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07月17日 分類:醫學論文 次數:
摘要:艾灸是中醫傳統療法,了解艾灸的作用機理對其應用療效尤為重要。本文對艾灸的作用機理進行了歸納:1.艾灸制作原料艾葉的功效2.艾葉的有效成分3.艾灸煙霧的有效成分4.艾灸的溫熱效應5.艾灸和中醫腧穴和經絡理論。
艾灸療法歷史悠久,應用廣泛,操作簡單、實用。專業醫院用之,尋常千家萬戶用之。艾灸具有溫經散寒、活血行氣、回陽固脫、升陽舉陷、消瘀散結、拔毒瀉熱,防病保健、延年益壽等功效。臨床涉及寒、熱、虛、實諸證。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探究艾灸的作用機理,為艾灸的應用提供科學、理論支持。
艾灸的作用機理
1.1原材料-艾葉的功效
艾灸制作的原材料是干燥得艾葉。其味苦、性辛溫,歸肝、脾、腎經。功效:溫經止痛,散寒除濕。艾葉性溫而香,暖氣血而溫經絡,逐寒濕而止冷痛。艾葉尚能溫下焦氣血,既能溫行氣血以調經,又能止血以安胎。
艾葉的活性成分
現代研究表明,艾葉中富含精油以及多糖、黃酮、礦物質、脂肪、蛋白質、微量元素鞣質以及維生素A、B1、B2、C等多種功效成分。這些生物活性成分跟艾葉發揮藥用功能有密切的關系。文獻中主要報道的有精油、多糖類、黃酮類、鞣質和微量元素等其中精油、多糖和黃酮已成為當今階段的研究熱點。精油主要有:桉油精、石竹烯及其氧化物、局鞭烯醇、側柏酮、4-萜品醇、2-莰醇、丁香酚等。
艾灸煙霧
艾灸煙霧又稱艾煙,是艾絨燃燒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產物。艾絨揮發油成分的研究結果顯示,艾絨中含量較高的成分有刺柏腦、石竹素、桉葉油醇、石竹烯、側柏酮、菊槐酮、龍腦等。年份越久,艾絨比例越高,易揮發成分相對含量較少。艾絨揮發油中難揮發成分,如刺柏腦、石竹素、石竹烯等,多為萜類成分。萜類成分是芳香療法中使用精油的主要成分之一,當艾絨燃燒時,艾絨中難揮發成分隨著溫度的升高,由固態、液態變為氣態,以艾煙為載體呈流動狀態擴大,通過呼吸道吸入及皮膚吸收等途徑進入機體內。葉燃燒產生的煙霧有艾灸、消毒驅蟲等效果,為探究其活性物質,選用甲醇吸收其煙霧,通過氣相色譜一質譜聯用(GC.MS)分析其化學成分,并與艾葉活性成分——揮發油的GC.MS結果進行比較.研究表明:艾葉燃燒煙霧中含有與其揮發油相同的成分,包括4.羥基.4一甲基.2.戊酮、1,8.桉油精、龍腦、側柏酮、口一石竹烯、2,2’一二噻吩、3,3,6,8-四甲基一1.四氫萘酮和6.芹子烯一4.醇;1,8.桉油精和口一石竹烯是艾葉熏蒸和燃燒消毒驅蟲的有效成分,1,8一桉油精、龍腦、側柏酮、口.石竹烯等可能是艾灸時進入人體內發揮藥效作用的活性成分.
艾灸的溫熱效應
艾灸的光譜在近紅外和遠紅外都有分布。艾絨燃燒時能產生一種輻射能譜在0.8μm~5.6μm之間的紅外線,這表明燃燒艾絨時的輻射能譜不僅具有熱輻射(遠紅外輻射),而且還具有光輻射(近紅外輻射),艾灸的能譜近紅外輻射占主要成分,根據物理學原理,一般遠紅外線能直接作用于人體的較淺部位,靠傳導而擴散熱量;而近紅外線較遠紅外線波長短,能量強,可直接滲透到深層組織,穿透機體的深度可達10mm左右,并通過毛細血管網傳到更廣泛的部位,而被人體所吸收。
艾灸選穴循絡
艾灸是傳統療法,也要遵循傳統中醫理論,進行中醫辨證,根據不同疾病,選取合適的腧穴。
艾灸的應用
2.1艾灸活血化瘀應用
經實驗研究表明灸療能降低血瘀大鼠的血粘度、紅細胞聚積指數與血球壓積,因而改善了血液循環,糾正血瘀引起的缺血缺氧和內分泌紊亂等,維持器官與組織的正常生理活動.現代研究已表明,血瘀證的形成與血液系統,特別是血小板、纖溶、抗凝血酶系統密切相關,存在血液流變性和微循環異常等病理生理改變。艾灸的物理溫熱效應和艾葉焦油的化學成分等對經穴的刺激作用,能激活血管的自律運動,改善局部微循環,可能是艾灸活血化瘀作用的途徑之一。
陳連靖等,采用激光散斑血流成像系統,檢測溫和灸前后20名健康試驗對象腎俞穴的血流灌注量變化,檢測時間分別為艾灸前、艾灸5min、艾灸10min、艾灸15min、艾灸20min、艾灸后5min、艾灸后10min、艾灸后15min,共8個時間點。結果腎俞穴的基礎血流灌注量小于對照點(P<0.05);艾灸5min、艾灸10min、艾灸15min、艾灸20min、艾灸后5min、艾灸后10min、艾灸后15min腎俞穴血流灌注量高于艾灸前(P<0.05);艾灸20min腎俞穴血流灌注量高于艾灸5min(P<0.05)。艾灸腎俞穴可以引起局部血流量的增加,且存在后續效應,可以改善局部微循環。
劉承等用艾灸治療寒濕凝滯型原發性痛經,方法:將80例寒濕凝滯型原發性痛經患者隨機分為艾灸組和藥物組,各40例,艾灸組采用艾灸治療,于經前1周開始艾灸關元、十七椎穴,連續治療10天為一療程;藥物組采用口服芬必得治療,兩組均連續治療3個月經周期,采用痛經癥狀量表進行痛經癥狀評分,并比較兩組療效的差異.結果:艾灸組的總有效率為97.5%(39/40),藥物組的總有效率為72.5%(29/40),艾灸組療效明顯優于藥物組(P<0.05).艾灸組痛經癥狀評分治療前后分別為9.78±1.86、2.25±3.33,藥物組分別9.71±1.64、5.31±4.26,兩組痛經癥狀評分治療后均明顯降低,艾灸組較藥物組下降更明顯(P<0.05).結論:艾灸治療原發性痛經寒濕凝滯型臨床效果顯著,優于口服芬必得治療.
2.2艾灸治療失眠的應用
艾灸治療失眠,具有安全、有效、無毒副作用的特點。袁廣宇等,取百會、涌泉,采用艾條雀啄灸、回旋灸的方法,每穴15min,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共2個療程。并以安定等西藥治療為對照組,結果艾灸治療組總有效率95%,對照組總有效率75%,經統計學分析,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胡敏采用多功能艾灸儀進行灸治。穴取百會、關元、神門、安眠、三陰交。每日1次,每次30rain,10天為1療程。連續治療3個療程,與安神補腦液中成藥組進行對照。治療結果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評分比較,經統計學處理,治療后灸療組與中藥組在PSQI評分和總有效率比較上,差異有非常顯著性或顯著性意義。
臨床方向論文投稿刊物:《針灸臨床雜志》醫學論文刊發 創刊于1984年,是國內以針灸臨床為主的學術期刊,由黑龍江中醫藥大學與中華中醫藥學會聯合辦刊。讀者對象為從事中醫臨床、針灸臨床及科研、教學人員及中醫針灸學員、廣大中醫針灸臨床愛好者。著重反映全國針灸領域的研究進展和成就,及時向國內外讀者傳播最新的針灸臨床學術信息。
艾灸的探討與分析
艾灸的研究和應用越來越廣泛,深入進行艾灸的作用機理研究,才能在預防保健、治療上發揮重要的作用,提高艾灸的療效。艾灸對機體的作用機理表現為物理、藥化因素與腧穴特性和經絡的傳導結合,經整合調控機體神經、內分泌和免疫等系統,對局部各種有效刺激的同時,調整機體的內環境而起作用。
參考文獻:
陳連靖等溫和灸對腎腧穴血流量灌注量的影響上海針灸雜志201938(5),574-577
劉承等艾灸治療寒濕凝滯型原發性痛經療效觀世界針灸雜志(英文版)2011,21(3)1-4
袁廣宇.艾灸治療失眠癥80例療效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2007,23(10):37
胡敏,崔學偉,孫偉.多功能艾灸儀灸治失眠癥中國針灸,2007,27(6):438
張梅等,艾灸的研究進展中醫藥學報2015(1)73-77
王麗莉等,艾灸煙霧研究進展亞太傳統醫藥2016(1)39-41
孫玉亮等艾葉揮發油提取工藝研究進展201230(4)374-375
劉美鳳等艾葉揮發油與燃燒煙霧化學成分的比較華南理工大學學報201240(1)30-34
作者:張穎