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女同精品中文字幕-亚洲女同japan-亚洲女人网-亚洲女人天堂a在线播放-极品小帅哥连坏挨cao记-极品销魂一区二区三区

學術咨詢

讓期刊論文更省時、省事、省心

數字時代閱讀文化與閱讀媒介的關系轉向

時間:2021年09月23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摘要】在人類的閱讀發展史中,閱讀媒介起著關鍵作用,是推動閱讀文化發展的重要力量。 根據閱讀媒介和閱讀文化的關系,可將人類閱讀發展史分為三個階段:閱讀媒介依附閱讀文化階段、閱讀媒介獨立于閱讀文化階段、閱讀媒介主宰閱讀文化階段。 這三個階段分

  【摘要】在人類的閱讀發展史中,閱讀媒介起著關鍵作用,是推動閱讀文化發展的重要力量‍‌‍‍‌‍‌‍‍‍‌‍‍‌‍‍‍‌‍‍‌‍‍‍‌‍‍‍‍‌‍‌‍‌‍‌‍‍‌‍‍‍‍‍‍‍‍‍‌‍‍‌‍‍‌‍‌‍‌‍。 根據閱讀媒介和閱讀文化的關系,可將人類閱讀發展史分為三個階段:閱讀媒介依附閱讀文化階段、閱讀媒介獨立于閱讀文化階段、閱讀媒介主宰閱讀文化階段‍‌‍‍‌‍‌‍‍‍‌‍‍‌‍‍‍‌‍‍‌‍‍‍‌‍‍‍‍‌‍‌‍‌‍‌‍‍‌‍‍‍‍‍‍‍‍‍‌‍‍‌‍‍‌‍‌‍‌‍。 這三個階段分別催生出不同的閱讀文化發展模式,即以紙質媒介—默讀—私人閱讀—理性思維為發展模式的紙質閱讀文化; 以電子媒介—有聲閱讀—公共閱讀—感性思維為發展模式的電子閱讀文化; 以數字媒介—默讀和有聲閱讀并存—私人閱讀和公共閱讀并存—感性思維為發展模式的數字閱讀文化。 通過對不同階段閱讀媒介和閱讀文化的關系進行深入分析,發現閱讀媒介正朝著不斷征服閱讀文化的方向發展,學界和業界關于閱讀危機的討論也越來越多,辯證地看待數字時代的閱讀危機,對于正確認識數字閱讀、把握未來閱讀文化的發展方向至關重要。

  【關鍵詞】閱讀文化 閱讀媒介 關系轉向

閱讀文化

  尼爾·波茲曼將人類技術和文化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工具使用文化、技術統治文化和技術壟斷文化。 這三個階段的劃分系統概括了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技術與文化的關系轉向,即技術正在不斷地征服文化。 尼爾·波茲曼的這一論斷在21世紀得到了印證,如今技術已經成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發展的核心力量,當代人的生活方式、價值理念甚至是思維模式都依賴于先進的現代技術。

  閱讀是人類獲取知識、增長智慧的重要方式,閱讀文化是人類文化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每一次技術的革新在引起社會變革的同時也在重新形塑著閱讀文化,技術的發展通過改變閱讀媒介影響著人們的閱讀形式、閱讀內容、閱讀習慣、閱讀心理等。 縱觀人類的閱讀文化歷史,閱讀媒介的功能逐漸由單一向多樣化發展,閱讀媒介的價值和地位也在不斷提升,直到21世紀數字閱讀的迅速流行,閱讀媒介已成為影響閱讀文化發展的決定性力量。 根據尼爾·波茲曼關于人類技術和文化的三階段理論,本文認為人類閱讀發展史也可以分為三個階段:閱讀媒介依附于閱讀文化、閱讀媒介獨立于閱讀文化、閱讀媒介主宰閱讀文化,這三個階段分別對應紙質閱讀文化、電子閱讀文化以及數字閱讀文化,不同階段的閱讀文化有其獨特的文化模式。 通過梳理人類閱讀文化的發展史,深入闡釋不同階段閱讀媒介與閱讀文化之間的關系,對于更好地理解數字時代獨特的閱讀文化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具有重要意義。

  一、閱讀媒介依附于閱讀文化

  從人類文明產生之初閱讀活動就已經開始,據文獻記載,在人類歷史早期,閱讀相當于說話。 為方便進行復雜的日常事務管理,也為避免口頭傳播對事實進行歪曲,書寫形式便產生了。 人類的聲音被刻在石碑、貝殼、青銅器、竹簡、絲帛、羊皮紙等物質載體上,這些簡單的物質載體轉變為閱讀媒介,承擔起記載和傳播人類文明的神圣使命。 正如馬克思所言,“人體解剖對于猴體解剖是一把鑰匙”,“低等生物身上表露的高等動物的征兆,反而只有在高等生物本身已被認識之后才能理解”。 [1]雖然閱讀的形式和意義一直在變化中,但只有完全閱讀才更能代表閱讀的本質特征,真正意義上的閱讀文化開始于書寫形式產生之后,閱讀是對書寫在物體表面上的連續文本符號進行理解的過程。

  1. 作為工具的閱讀載體

  現代意義上的閱讀活動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但由于人類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處于物質匱乏的時代,人們絕大部分的活動都是為了解決基本的生存問題,因而早期的閱讀并非為了獲取知識、傳播文化,而是為了方便對日常生活進行管理。 美索不達米亞出土的15萬件楔形文字文件,75%都是簿記和行政記錄,最早的則主要是些簡單的貨物、人名、付款明細表等。 [2]這主要是因為在經濟發展不充分、物質資料不富足的時代,人們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很難得到充分發展,是否具有實用性依然是人們評判事物的基本標準。 將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重要的信息記載下來,既能提高日常工作管理的效率,也能避免不必要的經濟糾紛。 因此,從這個角度看,人類早期的閱讀媒介與為了獲取食物而使用的工具并沒有本質上的差別。

  雖然,早期的閱讀主要是人們進行日常管理的工具,以實用性為主,但其在人類閱讀發展史上的意義不能忽略。 事實上,直到現在,閱讀的管理功能依然存在,并且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國家發布的法律、規劃、政策文件、實施方案、意見等,小到家庭日記,都需要付諸文字,將具體的內容記載下來供他人閱讀,以便指導生活實踐。 失去了閱讀,整個社會都會亂套,一個無章可循的社會很難進步。

  2. 閱讀媒介:從物質世界轉向精神世界

  隨著閱讀活動的不斷發展,閱讀逐漸從人們的物質世界轉向精神世界,閱讀載體所記載的內容不再局限于日常生活的瑣事,而涉及歷史、文學、農業等各個方面,如祭祀的祈禱文、歌頌帝王的贊歌、驅除邪魔的咒語等。 美索不達米亞早期所有的中心城市都有圖書館,用于存放檔案和文件,無論王朝如何更迭,這些信息和資料依然儲存在倉庫中,既為人們了解當時的社會文化風俗提供了窗口,也傳遞了古人在生活中積累的智慧和經驗,推動了人類歷史文明的進程,閱讀媒介的文化傳播功能逐漸凸顯。

  早期的閱讀媒介主要有石碑、泥板、莎草紙、木板、絲綢、皮革等,由于書寫材料自身的限制和擁有書寫能力的人數極為有限,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閱讀都只是極少數王孫貴族的專屬活動,閱讀媒介的文化傳播功能在時間和空間上都受到了極大限制。 直到紙張和印刷術的出現,閱讀媒介的文化傳播功能才得到充分展現,逐漸成為其最核心、最有價值的功能。 與羊皮紙、竹簡等閱讀媒介相比,紙張更為廉價、更易書寫,這使得大篇幅地記載歷史、文學、藝術等人類文明成果成為可能,印刷術則促進了書籍的大批量復制,將閱讀從上層階級的亭臺樓閣中解放出來,使其進入社會大眾的視野,促進了文化在不同階層的傳播和普及。

  紙質閱讀媒介是偏重時間和視覺的媒介,前者促進了文化的傳承,后者鞏固了默讀的主導地位。 在文字產生后的很長一段時間,由于識字群體的人數有限,閱讀仍然以口頭傳播為主,是一項主要依賴于聽覺的活動。 紙質和印刷術產生之后,文化的大范圍普及成為可能,識字群體大大增加,人們獲得信息和知識不再需要書記員的傳達,閱讀《圣經》也不再需要傳教士的解讀,默讀成為紙質閱讀最主要的形式,閱讀活動也從一項公眾活動變成了個人行為。 默讀的興起不僅僅是閱讀方式的重要改變,它直接影響了人們的閱讀觀念和閱讀行為,重塑了閱讀文化,默讀意味著讀者無須與他人共享一個文本,能夠更加專注于文本內容,使思維在意識的更高層次運行,它鍛煉的是人們的理性思維和抽象思維能力。 因而,紙質閱讀形成了一套由紙質媒介(閱讀媒介)—默讀(閱讀方式)—私人閱讀(閱讀行為)—理性思維(思維方式)組成的閱讀文化模式。

  3. 閱讀文化的發展推動閱讀媒介的變遷

  無論是作為日常生活管理的工具,還是作為人類文化傳播的載體,閱讀媒介的發展都緊緊圍繞著人的需求展開,選用何種物質作為閱讀媒介主要取決于兩個標準:第一,是否能更好地解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第二,是否能更好地表達藝術、政治、神話、儀式、宗教等符號世界。 在這樣的標準下,閱讀媒介不會損害它即將進入的文化的尊嚴和完整,它的目的是促進閱讀文化向既定的方向發展。

  誠然,任何一種閱讀媒介都有其自身屬性,人們不能忽視每一種媒介對閱讀文化的影響。 但在閱讀媒介依附閱讀文化的歷史階段中,閱讀文化的整套價值理念和規則限制著閱讀媒介的使用,決定著閱讀媒介的價值。 例如,在表達有紀念意義的事件時,人們更傾向于將其雕刻在石碑上,當后人閱讀時,感受到的是一份莊嚴和肅穆,傳達者的意圖和接收者接收到的信息并沒有割裂開來,石碑與紀念、尊崇、莊嚴等閱讀文化體系很好地整合在一起。

  其實,石碑、皮革、竹板等并非天然便可作為媒介,它們在物質世界中有著自身本來的用途,石碑可用于建造房子,皮革可用于制作衣物,竹板可用于制作工具等,是人類文化發展的需求將其引入了符號世界,成為儲存、傳播知識和文化的載體,它們的價值也因此得到了提升。 一個具有紀念意義的石碑的價值無法估量,一本有文字內容的書籍和一疊空白的紙張價值相差甚遠,閱讀媒介的價值是文化賦予的,在文化的世界里它并不具備獨立的價值,它依附閱讀文化而存在。

  二、閱讀媒介獨立于閱讀文化

  如果說紙張的產生是人類閱讀媒介的第一次大革命,那么以廣播、磁帶和光盤為代表的電子媒介則是閱讀媒介的第二次大革命。 在紙張產生之前,人們從自然界選用了各種物質作為閱讀媒介,但從來沒有任何媒介如紙張一般在全球范圍內得到廣泛使用。 紙質媒介在千年的發展史中逐漸淘汰其他閱讀媒介,成為記載和傳播人類文化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載體,直到電子媒介的出現才打破紙質媒介一統天下的局面。 從19世紀開始,電子革命逐步介入傳播領域,催生了電報、廣播、電視、錄像帶、光盤等傳播媒介的出現,也引發了閱讀媒介的重大變革,誕生了不同于紙質閱讀的電子閱讀文化。

  1. 電子閱讀文化的興起

  電子媒介進入閱讀領域主要表現為廣播代替報紙成為新聞播送的重要渠道,磁帶和光盤代替紙張成為儲存、傳播知識和文化的重要方式。 廣播、磁帶、光盤等電子媒介與紙質媒介不同,它們是偏重空間和聽覺的媒介,通過廣播,相隔千里的人能夠同時聽到同一條消息,信息傳播的空間限制被打破。 電子閱讀媒介的出現打破了紙質媒介一統天下的局面,廣播的興起沖擊了報紙業的市場,磁帶和光盤的發明促進了有聲閱讀的興起,這些都說明一種不同于紙質閱讀的閱讀文化即將興起。

  保羅·萊文森認為一種媒介的存活要么真實再現前技術時代的傳播環境,要么具備其他媒介所不具備的跨越時空的延伸性‍‌‍‍‌‍‌‍‍‍‌‍‍‌‍‍‍‌‍‍‌‍‍‍‌‍‍‍‍‌‍‌‍‌‍‌‍‍‌‍‍‍‍‍‍‍‍‍‌‍‍‌‍‍‌‍‌‍‌‍。 [3]雖然電子閱讀媒介在空間傳播上確實比紙質閱讀媒介更具優勢,但筆者認為其真正流行的原因在于其對前技術時代人類傳播環境的再現。 在閱讀媒介產生之前,人們的傳播方式主要是口頭傳播,閱讀等同于說話,廣播、磁帶和光盤等電子閱讀媒介的出現是口頭傳播閱讀文化的復蘇,成千上萬的人收聽同一個新聞頻道,一家人圍爐而坐共同聆聽一本書籍,閱讀作為公共活動的特點又重新顯露出來。 如果說紙質媒介形成了以視覺為主的閱讀方式,它需要讀者從抽象的符號中理解文本的意思,鍛煉的是人們的抽象思維能力,那么電子閱讀媒介則形成了以聽覺為主的閱讀方式。 讀者能夠從語音以及說話人抑揚頓挫的語氣中汲取信息,當播音員情緒激憤時,聽眾的情緒隨之激憤,電子閱讀媒介鍛煉的是人的感性思維能力。 因此,電子閱讀媒介并非對紙質閱讀媒介的演變,電子閱讀文化也并非紙質閱讀文化的發展,它形成的是一套嶄新的文化模式,即電子閱讀媒介(閱讀媒介)—有聲閱讀(閱讀方式)—公共行為(閱讀行為)—感性思維(思維模式)。

  2. 電子閱讀媒介的獨立性

  電子閱讀媒介的產生具有重要的意義,它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閱讀媒介的獨立價值。 首先,電子閱讀媒介實現了現代技術與閱讀媒介的融合,雖然紙張的制造過程也需要用到一定技術,但與制作廣播、磁帶、CD以及語音播放設備等所需要采用的技術不在一個等級。 前者及以往所有的閱讀媒介都是從自然界取材進行直接加工,而后者是工業革命的產物,在生產過程中所需要運用的知識體系與以前是完全不同的,可以說,制作工藝的復雜性本身便賦予媒介更高的價值。

  其次,電子閱讀媒介最初的產生并非為了閱讀,雖然在后期的發展中它具備了閱讀的功能。 以磁帶為例,人們最初發明磁帶并非想讓其成為一種閱讀媒介,而是為了用盒式磁帶代替老式唱片,促進音樂產業的發展。 這顯然與以往的媒介不同,造紙就是為了用于書寫,制作書籍便是用于閱讀,它們與閱讀是天然捆綁在一起的,而電子閱讀媒介卻不是。 也正因如此,在閱讀文化體系中,電子閱讀媒介的獨立性增強了。

  3. 電子閱讀文化的衰落

  電子閱讀的興起雖然改變了紙質閱讀一統天下的局面,但這并不意味著它能替代紙質閱讀。 首先,從閱讀形式而言,電子閱讀是以聽覺為主的閱讀形式,而紙質閱讀是以視覺為主的閱讀形式,二者是互補的關系,而不是相互替代的關系; 其次,從閱讀內容而言,廣播雖然一度大為流行,但其主要是傳播新聞信息,知識和文化的傳播仍舊依靠紙質媒介。 因此,由于電子閱讀自身的局限性以及其對閱讀文化領域的介入程度不夠,它無法取代紙質閱讀的主導地位,而只能作為一種補充性的閱讀文化與紙質閱讀并行發展。

  事實上,與紙質閱讀并行發展的歷史并不持久,電子閱讀文化很快便沒落了。 雖然說電子閱讀媒介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媒介具備左右閱讀文化發展的能力,即使這種能力還未完全顯現,但它在掙脫閱讀文化束縛的同時又將自己變成了另一種附庸,依附另一種電子儀器生存。 書籍和閱讀的中間環節是人,人拿起書籍便可以開始閱讀,但電子媒介與閱讀的中間環節除了人之外,還有各種播放設備。 無論是通過光盤還是磁帶進行有聲閱讀,都需要借助特定的播放設備,否則光盤和磁帶便一文不值。 也正因如此,電子閱讀文化也逐漸衰落了,但它為另一種閱讀文化的可能性做出了探索,促進了數字閱讀的產生。

  三、閱讀媒介主宰閱讀文化

  21世紀閱讀領域最大的變化莫過于數字閱讀的興起和迅速流行,數字閱讀的興起與互聯網的普及和數字媒介技術的發展息息相關,它直接引發了第三次閱讀革命。 數字閱讀革命來勢洶洶,在短短半個世紀便顛覆了人類千年形成的紙質閱讀文化傳統,改變了閱讀媒介與閱讀文化之間的關系,成為主宰閱讀發展的重要力量。

  1. 閱讀以媒介命名

  在人類閱讀史上,對閱讀進行劃分時多以閱讀方式為標準,如有聲閱讀和默讀、公共閱讀和私人閱讀等,從未以媒介劃分閱讀,人們從不說石碑閱讀、竹簡閱讀、羊皮紙閱讀等,紙質閱讀也是為了與數字閱讀區分開來才產生的,這是因為在人們的文化認識中,閱讀媒介終究只是工具,并不影響閱讀的性質和意義。 但數字閱讀的出現對傳統閱讀文化的沖擊巨大,它顛覆了紙質閱讀的主導地位,形成了一種與傳統閱讀完全不同的閱讀文化,甚至改變了閱讀的意義,閱讀開始以媒介命名。

  數字閱讀概念的出現至少意味著兩點,第一,閱讀媒介不再只是工具,它在人類閱讀史上的地位得到了認可,甚至可以說成為閱讀文化中最重要的因素; 第二,閱讀媒介不僅僅是獨立于閱讀文化,而是成為決定閱讀文化發展的重要力量。 這種重要的轉變得益于數字媒介功能的豐富。 正如前文所言,電子閱讀媒介在產生之初并非為了閱讀,數字閱讀媒介更是如此。 手機的發明最初是為了通信,計算機的發明是為了處理復雜的數字運算,雖然電子閱讀器的發明是為了閱讀,但它并非當前最主要的數字閱讀方式。 也正因如此,以往的閱讀媒介功能較為單一,它們是為閱讀而生的,在空白的紙里增添文字并將其裝訂為書籍,它就很難再作其他用途。 但數字媒介不一樣,閱讀只不過是其在不斷發展和改進過程中新增加的功能之一,它對于數字媒介的重要性甚至還不如通信、社交、娛樂、購物、照相等,手機的生產商不會為了提升人們數字閱讀體驗而損害其核心功能。 雖然手機、iPad、電腦等數字媒介的價值不菲,但數字媒介的主要價值并非其作為閱讀媒介所賦予的。 相反,是數字媒介主動進入了閱讀領域,提供了一種新的閱讀方式,數字閱讀的產生不過是數字媒介不斷入侵人們生活領域的一個證據而已。 如果說將人類閱讀歷史劃分為兩個階段,那么數字閱讀產生之前是閱讀媒介階段,數字閱讀產生之后則變成了媒介閱讀階段。

  2. 數字媒介主宰閱讀文化

  在數字閱讀產生之前,閱讀媒介主要是工具性質,閱讀媒介的選擇是文化發展的需要,即哪一種媒介能更好地表達時代的文化便選用哪種載體; 數字閱讀產生之后,閱讀媒介變成了凌駕于閱讀之上的力量,決定著閱讀文化的發展方向,即媒介更適合表達哪種文化便傳播哪種文化。 關于這種轉變最有力的證明便是有聲閱讀的迅速流行,在電子媒介產生之后有聲閱讀曾短暫流行過,但由于媒介自身的限制,其并未普及,如今數字閱讀媒介繼承了電子閱讀媒介所有的優點,并且更方便廉價,推動了有聲閱讀產業的崛起。 目前,有聲閱讀的用戶規模已突破4億,成為推動數字閱讀發展的最核心力量。

  數字媒介最主要的功能并非閱讀,通信、社交、休閑娛樂、購物等功能都比閱讀重要,帶來的經濟利益也更多。 人們使用數字媒介的時間也大多是工作之余的閑暇時間,希望從繁重的工作和生活壓力中暫時解脫出來,因而人們多運用數字媒介進行休閑娛樂活動。 數字媒介的功能可以自由轉變,它可以是一個社交軟件,可以是一個游戲儀器,也可以是一個閱讀器,但人們的心態和行為卻無法進行自如切換,當人們長期使用數字媒介進行休閑娛樂活動時,在潛意識中會認為數字媒介就是用來娛樂的工具,繼而又會影響人們對待數字閱讀的態度,逐漸將數字閱讀也變成了一種娛樂方式。 如果說,在紙質閱讀時代和電子閱讀時代,閱讀的核心功能仍是滿足人們獲取知識和信息的需求,那么數字時代這一核心功能發生了改變,它主要是為了滿足人們休閑娛樂的需求,雖然它仍是一種文化消費,但文化消費的層次和目的都已經發生了質的改變。

  正是捕捉到人們這一心理,數字閱讀媒介承載的閱讀內容也發生了改變。 在閱讀內容的難易方面,多選擇簡單易懂的內容,如數字新聞、網絡小說的流行; 在閱讀內容的形式方面,多采用圖文交互的形式,增加文章的生動性和形象性,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 因此,進行數字閱讀大多是不需要深入思考的,它無法起到鍛煉人理性思維的作用。 數字閱讀文化部分繼承了電子閱讀文化的特點,但又不完全相同,數字閱讀文化的模式是:數字閱讀媒介(閱讀媒介)—默讀和有聲閱讀共存(閱讀方式)—公共閱讀和私人閱讀共存(閱讀行為)—感性思維(思維模式)。

  3. 數字閱讀模糊了閱讀界限

  數字媒介在閱讀文化中的主宰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閱讀的界限。 目前,學界和業界對于數字閱讀最流行的界定是:數字閱讀是指閱讀的數字化,主要有兩層含義,一是閱讀對象的數字化,也就是閱讀的內容以數字化的方式呈現,如電子書、網絡小說、電子地圖、數碼照片、博客、網頁等; 二是閱讀的數字化,就是閱讀載體、終端不是平面的紙張,而是帶屏幕顯示的電子儀器,如各種電腦、MP3、手機、閱讀器等。 [4]這里重點強調了數字化,但并沒有解釋何為閱讀,這樣導致的結果便是閱讀的界限越來越模糊,似乎一切采用數字設備進行的活動都是閱讀。 以數碼照片為例,在沒有數碼照片的時候人們有黑白照片,但是很少有人將看黑白照片當作閱讀,既然如此,那何以如今看數碼照片便是閱讀了呢? 在紙質閱讀的時代,捧著一本書和閱讀基本可以等同起來,但如今拿著手機、iPad等數字媒介并不等于閱讀,因為數字媒介的功能實在是太多,因而在界定數字閱讀時要認真審視閱讀的真正內涵。

  閱讀是關于意義的,它是從符號(主要是文本符號)中獲得意義的一種社會行為、實踐活動和心理過程。 雖然在文字產生之前,古人也曾通過畫圖傳遞信息,但那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閱讀,且文字產生之后,這種閱讀方式基本就消失了‍‌‍‍‌‍‌‍‍‍‌‍‍‌‍‍‍‌‍‍‌‍‍‍‌‍‍‍‍‌‍‌‍‌‍‌‍‍‌‍‍‍‍‍‍‍‍‍‌‍‍‌‍‍‌‍‌‍‌‍。 數字閱讀由數字和閱讀兩部分組成,且其最終的落腳點仍在閱讀上。 筆者認為,正確認識數字閱讀有兩種方式:第一,在審視數字閱讀時要將數字媒介的其他功能暫時抽離出去,如當用手機微信聊天、看短信、打電話時,是將手機作為一個社交軟件在使用,因而這些都是其作為社交媒介的功能,不能納入閱讀的范圍之內; 第二,將相關場景帶入紙質閱讀時代進行對比,如有學者將觀看影像當成閱讀,認為觀看教學視頻、歷史影像等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但當人們回到紙質閱讀時代的情境中便會發現,觀看教學視頻在紙質閱讀時代就相當于上課,故也不能將其納入閱讀的范圍之內。

  四、未來閱讀文化的發展趨勢

  人類閱讀文化一直處在不斷發展之中,受到閱讀傳統、人類需求、社會環境以及技術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各個因素的力量也在發生著變化。 雖然目前數字閱讀已成為我國最重要的閱讀方式,但是對數字閱讀的負面評價一直存在,甚至還引發了閱讀危機。 正確看待閱讀危機的出現,厘清其背后的深層原因,對于了解閱讀文化的發展方向具有重要意義。

  1. 數字時代閱讀危機產生的根本原因

  閱讀危機是伴隨著數字閱讀的流行而產生的,但這種危機意識并非每個人都有,主要存在于習慣了紙質閱讀的群體里面,即所謂的“數字移民”。 歸根結底,閱讀危機源于數字閱讀與紙質閱讀的比較,源于兩種閱讀文化的沖突。 其實,對于這部分群體而言,他們并非無法接受數字媒介,事實上他們可以熟練使用電腦、手機等數字媒介; 他們也并非無法接受數字閱讀,因為他們也曾用手機看新聞、獲取信息。 他們真正無法接受的是數字閱讀取代了紙質閱讀,紙質閱讀文化將會消亡,也就是說閱讀危機產生的根本原因是擔心紙質閱讀背后所代表的一整套閱讀文化和精神的喪失。

  紙質閱讀經過千年的發展歷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閱讀文化和精神,即專心致志的閱讀方式、求知式的閱讀心態、思辨式的閱讀精神。 而數字閱讀則不同,它在不斷消解著傳統紙質閱讀文化精神,當前階段它所形成的是一心多用的閱讀方式、娛樂式的閱讀心態以及快餐式的閱讀精神,而這些特點與數字媒介功能的多樣化、當代人精神壓力增大以及快節奏的生活方式等緊密相關。 從個人喜好來說,確實無法評判哪一種閱讀方式更好,但從人的成長和社會文明的發展看,紙質閱讀所代表的閱讀文化和精神對于促進社會進步更為有利。

  當然,數字閱讀也有優于紙質閱讀的地方,而其最大的優點便是能推動文化的普及,數字媒介使知識和信息能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實現更廣泛的傳播。 因此可以說,在知識和信息的傳播方式上,數字閱讀優于紙質閱讀,而在知識和信息的接受方式上,紙質閱讀優于數字閱讀,二者對于閱讀活動而言都非常重要,任何一方發生偏離都會引起閱讀危機。

  2. 紙質閱讀文化和精神不會消亡

  正如前文所說,閱讀危機產生的根本原因是擔心紙質閱讀文化和精神的喪失,但數字閱讀的流行是否一定會導致紙質閱讀消失,現在下定論還言之過早。 事實上近年來我國國民人均紙質閱讀時長并沒有明顯下降,從2015年至2019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每天紙質書報刊的閱讀時長分別為19.69分鐘、20.20分鐘、20.38分鐘、19.81分鐘、19.69分鐘,基本維持在20分鐘左右,這說明紙質閱讀仍然有其價值和市場基礎。

  保羅·萊文森認為一個媒介能否生存下去不僅取決于它對現實世界的重現能力,還取決于在同一領域中,它是否比其他媒介表現得更出色。 有聲閱讀在無聲閱讀占主導的時代依然能獲得發展是因為其重現現實世界的能力,而紙質閱讀在數字閱讀大為流行的時代仍能占據一席之地則在于其有著數字閱讀所不具備的優勢,即紙質閱讀的文化和精神,這一套文化和精神更有利于人們接受知識和信息。 可以說,紙質閱讀和數字閱讀所表現出來的不同之處正是二者得以共存的基礎,只要數字閱讀尚不能復制紙質閱讀的優點,那么紙質閱讀便不會消亡。

  3. 數字閱讀是閱讀文化發展的主流方向

  現代心理學認為,人類的接受心理先天地存在保守性和變異性兩種相反相成的情形,在面對新事物時,總是存在一個排異同化的過程。 誠然,學界和社會對數字閱讀的快速發展雖存有一定的憂慮,但均認為數字閱讀是未來閱讀的發展方向。 數字閱讀的流行并不是時代的偶然,它的產生既有一定的信息技術作為支撐,同時也有相對較為深厚的社會基礎。 首先,隨著教育的普及,我國居民識字率已經位居世界前列,具備閱讀能力的群體規模大大增加,這為數字閱讀的迅速普及提供了群眾基礎。

  其次,21世紀以來,由于出口和投資對經濟的拉動力后勁不足,國家越來越重視消費的作用,而文化消費作為高附加值的精神性消費,對于緩解我國能源和環境危機,優化我國居民消費結構有重要作用,因而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 通過一系列的政策推動和宣傳號召,居民文化消費意識逐漸增強,這為數字閱讀的發展提供了較好的文化環境。 再次,文化消費屬于精神消費,不屬于人的基本生存需求,與居民的收入水平相關。 近年來,我國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居民的收入也逐步提高,這為數字閱讀提供了基本的物質條件。

  最后,電腦、手機、iPad等數字媒介逐漸普及,功能日漸豐富,基本都可以進行數字閱讀,消費者不用單獨購買電子閱讀器,只要打開手機或電腦便能瀏覽新聞資訊、閱讀書籍,這比閱讀紙質書籍更方便,也更廉價。 正是在技術條件、政治環境、文化氛圍以及經濟基礎等因素都成熟的情況下,數字閱讀迎來了其發展的春天,這是時代發展的趨勢,也是未來閱讀文化發展的主流方向。

  但需注意的是,在認清閱讀文化的發展方向以及肯定數字閱讀的優點的同時,也需警惕其當前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因此,應注重引導數字閱讀健康發展,閱讀作為一種文化活動和思維過程,與人們價值觀的形成和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密切相關。 事實上,思維活動有高層次的思維活動和低層次的思維活動之分,在閱讀過程中進行哪種思維活動關鍵在于閱讀文本的價值。 文本的價值可以是多方面的,包括審美價值(如詩詞之美)、思想價值(如哲學著作)、社會價值(如針砭時弊)、道德價值(如教人明辨是非)以及應用價值(如能夠指導實踐工作)等。 雖然說,每個人都有自己有關價值高低的評判標準,但這種標準也是在閱讀過程中逐漸形成并不斷優化的。

  人們閱讀的廣度和深度會直接影響其對閱讀文本價值的評判能力,這同時也應是數字閱讀在發展過程中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即產業需要為社會提供什么樣的閱讀產品。 正如,如果你是馬車業者,你應該問自己是從事馬車制造業,還是從事交通工具制造業; 如果是做字典,你該定義自己為字典出版者,還是應該定義自己是滿足讀者查生字需求的行業。 [5]每一個行業對自身的定位都會直接影響其未來的發展,既然數字閱讀已經逐漸成為當前我國國民最重要的閱讀方式,那么其就應該承擔起紙質閱讀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以傳播知識和文化為己任,不斷推動人類文明發展進程。

  結語

  隨著技術在現代社會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依托現代技術產生的閱讀媒介也會層出不窮,如今是數字閱讀流行的時代,也許很多年后又會產生一種新的閱讀文化。 媒介如走馬觀花般不斷變化,永遠不變的是閱讀,因此不管媒介對閱讀文化的影響有多大,都應該牢記閱讀的意義和基本特征。 如果過度倚重技術,那么文化就會吃盡苦頭。 現代社會是一個注重速度的社會,效率成為人們行事的準則,從2G、3G、4G到5G,數字媒介的速度也在不斷提升。 但是閱讀與效率無關,閱讀關乎意義。 米蘭·昆德拉認為速度導致了人的一種自我迷醉,時間不再具有任何自我和生命的意義,而只是如蟬蛻般地黏附在速度的快感上,昂揚且迷醉地沖向“煩惱人生的奈何橋”。 [6]技術的發展趨勢不可逆轉,但仍愿,閱讀永遠是你我心中的“白月光”。

  參考文獻:

  [1] 宋一葦. 現代性與后現代性視域中的黑格爾與馬克思[J].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5(3):63-68.

  [2] 史蒂文·羅杰·費希爾. 閱讀的歷史[M]. 李瑞林,賀鶯,楊曉華,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18.

  [3] 周棗. 媒介進化論視角下有聲書的成長機制探析[J]. 編輯之友,2020(3):41-46.

  [4] 齊琳. 數字閱讀時代紙質出版物的發展前景[J]. 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 36-41.

  作者:周棗1,劉士林2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精品久久久午夜福利电影网 | 国产午夜精品鲁丝片 |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情 | 夜色88V精品国产亚洲AV | 日韩在线av免费视久久 | 日本高清二区 | 久久999视频| 秘密教学93话恩爱久等了免费 | 国产成人啪精视频精东传媒网站 | 老司机福利在视频在ae8 | 亚洲国产无线码在线观看 | 自拍黄色片 | 蜜臀AV精品久久无码99 | 亚洲高清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 国产人妻人伦精品836700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99 | 国产真实夫妇交换视频 | 快乐激情站| a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蜜芽 | 猫咪www958ii |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 | 亚洲 欧美 国产 综合不卡 | 亚洲成年人影院 | 成人性生交大片 |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7777777 |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影院 | 一天不停的插BB十几次 | 久久久高清国产999尤物 | 动漫护士被乳羞羞漫 | BLACKED太粗太长 | 快穿女主有名器的H纯肉黄暴拉文 | 在线视频 国产 日韩 欧美 | 91精品一区二区综合在线 |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色在线看 | 婚后被调教当众高潮H喷水 回复术士勇者免费观看全集 | 91精品福利一区二区 | 老师在讲桌下边h边讲课 | 欧美狂野乱码一二三四区 | 无码乱人伦一区二区亚洲一 | 香蕉尹人综合精品 | 男人把女人桶到爽免费看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