂的教學過程中,也應適應當代社會的發展,對教育教學體系進行轉型升級。 2020年,廣東衛視推出《國樂大典》系列節目,用新的方式為國樂發聲,將民族吹管樂以不同于以往的藝術形式推出。 這不僅使普通觀眾更容易接受曾經的“高雅藝術”,同時也為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教學思路。 所以,每一民族音樂教育者應明確人才培養的方式及內容。
聲樂教學論文: 淺談聲樂教學中歌曲演唱情感的表達
民族吹管樂教學發展至今承擔著傳播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擔,同時也是我國“文化自信”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民族吹管樂器教育教學不僅僅起到音樂教育方面的作用,而且為我國民族音樂的體系建構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 因此,傳播傳統民族文化并非將我國的民族文化簡單地符號化,而是要立足于民族吹管樂生存的土壤,使音樂文化藝術充分地將民族文化融入其中,將每一個作品演奏好、每一位繼承者培養好。 只有使民族吹管樂教育體制適應京津冀一體化的高速發展,在優秀的傳統音樂文化中,不斷地建構并完善民族吹管樂教學體系,才能真正培養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需要的人才。
參考文獻:
[1]郝益軍.新中國成立以來五線譜竹笛教材發展軌跡[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2014,(03):123-128+55-56+163+162.
[2]蕭舒文.笛聲又綠江南岸——寫在“中國隨想·詹永明教授竹笛師生音樂會暨教學成果展演”之后[J].人民音樂,2014,(06):41-43.
[3]修海林.以專業建設為抓手促進竹笛表演藝術的發展——中國竹笛音樂節側記[J].人民音樂,2013,(11):42-44.
[4]武文華.古今音聲由樂頌風雅和韻任管吹——上海音樂學院民族管樂周暨2012全國高等院校第六屆民樂作品(吹管)比賽綜述[J].人民音樂,2013,(07):46-47.
[5]張維良. <竹笛藝術研究>[J].音樂研究,2012,(03):56.
[6]王曉俊.一部不應被歲月淹沒的拓荒之作——笛家蔣詠荷的 <笛子教材>[J].人民音樂,2011,(03):92-94.
[7]張維良.竹笛教學的回顧與展望[J].中國音樂,1996,(01):57-58.
作者:齊 攀,張若溪,郭佳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