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年01月27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摘要:2004年7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第2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將丸都山城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加強對丸都山城的保護,實現歷史文脈的延續,既是當代人的需求,也是后人的需求。文章對丸都山城的文脈進行了簡要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文化遺產與科技相結合,文化遺產保護向文化生產轉換等開發與保護新對策,增強人們對山城的保護意識,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以傳承下去。
關鍵詞:丸都山城;文化遺產開發;文化遺產保護
丸都山城是世界文化遺產,如何讓大眾正確認識遺產價值,有效保護、發揚、傳承寶貴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目前亟須解決的問題。因此,創新山城文化遺產保護方式和踐行山城保護工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通過對丸都山城文脈分析,在遵循保護原則的基礎上,提出了山城開發與保護的新對策。
一、丸都山城文脈分析
丸都山城位于吉林省集安市東北2.5公里處的山城子山上,是高句麗人建造的典型山城之一,其既是一座軍事守備城,又是一座都城,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丸都山城地勢北面高南面低,整體形成一個簸箕狀,三面環山地勢陡峭,山城呈現出一個不規則的長方形,“東墻長1716米、西墻長2440米、南墻長1786米、北墻長1009米”[1]。丸都山屬于長白山系的老爺嶺山脈,位于鴨綠江右岸,海拔676米,屬于亞溫帶大陸性氣候。山城筑于丸都山上,山城是直接沿著山峰的自然走向而筑,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城墻大部分直接以崖壁與山脊而筑,山脊平坦處則用花崗石筑墻,四周異常險峻,人車極難通行。丸都山城北墻和東墻所處山勢較為平坦,城垣多用石砌,墻高4—5米,北墻保存最為完整,西墻山脊起伏較大,依借山脊為墻,南墻則筑在山崖之上,大部分已經坍塌。
城內有多處宮殿建筑遺址、蓄水池遺址、瞭望臺遺址等,其文化內涵極為豐富。丸都山城現存遺址、出土文物、文獻記載證明,丸都山城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史料記載,琉璃明王二十二年(3年)冬十月,“遷都于國內,筑尉那巖城”[2]178。李殿福等學者考證,這里的尉那巖城就是丸都山城[3]。“建安中,公孫康出軍擊之,破其國,焚燒邑落”[4]。國內城建筑遭到毀滅性破壞,山上王首次遷都丸都山城。魏正始七年(246年),因高句麗東川王侵擾遼東,魏派大將毌丘儉征高句麗,東川王敗走,幽州軍隊一直追到今麻線鄉板岔嶺一帶,并刻石紀功。
毌丘儉紀功碑現存遼寧省博物館,碑文所記正是毌丘儉破丸都山城的史實。故國原王十二年(342年),“修葺丸都城……移居丸都城”[2]218。為了防范前燕的進攻,再次移都丸都城。目前,丸都山城主要觀賞點有蓄水池遺址、宮殿遺址、瞭望臺遺址、戍卒駐地等建筑遺址以及門址和墓葬等。該旅游地已經成為集安旅游業的龍頭,吉林省著名的旅游景觀。丸都山城兩度為高句麗王王城,山城依托自然環境,集軍事、生產和生活于一體,文化內涵十分豐富,從中可以看出高句麗人歷史的厚重。以新的方法保護丸都山城文化遺產,也是保護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期望通過探究,對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研究上有所裨補。
二、丸都山城文化遺產開發與保護原則
丸都山城是典型的高句麗人山城之一,屬于重要的文化古跡旅游資源,如果保護和修復不當,將很難再恢復。對其保護規劃應遵循以下原則:第一,真實性原則。嚴格保護丸都山城本來的、真實的原貌。反對偽造建筑,不按照今天人們想象過去的狀態進行重建,要“修舊如舊”。第二,完整性原則。盡量減少對遺址及其周圍環境的干預,對丸都山城的保護要與其周圍環境聯系在一起,對其周圍的環境進行統一規劃,不因旅游事業而過度開發山城,保護整體風貌。第三,可持續性原則。對丸都山城現有遺址進行重點保護和展示,不再為了經濟利益進行遺址重建,尊重地域性文化特色,將山城遺產文化和周圍自然環境共同保護,實現人類文明與遺產保護共同開發。第四,民眾共同參與原則。文化遺產保護僅依靠政府保護是不夠的,要加強遺產保護宣傳工作,增強民眾的保護意識,讓群眾積極參與到保護工作中才能事半功倍。
三、丸都山城遺址開發與保護對策
(一)推進山城文化與數字科技相結合
1.通過數字化技術實現資源共享。積極同國內外的研究機構合作,學習并引進先進理念和先進技術,對丸都山城進行針對性保護。目前在丸都山城遺址內,針對講解嚴重不足,保護理念相對滯后的現狀,確定山城遺產保護工作應逐漸與國際接軌的對策。對山城內的文化遺產可進行高精度、高清晰的采集、加工、利用現代技術模擬復原遺址和存儲。推出旅游系統,要將丸都山城相關的歷史故事、文化特征、藝術風格進行介紹,同時,人們還可以通過互聯網系統進行實時游覽。數字化共享提供了文化遺產傳播的新途徑,既加大了遺產的宣傳和共享力度,又為遺產保護提供了新手段。此外,還可以發起國內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數字系統資源共享,將丸都山城考古遺址的文字記載、圖片、瓦當、壁畫等信息進行采集,制作數字電影等,加大在國內文化機構中對山城歷史文化的宣傳。
2.增加數字化旅游路線。丸都山城游客承載量有限,城墻險峭處為保護游客安全已禁止通行,這都增加了文化遺產保護和宣傳的難度。我們可以對旅游路線進行數字化升級,由單一的游覽變為“山城游覽+數字體驗”的結合。進入景區,先通過觀看數字電影了解丸都山城的歷史和古代邊疆民族政權的開發歷程;還可以利用數字化技術進行山城遺址復原展示,丸都山城宮殿遺址破壞嚴重,已經完全看不出遺址原來面貌,可以利用現代數字化技術進行虛擬復原展示;對封存的有意義的壁畫墓葬、陡峭的城墻遺址等進行VR虛擬游覽。通過對旅游路線的數字化升級,增加云旅游通道,既疏散了游客,又能使文化遺產“活起來”,為游客提供更豐富的旅游產品體驗。
3.數字化創新應用。與現代互聯網企業達成戰略合作,共同推進數字化保護文化遺產的進程。在泛娛樂領域中,可以在手游中增加高句麗(人)壁畫元素,推出“高句麗(王)主題皮膚”“丸都山城任務”“丸都山城地圖”等;在文學領域中,推出“青年學者工作坊”和“古詩詞創作大賽”等活動,鼓勵青年學者關注丸都山城等世界文化遺產;在社會領域中,社會大眾可以通過線上捐贈成為“山城供養人”,用數字眾籌模式向大眾普及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力爭丸都山城文化IP通過數字化得到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開發。
(二)實現文化遺產保護向文化生產轉化
1.文化資源向經濟資源轉化。我們要從丸都山城文化遺產中挖掘最有價值的文化內涵,加以開發得到市場的青睞,使文化遺產的創造性轉化與文化宣傳和經濟利益相統一。既達到了宣傳文化遺產的目的,又解決了遺產保護經濟來源問題。
2.充分挖掘丸都山城文化內涵,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內涵的傳播,實現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與宣傳。文化資源向文化生產轉化,必須要了解丸都山城的文化內涵,注重山城的歷史性,對丸都山城的建造年代進行考證,了解山城的建造背景,以及圍繞山城發生的史實記載進行深層次的挖掘,通過文字、圖片、電影等多形式表達出來,通過多形式的文化表達奠定文化遺產資源向經濟資源轉化的基礎,促進經濟與文化效益相統一。
3.打造丸都山城獨有的文化品牌,品牌是有形
兼無形財富,打造獨有的文化品牌逐漸成為各地開發的共識。向文化生產轉型就要通過獨有的文化氣質效應擴大自己的知名度,要從丸都山城蘊含的文化中挖掘核心內容,通過與其他文化類比,將丸都山城的差異化和獨特化凸顯出來。開發丸都山城歷史故事、紀錄短片、實景演出等多種文化產品;將出土壁畫里的蓮花紋樣、三足金烏、建筑風格等融入文創產品;將山城的城墻、瞭望臺、出土的瓦當等進行合理簡化,制作成圖案,作為自己獨特的文化符號進行推廣;將山城與周圍生態環境共同提煉,整體運用到現代文創中;舉辦“山城文化”主題旅游節,推進山城“文旅融合”的開發,既加深了民眾對山城歷史的了解,又促進了當地經濟貿易的開發。最終實現文化遺產的可持續性開發、擴大文化遺產的經濟渠道、促進丸都山城文化更大范圍的宣傳。通過文化產品反哺文化遺產,使歷史文脈得以延續。
4.我們還將中國東北地區古代各民族的信仰和風俗等文化加以保護。建造文化珍藏館和傳習所將丸都山城出土的壁畫、瓦當、鐵器以及山城內珍貴的動植物等通過制作拓片、圖片、標本等進行收藏保護,將出土遺物中所反映出當時手工技藝和生產方式等內涵文化進行傳習,既可滿足不同時期游覽者游覽,又能使游客學習文化知識,將有關的民間傳說和山城歷史名稱背后文化內涵保護傳承下去,還能增加經濟效益。
(三)踐行與科技相結合進行山城保護管理
丸都山城文化遺產保護,要將山城遺產文化和周圍自然環境一起考慮,保護整體風貌。對古代建筑遺存以加固為主,修補時盡可能使用原工藝和原材料并留有可識標志。筆者通過實地考察以及查閱資料提出以下三點建議,僅供參考。
1.山城整體運營方面的保護。
要設立專門的山城管理機構,減少中間部門。專門機構直接管理遺產保護單位,有效率地進行文物的挖掘、修復、保護、研究工作,避免出現管理沖突和低效運作等問題。同時制定合理的保護章程。保護章程嚴格遵循“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加強管理,合理利用”的文物保護方針。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制定新的相關保護制度,特別要注意山城日常保養,對山城建筑本體和載體還有周圍自然環境進行日常維護,定期排查安全隱患,同時將人為破壞降到最低,景區內不斷進行保護宣傳活動,提高居民和游客的文物保護意識。
一是要設立危險管理保障體系,包括地質災害等方面的預警和災害后的盡早恢復。丸都山城應建立一個危機預警系統,對山洪、地震、滑坡等風險源進行評估,根據評估確定危機發生的臨界點,針對危機確定相關的應急方案和恢復方案,為危機預警系統制定一整套完整的規章制度,包括系統使用流程、人員的配備、人員的責任和義務等,確保危險管理體系順暢運行。二是設立活動的項目經費和管理體制,申請專門負責山城保護活動的經費, 同時也要制定相關的經費管理辦法,如活動經費申請流程、經費分配辦法和經費核查辦法。制定活動申請體制、運營體制、監督體制,確保活動的正常運行和新資源的合理配置。三是監督體制,包括各級保護部門的主要職責履行情況檢查、獎懲相關制度辦法、業務能力指標等內容。四是建立完整遺產保護檔案體系,做好山城文化遺產保護的檔案記錄工作,促進數字化檔案工程開發,加速遺產保護的信息化共享和多部門協同辦公。
2.山城建筑本體的保護。
對于山城本體上的保護,丸都山城是高句麗王城早期最典型的山城之一,至今仍能看出其原以防御為主的山城格局和部分大型建筑遺址,還有大量較為完整的城墻遺存。首先,對山城遺存的墻體進行加固和防水處理,山城址的女墻、馬面、甕城、城門等,運用適當的物理和化學進行支撐和加固,如物理方法中的搭砌法和錨固法、化學方法中灌漿法等。其次,對瞭望臺遺址進行拉網等措施加固,減緩其向外張力性破壞、坍塌破壞、鼓出變形等,建立監測機構,對其沉降進行預測,研究穩定辦法。
盡量做到保持丸都山城原貌,對已經遭到破壞但是沒有進一步破壞可能的建筑,不做過多的人為干預,保持山城完整性和原真性。在整個山城內加入監測和監控系統。檢測系統主要用于監測山洪、地震、滑坡等,實時進行拍攝和文字記錄,及時通知相關部門實施對應的保養工程。監控系統主要用于對景區內游客行為監控和游客安全監測,對必要的遺址地點要進行圍欄保護,減少人為攀爬城墻、攀登瞭望臺、踩踏墓葬等事件的發生,同時也保障游客安全。
3.山城周圍自然環境的保護。
力爭實現文化遺產保護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確保丸都山城文化遺產地植被環境的原真性。山城周圍環境也要進行合理的保護。
山城環境如果遭到嚴重破壞,對山城保護就會變成空話。丸都山城是憑借自然山峰走勢建筑的城垣,山城四周峰巒疊嶂,形成山城的自然屏障,以至于對山城周圍山川水體自然環境的保護異常重要。我們要將山上樹木和石崖進行加固保護;做好周圍山體泄洪處理,防止山體滑坡;要預防因自然運動造成山體滑坡和坍塌等,對遺址造成損壞,對滑體坡進行加固和放緩措施,加防滑保護網和抗滑樁,盡量減少滑體的下滑力。也要做好山城周圍的排水工作,及時疏通泄洪溝,盡量使地表水能及時排泄,避免下滲到巖體中。
定期檢查植物病害情況,防止樹木死亡。還要防止人為活動對遺址造成的破壞,禁止在景區周圍隨意開采石頭、種植、挖野菜、采伐灌木等;種植地方草甸類植被群系;盡量不采用現代園林設計手法改造山城遺址區環境,同時禁止在山城里隨意建設、開采種地等人為破壞活動。丸都山城世界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文化遺產特色鮮明,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教育價值和經濟價值。
深入分析丸都山城文化遺產的內涵,發掘古山城文化遺產的獨特優勢,推進“文旅融合”開發。與此同時推動經濟的開發反哺文化遺產,利用數字化等現代技術新手段,實現多產業協同開發。這樣既有效保護了古山城文化遺產,也推動了周圍城鎮經濟貿易的開發增加就業崗位。因此,我們要不斷增強大眾文化遺產保護意識,繼續采取新措施,通過新手段使山城文化遺產“活起來”,將寶貴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永遠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金旭東.丸都山城[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16.
[2]金富軾,著.孫文范,等校勘.三國史記[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
[3]李殿福.集安山城子山城考略[J].求是學刊,1982(1).
[4]陳壽.三國志[M].北京:中華書局,1959:843.
作者:高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