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09月28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355
摘要:墨家思想是以墨子為核心代表形成的一種樸素平民思想,其內涵的哲學價值、教育價值、倫理價值不容忽視。 本文針對當代大學文化氛圍建設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結合墨家思想中的博愛精神、節儉精神、和諧精神及哲學精神,對大學文化氛圍建設提出啟示。
關鍵詞:墨家思想大學文化氛圍建設
大學文化,“文化”顧名思義就是以文化人,使人在實踐的過程中通過與校園文化之間的相互作用以達到人們思想和精神方面的共鳴[1]。 大學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無形中影響了整個大學的建設和質量。 我國自古以來倡導文以載道,追求純粹知識的活動并非社會的主流,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市場經濟的影響下,大學越來越重視技能和使用知識的培養,而忽略了人文精神的培育[2]。 因此,創設富有感染性的大學校園文化應當成為當下大學校園建設的重點。
當今大學文化創設處于探索革新時期,前進的道路仍需要不斷摸索,在進行現代思想創新的基礎上,重新審視前人教育思想不失為一條捷徑。
墨子,墨家學派創始人,他提出了“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樂”“節葬”“節用”等觀點,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支點,構成了墨學哲學思想體系[3]。 早在百家爭鳴的先秦時期,就有著“非儒即墨”之稱,墨家思想與儒家思想對當時先秦社會產生了重要影響,其唯物樸素的實用主義價值取向,雖然存在時代局限性,并沒有像儒學那樣成為千年來的主流思想,但其內含的哲學思想價值影響深遠。 就連胡適先生也曾聲稱,《墨子》才是古代中國“真正有價值的唯一著作”[4]。 墨家思想以其樸實無華的思想風格延續至今,這恰恰能夠彌補當下大學文化氛圍的浮夸。
一、以博愛喚醒心靈冷漠
墨家思想以“兼愛”為核心,“愛”并不是狹義上的愛,而是廣義的博愛,是愛自己、愛他人、愛社會、愛國家。 墨家批判儒家那種強調“親親”愛的思想,認為愛沒有親疏之分。 但現代功利主義盛行,不論是社會還是學校,“損人利己”“損公肥私”的現象屢見不鮮,人與人之間越來越冷漠,“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逐漸成為主要的價值取向。 高校中,生生矛盾、師生矛盾、生校矛盾亦愈演愈烈,大學生作為社會“弄潮兒”,有責任有義務愛國家、愛社會、愛他人、愛自己。 若總是事不關己,一旦自己遇到類似難題時,埋怨別人的冷漠則成為掩飾自己錯誤的借口。
大學校園需要創設這樣一種正在缺失的“愛”的氛圍,用愛來喚醒那些沉睡著的冷漠的心靈,以培養出具有博愛精神的社會人,這種博愛精神則是當代大學生獨立人格的一種展示。 以愛的氛圍感染校園中的每一個人,以一傳十,十傳百,百傳千。
二、以樸實節儉洗滌思想的浮夸
墨家主張“節用”“節葬”,提倡節儉,抨擊君主和貴族的奢侈浪費,反對儒家提倡的“久喪厚葬”,他認為這是不利于社會發展。 同時,墨家還認為“音樂娛樂及一切審美需求應當禁絕,人人只知勤勉本務”[5],只有這樣才能創造樸實社會。 習近平同志曾對《網名呼吁遏制餐飲環節“舌尖上的浪費”》的材料做出批示,要求厲行節約,反對浪費。 同樣的,節儉思想也適用于大學校園,不管是在物質層面還是在精神層面,這都是校園中所缺失的。
除了較為明顯的校園建筑浮夸,部分高校的鋪張浪費還表現為浪費食材、購物奢侈等方面,究其原因主要是沒有正確的價值引導。 簡單的關于“勤儉節約”的說教并沒有使學生領會到追求真實節儉的真諦,要使學生將節儉的付諸實踐,從思想到實踐的轉換,需要借助一定的媒介,而這種媒介可以依靠校園文化環境,它不僅僅是指物質方面的環境,更需要關注的是在精神環境,使節儉之風內化到個體。 因此,為弘揚社會核心價值觀,創設樸實而節儉的文化環境成為發展校園文化的當務之急。
三、以“和諧校園”引導“和諧社會”
墨子作為一位農民出身的哲學家,其思想體現了農民階層的意愿,“和諧”也就成了墨子思想主要體現。 墨家和諧思想的主要可以分為四個部分,即墨家“和”的核心—兼愛; 經濟表現—節用、節葬、非樂; 政治表現—尚賢、尚同、非攻; 自然觀表現—尊天、明鬼、非命[6]。 墨子的和諧思想體現了人自身、人與人、人與自然及人與社會的和諧,這對和諧校園建設有著積極意義。
近年來,校園傷人事件、學生自殺等不和諧現象比比皆是,究其原因,外界人士大都認為是教育中道德教育出現了問題,懷疑教育是否發生了異變。 這雖然是一個假設命題,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傷害性事件確實是道德缺失的表現,犯錯主體的內在價值觀沒有達到和諧。 在校園中,不論是學生還是教師,都缺乏從和諧的視角考慮問題,這種和諧并不單單只是指自身與外界的和諧,還包括自身內部和諧。
大學生會出現自殺現象,可能是承受著不可逃避的壓力,但最主要的還是沒有能夠處理好自身內部和諧,沒有戰勝自身的心理。 諸如此類問題,都可以從它們身上找到不和諧的因素,針對這種現象,墨學所提倡的和諧顯得尤為重要。 大學文化是社會文化的核心,學校應當不遺余力地為全校人員創設和諧的文化氛圍,文化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在潛移默化中滲透到校園中,感染師生或是其他工作人員,進而和諧文化氛圍便傳到社會中,影響社會的價值選擇。
四、以哲學思維重審“理所當然”
墨家思想與儒家思想雖同出一源,但墨子學儒而“非儒”,他反對《禮》所提倡的厚葬,認為“厚葬靡財而貧民”; 反對《樂》提倡的絲竹之聲,提出非樂的觀點[7]。 墨子是反對“儒學”第一人,他所倡導的是一種批判的精神,這種批判精神在民國時期的新文化運動中也發揮著積極作用[8]。
懷疑精神是哲學的第一特征,哲學就是不斷批判與建構的過程。 墨子所提倡的批判與懷疑正是對當時哲學思考的體現,而當下校園也恰恰缺乏以哲學的方式來思考問題的氛圍。 據調查表明,到上個世紀90年代,人們仍可以發現,在哲學方面處在頂端的依然是總體學術水平處在前治的七八所大學[9]。 也就是說,我國大部分大學校園,哲學仍處于薄弱地位。 在大學校園中,無論是學生還是老師,很少有人喜歡或是敢于用批判的眼光來看待問題,他們極少思考人生的境界是什么,什么是自由,什么是民主,什么是正義,他們更加不會去質疑學校的決策或是決定,不會質疑所學的知識是否正確合理,似乎一切都是理所當然。 正因為大學中缺失哲學思想,缺少懷疑和批判精神,普通大學校園較之全國那些頂尖大學在活力和氛圍上顯得那樣的蒼白無力,整個大學校園寂靜得就像一潭“死水”。 但大學畢竟主要是貢獻思想的機構,而欲使這一貢獻有所成效,哲學就是無比重要的[10]。 但當下,哲學思維處于如此尷尬的地位,為激活大學校園,展示大學校園應有的樣貌,以辯證思維創設哲學氛圍是大學文化必須涉及的。
當然,文化氛圍是一種形而上學,是一種精神渲染,為了創造這種文化,學校可以嘗試以形而下的形式,將校園文化氛圍創設落到實處。
第一,文化氛圍是一種精神文化范疇,是不可見的,它靠著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無形地感染傳遞著。 墨子在宣傳墨學時以言傳身教為主要形式,推進墨學傳播。 因此,在學校,大學需要發揮示范作用,以校園環境、教師及其他學校工作人員行為規范來引導學生; 形成人人為校園文化貢獻,校園文化感染人人,形成良好的大學校園文化機制。 在這其中,教授尤其要發揮帶頭師范作用。 理想中大學教授治校便是要樹立“主人意識”,教授是大學的主人,擔負社會責任,而不是埋頭只做科研事。 教授在很大程度上起著導向作用[11]。
陳原平、夏曉虹主編的《北大舊事》一書曾一改經院式的學術研究風格,以考據出故事,以故事見精神[12]。 陳先生認為北大的一花一草一木皆有故事、皆有精神。 不論在哪所大學,校園環境中的每一物都應當賦予文化的意義和價值,校園中的每處景點都應是動人的故事,激勵著校園學子。 若將這一草一木,一座建筑、一處美景所蘊含的文化加以渲染,身處其中的人必然會有所感悟。 就如古語曰:“故日與善人居,如入蘭芝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 ”想必文化感染也是同一道理。
第二,舉辦有意義、有價值的社團文化活動,將文化理念融入到團體活動中,使每個人參加活動的人感受到文化的力量。 就像墨家是一個有嚴密組織紀律的團體,他們以吃苦為高尚,要是誰違背了原則,便要被開除或是處死。 當然,學校社團并不要像墨學那樣有組織的嚴密,但最起碼社團創辦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理念支撐其發展,要形成一種文化氛圍,承載傳播校園文化的責任。 就像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特色企業文化一樣,社團獨具一格的社團文化也要使社團人員能夠感受到對心靈有價值的東西,而不只是娛樂休閑。
第三,正式的教育也不失為一種有效途徑。 墨子為宣傳自己的主張,廣收門徒,親信弟子達到數百人之多,這在今天看來,就是以教育的形式來傳播墨學。 基于此,創設校園文化,學校也可以借助教育的力量,通過教師的講授,加上課堂實踐和教師榜樣,由文化認知到情感內化,再到文化認同,從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感受校園文化的力量,并全身心投入到文化氛圍建設之中。
參考文獻:
[1]郭必裕.大學文化“化人”機理初探[J].南通大學學報,2008(1).
[2]孟天財.建設大學文化與重振大學精神[J].南京政治大學學報,2009(6).
[3]水渭松.國學經典導讀-墨子[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1.
[4]何繼齡.墨家和諧思想及其當代價值問題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12.
[5]水渭松.國學經典導讀-墨子[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1.
[6]張永英.試論墨子教育思想的獨特價值[J].常熟高專學校,2001(5).
[7]劉利,紀凌云,選注.墨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8]何繼齡.墨家和諧思想及其當代價值問題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12.
[9][10]石中英.教育哲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11][12]葉雋.大學的精神尺度[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秦燕(1991-),女,江蘇如皋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和国外研究员成为1篇论文的作者,共享学术资源,节省时间和精力,发表有保障。
针对学术论文,从投前评估到录用,全过程指导并协助,减少浪费时间。
同领域研究员推荐期刊,分析论文质量、作者需求、期刊征稿要求精准推荐。
文章预审评估服务,邀请同领域专家审稿,给出修改意见,提高被接收的几率。
改善非英语母语科研学者文章语言,确保文章不因语言、语法等问题而退修甚至拒稿。
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精通中英双语的专家翻译文章,确保英文词语准确性、专业性。
使用国际期刊通用数据库进行英文查重,获得与出版商相同重复率信息,提前降重。
旨在帮作者将稿件提交至目标期刊投稿系统,作者避免耽误时间,或因误操作导致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