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10月23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內容摘要:19世紀末美國女作家凱特·肖邦的經典作品《覺醒》初遭冷遇、后為學界所挖掘、并得到了深入研究。 其中不乏有學者認為女主人公愛德娜的“游泳”促成她的覺醒,使其獲得自由等。 本文從我國莊子《逍遙游》中的“游”視角出發,探析《覺醒》中女主人公愛德娜的“游”,認為她的“自由”之路,實際上是形體“自毀”之路。 愛德娜之形為物役、心為情困,遠未達到莊子“游”的境界。 這說明肖邦觀察到了個人自由與外物之間的關系,并通過塑造愛德娜這一形象,啟迪人們對何為真正的女性自由進行思考。
關鍵詞:凱特·肖邦 《覺醒》 莊子“游” 女性自由
《覺醒》是美國女作家凱特·肖邦的代表作。 自1899年問世以來,它就因“與眾不同”而備受爭議。 在經歷了沉寂期和發掘期兩個階段之后,其潛在價值才被研究者們挖掘出來,被譽為“有史以來第一部由一位美國女性作家所創作的美學上的成功小說”[1]65。 小說以女主人公愛德娜一家在格蘭德島度假為故事開端,講述了愛德娜在小島上與單身青年羅伯特相識相知并萌生禁忌之情的故事。
文學論文范例: 當今社會“女性解放”現象一瞥
愛德娜在小島上學會游泳后意識開始覺醒,隨后羅伯特的離開又推動愛德娜發生了更大變化。 她不愿再扮演賢妻良母的角色,堅決選擇搬離家庭,開始獨居。 直至后來,羅伯特的歸來又離開使愛德娜徹底明白自身行為與社會規范難以兼容。 于是她選擇赤身走向大海,留給讀者無限想象空間。
到目前為止,已有研究從女性主義、精神分析等角度對女主人公是否覺醒展開了探究。 有學者認為愛德娜的存在是自由的,她最終“不是游向死亡,而是回到她的生活,回到她自己的幻想中”[2]80,熱烈贊揚了其追求自由的意志和勇氣; 也有學者認為愛德娜的種種行為使她陷入了追尋自由的困境,最終只能選擇自我犧牲以權衡自我與孩子之間的沖突。 回望過去,戰國時期偉大思想家莊子(約前369—前286)也曾對于人生在世何以自由生存的這一問題進行了探討,并以“游”一字加以涵蓋。 本文將結合莊子“游”的現代價值來分析愛德娜追求自由的過程及結局,并對其是否獲得真正的自由展開討論,以此期望對現代人的自由觀有所啟發。
一.莊子“游”
據《說文解字注》記載,“旗之游如水之流,故得稱流也……引申為凡垂流之稱”。 這里指同水上活動有關的行為。 [3]43后來,莊子對“游”進行了更深入的闡述。 從《莊子》首篇《逍遙游》的篇名來說,“逍”代表著無拘無束,“遙”意指悠閑自得,“游”即是適性自在。 現今研究者們對莊子之“游”的含義和形式進行了詳盡的研究,如將“游”分為游戲之“游”、游世之“游”與游心之“游”,或是游于有間、游于方外、游于心等。 雖術語不盡相同,但都暗指了由游于物至游于心的轉換,從形體自由到實現精神自由,最終達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4]5的人生境界。 總的來說,“游”并不只代表行為的不受拘束,而是內心的自由自在; 而最終若想達到游于心,絕非隨心所欲,而是需要不斷修養提升自我。 盡管“游”的思想是莊子結合當時自身所處環境所鉆研的產物,但仍有其現代價值。
二.莊子“游”視角下的愛德娜
(一)形為物役
在莊子的《齊物論》中,我們可讀到他對物的超越。 他肯定萬物的差異,而又超越了萬物之間的區別。 他“物物而不物于物”[5]227,從不執著于某個具體的物質,還發現了“萬物一齊”或者“道通為一”的道理:“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齊一”。 [4]22有了這樣的根源,不僅他的形體不會為物所役,他的心于萬事萬物間也可“游刃有余”、“游于無窮”。 反之,“一個為物所充滿的心是無法浮游的,勉強游的話也會很快地沉沒”[6]64。 這里的物不僅僅指金錢、物質等身外之物,還包括了人們難以抑制的欲望等。
《覺醒》中已婚愛德娜的人生軌跡發生重大變化的原因,就在于她為一時的私欲所束縛,與單身青年羅伯特產生感情。 作為一位資產階級富商的太太,她生活安逸,與丈夫蓬迪里埃先生育有兩子。 雖然蓬迪里埃先生“生意忙得一點兒不得閑,不能同時擔任雙重職責; 既要在外邊賺錢養家,又要在家里照顧孩子”[7]7,但他在為子、為父、以及為夫等方面做得都比較好,在別人眼中他屬于“世界上最好的丈夫”[7]9。 愛德娜作為妻子也能體會到“她丈夫的豐富親切的感情和矢志不渝的忠誠”[7]8,可是羅伯特的出現卻使愛德娜原本平靜的生活泛起了漣漪。 兩人時而漫步海邊,時而促膝長談,一種“模糊不清、錯綜復雜、混亂不堪和困擾之極”[7]16的情感在愛德娜的心中悄然而生。 正如盧梭所言,“當僅僅生理層面的需求不再被人類滿足……無論物質還是情感方面,都開始萌發貪欲,日漸產生了等級觀念,就這樣在不斷深化過程中,人類成為了被物所牽絆的奴仆”[8]153。
(二)心為情困
愛德娜不僅形體上為私情所支配,心理上也為其所牽制。 她“盲目地憑感情沖動辦事,好象她已經把自己置于外來力量的指導之下,從而推卸了她在心靈上應負的責任”[7]42,沉迷在對羅伯特的這種情感中。 所以當愛德娜得知羅伯特要遠走前往墨西哥時,先是迷惑不解,隨后是無法相信,最后是傷心挽留。 她“狂熱地咬著手帕,盡力壓制和隱藏那種困擾著她和使她煩惱的情感”[7]59,試圖自欺欺人,掩蓋對羅伯特本不應產生的情感。 自羅伯特離開之后,愛德娜開始消極度日,在她眼里“所有的東西失去了光輝、色彩和意義”[7]60。
愛德娜心有所待,與“道”不符。 在莊子看來,必須消除“有待”,乘著“道”(天地之正),以游于無窮的境域,才算絕對自由。 [9]69愛德娜不僅在婚后與羅伯特產生感情,而且在羅伯特逃離這份情感之后,依舊沉浸在對他的思念中。 這種行為恰恰與追求自由背道而馳。 莊子之“游”的前提,萬物并通、齊一,“喪我”、“坐忘”[5]79、以至“無人之情”[5]63。 在莊子的世界里,不僅不執念外在的人或物,甚至連自己都“喪失自己”、“忘形去知”、以至于不會有“性情之欲望”[9]70。 因此,我們應該把形、心從物的世界中拯救出來,平靜地看待生活中的誘惑,避免如愛德娜般“心為物溺”[6]52。
(三)人倫失范
莊子之“游”反對人為物役、心為情困。 人們應當把控好自己的心,不被身外欲望所縛,勇于追求自由。 但是莊子所強調的自由并非拋棄一切約束,包括默認的社會道德規范等,而是充分認識到“限制正是追求和獲得自由的前提”[6]26。 于是,以莊子之“游”來審視愛德娜的言行舉止,不禁令人疑惑“她的這種行為真的能獲得自由嗎”?
愛德娜自學會游泳開始了所謂的“覺醒”后,先是拒絕繼續承擔妻子和母親的職責。 一方面,她放棄了每周二固定接待賓客的安排,不再遵守社會的傳統,在“可能的范圍內放縱自己剎那間的任性”[7]76。 另一方面,作為妻子和母親,愛德娜卻整天呆在畫室里,忽視了對孩子的陪伴和關心。 她時常一個人外出,一面沿著大街走,心中卻難以擺脫對羅伯特的思戀。 19世紀的美國社會所提倡的女性氣質應該是“虔誠、貞潔、溫順、持家”[10]61,如“家中天使”般照料家庭,維系家庭的和諧。 因此從該角度來思考的話,愛德娜的行為毫無疑問是自私的,是個人主義膨脹的表現。
除此之外,愛德娜在獨居之后,與花花公子阿羅賓有染,這再一次沖擊了社會道德的底線。 莊子十分強調道德的重要性,他認為“道德是人類的自然本性,是人內在的真性情”[11]73。 重視內在德性的修養會使生命散發出德性之美,精神境界得以提升,實現人的本性追求,從而獲得真正的自由。 由此看來,追尋自由不應該成為愛德娜任性,放縱,甚至違背社會道德規范的借口,而她也不能通過這樣的方式獲取真正的自由。
追求自由是人類的天性。 莊子以“游”一字啟迪人們,真正的自由應當不為物役、不為情困、注重德性修養,于世間喧鬧中謀得一處精神家園。 小說中愛德娜卻身心出軌,一步步拋棄自己的家庭和社會責任,最后投身大海尋求解脫,這與莊子之游的境界不可同日而語。 莊子之游乃是形不為物役、心“輕靈冰潔、一塵不染”[6]122,“不為萬物所累”、而“游于無窮”[6]128。 文學是社會生活的寫照。 百年前的凱特·肖邦已關注到,隨著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諸多物質甚至人都會物化(商品化)。 她以生活中出現的人物為原型,通過塑造愛德娜這一形象,啟迪人們對何為真正的女性自由進行思考,時至今日更顯出其現代意義。
參考文獻
[1]Showalter,E. Sister’s Choice: Tradition and Chance in America Woman’s Writing[M].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1.
[2]Gilbert, S. M.“The Second Coming of Aphrodite”[J]. Modern Critical Views: Kate Chopin. Ed. Harold Bloom. New York: Chelsea, 1987.
[3]邱曄.莊子“游”之美研究[J].云南社會科學,2013(06):42-46.
[4]莊周.逍遙游[A],莊子[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3.
[5]莊周.山木[A],莊子[M].王巖峻, 吉云譯注.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
[6]王博.莊子哲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7]凱特·肖邦.覺醒[M].文忠強,賈淑勤等譯.桂林:漓江出版社,1991.
[8]劉馨陽.論盧梭自由觀及現實啟示[J].長江叢刊,2019(14):153-154.
[9]陳清編著.中國哲學史[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1.
[10]萬雪梅.美在愛和死——凱特·肖邦作品賞析[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11]呂秋薇.莊子逍遙游思想的現代意義[J].世紀橋,2008(20):72-74.
基金項目: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凱特·肖邦的經典接受與中華文化闡釋研究(16BWW014)。
(作者:萬雪梅 張蓉蓉;作者單位:江蘇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